你能禪三鄉俊宿山原文
湘西春色無人要,萬頃鏡空飛白鳥。
小閣披衣眼力衰,一聲款乃酬清曉。
芒鞋閒穿聚落來,此岸綠陰行不了。
南台老未忘鄉井,抵掌清談輒高笑。
烹茶煮筍未當勤,放意賦詩語奇峭。
此生何處不戲劇,萬事隨緣真道妙。
何當借子西齋宿,共看湘月千峰表。
詩詞問答
問:你能禪三鄉俊宿山的作者是誰?答:釋德洪
問:你能禪三鄉俊宿山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八部
參考注釋
春色
(1) 春天的景色
(2) 指臉上的喜色
無人
(1).沒有人才。《左傳·文公十三年》:“﹝ 士會 ﹞乃行。 繞朝 贈之以策,曰:‘子無謂 秦 無人,吾謀適不用也。’” 金 元好問 《曲阜紀行》詩之八:“吾謀未及用,勿謂 秦 無人。”
(2).沒有人;沒人在。《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秦王 屏左右,宮中虛無人。” 三國 魏 應璩 《與侍郎曹良思書》:“足下去後,甚相思想。《叔田》有無人之歌,闉闍有匪存之思,風人之作,豈虛也哉!” 宋 柳永 《斗百花》詞:“深院無人,黃昏乍拆鞦韆,空鎖滿庭花雨。”參閱《詩·鄭風·叔于田》。
萬頃
(1).百萬畝。百畝為一頃。《管子·揆度》:“百乘為耕,田萬頃為戶。”
(2).常用以形容面積廣闊。 南朝 梁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淵然萬頃,直上千仞。” 宋 楊萬里 《過金沙洋望小海》詩:“須臾滿眼賈胡舩,萬頃一碧波黏天。”《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但願父作公卿,子作狀元,給我掙下萬頃莊田。” 艾青 《在浪尖上》詩:“你在萬里晴空下,寧靜地注視著萬頃波濤。”
飛白
(1).亦作“ 飛白書 ”。一種特殊的書法。相傳 東漢 靈帝 時修飾 鴻都門 ,匠人用刷 * 的帚寫字, 蔡邕 見後,歸作“飛白書”。這種書法,筆畫中絲絲露白,像枯筆所寫。 漢 魏 宮闕題字,曾廣泛採用。 唐 張懷瓘 《書斷》上:“飛白者, 後漢 左中郎將 蔡邕 所作也。 王隱 、 王愔 並云:飛白變楷製也。本是宮殿題署,勢既徑丈,字宜輕微不滿,名為飛白。” 唐 李綽 《尚書故實》:“飛白書始於 蔡邕 ,在 鴻門 見匠人施堊箒,遂創意焉。”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中:“ 梁武帝 造寺,令 蕭子云 飛白大書‘蕭’字,至今‘蕭’字存焉。” 清 趙翼 《王述庵道經毘陵停舟話舊》詩:“焚黃詔特榮先壟,飛白書應起賜樓。”
(2).中國畫中一種枯筆露白的線條。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巧藝》:“ 顧長康 好寫起人形,欲圖 殷荊州 。 殷 曰:‘我形惡,不煩耳。’ 顧 曰:‘明府正為眼爾,但明點童子,飛白拂其上,使如輕雲之蔽日。’”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一:“ 仁宗 萬機之暇,無所翫好,惟親翰墨,而飛白尤為神妙。凡飛白以點畫象形物,而點最難工。” 清 錢謙益 《戲題萬戶部小像》詩:“ 荊州 恰好添飛白, 子夏 何妨戴小冠。”
(3).修辭學上辭格之一。白,指“白字”,“飛白”就是故意寫白字。是明知其錯而有意仿效的一種修辭方法。
披衣
將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 三國 魏 曹丕 《雜詩》之一:“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唐 韋應物 《寄馮著》詩:“披衣出茅屋,盥漱臨清渠。”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二人披衣待旦,別 袁 而歸。”
眼力
(1) 視力
(2) 非常敏感或特別透徹的觀察能力;敏銳的辨別或鑑賞能力
審美眼力
(3) 指見識
眼力覷天奧
清曉
清晨;天剛亮的時候
清曉的微風,略帶涼意
芒鞋
亦作“ 芒鞵 ”。用芒莖外皮編織成的鞋。亦泛指草鞋。 唐 張祜 《題靈隱寺師一上人十韻》:“朗吟揮竹拂,高揖曳芒鞋。” 宋 蘇軾 《宿石田驛南野人舍》詩:“芒鞵竹杖自輕軟,蒲薦松牀亦香滑。”《西遊記》第四三回:“芒鞋踏破山頭霧,竹笠沖開嶺上雲。” 聞一多 《死水·大鼓師》:“一角斜陽倒掛在檐下,我躡著芒鞋,踏入了家村。”
落來
(1).得到某種結果。
(2).撈取(錢財)。《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 陳定 托他掌管家事,他內外攬權,百般欺侵,巴不得姊夫有事就好科派用度,落來肥家。”
此岸
佛教用語。指存在生老病死的凡塵之世
陰行
不為人知的善行。《淮南子·人間訓》:“夫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陰行者,必有昭名。”
不了
(1).不明了;不明白。《春秋·莊公二四年》“ 郭公 ” 晉 杜預 註:“自 曹羈 以下,《公羊》、《穀梁》之説既不了,又不通之於 左 氏,故不採用。”
(2).未完;沒完。《晉書·庾純傳》:“旦有小市井事不了,是以後來。”《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 王翁 夫妻﹞雖不知這些情頭,曉得冤債不了,驚怖恍惚成病,不多時,兩個多死了。”《儒林外史》第二回:“那些孩子就象蠢牛一般,一時照顧不到,就溜到外邊去打瓦踢毬,每日淘氣不了。” 趙樹理 《套不住的手》:“會議一共開三天半,老人又是聽報告,又是準備發言,和大家一樣忙個不了。”
(3).常置動詞後,強調動作的不可能。 唐 韋應物 《溫泉行》:“作官不了卻來歸,還是 杜陵 一男子。” 張天翼 《最後列車》:“不乾鬼子咱們活不了!”
(4).謂不能了結。 清 薛福成 《與法蘭西立約通商保護越南議》:“夫壹意欲戰,則將使彼不能轉圜,兵連禍結,致成不了之局。”
南台
(1). 十六國 夏 主 赫連勃勃 取 長安 後,稱 長安 曰 南台 。《晉書·地理志上》:“ 勃勃 僭號於 統萬 ,是為 夏 。置 幽州 牧於 大城 ,又平 劉義真 於 長安 ,遣子 璝 鎮焉。號曰 南臺 。”
(2).御史台。以在宮闕西南,故稱。 南朝 梁元帝 《薦鮑幾表》:“前宰 東邑 ,實有二 魯 之風;近處 南臺 ,欲尊兩 鮑 之則。”《通典·職官六》:“ 後漢 以來謂之御史臺,亦謂之蘭臺寺。 梁 及 後魏 北齊 ,或謂之 南臺 。 後魏 之制,有公事百官朝會名簿,自尚書令僕以下,悉送 南臺 。” 清 王士禛 《喜羨門閣學卜鄰之作》詩:“東閣從容多密札, 南臺 潦倒恕彈文。”又 元 代指由 揚州 徙至 建康 的行御史台。 清 李慈銘 《越縵堂讀書記·札記》:“又 至元 十四年初立行御史臺於 揚州 ……二十七年,徙 揚州 行臺於 建康 ,專涖 江南 之地,號 南臺 。”
(3).台名。即 戲馬台 。在 江蘇省 銅山縣 南。 晉 義熙 中, 劉裕 嘗大會群僚賦詩於此。 南朝 宋 元嘉 時, 魏 主南侵至 彭城 ,亦嘗登此。《水經注》謂即 項羽 掠馬台 ,其下有玉鉤斜道。 宋 蘇軾 《次韻呂梁重屯田》:“待君筆力追 靈運 ,莫負 南臺 九日期。” 王文誥 輯註:“ 縯 曰:‘ 劉裕 為 宋 公,在 彭城 ,九月九日,出遊 戲馬臺 ,送 孔靖 辭位歸鄉。 謝靈運 、 宣遠 等,並從作詩。’” 宋 蘇軾 《台頭寺送宋希元》詩:“相從傾蓋只今年,送別 南臺 便黯然。” 查慎行 註:“ 南臺 即 戲馬臺 ,以在 徐州 城南,故名。”
(4).台名。 瀛台 的舊稱。在 北京 。 清 吳偉業 《即事》詩之三:“從游 西苑 花初放,侍宴 南臺 酒半醒。” 清 高士奇 《金鰲退食筆記》卷上:“ 瀛臺 ,舊為 南臺 ,一曰 趯臺坡 。本朝 順治 年間,別建宮室,為避暑之處。”
(5).山名。即 釣台山 。在 福建省 福州市 南 閩江 中,故亦曰 南台山 。 宋 陸游 《度浮橋至南台》詩:“客中多病廢登臨,聞説 南臺 試一尋。” 錢鍾書 註:“ 南台 ,一稱 釣台山 ,在 閩江 中。”《明史·湯和傳》:“尋拜征南將軍……遂與副將軍 廖永忠 伐 陳友定 ,自 明州 由海道乘風抵 福州 之 五虎門 ,駐師 南臺 ,使人諭降。”
(6).山名。在 廣州 香山縣 (今 中山縣 )南五十里,兩山相對如台,故名。參閱《明一統志》。
鄉井
鄉里;家鄉
抵掌
(1).擊掌。指人在談話中的高興神情。亦因指快談。《戰國策·秦策一》:“﹝ 蘇秦 ﹞見説 趙王 於華屋之下,抵掌而談。”《史記·滑稽列傳》:“﹝ 優孟 ﹞即為 孫叔敖 衣冠,抵掌談語。” 裴駰 集解引 張載 曰:“談説之容則也。” 唐 韓愈 《送窮文》:“抵掌頓腳,失笑相顧。” 清 魏源 《偶然吟》之八:“學問同獻酬,風俗同抵掌。” 康有為 《六哀詩》之二:“足跡徧西域,抵掌好談兵。”
(2).指掌。《梁書·王僧孺傳》:“ 甘泉 遺儀, 南宮 故事,畫地成圖,抵掌可述。” 宋 王禹偁 《送許制歸曹南序》:“然生行周業茂,於人無媿,將見受鄉老薦取太常,第猶抵掌爾。”
清談
本指魏晉間一些士大夫崇尚虛無,不務實際,空談哲理,後世泛指一般不切實際的談論
清談誤國
高笑
放聲大笑。 宋 范仲淹 《依韻酬李光化敘懷》:“未必晚成輸早達,好將高笑代長吁。”
烹茶
煮茶或沏茶
放意
(1).縱情;恣意。《文子·自然》:“至於神和,游於心手之間,放意、寫神、論變,而形於絃者,父不能以教子,子亦不能受之於父,此不傳之道也。” 晉 陶潛 《詠二疏》:“放意樂餘年,遑恤身後慮。” 宋 曾鞏 《南源莊》詩:“吾能放意游八極,此興久與前賢附。” 清 黃鷟來 《和陶<飲酒>》之十一:“荷鋤久不厭,放意棲林表。”
(2).放心,不牽掛。《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爺開懷,娘放意,哥寬心,嫂莫慮。”《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你若到了家鄉,倘有便人,託他捎個書信到 薛婆 處,也教奴家放意。”《再生緣》第六二回:“堪放意,可寬心,眼見良緣有得成。”
詩語
詩的語言。《漢書·禮樂志》:“其威儀足以充目,音聲足以動耳,詩語足以感心,故聞其音而德和,省其詩而志正,論其數而法立。” 宋 劉攽 《和楊十七傷蘇子美》:“窮途詩語尤慨慷,暮年筆法加豪逞。” 郭沫若 《我的作詩的經過》:“詩語的定型反覆,是受著 華格訥 歌劇的影響。”
奇峭
(1).謂山勢奇特峻峭。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後集·游閱古泉》:“山頂更覺奇峭,必有可喜可噩者,以足憊,不果往。”
(2).謂筆墨雄健而不同流俗。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海敘不遇》:“﹝ 李洞 ﹞送人歸日東云:‘島嶼分諸國,星河共一天。’時人但誚其僻澀,而不能貴其奇峭,唯 吳子華 深知之。”《金史·趙秉文傳》:“蓋有司惟守格法,所取之文卑陋陳腐,苟合程度而已,稍有奇峭,即遭絀落,於是文風大衰。” 郭紹虞 《中國文學批評史》四之七十:“他正因為要吃得住大題目,所以尚奇峭而不尚平鈍,主宗 唐 而不言法 宋 。”
此生
這輩子。 唐 李商隱 《馬嵬》詩之二:“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這十年裡,我便課子讀書,成就出一個兒子來,也算不虛度此生了。”
何處
哪裡,什麼地方。《漢書·司馬遷傳》:“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唐 王昌齡 《梁苑》詩:“萬乘旌旗何處在?平臺賓客有誰憐?”《宋史·歐陽修傳》:“ 脩 論事切直,人視之如仇,帝獨奬其敢言,面賜五品服。顧侍臣曰:‘如 歐陽脩 者,何處得來?’” 茅盾 《一個女性》五:“但是何處有愛呢?何處是愛呢?”
戲劇
舊時專指戲曲,後用為戲曲、話劇、歌劇、舞劇等的總稱
希臘戲劇
萬事
一切事情;全部事情
萬事如意
隨緣
(1).佛教語。謂佛應眾生之緣而施教化。緣,指身心對外界的感觸。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論》:“然羣生之神,其極雖齊,而隨緣遷流,成麤妙之識,而與本不滅矣。” 唐 戴叔倫 《贈行腳僧》詩:“補衲隨緣住,難違塵外蹤。”
(2).順應機緣;任其自然。《北齊書·陸法和傳》:“ 法和 所得奴婢,盡免之,曰:‘各隨緣去。’” 唐 張籍 《贈道士宜師》詩:“自到王城得幾年, 巴 童 蜀 馬共隨緣。”《古今小說·單符郎全州佳偶》:“隨緣快活,亦足了一生矣。” 郭沫若 《聖者》:“到處隨緣是我家,一篇《秋水》一杯茶。”
真道
猶真理。舊時常指道教或其他宗教的教義。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二:“所以真道不交乎世,神仙罕遊人間,正為此耳。” 唐 康駢 《劇談錄·嚴使君遇終南山隱者》:“ 大中 末, 建州 刺史 嚴士則 本 穆宗 朝為尚衣奉御,頗好真道。”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傑歸真敘》:“抑或有心懷疑義者欲尋其緒而識其端,不遇解釋之人而疑終莫袪,無怪乎真道日在天下而真理終不明於人心也。”
何當
(1).猶何日,何時。《玉台新詠·古絕句一》:“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六:“故見鄙姿,逢君輝光。身遠心近,何當暫忘。” 唐 李商隱 《夜雨寄北》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 巴山 夜雨時。” 郁達夫 《奉懷》詩:“何當剪燭 江 南墅,重試清談到夜分。”
(2).猶何妨;何如。 唐 武元衡 《長安敘懷寄崔十五》詩:“聞説 唐生 子孫在,何當一為問窮通?” 宋 蘇軾 《龜山辯才師》詩:“何當來世結香火,永與名山供井磑。”
(3).猶安得,怎能。 唐 岑參 《阻戎瀘間群盜》詩:“帝鄉北近日, 瀘口 南連蠻。何當遇 長房 ,縮地到京關。” 宋 王安石 《次韻答陳正叔》之二:“何當水石他年住,更把韋編靜處開。” 清 錢謙益 《玉堂雙燕行送劉晉卿趙景之兩太史謫官》詩:“何當鳴梧比丹鳳,且願銜花效黃雀。”
(4).猶何況。 唐 王昌齡 《江上聞笛》詩:“不知誰家子,復奏 邯鄲 音,水客皆擁棹,空霜遂盈襟。羸馬望北走,遷人悲 越 吟。何當邊草白,旌節 隴 城陰。” 宋 蘇軾 《無題》詩:“年光與時景,頃刻互衰變。何當血肉身,安得常強健!” 明 陳所聞 《金落索·閨怨》套曲:“ 姮娥 尚悔偷靈藥,風雨何當憶故人?”
(5).猶合當,應當。 唐 杜甫 《畫鷹》詩:“絛鏇光堪摘,軒楹勢可呼。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宋 王安石 《送潘景純》詩:“明時正欲精蒐選,榮路何當力薦延。”京劇《雁門關》第一場:“決勝千里辨輸贏,單注著 黃巢 今日何當敗。”
(6).猶何嘗。 晉 傅玄 《秦女休行》:“百男何當益,不如一女良。”
齋宿
在祭祀或典禮前,先一日齋戒獨宿,表示虔誠。 漢 賈誼 《新書·春秋》:“齋宿而請於廟曰:‘孤實不佞,不能尊道,吾罪一。’”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大內》:“每遇大禮,車駕齋宿,及正朔朝會於此殿。”《儒林外史》第三七回:“眾人都在兩邊書房裡齋宿。”
湘月
詞牌名。即《念奴嬌》。 宋 姜夔 有《湘月》詞。自註:“予度此曲,即《念奴嬌》之鬲指聲也,於雙調中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