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江蘇巡撫閔鶚元原文
暫降頭銜旋賜復,蹕途迎謁拜恩榮。
詎云為隱在父子,實不相同乃弟兄。
薄罰聊因明國法,取長仍以悉民情。
民情亦豈易言悉,恆念其艱戒滿盈。
詩詞問答
問:賜江蘇巡撫閔鶚元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賜江蘇巡撫閔鶚元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賜江蘇巡撫閔鶚元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庚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三
2. 閔鶚元前因其弟閔鵷元在甘肅知縣任內捏災冒賑閔鶚元不能先事敕誡又不舉奏是以降為三品頂帶以示薄罰旋予開復雲
參考注釋
頭銜
指官銜、學銜等稱號
賜復
(1).謂以特恩免除賦稅和徭役。《後漢書·光武帝紀下》:“皇考居此日久,陛下識知寺舍,每來輒加厚恩,願賜復十年。”《南史·梁紀上·武帝》:“戊子,詔 蘭陵縣 建 修 二陵周回五里內居人賜復終身。”《清史稿·聖祖紀一》:“詔南巡車駕所過,賜復一年。”
(2).敬稱人覆信的套語。《藝風堂友朋書札·吳士鑒三六》:“前奉賜復,並承示 康熙 朝傳目,拜悉一切。” 金天翮 《致江蘇省政府主席王》:“請主席嚴密調查,宣布事實,以釋羣疑,以維民治,並盼賜復,幸甚幸甚。”
迎謁
迎接謁見。《史記·陳丞相世家》:“ 信 聞天子以好出遊,其勢必無事而郊迎謁。”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十:“ 紹聖 、 元符 間,有 馬從一 者,監 南京 排岸司。適漕使至,隨眾迎謁。”《東周列國志》第十七回:“﹝ 楚王 ﹞欲得 息嬀 ,假以廵方為名,來至 息國 。 息侯 迎謁道左,極其恭敬。”
拜恩
拜謝恩賜。《北史·王晞傳》:“ 晞 言於王曰:‘受爵天朝,拜恩私第,自古以為乾紀。’” 明 高攀龍 《薛文清公傳》:“先生正色曰:‘安有受官公朝,而拜恩私門邪?’”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列朝·總裁永樂大典》:“上賜宴賞,拜恩者百四十七人。”
云為
(1).言論行為。《易·繫辭下》:“變化云為,吉事有祥。” 孔穎達 疏:“或口之所云,或身之所為也。” 晉 葛洪 《抱朴子·刺驕》:“口習醜言,身行弊事,凡所云為,使人不忍論也。” 宋 司馬光 《上皇帝疏》:“舉措云為,不可不慎。” 清 李顒 《四書反身錄·中庸》:“能慎其所習,而先立乎其大,不移不奪,動靜云為,惟依良知良能,自無不善,即此便是率性。”
(2).所為。 漢 班固 《東都賦》:“子實 秦 人,矜誇館室,保界 河 山 ,信識 昭 襄 而知 始皇 矣,烏睹大 漢 之云為乎!”《漢書·李尋傳》:“君不修道,則日失其度,晻昧無光,各有云為。” 王先謙 補註:“雲猶所也。” 明 宋濂 《傅幼學字說》:“三代,聖人之所學者,大參乎天地,而小不遺乎事物;妙可以贊化機,而近不離乎云為。”
(3).變化。 唐 李商隱 《井泥四十韻》:“顧於冥冥內,為問秉者誰?我恐更萬世,此事愈云為。”
父子
父親和兒子,古時也指叔侄
相同
彼此無差異
弟兄
(1) 弟弟和哥哥
親弟兄
(2) 也用作朋友之間的稱呼
因明
亦稱“因明論”。古代 印度 五明之一。音譯為醯都費陀,意譯為因明。“因”指原因、根據、理由;“明”義為學術。因明即關於邏輯推理的學說,隨佛教傳入 中國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案達羅國》:“昔佛世尊善權導物,以慈悲心,説因明論,綜括妙理,深究微言。 如來 寂滅,大義泯絶。今者, 陳那菩薩 福智悠遠,深達聖旨,因明之論重弘茲日。” 清 龔自珍 《發大心文》:“我生天上,久遠超出因明,內外五明,神明第一。” 章炳麟 《無神論》:“然則神造萬物,亦必被造於他,他又被造於他,此因明所謂‘犯無窮過’者。”
國法
國家的法律規定
傷天害理,國法難容
民情
(1) 人民的生產、工作以及風俗習慣等情況
熟悉地理民情
(2) 指人民的思想、意願等
滿盈
全部占滿、充滿
河水滿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