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渭川釣圖

作者:王佐(汝學) 朝代:明代

題渭川釣圖原文

太公未遇時,渭水垂釣鉤。

千尺絲綸直下投,任公六鰲且爾休。

試看西伯開宗周,明堂配帝八百秋。

丕顯謨訓古今留,孰匪絲綸釣下求。

斯人往矣光岳愁,每回看盡風颼颼。

詩詞問答

問:題渭川釣圖的作者是誰?答:王佐(汝學)
問:題渭川釣圖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注釋

1. 押尤韻

參考注釋

太公

(1) 〈方〉∶曾祖父

(2) 祖父

候太公太母起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父親,也用來尊稱別人的父親

(4) 對老者尊稱

遇時

謂碰到良好的時機。《荀子·成相》:“ 堯 授能, 舜 遇時,尚賢推德天下治。” 隋 李播 《天文大象賦》:“壯 高祖 之遇時,聚五緯而相從。”《醒世恆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 房德 因不遇時,説嘴不響,每事只得讓他。” 許地山 《<女國士>後記》:“夫有高世之材,要須遇時乃發。”

釣鉤

釣魚鉤,比喻引誘人的圈套

千尺

極言其深、高、長。 唐 李白 《贈汪倫》詩:“ 桃花潭 水深千尺,不及 汪倫 送我情。” 宋 王安石 《道傍大松人取為明》詩:“虬甲龍髯不易攀,亭亭千尺蔭 南山 。”

絲綸

(1).《禮記·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 孔穎達 疏:“王言初出,微細如絲,及其出行於外,言更漸大,如似綸也。”後因稱帝王詔書為“絲綸”。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詔策》:“《記》稱絲綸,所以應接羣後。” 唐 楊炯 《為劉少傅謝敕書慰勞表》:“虔奉絲綸,躬親政事。” 明 徐復祚 《投梭記·折齒》:“奉絲綸來報里閻,訪賢才作楫濟艱。”

(2).釣絲。 唐 無名氏 《漁父》詞:“料理絲綸欲放船,江頭明月向人圓。” 宋 張先 《滿庭芳》詞:“金鉤細,絲綸慢捲,牽動一潭星。” 明 高明 《琵琶記·官媒議婚》:“笑滿船空載明月,下絲綸不愁無處。” 胡惠生 《贈王亦梅》詩:“ 西湖 風景好,何日理絲綸。”

(3).即絲。粗於絲者為綸。 三國 魏 曹植 《車渠椀賦》:“緼絲綸以肆采,藻繁布以相追。”

直下

(1).徑直趨赴。《晉書·陶回傳》:“ 峻 知 石頭 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 小丹陽 南道步來,宜伏兵要之,可一戰而擒。”

(2).謂徑直實行下去。《朱子全書·孟子一》:“ 孟子 見人,即道性善,稱 堯 舜 ,此是第一義。若於此看得透,信得及,直下便是聖賢,更無一毫人慾之私,做得病痛。”

(3).直接下達。《資治通鑑·後唐莊宗同光二年》:“租庸使奏,近例皆直下。” 胡三省 註:“時租庸使帖下諸州調發,不關節度觀察使,謂之直下。”

(4).垂直向下;向下。 唐 李白 《望廬山瀑布》詩:“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宋 范成大 《燕子坡》詩:“大山如牆缺,小山如塜纍,眾山直下看,方知此峯危。”《清平山堂話本·簡帖和尚》:“ 皇甫松 去衣架上取下一條絛來,把妮子縛了兩隻手,掉過屋樑去,直下打一抽,吊將妮子起去。”

(5).下面,底下。 唐 白居易 《海漫漫》詩:“海漫漫,直下無底旁無邊。” 元 無名氏 《天淨沙》:“夢兒里分明見他,客窗直下。覺來依舊天涯。” 明 康海 《中山狼》第二折:“來到這個三叉路口,不知那條路往 中山 去,因此就在這枯楊直下,歇息一回。”

(6).謂直系下傳。 唐 歐陽詹 《許州送張中丞》詩:“ 孫 吳 去後無長策,誰敵 留侯 直下孫。” 唐 歐陽詹 《送郭秀才應舉》詩:“ 并州 細侯 直下孫,才應秋賦懷 金門 。”

任公

(1).指 任公子 。《文選·謝靈運<七里瀨>詩》:“目覩 嚴子 瀨,想屬 任公 釣。” 張銑 註:“ 任公子 ,有道者,以大鉤巨綸釣於 東海 。” 唐 李賀 《大鵬賦》:“ 任公 見之而罷釣, 有窮 不敢以彎弧。莫不投竿失鏃,仰之長吁。” 宋 辛棄疾 《哨遍》詞:“更 任公 五十犗為餌,使海上人人厭腥味。” 明 李贄 《與焦弱侯書》:“然持 任公 之釣者,則未嘗井焉之之矣。何也?以井不生魚也。” 清 姚鼐 《送侍潞川主德州書院用前歲在揚州留別韻》:“ 任公 釣 會稽 ,豈作井鼃見。”

(2).指 太公任 ,傳說為 春秋 時人。見《莊子·山木》。《文選·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詩》:“請附 任公 言,終然謝天伐。” 李善 註:“《莊子》曰:‘ 孔子 圍於 陳 , 太公任 往弔之,曰:“直木先伐,甘泉先竭。子其意者飾智以驚愚,脩身以明污,昭昭若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 孔子 曰:“善。”乃逃大澤之中,入獸不亂羣,入鳥不亂行,鳥獸不惡,而況人乎。’”

六鰲

亦作“ 六鰲 ”。神話中負載五仙山的六隻大龜。相傳 渤海 之東,有一深壑,中有 岱輿 、 員嶠 、 方壺 、 瀛洲 、 蓬萊 五山,乃仙聖所居之地。然五山皆浮於海,常隨潮波上下往還。“帝恐流於西極,失群仙聖之居,乃命 禺彊 使巨鼇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而 龍伯 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鼇,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焉。於是 岱輿 、 員嶠 二山流於北極,沉於大海,仙聖之播遷者巨億計。”事見《列子·湯問》。 唐 李白 《登高丘而望遠海》詩:“登高丘,望遠海,六鼇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明 夏完淳 《代人贈鎮府》詩:“六鼇還鎮澥,八柱獨承天。”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回港舟中詩》:“雄驅島嶼飛千里,怒戰貔貅走六鰲。”

試看

試著看看;且看。 唐 韓愈 《盆池》詩之五:“且待夜深明月去,試看涵泳幾多星。” 元 康進之 《李逵負荊》第一折:“俺綽起這桃花瓣兒來,我試看咱,好紅紅的桃花瓣兒。”

西伯

(1).指 周文王 或 周武王 。《孟子·離婁上》:“吾聞 西伯 善養老者。” 焦循 正義:“ 西伯 ,即 文王 也。 紂 命為西方諸侯之長,得專征伐,故稱 西伯 。”《呂氏春秋·貴因》:“ 殷 使 膠鬲 候 周 師。 武王 見之。 膠鬲 曰:‘ 西伯 將何之?無欺我也。’ 武王 曰:‘不子欺,將之 殷 也。’” 明 梁辰魚 《浣紗記·送餞》:“ 羑里 之囚, 宜生 不離 西伯 。”

(2).錫伯族的史稱。

宗周

(1).指 周 王朝。因 周 為所封諸侯國之宗主國,故稱。《詩·小雅·正月》:“赫赫 宗周 , 褒姒 烕之。”《後漢書·東夷傳序》:“後 徐夷 僭號,乃率九夷以伐 宗周 。”《舊唐書·代宗紀》:“ 唐 虞 之際,內有百揆,庶政惟和。至於 宗周 ,六卿分職,以倡九牧。”

(2). 周 代王都所在,如 豐 、 鎬 、 洛邑 亦稱為 宗周 。《書·周官》:“惟 周王 撫萬邦,巡侯甸,四征弗庭,綏厥兆民,六服羣辟,罔不承德。歸於 宗周 ,董正治官。” 孔 傳:“言協服還歸於 豐 ,督正治理職司之百官。” 孔穎達 疏:“自滅 淮夷 ,而歸於 宗周 豐邑 ,乃督正治理職司之百官。”《禮記·祭統》:“ 成公 乃命 莊叔 ,隨難於 漢陽 ,即官於 宗周 ,奔走無射。” 鄭玄 註:“ 周 既去 鎬京 ,猶名王城為 宗周 也。”

明堂

(1) 〈方〉∶打曬糧食的場地;院子

(2) ∶古代帝王宣明政教、舉行大典的地方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樂府詩集·木蘭詩》

配帝

配祭於天帝。《文選·任昉<為范始興作求立太宰碑表>》:“嚴天配帝,則 周公 其人。” 李善 注引《孝經》:“昔者, 周公 郊祀 后稷 以配天,宗祀 文王 於明堂,以配上帝。”

百秋

猶百年。喻時間長。 唐 賈島 《懷鄭從志》詩:“故人別二年,我意如百秋。”

丕顯

(1).猶英明。《書·康誥》:“惟乃丕顯考 文王 ,克明德慎罰。” 晉 袁宏 《後漢紀·章帝紀》:“咨王丕顯,勤王室,親命受策;昭於前世,出作蕃輔,克慎明德。”《南齊書·武帝紀贊》:“ 武帝 丕顯,徽號止戈。”

(2).大顯。 唐 司空圖 《華帥許國公德政碑》:“皇帝中興昌運,丕顯耿光。” 宋 沉遼 《龍華三會啟文》:“聖人應運,已洽太平之期;文武會朝,丕顯搢紳之列。” 梁啓超 《經世文新編序》:“豈聖人好為更張哉?以為不如是,不足以新民之耳目,而吾承天意以開新治者丕顯。”

謨訓

亦作“謩訓”。1.謀略和訓誨。《書·胤征》:“聖有謨訓,明徵定保。” 孔 傳:“聖人所謀之教訓,為世明證,所以定國安家。” 唐 權德輿 《唐故尚書兵部郎中楊君文集序》:“協書命於謩訓,薦聲詩於郊廟。” 章炳麟 《艾如張董逃歌序》:“古之謨訓,上思利民,忠也;朋友善道,忠也;憔悴事君,忠也。”

(2).謨和訓。《尚書》文體名。 唐 柳宗元 《<楊評事文集>後序》:“著述者流,蓋出於《書》之謨訓,《易》之象繫。”

古今

古代和現代

古今差異

斯人

(1).此人。《論語·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唐 杜甫 《殿中楊監見示張旭草書圖》詩:“斯人已雲亡,草聖秘難得。” 明 劉基 《郁離子·虞孚》:“飲食之人,則人賤之。斯人之謂也。”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三章:“說來說去,大有斯人不出如蒼生何之概。”

(2).猶斯民。指人民,百姓。 唐 元結 《與瀼溪鄰里》詩:“斯人轉貧弱,力役非無怨。” 太平天囯 汪吉人 等《<軍次實錄>序》:“小官等佩讀之餘,知足以破斯世之迷途,啟斯人之聾瞶。”

光岳

三光五嶽。指天地。 元 馬端臨 《<文獻通考>自序》:“光岳既分,風氣日漓。” 明 邵璨 《香囊記·家門》:“自光岳氣分,士無全節,觀省名行,有缺綱常。” 張爾田 《詞莂序》:“意者,意之至者,其流變與光岳相終始歟!”

颼颼

(1) 象聲詞

(2) 形容風聲

啾啾颼颼,吟嘯相求。——漢· 趙壹《迅風賦》

(3) 形容雨聲

風雨聲颼颼催早寒,胡雁翅濕高飛難。——唐· 杜甫《秋雨嘆》

詩詞推薦

題渭川釣圖原文_題渭川釣圖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