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木桃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詠木桃原文

何代靈根此曲卷,綏山一顆自成仙。

枝頭那慮搖風落,盤裡猶疑帶露鮮。

東海險哉殺三士,西池幻矣熟千年。

獨因想見苞苴禮,衛國風吟第十篇。

詩詞問答

問:詠木桃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詠木桃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詠木桃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先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十七

參考注釋

靈根

(1).神木的根。 晉 孫拯 《贈陸士龍》詩:“制動以靜,祕景在陰,靈根可棲,樂此隈岑。”

(2).植物根苗的美稱。 唐 柳宗元 《種術》詩:“戒徒斸靈根,封植閟天和。” 宋 司馬光 《和昌言官舍十題·石榴花》:“靈根逐 漢 臣,遠自 河 源至。” 明 陳所聞 《懶畫眉·月下劉中明招賞牡丹》曲:“一叢凝露在沉香,移得靈根傍錦堂。” 清 秋瑾 《白梅》詩:“淡到羅浮忘色相,謫來塵世具靈根。”

(3).指才德修養。 漢 揚雄 《太玄·養》:“藏心於淵,美厥靈根。” 范望 註:“靈根,道德也。” 宋 黃庭堅 《柳閎展如蘇子瞻甥也其才德甚美作詩贈之》:“ 鹹池 浴日月,深宅養靈根。”

(4).指有才德的人。 宋 葉適 《祭徐文子侍郎文》:“於時侍郎,卓爾靈根,有光厥師,兼華眾門。”

(5).對祖先的敬稱。《文選·張衡<南都賦>》:“固靈根於 夏 葉,終 三代 而始蕃。” 李周翰 註:“ 劉累 自 夏 而遷於此,故云‘固靈根於 夏 葉’,終於 殷 周 秦 三代,然後 漢 興乃蕃盛。”《文選·陸機<嘆逝賦>》:“痛靈根之夙殞,怨具爾之多喪。” 劉良 註:“靈根,靈木之根,喻祖考也。” 唐 王勃 《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 李公 ,天子之舊族,朝廷之夙將也。靈根自遠,聖族多奇。”

(6).指佛祖。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八二:“ 龍樹 靈根派別三,家家楖栗不能擔。” 劉逸生 註:“靈根,指佛祖,這裡具指 龍樹 。”

(7).性靈,智慧。 清 陳天華 《論中國宜改創民主政體》:“ 中國 經二十餘朝之 * ,閉塞其聰明,鉗制其言論,靈根盡去,錮疾久成。”

(8).道教指舌根。《黃庭內景經·上有章》:“灌溉五華植靈根。” 務成子 註:“靈根,舌本也。” 宋 陸游 《病中作》詩:“不憂豎子居肓上,已見真人出面門。力守誰能發底火?深潛自足美靈根。”

(9).借指人的身體。《文選·陸機<君子有所思行>》:“宴安消靈根,酖毒不可恪。” 呂延濟 註:“《黃庭經》云:‘玉池清水灌靈根,靈根堅固老不衰。’然靈根喻身也。” 唐 吳筠 《覽古》詩之六:“荒淫伐靈根,金膏恃延期。”

(10).仙緣。 明 屠隆 《綵毫記·遊玩月宮》:“天子與貴妃塵中雖已造業,靈根尚未消盡。”

成仙

成為神仙。 南朝 陳 伏知道 《為王寬與婦義安主書》:“人慙 蕭史 ,相偶成仙。” 唐 王績 《遊仙》詩之一:“ 蔡經 新學道, 王烈 舊成仙。” 許地山 《女兒心》三:“她還想著,他們把她帶到那裡也許是為教她們也成仙。”

枝頭

樹梢;樹枝上。 唐 元稹 《元和五年予官不了罰俸西歸》詩:“漸到柳枝頭,川光始明媚。” 宋 翁森 《四時讀書樂》詩:“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戴望舒 《殘葉之歌·男子》:“你看,濕了雨珠的殘葉,搖搖地停在枝頭。”

搖風

(1).扶搖風,暴風。 南朝 梁 江淹 《恨賦》:“搖風忽起,白日兩匿。”

(2).謂風吹擺動。 南朝 梁 沉約 《詠新荷》:“微根纔出浪,短榦未搖風。” 唐 崔灝 《渭城少年行》:“ 長安 道上春可憐,搖風盪日 曲河 邊。” 前蜀 牛希濟 《臨江仙》詞之六:“柳帶搖風 漢水 濱,平蕪兩岸爭勻。”

猶疑

見“猶豫”

東海

(1) 亞洲東部邊緣海,西接中國大陸,北連黃海,南接南海,面積77萬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70米,廣闊的東海大陸架是良好的漁場

(2) 泛指東方的大海

三士

(1).指 春秋 晉 之 狐偃 、 趙衰 、 賈佗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晉文公 ﹞有三士足以上人,而從之。” 宋 馬永易 《實賓錄·三士》:“ 晉公子 有三士足以上人……三士,謂 狐偃 、 趙衰 、 賈佗 。”

(2).指古之 許由 、 巢父 、 池主 三隱者。《藝文類聚》卷三六引 三國 魏 曹植 《許由巢父池主贊》:“ 堯 禪 許由 , 巢父 是恥。穢其圂聽,臨河洗耳。 池主 是讓,以水為濁。嗟此三士,清足厲俗。”

(3).指 春秋 齊 之 公孫接 、 田開疆 、 古冶子 。三人勇而無禮, 晏子 認為將危害國家,準備除掉他們,請 景公 賜三人二桃,論功而食。三人相爭不下,皆不食桃,自剄死。事見《晏子春秋·諫下二四》。 三國 蜀 諸葛亮 《梁甫吟》:“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元 張可久 《慶東原·次馬致遠先輩韻》曲:“殺三士,因二桃,不如 五柳 莊前臥。”

西池

(1).池名。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豪爽》:“﹝ 晉明帝 ﹞時為太子,好養武士,一夕中作池,比曉便成,今 太子西池 是也。” 劉孝標 注引 山謙之 《丹陽記》:“ 西池 , 孫登 所創,《吳史》所稱 西苑 也, 明帝 修復之耳。”《晉書·劉毅傳》:“初, 裕 征 盧循 ,凱歸,帝大宴於 西池 ,有詔賦詩。”

(2).相傳為 西王母 所居 瑤池 的異稱。 清 龔自珍 《夢玉人引》詞:“陡然聞得,青鳳下 西池 。” 清 惜秋 旅生 《維新夢》:“不必 西池 獻瑞,方披益地之圖。”

(3).泛指西面的池塘。 唐 劉禹錫 《秋日書懷寄河南王尹》詩:“公府想無事,西池秋水清。” 宋 晏殊 《玉堂春》詞:“欲傍西池看,觸處楊花滿袖風。”

千年

極言時間久遠。 晉 陶淵明 《輓歌詩》:“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蓋百代之儀表,千年之領袖。” 唐 盧照鄰 《中和樂章·歌登封》:“山稱萬歲,河慶千年。” 毛 * 《浪淘沙·北戴河》詞:“往事越千年, 魏武 揮鞭。”

想見

經過推測得出結論

從中可以想見生活的艱難

想見當日圍城光景。——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苞苴

(1).苞,通“ 包 ”。即蒲包。用葦或茅編織成的包裹魚肉之類食品的用具。《禮記·少儀》:“笏、書、脩、苞苴……其執之,皆尚左手。” 鄭玄 註:“謂編束萑葦以裹魚肉也。”《禮記·曲禮上》:“凡以弓劍苞苴簞笥問人者,操以受命,如使之容。” 孔穎達 疏:“苞者以草包裹魚肉之屬也,苴者亦以草藉器而貯物也。”

(2).苞,通“ 包 ”。指包裹,包紮。《詩·衛風·木瓜》“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漢 鄭玄 箋:“以果實相遺者,必苞苴之。”

(3).苞,通“ 包 ”。饋贈的禮物。《莊子·列禦寇》:“小夫之知,不離苞苴竿牘。” 鍾泰 發微:“古者饋人魚肉之類,用茅葦之葉,或苞之,或藉之,故曰‘苞苴’。” 漢 賈誼 《新書·禮》:“苞苴時有,筐篚時至,則羣臣附。”《梁書·王僧孺傳》:“家貧,無苞苴可以事朋類。”

(4).苞,通“ 包 ”。指饋贈。 漢 劉向 《列女傳·許穆夫人》:“古者諸侯之有女子也,所以苞苴玩弄,繫援於大國也。”

(5).苞,通“ 包 ”。賄賂。《荀子·大略》:“ 湯 旱而禱曰:‘……苞苴行與?讒夫興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 楊倞 註:“貨賄必以物苞裹,故總謂之苞苴。” 唐 李德裕 《管仲害霸論》:“近世有以宮中之樂餌君者,而苞苴日行,紀綱日壞,朋黨益熾,讒言益昌。” 嚴復 《原強》:“ 美國 華盛頓 立法至精,而苞苴賄賂之風,至今無由盡絶。”

風吟

指微風發出的聲音。 唐 王勃 《晚秋遊武擔山寺序》:“美人虹影,下綴虯幡;少女風吟,遙喧鳳鐸。” 蔣清翊 注引《三國志·魏志·管輅傳》 裴松之 注引 管辰 《管輅別傳》:“ 輅 與 倪清河 刻雨期,言樹上已有少女微風。” 金 李之翰 《中京遇因長老》詩:“松聲不斷風吟細,月影無邊露氣寒。”

詩詞推薦

詠木桃原文_詠木桃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