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峰從禱同楊亦琳和王老師拈得蒸字十五韻

作者:李之世 朝代:明代

原文

大火流朱夏,炎風釀鬱蒸。

山農倦抱瓮,行旅暍推冰。

吁疇齋心肅,叩壇祀事仍。

燔柴清靄徹,奠璧曉光升。

騎影半空度,峰文拾級登。

丹書焚貝葉,仙梵奏迦陵。

遮道來童叟,颺幡引覡僧。

精誠寧物備,肸蠁葉靈承。

鞭石翻玄燕,窺潭搗赤鯪。

層厓染翠黛,飛溜瀉渹淜。

滴滴林端潤,微微爽氣增。

排空雲作陣,綴漢雨如繩。

井邑煙光滿,川原野望憑。

津莖澤已遍,噓槁道彌宏。

詎愜三農願,還看百祉凝。

詩詞問答

問:《圭峰從禱同楊亦琳和王老師拈得蒸字十五韻》的作者是誰?答:李之世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問:李之世的名句有哪些?答:李之世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排律 押詞韻第十一部

2. 璧,原缺,據清顧嗣協《岡州遺稿》卷五補。

參考注釋

大火

(1).星宿名。即心宿。《爾雅·釋天》:“大火謂之大辰。” 郭璞 註:“大火,心也,在中最明,故時候主焉。” 宋 司馬光 《八月五日夜省直》詩:“大火已西落,溫風猶襲人。”《西遊記》第二二回:“光陰迅速,歷夏經秋,見了些寒蟬鳴敗柳,大火向西流。”

(2).十二星次之一。與十二辰相配為卯,與二十八宿相配為氐、房、心三宿。

朱夏

夏季。《爾雅·釋天》:“夏為朱明。” 三國 魏 曹植 《槐賦》:“在季春以初茂,踐朱夏而乃繁。”《舊五代史·梁書·末帝紀下》:“況青春告謝,朱夏已臨。” 清 唐孫華 《夏日園居雜詠》之十二:“三年客里逢朱夏,一月天邊盼素秋。”

炎風

(1).指東北風。《呂氏春秋·有始》:“東北曰炎風。” 高誘 註:“炎風,艮氣所生,一曰融風。”《淮南子·墬形訓》:“何謂八風?東北曰炎風。” 唐 杜甫 《諸將》詩之四:“炎風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聖朝。”參見“ 八風 ”。

(2).熱風。 南朝 梁 蕭統 《錦帶書十二月啟·蕤賓五月》:“炎風以扇戶,暑氣於是盈樓。” 唐 韓愈 《縣齋有懷》詩:“毒霧恆熏晝,炎風每燒夏。” 宋 楊萬里 《午熱登多稼亭》詩:“御風不必問雌雄,只有炎風最不中。卻是竹君殊解事,炎風篩過作清風。” 清 高述明 《塞外》詩:“炎風初解凍,夏草漸萌芽。”

鬱蒸

氣壓低,濕度大,氣溫高

天氣鬱蒸

山農

山野農夫。《周禮·地官·掌葛》:“掌以時徵絺綌之材于山農。” 唐 韓愈 《南溪始泛》詩之二:“南溪亦清駛,而無檝與舟。山農驚見之,隨我觀不休。” 清 方苞 《<畿輔名宦志>序》:“宦必有跡。每見一州一邑數百年中,吏之仁暴污潔智愚,士大夫皆能口道焉,又其近者山農野老能指名焉。”

抱瓮

見“ 抱瓮灌園 ”。

行旅

遠行的人;往來的旅客

遠近開通行旅,士農工商照舊生業。——《石點頭》

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孟子·梁惠王上》

齋心

祛除雜念,使心神凝寂。《列子·黃帝》:“退而閒居大庭之館,齋心服形。” 宋 王禹偁 《李太白真贊並序》:“有時沐肌濯髮,齋心整衣,屏妻孥,清枕簟,馨鑪以祝。”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你們兩廊道眾,齋心肅立;待我焚香打坐,閉目靜觀。”

燔柴

(1).古代祭天儀式。將玉帛、犧牲等置於積柴上而焚之。《儀禮·覲禮》:“祭天,燔柴……祭地,瘞。”《爾雅·釋天》:“祭天曰燔柴。” 邢昺 疏:“祭天之禮,積柴以實牲體、玉帛而燔之,使煙氣之臭上達於天,因名祭天曰燔柴也。”《後漢書·禮儀志上》:“進熟獻,太祝送,旋,皆就燎位,宰祝舉火燔柴,火然,天子再拜,興,有司告事畢也。” 清 陶澂 《登恆山》詩:“燔柴有制存 周 典,持節無人出 漢 宮。”

(2).燒火用的柴。 郭沫若 《騎士·雙簧》:“燔柴正要著火的時候,我卻得了一番天來的惠雨。”

曉光

清晨的日光。 南朝 梁簡文帝 《侍游新亭應令》詩:“曉光浮野映,朝煙承日迴。” 唐 杜荀鶴 《秋日寄吟友》詩:“蟬樹生寒色,漁潭落曉光。” 孫景瑞 《紅旗插上大門島》:“曉光漸漸顯露了。”

半空

(1) 空中

懸在半空

從半空中跳下

(2) ∶癟;不充實

半空著肚子

(3) (半空兒) 〈方〉∶指較小的不飽滿的花生

拾級

逐級登階

拾級而上

丹書

(1).古時以朱筆記載犯人罪狀的文書。《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初, 斐豹 ,隸也,著於丹書。” 杜預 註:“蓋犯罪沒為官奴,以丹書其罪。” 三國 魏 曹操 《度關山》詩:“有燔丹書,無普赦罪。”《文選·陸機<謝平原內史表>》:“苟削丹書,得夷平民。” 李周翰 註:“丹書,定罪之書。”

(2).傳說中赤雀所銜的瑞書。《呂氏春秋·應同》:“及 文王 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 周 社。”《史記·周本紀》“生 昌 ,有聖瑞” 張守節 正義引《尚書帝命驗》:“季秋之月甲子,赤爵銜丹書入於 酆 ,止於 昌 戶。其書云:‘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 北周 庾信 《周祀五帝歌·赤帝雲門舞》:“赤雀丹書飛送迎,朱絃絳鼓罄虔誠。”

(3).指《洛書》。傳說 夏禹 治水時, 洛水 神龜負之而出,故稱《洛書》。《淮南子·俶真訓》:“ 洛 出丹書, 河 出緑圖。”

(4).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世襲的享有免罪等特權的證件。 漢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僕之先,非有剖符丹書之功。” 元 王惲 《玉堂嘉話》卷四:“肆申白馬之盟,庸示丹書之約。” 明 張居正 《擬唐回鶻率眾內附群臣賀表》:“丹書錫誓,既崇 日逐 之封;赤芾疏榮,仍懋秩訾之賞。”

(5).朱筆書寫的文字。 漢 荀悅 《漢紀·昭帝紀》:“ 漢 使至 匈奴 , 常惠 數私見使,教之曰:‘陛下親射 上林 中,得白雁,足有繫帛丹書,言 武 等在荒澤中。’” 景耀同 《次韻黃季剛相思》之一:“囓臂當年底有盟,丹書斜上甚分明。”

(6).朱筆書寫的詔書。 唐 武元衡 《奉酬淮南中書相公見寄》詩:“金玉裁玉度,丹書奉帝俞。” 元 白樸 《牆頭馬上》第四折:“親捧丹書下九重,路人爭識五花驄。” 明 李東陽 《送焦守靜先生使襄府》詩:“丹書玉節又南行,一日龍光起四瀛。”

(7).古代方士用以呪邪鎮鬼的朱文符書。 漢 仲長統 《昌言》:“於是淫厲亂神之禮興焉,侜張變怪之言起焉,丹書厭勝之物作焉。”《後漢書·方術傳·解奴辜》:“又 河 南有 麴聖卿 ,善為丹書符劾,厭殺鬼神而使命之。”

(8).道教語。即丹書墨籙。指以墨書寫符文的朱漆之簡。泛指煉丹之書,道教經書。見《雲笈七籤》卷七。 明 屠隆 《綵毫記·祖餞都門》:“授丹書早晚驅雞,與夫人同學驂鸞。”

貝葉

古代 印度 人用以寫經的樹葉。亦借指佛經。 唐 玄奘 《謝敕賚經序啟》:“遂使 給園 精舍,併入提封;貝葉靈文,鹹歸冊府。” 元 榮肇 《原釋》:“如兇惡之徒,日誦貝葉之書,心藏蛇蠍之行,既死矣,以其能信佛,佛即引之而享天堂之樂。”

仙梵

指道教徒誦經的聲音。 清 黃鷟來 《秋曉行阧山值雨訪李庚初鍊師》詩:“齋宮仙梵靜,花殿幽香閉。”

迦陵

“ 迦陵頻伽 ”的省稱。 唐 元稹 《度門寺》詩:“佛語迦陵説,僧行猛虎從。” 唐 劉商 《詠雙開蓮花》:“西方采畫迦陵鳥,早晚雙飛池上來。” 宋 鹹輝 《<首楞嚴經>義海》卷二:“迦陵仙音,徧十方界。” 葉玉森 《印度故宮詞》:“啼春夜夜迦陵苦,望帝年年孔雀冤。”

遮道

猶攔路。《史記·陳涉世家》:“其故人嘗與庸耕者聞之,之 陳 …… 陳王 出,遮道而呼 涉 。”《梁書·劉孝綽傳》:“小生之詆,恐取辱於 盧江 ;遮道之奸,慮興謀於從事。” 唐 高駢 《赴西川途經虢縣作》詩:“紅額少年遮道拜,殷勤認得舊將軍。”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梅》:“見有挑葵花燈來者,遮道苦求,可免災難。”

童叟

孩子與老人。 清 朱鶴齡 《湖翻行》:“吁嗟蒼生爾奈何,但見號咷走童叟。” 清 袁枚 《江防同知倪君帝培墓志銘》:“不料此間童叟供給,較兒菽水之奉,尤覺豐盈。”

精誠

真心誠意;至誠

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漁父》

精誠所加,金石為開。——《後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靈承

善於順應。《書·多方》:“惟我 周王 ,靈承於旅。” 孔 傳:“惟我 周王 ,善奉於眾,言以仁政得人心。” 宋 蘇軾 《賀駕幸太學表》之二:“濟濟多士,靈承上帝之休。” 明 宋濂 《西域軍中獲角瑞頌》:“我 太祖皇帝 之龍興也,靈承帝命,寵綏四方。”

鞭石

(1).《藝文類聚》卷七九引 晉 伏琛 《三齊略記》:“ 始皇 作石橋,欲過海觀日出處。於時有神人,能驅石下海, 城陽 一山石,盡起立。嶷嶷東傾,狀似相隨而去。雲石去不速,神人輒鞭之,盡流血,石莫不悉赤,至今猶爾。”後遂以“鞭石”為神助的典故。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東門則鞭石成橋,南極則鑄銅為柱。” 宋 蘇軾 《兩橋詩·西新橋》:“岌岌類鞭石,山川非 會稽 。” 元 陳樵 《蔗庵賦》:“ 秦 人鞭石而望洋, 謝娥 入海而增喟。” 明 王世貞 《太和即事》詩之一:“路疑鞭石就,室似鑿空懸。”

(2).相傳 難留城 (今 湖北 宜昌 )山上有一石洞,洞中有兩塊大石,俗名陰陽石。陰石常濕,陽石常燥。每遇水旱不調,百姓便進洞祈福。天旱則鞭打陰石得雨,雨多則鞭打陽石天晴。事見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夷水》。後作為乞求晴雨和洽的典故。 北周 庾信 《和樂儀同苦熱》:“鞭石未成雨,鳴鳶不起風。” 唐 杜甫 《雷》詩之二:“暴尪或前聞,鞭石非稽古。”

玄燕

黑燕。 晉 潘岳 《西征賦》:“危素卵之累殼,甚玄鷰之巢幕。”

翠黛

(1).眉的別稱。古代女子用螺黛(一種青黑色礦物顏料)畫眉,故名。 唐 杜甫 《陪諸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詩之二:“ 越 女紅裙濕, 燕 姬翠黛愁。” 宋 秦觀 《南鄉子》詞:“往事已酸辛,誰記當年翠黛顰。” 明 葉憲祖 《鸞鎞記·閨詠》:“幾番盼殺 張京兆 ,翠黛留將懶自描。”

(2).指畫眉用的青黑色螺黛。 郁達夫 《沉淪》四:“半痕新月,斜掛在西天角上,卻似仙女的蛾眉未加翠黛的樣子。”

(3).黑綠色。 唐 皮日休 《太湖詩·石板》:“似將翠黛色,抹破 太湖 秋。” 宋 史達祖 《雙雙燕·詠燕》詞:“愁損翠黛雙蛾,日日畫欄獨憑。” 清 吳偉業 《贈家園次湖州守五十韻》:“嵐光浮翠黛,塔勢界金繩。”

飛溜

(1).水流直瀉而下。《舊唐書·西戎傳·拂菻》:“至於盛暑之節,人厭囂熱,仍引水潛流,上徧於屋宇,機制巧密,人莫之知。觀者惟聞屋上泉鳴,俄見四簷飛溜,懸波如瀑,激氣成涼風,其巧妙如此。”

(2).瀑布。 唐 劉憲 《奉和幸韋嗣立山莊侍宴應制》:“崖懸飛溜直,岸轉緑潭寬。” 宋 蘇軾 《徑山道中次韻答周長官兼蘇寺丞》:“空巖側破瓮,飛溜灑浮磬。”

滴滴

(1).一滴一滴。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養羊》:“作漉酪法:八月中作。取好淳酪,生布袋盛;懸之,當有水出,滴滴然下。” 唐 蘇頲 《興州出行》詩:“滴滴泣花露,微微出岫雲。”《儒林外史》第一回:“湖裡有十來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眼淚--許久以來乾枯了的眼淚,滴滴地掉在孩子的嫩臉上。”

(2).象聲詞。 唐 令狐楚 《賦山》詩:“古巖泉滴滴,幽谷鳥關關。” 唐 段成式 《醉中吟》:“只愛槽牀滴滴聲,長愁聲絶又醒醒。”

(3).附著於某些形容詞,表示“滿量”,含有“很”的意思。常用以形容色、光和韻味的濃郁、充沛。 唐 唐彥謙 《留別》詩之二:“野花紅滴滴,江燕語喃喃。” 宋 歐陽修 《初夏劉氏竹林小飲》詩:“猗猗色可餐,滴滴翠欲溜。”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滴滴風流,做為嬌更柔,見人無語但回眸。”

(4).與數詞“一”連用表示少量。秧歌劇《鍾萬財起家》第一場:“打下一滴滴糧食,又叫我那浪蕩子男人偷偷摸摸去換了洋菸吃了。”秧歌劇《鍾萬財起家》第二場:“這難熬下去咧!……有一滴滴菸灰吃吃就好咧!”

(5).見“ 滳滳 ”。

微微

(1) 稍微;表示數量不多或程度不深

微微風簇浪。——清· 查慎行《舟夜書所見》

(2) 微賤

微微小子

排空

沖向天空,高升到天空中

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作陣

排成陣勢。亦形容均勻密布。 宋 梅堯臣 《和道損喜雪》詩:“作陣從天落,何功得地均?暫欣供一賞,惜逐馬蹄塵。”

井邑

(1).城鎮;鄉村。語本《周禮·地官·小司徒》:“九夫為井,四井為邑。” 晉 陸雲 《答張士然》詩:“脩路無窮跡,井邑自相循。” 唐 杜甫 《題忠州龍興寺所居院壁》詩:“ 忠州 三峽內,井邑聚雲根。” 明 區大相 《南行感懷》詩:“貢采山川竭,徵輸井邑虛。”

(2).市井。 唐 王維 《初出濟州別城中故人》詩:“閭閻河潤上,井邑海雲深。” 陳貽焮 註:“井邑,即市井。”《新五代史·南平世家》:“ 荊南 節度十州,當 唐 之末,為諸道所侵, 季興 ( 高季興 )始至, 江陵 一城而已,兵火之後,井邑凋零。”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事部三》:“井邑騷然,商賈罷市。”參見“ 井市 ”。

(3).故里。 唐 張說 《唐故贈齊州司馬陸公神道碑》:“路艱寇阻,兵危勢急,公獨顛沛致喪,歸其井邑。” 清 錢謙益 《病榻消寒雜詠》之二九:“老大荒涼餘井邑,半龕殘火一翁禪。”

煙光

亦作“煙光”。1.雲靄霧氣。 唐 元稹 《飲致用神麴酒三十韻》:“雪映煙光薄,霜涵霽色冷。” 宋 黃庭堅 《題宗室大年畫》詩之一:“水色煙光上下寒,忘機鷗鳥恣飛還。” 金 元好問 《九月晦日玉村道中》詩:“煙光藏落景,山骨露清秋。” 清 於養志 《不寐》詩:“小苑煙光薄,疏簾月影清。”

(2).指春天的風光。 唐 黃滔 《祭崔補闕》:“ 閩 中二月,煙光秀絶。”

原野

曠野;沒有樹林、建築物或巨大岩石的大片土地

三農

(1).古謂居住在平地、山區、水澤三類地區的農民。後泛稱農民。《周禮·天官·大宰》:“一曰三農,生九穀。”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云:“三農,平地、山、澤也。” 唐 白居易 《賀雨》詩:“宥死降五刑,己責寬三農。” 清 侯方域 《代三省督府張公祈雨文》:“茲土而五月不雨,三農之失其業者,號呼之聲日徹於耳,某心竊憂焉。”

(2).指春、夏、秋三個農時。 漢 張衡 《東京賦》:“三農之隙,曜威中原。”《北史·薛辯傳》:“命立庠序,教以詩書,三農之暇,悉令受業。”

百祉

猶百福。 清 戴名世 《儀真四貞烈合傳》:“羣娥兮鳴璫,酬酢錯兮百祉翔。”

詩詞推薦

  • 送李君上洞天

    鄧肅宋代〕北風於喁萬竅號,落雪紛紛燖鵠毛。好向高堂護帷幕,新醪入臉殷春桃。居士何為囂不顧,叩戶長歌辭我去。行行
  • 書栟櫚院壁

    洪邁宋代〕側身西為度千山,列仙仙去空孱顏。斗升自役應笑我,何苦詰曲戲塵寰。歸耕無田仕難合,疑此二柄首尾間。摩挲
  • 花月二首

    蘇泂宋代〕金英玉樹斗玲瓏,九十秋光聚此中。人世等閒諸熱惱,一時消殺付虛空。
  • 枕上作

    晁說之宋代〕年華又已暮,客恨更難裁。寒雁背潮去,鐘聲隨雨來。離騷今我讀,時命昔人哀。但喜歸期近,寧論白髮催。
    圭峰從禱同楊亦琳和王老師拈得蒸字十五韻原文_圭峰從禱同楊亦琳和王老師拈得蒸字十五韻的賞析_古詩文
  • 江休復宋代〕王十踐衰境,加我在明年。
    圭峰從禱同楊亦琳和王老師拈得蒸字十五韻原文_圭峰從禱同楊亦琳和王老師拈得蒸字十五韻的賞析_古詩文
  • 勞畲耕

    范成大宋代〕峽農生甚艱,斫畲大山巔。赤埴無土膏,三刀財一田。頗具穴居智,占雨先燎原。雨來亟下種,不爾生不蕃。麥穗
  • 寄張趙二相三首

    胡寅宋代〕河出崑崙墟,江出岷山底。涵涵受百瀆。滾滾經萬里。水惟準之平,而德鑒之比。離堆與砥柱,何事中流起。坐令
  • 陪萬五溪學憲至雁山

    朱諫明代〕雁山山下惠風和,野老追隨使節過。海氣盡消波色定,楝花才落鳥聲多。林煙漠漠春將別,世路紛紛發易皤。借取
  • 和陶詩·其三·命子

    李賢明代〕祖含輔劉,風虎雲龍。山河帶礪,懋昭厥功。曰文而景,有光其封。潭潭相府,邁於前蹤。
  • 送劉蒙川

    陳一齋宋代〕春草征帆遠,春江落日程,瘴鄉官是客,儒服老談兵。海闊龍無影,山空鳳不鳴。梅花東閣路,淒斷故人情。
    圭峰從禱同楊亦琳和王老師拈得蒸字十五韻原文_圭峰從禱同楊亦琳和王老師拈得蒸字十五韻的賞析_古詩文
  • 題錢維城山水十二幀·其十·霜皋松籟

    乾隆清代〕平皋霜落樹知幾,綠欲為丹密欲稀。祗有喬松無改節,謖濤吹籟故依依。
  • 御門引見月官因成什

    乾隆清代〕近年因避暑,五月即啟蹕。山莊駐過秋,為日頗久致。閣報按期發,無虞廢庶事。惟是吏兵部,月有引見吏。雜職
  • 大田山居

    史詔宋代〕斗酒藏春瓮,開軒有客迎。烹鮮供母箸,督仆佐春耕。園果霜前熟,山禽雨後鳴。市朝風味好,輸我一般清。
  • 四賓主賓中主

    釋正覺宋代〕不戀經商利萬金,晚來古路問家音。分明得報尊親健,爭奈難平喜懼心。
    圭峰從禱同楊亦琳和王老師拈得蒸字十五韻原文_圭峰從禱同楊亦琳和王老師拈得蒸字十五韻的賞析_古詩文
  • 嵩山夜還

    李頻唐代〕家住東皋去,好采舊山薇。自省游泉石,何曾不夜歸。
    圭峰從禱同楊亦琳和王老師拈得蒸字十五韻原文_圭峰從禱同楊亦琳和王老師拈得蒸字十五韻的賞析_古詩文
  • 放言五首

    劉克莊宋代〕戀闕子牟遠,還鄉賀監狂。老人忘節序,有菊即重陽。
    圭峰從禱同楊亦琳和王老師拈得蒸字十五韻原文_圭峰從禱同楊亦琳和王老師拈得蒸字十五韻的賞析_古詩文
  • 金陵書事

    胡銓宋代〕六代風流最永嘉,郁蔥勝氣隱晴霞。折衝樽俎神俱旺,表裹山河險莫夸。幾縷碧煙迷杏眼,半篙清漲減蒲芽。歌聲
  • 金陵寓樓居

    吳龍翰宋代〕樓中有酒客身閒,約住孤雲共往還。遙落碧桃春欲去,倚闌無語看鐘山。
    圭峰從禱同楊亦琳和王老師拈得蒸字十五韻原文_圭峰從禱同楊亦琳和王老師拈得蒸字十五韻的賞析_古詩文
  • 看舞詩

    庾信南北朝〕鸞回不假學。鳳舉自相關。到嫌衫袖廣。恆長礙舉鬟。
    圭峰從禱同楊亦琳和王老師拈得蒸字十五韻原文_圭峰從禱同楊亦琳和王老師拈得蒸字十五韻的賞析_古詩文
  • 詠南池

    曾幾宋代〕衡門久棲遲,永日孰與儔。既絕車馬喧,遂適林塘幽。荷香因雨來,水鳥鳴相酬。虛懷睨物表,可以觀天游。古來
    圭峰從禱同楊亦琳和王老師拈得蒸字十五韻原文_圭峰從禱同楊亦琳和王老師拈得蒸字十五韻的賞析_古詩文
圭峰從禱同楊亦琳和王老師拈得蒸字十五韻原文_圭峰從禱同楊亦琳和王老師拈得蒸字十五韻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