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焦山寺原文
獅子峰前訪晚參,直登絕頂縱幽探。
帆檣遠近迷蒼靄,樓閣高低鎖翠嵐。
水色倒涵天上下,山形雄壓地東南。
焦先去後岩扉古,樹老碧桃春正酣。
詩詞問答
問:題焦山寺的作者是誰?答:玄穆
問:題焦山寺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題焦山寺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覃韻 出處:御選明詩卷九十
參考注釋
獅子
(1).猛獸名。體大雄壯,身毛呈棕黃色,尾端生叢毛。雄獅頸部有長鬣。產於 非洲 和 亞洲 西部。捕食羚羊、斑馬、長頸鹿等動物,吼聲很大,有“獸王”之稱。 漢 荀悅 《漢紀·武帝紀三》:“ 烏弋國 去 長安 萬五千三百里,出獅子、犀牛。” 唐 元稹 《西涼伎》詩:“獅子搖光毛彩豎,胡騰醉舞筋骨柔。”《水滸傳》第十五回:“拳打來,獅子心寒;腳踢處,蚖蛇喪膽。”
(2).指獅子補。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兵部·武弁僭服》:“今武弁所衣繡胸,不循欽定品級,概服獅子。”參見“ 獅子補 ”。
絕頂
(1) 超群的;卓越的;極端的;異常的
聰明絕頂
(2) 最高級的;最高程度的
如此絕頂的漂亮
幽探
(1).謂探求幽勝之境。 唐 張籍 《和李僕射西園》:“虛坐詩情遠,幽探道侶兼。” 宋 蘇軾 《鳳翔八觀·東湖》詩:“新荷納晚涼,輕棹極幽探。” 清 黃景仁 《除夕述懷》詩:“ 吳 山及 越 水,到處工幽探。”
(2).深入尋求。
帆檣
(1) 船桅,桅桿
(2) 船帆與桅檣,常指舟楫
遠近
(1) 遠處和近處
遠近聞名
(2) 指距離的長短
(3) 指關係的親疏
樓閣
泛指樓房。閣,架空的樓。《後漢書·呂強傳》:“造起館舍,凡有萬數,樓閣連線,丹青素堊,雕刻之飾,不可單言。” 唐 白居易 《長恨歌》:“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西遊記》第三六回:“幸得那壁廂有樓閣不遠,想必是庵觀寺院,我們都到那裡借宿一宵。”
高低
(1) 無論如何
嘴都說破了,老王高低不答應
通訊員卻高低不肯,挾了被子就走。——《百合花》
(2) 終究,到底
高低找到了這本書
這本書高低叫他弄丟了
翠嵐
山林中的霧氣。 唐 皮日休 《虎丘寺西小溪閒泛》詩之一:“鼓子花明白石岸,桃枝竹覆翠嵐溪。” 宋 蘇軾 《過嶺》詩之二:“波生濯足鳴空澗,霧繞征衣滴翠嵐。”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各國王公卿相以及文人學士、富商巨族,無不駕飛車、挾重貲,僦居數月,徜徉翠嵐緑漪之中。”
水色
(1).水面呈現的色澤。 南朝 梁簡文帝 《餞別》詩:“窗陰隨影度,水色帶風移。” 唐 元稹 《和樂天早春見寄》:“湖添水色消殘雪,江送潮頭涌漫波。” 茅盾 《子夜》十七:“四面一望無際,是蒼涼的月光和水色。” 碧野 《月亮湖》:“斜日照著湖面,水色變化無窮,閃光的地方像銀鱗,深蒼的地方像綠緞。”
(2).淡青色,接近白色。 陳澄之 《慈禧西幸記·沐猴而冠》:“珍珠也帶到了,奶奶要的是一百零八顆,現在一式一樣大小,滴溜滾圓的,一般水色的帶來了一百二十一顆。”
(3).方言。指人的白裡透紅的面色。如:那個姑娘臉上一點水色也沒有。
(4).指有水色。《新華月報》1980年第6期:“這幾次回家來,媽也直說她胖了,白了,更水色、喜人咧。”
(5).古代陰陽家以五行配五色,水色為黑色。《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發為五色” 唐 孔穎達 疏:“五色,五行之色也。木色青,火色赤,土色黃,金色白,水色黑也。”
天上
天空中。如:飛機在天上飛;月亮掛在天上。
山形
山的形態;山勢。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沔水二》:“山形特秀,異於眾岳。” 北周 庾信 《周大將軍隴東郡公侯莫陳君夫人竇氏墓志銘》:“山形起伏,既符白鶴之祥;地勢風煙,乃合青烏之氣。” 唐 許渾 《行次潼關題驛後軒》詩:“山形朝闕去,河勢抱關來。” 清 查慎行 《望岱》詩:“山形陡然來,其勢乃易量。”
東南
介於東和南之間的方向
方是時,博雞者以義聞東南。——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焦先
漢 末隱士。字 孝然 , 河東 人。孑然無親,見 漢 室衰,遂不語。露首赤足,結草為裳,見婦人即避去。平時不踐邪徑,不取大穗,數日一食。或謂曾結廬於 鎮江 譙山 (即今 焦山 )。傳說死時百餘歲。參閱 晉 皇甫謐 《高士傳》卷下、 晉 葛洪 《神仙傳》。後因以指有道的隱士。 宋 蘇軾 《和雜詩》之三:“空餘 焦先 室,不傳 元化 方。”
去後
以後。 明 朱權 《荊釵記·啟媒》:“昨聞故人 王景春 之子,堂試魁名,去後必有好處。”《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世人只知眼前貴賤,那知去後的日長日短。”
岩扉
(1).岩洞的門。 唐 孟浩然 《夜歸鹿門歌》:“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唐 李商隱 《重過聖女祠》詩:“白石巖扉碧蘚滋,上清淪謫得歸遲。”
(2).借指隱士的住處。 宋 陸游 《開元暮歸》詩:“茹芝卻粒平生事,回首巖扉一愴神。”
碧桃
一種供觀賞的桃樹,花重瓣,有白、粉紅、深紅等顏色
春正
正月。語出《春秋·桓公三年》:“春正月。” 漢 李尤 《平樂觀賦》:“四表交會,抱珍遠並,雜遝歸誼,集於春正。” 晉 張駿 《東門行》:“勾芒御春正,衡紀運玉瓊。” 徐念慈 《<小說林>緣起》:“《小説林》之成立,既二年有五月,同志議於春正發刊《小説林月刊社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