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與君南北人,斗粟聚此邦。
維彼惡少年,潢池稱下江。
白晝射大屋,屋破無完窗。
繡衣募壯士,受馘不受降。
我弱異都盧,豈敢學尋撞。
君才過烏獲,九鼎一臂扛。
懸金八十萬,何啻白璧雙。
胡不騎赤兔,斫樹收死龐。
坐寬刺史憂,不復念政厖。
凱旋夾道迎,父老集瓶缸。
詩詞問答
問:《見蘇黃邦字韻詩戲示王倅安國二首(時倅欲往督捕)·其一》的作者是誰?答:劉跂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江韻
2. 時倅欲往督捕
參考注釋
南北人
《禮記·檀弓上》:“今 丘 也,東西南北之人也。” 鄭玄 註:“東西南北,言居無常處也。”後因以“南北人”指居無常處、行蹤不定的人。 唐 杜甫 《謁文公上方》詩之三:“ 甫 也南北人,蕪蔓少耘鋤。”
斗粟
(1).一斗之粟。指少量的糧食。 唐 韓愈 《赴江陵途中寄贈翰林三學士》詩:“持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宋史·食貨志上二》:“尺縑斗粟,未聞有所增益。” 明 張居正 《答廣中督撫書》:“不用斗粟片甲,而使積年逋寇,皆束手歸降。”
(2).據《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載, 漢文帝 劉恆 之弟 淮南厲王 劉長 謀反失敗,被押解去 蜀郡 嚴道縣 ,在路上絕食而死,民間編了首歌謠:“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後以“斗粟”譏兄弟不和或不相容。《晉書·王沉等傳論》:“‘斗粟’興謡,‘踰里’成詠。”《新唐書·吳兢傳》:“陛下即位四年,一子弄兵被誅,一子以罪謫去,惟 相王 朝夕左右。‘斗粟’之刺,《蒼蠅》之詩,不可不察。” 元 戴表元 《喜友堂賦》:“ 周公 管 蔡 ,不免相兵。兄弟之間,聖賢所難。下至 漢文 , 淮南 斗粟。 魏 邸急語, 唐 宮飛鏃。貴極萬乘,富兼九州。豈曰無家,兄弟為讐。”參見“ 尺布斗粟 ”。
惡少年
惡少。《史記·大宛列傳》:“發屬國六千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以往伐 宛 。”《漢書·昭帝紀》:“發三輔及郡國惡少年吏有告劾亡者,屯 遼東 。” 顏師古 註:“惡少年謂無賴子弟也。” 唐 杜甫 《驅豎子摘蒼耳》詩之三:“寄語惡少年,黃金且休擲。”《二刻拍案驚奇》卷八:“三日前有好幾個惡少年挾了幾個上廳有名粉頭,稅了此房吃酒 * 。” 清 趙翼 《子才過訪草堂》詩:“髭鬚雖已白,狂過惡少年。”
潢池
(1).池塘。 明 唐順之 《海上凱歌贈湯將軍》詩之二:“自咤一身都是膽,欲將巨海作潢池。”
(2).見“ 潢池弄兵 ”。
下江
長江下游地區
白晝
在白天;在光天化日之下
白晝見鬼
繡衣
(1).彩繡的絲綢衣服。古代貴者所服。今多指飾以刺繡的絲質服裝。《左傳·閔公二年》:“﹝ 衛懿公 ﹞與夫人繡衣,曰:‘聽於二子!’”《南史·崔祖思傳》:“ 東阿 婦以繡衣賜死, 王景興 以折米見誚。” 元 薩都剌 《鸚鵡曲》:“ 雙成 小立各宮樣,繡衣烏帽 高將軍 。”
(2).見“ 繡衣直指 ”。
壯士
勇士,心雄膽壯的人;意氣豪壯而勇敢的人
壯士十年歸。——《樂府麻集·木蘭詩》
壯士不死。——《史記·陳涉世家》
田橫齊之壯士。——《資治通鑑》
壯士從之。——《資治通鑑·唐紀》
受降
(1) 接受敵方投降
受降儀式
(2) 投降
快快下馬來受降
都盧
(1).古國名。在 南海 一帶。國中之人善爬竿之技。《文選·張衡<西京賦>》:“非 都盧 之輕趫,孰能超而究升。” 李善 註:“《漢書》曰:自 合浦 南有 都盧國 。《太康地誌》曰: 都盧國 ,其人善緣高。” 晉 傅玄 《正都賦》:“ 都盧 迅足,緣脩竿而上下。”
(2).借指 都盧國 人。 唐 元稹 《再酬復言》詩:“顧我小才同培塿,知君險鬭敵 都盧 。”
(3).古代雜技名。今之爬竿戲。《漢書·西域傳贊》:“﹝ 武帝 ﹞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牴之戲以觀視之。” 顏師古 註:“ 晉灼 曰:‘ 都盧 ,國名也。’ 李奇 曰:‘ 都盧 ,體輕善緣者也。’” 清 陶煒 《課業餘談·樂》:“都盧,緣高戲也。 都盧 ,國名,其人體輕而善緣也。” 清 丘逢甲 《書事迭前韻》之四:“都盧場闢萬人觀,民力東南近已殫。”
(4).微笑貌。 清 錢謙益 《宋玉叔<安雅堂集>序》:“羣兒論雹為珠,論珠為雹,喧呶聒耳,都盧一笑而已。” 清 錢謙益 《尹孔昭墓志銘》:“間有妨難,都盧一笑而已。”
(5).統統。 唐 張鷟 《遊仙窟》:“五嫂曰:‘ 張郎 太貪生,一箭射兩垜。’十娘則謂曰:‘遮三不得一,覓兩都盧失。’” 唐 白居易 《贈鄰里往還》詩:“骨肉都盧無十口,糧儲依約有三年。” 宋 賀鑄 《送周開祖出守鄱陽》詩:“ 鄱陽 不乏江山助,高興都盧屬 謝公 。”
豈敢
(1) 怎么敢;不敢。表示謙遜或譏諷的意思
我豈敢單獨行動
(2) 怎敢
他豈敢欺騙她
(3) 我不值得如此稱讚。謙辭
豈敢,豈敢!
烏獲
戰國 時 秦 之力士。一說可能為更古之力士。後為力士的泛稱。《孟子·告子下》:“然則舉 烏獲 之任,是亦為 烏獲 而已矣。” 楊伯峻 註:“《史記·秦本紀》言 秦武王 時有力士 烏獲 ,但此時 孟子 年已踰七十,而 烏獲 遠在西方之 秦 ,未必能舉肯舉以為例証。此 烏獲 或者是古之有力人, 秦 之力士又襲用其名耳。” 漢 司馬相如 《諫獵書》:“物有同類而殊能者,故力稱 烏獲 ,捷言 慶忌 ,勇期 賁育 。” 晉 葛洪 《抱朴子·博喻》:“量才而授者,不求功於器外……故滅熒燭者不煩滄海,扛斤兩者不事 烏獲 。”
九鼎
(1) 古代傳說夏禹鑄了九個鼎,成為夏、商、周三代傳國的寶物,象徵國家政權
九鼎大呂。——《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2) 後來用九鼎比喻言語等分量之重
一言九鼎
一臂
一條手臂。《山海經·西山外經》:“一臂國在其北,一臂、一目、一鼻孔。”《淮南子·墬形訓》:“凡海外三十六國,自西北至西南方有……奇股民、一臂民,三身民。”《北史·薛道衡傳》:“今爾之去,朕如繼一臂。”《新唐書·薛元超傳》:“帝幸東都,留輔太子監國。手敕曰:‘朕留卿,若失一臂。’”《宋史·宗澤傳》:“今遽欲去之,非惟一臂之弗瘳,且並與心腹而棄之矣。”
懸金
(1).猶懸賞。《後漢書·黨錮傳序》:“於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國,逮捕黨人……或有逃遁不獲,皆懸金購募。” 唐 劉知幾 《史通·忤時》:“切以綱維不舉而督課徒勤,雖威以刺骨之刑,勗以懸金之賞,終不可也。”
(2).古代厭勝術之一。參見“ 懸炭 ”。
十萬
數目。一百個千。用以形容數量極多。《孟子·公孫丑下》:“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是欲富乎?” 唐 杜甫 《漁陽》詩:“繫書請問 燕 耆舊,今日何須十萬兵?” 宋 陸游 《好事近》詞:“驅退睡魔十萬,有雙龍蒼璧。” 陳毅 《梅嶺三章》詩之一:“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 閻羅 。”
何啻
亦作“ 何翅 ”。猶何止,豈只。 唐 李山甫 《古石硯》詩:“波浪因文起,塵埃為廢侵。憑君更研究,何啻直千金!” 宋 葉適 《<黃子耕文集>序》:“不若刻二書 巾山 之上,使讀之者識趣增長,後生及知古人源流,教思無窮,視今惠利何翅千百!”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七:“其氛焰所及,視 乾隆 時,何啻十倍!”
白璧
平圓形而中有孔的白玉。《管子·輕重甲》:“ 禺氏 不朝,請以白璧為幣乎?”《史記·滑稽列傳》:“於是 齊威王 乃益齎黃金千溢,白璧十雙,車馬百駟。”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鮑丘水》:“ 北平 徐氏 有女, 雍伯 求之,要以白璧一雙。” 宋 劉過 《念奴橋·留別辛稼軒》詞:“白璧追歡,黃金買笑,付與君為主。”
胡不
何不。《詩·鄘風·相鼠》:“人而無禮,胡不遄死?”《詩·唐風·杕杜》:“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佽焉?”《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苟必信,胡不赴 秦 軍俱死?”《漢書·韋賢傳》:“黃髮不近,胡不時監?”
赤兔
(1).亦作“ 赤菟 ”。駿馬名。《後漢書·呂布傳》:“ 布 常御良馬,號曰赤菟,能馳城飛塹。” 唐 李賀 《馬詩》之八:“赤兔無人用,當須 呂布 騎。”
(2).泛指良馬。 南朝 梁 吳均 《贈柳真陽》詩:“聯翩驂赤兔,窈窕駕青驪。”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騎疋如龍,捲毛赤兔。”《水滸傳》第八八回:“桃紅鎖甲現魚鱗,沖陣龍駒名赤兔。”
(3).古代視為瑞徵的紅毛兔。《宋書·符瑞志中》:“赤兔,王者盛德則至。”《舊唐書·代宗紀》:“十一月甲寅, 乾陵 令於陵署得赤兔以獻。”
刺史
古代官名,自漢設立本為監察郡縣的官員,宋元以後沿用為一州長官的別稱
凱旋
打仗得勝後返回
道迎
導致;引迎。《漢書·武五子傳論》:“ 千秋 材知未必能過人也,以其銷惡運,遏亂原,因衰激極,道迎善氣,傳得天下人之祐助雲。” 顏師古 註:“激去至極之災,引致福善之氣。道,讀曰導。”
父老
古時鄉里管理公共事務的人,多由有名望的老人擔任;亦尊稱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