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二首·其一原文
素無出門緣,少得稱意時。
亦欲勉為好,隨復有敗之。
長短不相補,事過然後思。
安能免悔吝,空自長嗟咨。
緬懷古至人,婉婉靜女姿。
動靜無留閡,鉛朱得所施。
悠然游於世,誠哉丈夫師。
詩詞問答
問:出門二首·其一的作者是誰?答:王樵
問:出門二首·其一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注釋
1. 押支韻
參考注釋
出門
(1) 離家外出或遠行
(2) 〈方〉∶出嫁
稱意
合乎心意。《漢書·蓋寬饒傳》:“以 寬饒 為太中大夫,使行風俗,多所稱舉貶黜,奉使稱意。” 唐 權德輿 《放歌行》:“男兒稱意須及時,閉門下帷人不知。” 明 高啟 《練圻老人農隱》詩:“旅遊三十不稱意,年登未具粥與饘。” 魯迅 《書信集·致辛島驍》:“此地的學校並不稱意,甚感無聊。”
長短
(1) 〈方〉
(2) 不管怎么樣;好歹
莫恨東西溝水別,滄溟長短擬同歸。——白居易《送韋侍御量移金州司馬》
(3) 一定
你長短等我,不見不散
事過
猶過失。《醒世恆言·李玉英獄中訟冤》:“﹝ 焦氏 ﹞一日趁老公不在家,尋起 李承祖 事過,揪來打駡。”
然後
用於順承複句的後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開頭,表示某一行動或情況發生後,接著發生或引起另一行動或情況,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應
然後皇上與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 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悔吝
亦作“ 悔恡 ”。1.災禍。《易·繫辭上》:“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漢 應劭 《風俗通·正失·東方朔》:“ 文帝 時政頗遺失,皆所謂悔恡小疵耶。” 唐 杜甫 《送李校書》詩:“每愁悔吝作,如覺天地窄。” 清 黃景仁 《閒居》詩:“名象實易玩,悔吝虛已消。”
(2).悔恨。《後漢書·馬援傳》:“出征 交阯 ,土多瘴氣, 援 與妻子生訣,無悔吝之心。”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誌·釋爭》:“若然者,悔恡存於聲色,夫何顯爭之有哉!” 唐 李鹹用 《猛虎行》:“須知《易水歌》,至死無悔吝。” 明 唐順之 《與董後峰憲副書》:“野人一入仕途,百般悔吝,禪家所謂猢孫入布袋,真可一笑也。”
(3).謂追悔顧惜。 唐 司空圖 《疑經》:“縱天王制用失節,多取於諸侯,如欲垂誡,即書於 周 史可矣;若書於諸侯之史,是悔恡其貨而侮王命也。”
空自
徒然;白白地。 南朝 梁 何遜 《哭吳興柳惲》詩:“樽酒誰為滿,靈衣空自披。”《清平山堂話本·契約文字記》:“萬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儒林外史》第三九回:“不瞞長兄説,我自幼空自學了一身武藝,遭天倫之慘,奔波辛苦,數十餘年。” 清 李漁 《風箏誤·詫美》:“令愛不堪偕伉儷,老堂空自費調停。”
嗟咨
慨嘆。《新唐書·裴矩傳》:“蠻夷嗟咨,謂中國為‘仙晨帝所’。” 元 楊果 《翠裙腰·綠窗愁》套曲:“有客持書至,還喜卻嗟咨。” 明 沉鯨 《雙珠記·珠傳女信》:“今日裡骨肉驩虞,相慶幸,免嗟咨。” 張際亮 《石亭》詩:“誰能罪真宰,蒿目空嗟咨。”
懷古
思念往昔;懷念古代的人和事(多用做有關古蹟的詩題)
赤壁懷古
至人
(1).道家指超凡脫俗,達到無我境界的人。《莊子·齊物論》:“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 河 漢 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風振海而不能驚。”《莊子·外物》:“唯至人乃能游於世而不僻,順人而不失己。”
(2).舊指思想或道德修養最高超的人。《荀子·天論》:“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至人遺物兮,獨與道俱。” 司馬貞 索隱引 張機 曰:“體盡於聖,德美之極,謂之至人。” 三國 魏 嵇康 《聲無哀樂論》:“若夫 鄭 聲,是音聲之至妙。妙音感人,猶美 * 志,耽槃荒酒,易以喪業,自非至人,孰能御之!”
婉婉
(1).屈伸貌;捲曲貌。《楚辭·離騷》:“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委蛇。” 南朝 陳 徐陵 《報德寺剎下銘》:“ 軒轅 之駕,譬婉婉而多慙; 吳王 之墳,狀耽耽而非擬。” 北周 庾信 《游山》詩:“婉婉藤倒垂,亭亭松直竪。”
(2).和順貌。 南朝 宋 謝瞻 《張子房》詩:“婉婉幙中畫,輝輝天業昌。” 唐 韓愈 《衢州徐偃王廟碑》:“婉婉 偃王 ,惟道之耽。以國易仁,為笑於頑。” 宋 曾鞏 《祭亡妻晁氏文》:“及其既退,婉婉其儀。不矜以色,不伐以辭。”《天雨花》第四回:“你今願責還願罰,須當與我説分明。願責低頭來領罪,罰時婉婉順郎心。”
(3).柔美;美好。《文選·潘岳<為賈謐作贈陸機>》:“婉婉長離,凌江而翔。” 呂向 註:“婉婉,美貌。”
(4).委婉。《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侍郎不好唐突,把這話婉婉向 莊徵君 説了。”
靜女
嫻靜的女子。《詩·邶風·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毛 傳:“靜,貞靜也。女德貞靜而有法度乃可説也。” 唐 孟郊 《靜女吟》:“艷女皆妬色,靜女獨檢蹤。” 魯迅 《野草·一覺》:“紅顏的靜女正在超然無事地逍遙。”
動靜
(1) 指動作或說話發出的聲音
(2) 訊息;情況
牢城營里都沒有動靜。——《水滸傳》
得所
(1).謂得到安居之地或合適的位置。語出《詩·魏風·碩鼠》:“樂土樂土,爰得我所。”《漢書·王莽傳上》:“四海輻湊,靡不得所。” 三國 蜀 諸葛亮 《前出師表》:“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唐 杜甫 《敬贈鄭諫議十韻》:“野人寧得所,天意薄浮生。” 明 李贄 《答耿中丞書》:“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貪暴者擾之,而‘仁者’害之也。”
(2).適當;適宜。 北魏 高湛 《養生論》:“尋常飲食,每令得所,多湌令人彭亨短氣,或致暴疾。” 金 王若虛 《寧晉縣令吳君遺愛碑》:“蓋其剛柔適中,緩急得所,勤故不廢事,簡故不擾民,明無不察,毫髮莫欺。”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 錢敦堂 編修歿,其門生為經紀棺衾,贍恤妻子,事事得所。”
悠然
(1) 安閒、閒適的樣子
悠然自得
(2) 深遠的樣子
(3) 形容韻味未盡
餘韻悠然
(4) 久遠的樣子;遼闊的樣子
年代悠然
丈夫
(1) 已婚女子的配偶
古者丈夫不耕。——《韓非子·五蠹》
(2) 男子
生丈夫,…生女子。——《國語·越語》
(3) 成年男子
丈夫氣
丈夫亦愛憐。——《戰國策·趙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