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水齋原文
水裔齋名鏡,鏡齋都藉水。
水固擅其能,鏡齋則所爾。
然而其所中,賓主又分矣。
齋賓鏡實主,熾然殊彼此。
既思齋有實,鏡乃虛名比。
於此名實間,炙轂辯難擬。
誰能去安排,忘言悟至理。
詩詞問答
問:鏡水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鏡水齋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紙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五十二
參考注釋
水裔
水邊。《楚辭·九歌·湘夫人》:“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 洪興祖 補註:“裔,邊也,末也。” 宋 蘇轍 《黃樓賦》:“棲流枿於喬木,遺枯蚌於水裔。” 明 楊士奇 《漢江夜泛》詩:“凝霜飛水裔,回飈盪微瀾。” 魯迅 《墳·科學史教篇》:“所謂世界不直進,常曲折如螺旋, * 小波,起伏萬狀,進退久之而達水裔。”
然而
從另一方面來說——表示轉折關係
樂曲終止了,然而無人離席
然而汝亦不在人間。——清· 袁枚《祭妹文》
其所
一個合適的或指定的位置
各得其所
賓主
賓客和主人
賓主共進午餐
熾然
(1).猛烈地燃燒。《百喻經·煮黑石蜜漿喻》:“其猶外道,不滅煩惱熾然之火。”《法苑珠林》卷一一五:“是時大王聞臣語已,轉復悶絶,失念躃地,憂愁盛火,熾然其身。” 明 宋濂 《清齋偈》:“火縱能燎原,熾然不可遏,苟非遘香木,香氣從何起?”
(2).火盛貌。《法苑珠林》卷八:“良由三毒猛火燒心,熾然不絶,故受斯苦。”
(3).用以喻氣焰很盛。《新唐書·宦者傳上·駱奉先》:“擢 奉先 軍容使,掌畿內兵,權焰熾然。”《文獻通考·田賦五》:“ 檜 晚年怒不可測,而 泳 其親黨,兇燄熾然。”《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九:“繇來捕盜皆為盜,賊黨安能不熾然?”
(4).猛烈貌;強烈貌。 金 元好問 《清真觀記》:“蕩然大壞不收之後,殺心熾然如大火聚。” 明 李贄 《書<決疑論>前》:“眾苦熾然生,而真空未嘗生;眾苦卒然滅,而真空未嘗滅。” 清 龔自珍 《簡煉法》:“知無可念,而熾然念;知無所生,而熾然生。”
(5).明亮貌。 明 宋濂 《跋<金剛經>篆書後》:“隨寫隨空,不見有跡,光明熾然,徧覆大千。”
(6).明白貌。 宋 范成大 《包山寺》詩:“槁衲昔開山,至今坐道場。熾然説慈忍,禪海薰戒香。” 明 袁宗道 《讀<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然熾然分別取捨,亦未嘗失赤子之心。”
彼此
對稱詞。指你我、雙方,那個和這個
彼此錯雜。——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軍中之將,各有彼此。——《資治通鑑》
虛名
空虛的名稱,不符實際的聲譽
不求虛名
於此
(1).在此。 漢 司馬相如 《上林賦》:“順天道以殺伐,時休息於此。” 南朝 宋 顏延之 《陶徵士誄》:“依世尚同,詭時則異。有一於此,兩非默置。”
(2).如此。 漢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思計此變,無傷於孤。何必自遂於此,不復還之。”
(3).至此;至今。 宋 蘇軾 《潮州修韓文公廟碑》:“獨 韓文公 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於正,蓋三百年於此矣。”
名實
名稱與實際:名實相符|深察名實。炙轂
見“ 炙輠 ”。
辯難
辯駁或問難
互相辯難
安排
事先規定的程式
忘言
(1).謂心中領會其意,不須用言語來說明。語本《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三國 魏 曹植 《苦思行》:“中有耆年一隱士,鬚髮皆皓然,策杖從我游,教我要忘言。” 宋 陳師道 《次韻德麟植檜》:“蕭蕭孤竹君,忘言理相契。”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就逮》:“莫笑忘言真有道,自慚搜句百無功。”
(2).指不借語言為媒介而相知於心的友誼。《晉書·山濤傳》:“後遇 阮籍 ,便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唐 韓愈 《祭薛中丞文》:“況某等忘言斯久,知我俱深。”
(3).忘其所言;不須言說。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言事·抗疏中輟》:“二公皆名士正人,所言必不妄,但權奸已敗,即往事果真,亦當忘言,此等追敘,似乎蛇足。”
至理
(1) 最正確或最根本的道理
團結禦侮,自然是至理
(2) 最完善最美好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