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陪王侍御老師偕洪徐二公祖方都閫奉祭太師

作者:李之標 朝代:明代

原文

冠裳颯沓擁華騶,廟貌群瞻世德休。

駕鶴雲邊肸蠁降,棲烏台畔嚶鳴求。

三台星聚占靈氣,八月霜清肅早秋。

不是銜恩叨國士,何緣溪沚擷芳羞。

詩詞問答

問:《恭陪王侍御老師偕洪徐二公祖方都閫奉祭太師我翁因步遹求堂用求字韻分賦》的作者是誰?答:李之標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李之標的名句有哪些?答:李之標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尤韻

參考注釋

冠裳

(1).指官吏的全套禮服。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七:“﹝ 劉子澄 ﹞守 衡陽 日,以冠裳涖事,憲使 趙民則 嘗紫衫來見。 子澄 不脫冠裳肅之, 民則 請免冠裳。 子澄 端笏肅容曰:‘戒石在前,小臣豈敢。’ 民則 皇恐,退具冠裳以見。”

(2).指穿著官服。《宋史·范應鈴傳》:“夙興,冠裳聽訟,發擿如神。”

(3).指官宦士紳。 唐 高彥休 《唐闕史·虎食伊璠》:“冠裳農賈,挈妻孥潛跡而出者,不可勝記。”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先聲》:“今日冠裳雅會,就要演這本傳奇。”

(4).指官職。 宋 范成大 《胡宗偉罷官改秩作詩送之》:“萬境何如一丘壑,幾時定解冠裳縛。”

(5).指文明、禮儀制度。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誅妖檄文》:“智士趨時,必在取亂侮亡之會,況削爾父母毛髮,毀我往古冠裳。” 清 莫友芝 《有感》詩之一:“臥榻事殊 南越 遠,可容鱗介溷冠裳。”

颯沓

(1).紛繁、眾多貌。《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魚貫鳬躍,颯沓鱗萃。” 李周翰 註:“颯沓鱗萃,言多也。”

(2).盤旋貌。 南朝 宋 鮑照 《舞鶴賦》:“颯沓矜顧,遷延遲暮。” 唐 李白 《上雲樂》詩:“淋漓颯沓,進退成行。” 明 唐順之 《從軍行送呂兵曹募兵遼海》:“飛沙颯沓迷亭障,組練繽紛皆北向。”

(3).迅疾貌。 漢 應瑒 《西狩賦》:“按轡清途,颯沓風翔。屬車轇轕,羽騎騰驤。” 唐 李白 《俠客行》:“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清 錢謙益 《己卯除夕偕孟陽守歲崇德郁振公吳可黃二先輩俱集》詩:“流光颯沓將過客,世事朦朧欲曙天。”

(4).象聲詞。 南朝 齊 謝朓 《和劉西曹<望海台>》:“差池遠鴈沒,颯沓群鳬驚。” 明 袁宗道 《葛醫序》:“然每寒暑之夜,聞馬蹄颯沓,問之則紫襴客也。” 清 徐士俊 《汪十四傳》:“箭聲颯沓來。”

廟貌

《詩·周頌·清廟序》 鄭玄 箋:“廟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見,但以生時之居,立宮室象貌為之耳。”因稱廟宇及神像為廟貌。 三國 蜀 諸葛亮 《黃陵廟記》:“廟貌廢去,使人太息。”《桯史》附 宋 岳珂 《籲天辯誣通敘》:“ 孝宗 皇帝嗣位之初,首加昭雪,復其宮爵,又錫之冢地……旌以廟貌而俾有以尉部曲三軍之心。”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軍次實錄》:“形骸雖肖何如覺,廟貌徒嚴妄設陳。”

世德

(1).累世的功德;先世的德行。《詩·大雅·下武》:“王配於京,世德作求。” 鄭玄 箋:“以其世世積德,庶為終成其大功。” 宋 曾鞏 《上歐陽學士第二書》:“及一日有文移發召之警,則又承藉世德,不蒙矢石,備戰守馭車僕焉。” 清 劉大櫆 《程氏宗祠碑記》:“以遺紹自肩,謂世德傳衍在予。”

(2).祖上及本人均有美德的人。《文選·陸機<文賦>》:“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 李善 註:“言歌詠世有俊德者之盛業。”

鶴雲

白雲。《舊唐書·音樂志三》:“鶴雲旦起,鳥星昏集。”

棲烏

晚宿的歸鴉。 南朝 梁 王筠 《和衛尉新渝侯巡城口號詩》:“閶闔曖已昏,鉤陳杳將暮。棲烏城上返,晚雀林中度。”

嚶鳴

(1) (鳥)叫;鳥相和鳴,比喻尋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嚶鳴相召

(2) 比喻朋友間同氣相求

下嚶鳴之榻,覽切磋之詩,實後學快心事也。——《宛如約》

三台

(1).古代天子有靈台、時台、囿台,合稱三台。《初學記》卷二四引 漢 許慎 《五經異義》:“天子有三臺,靈臺以觀天文,時臺以觀四時施化,囿臺以觀鳥獸魚鱉。”

(2). 漢 因 秦 制,以尚書為中台,御史為憲台,謁者為外台,合稱三台。《後漢書·袁紹傳》:“坐召三臺,專制朝政。” 李賢 注引《晉書》:“ 漢 官,尚書為中臺,御史為憲臺,謁者為外臺,是謂三臺。” 宋 司馬光 《贈太子太傅康靖李公輓詞》:“十郡餘恩在,三臺故吏多。”

(3).指 三國 魏 曹操 所建 銅雀台 、 金虎台 、 冰井台 。故址在今 河北 臨漳縣 三台村 。《文選·左思<魏都賦>》:“飛陛方輦而徑西,三臺列峙以崢嶸。” 張載 註:“ 銅爵園 西有三臺,中央有 銅爵臺 ,南則 金虎臺 ,北則 冰井臺 。”後 北齊 文帝 在舊基上加以擴建,改 銅爵 曰 金鳳 , 金虎 曰 聖應 , 冰井 曰 崇光 。見《北史·齊紀中》。 唐 孟雲卿 《鄴城懷古》詩:“三臺竟寂寞,萬事良難固。”

(4).曲調名。《樂府詩集·雜曲歌辭十五·三台詞序》:“ 劉禹錫 《嘉話録》曰:‘三臺送酒,蓋因 北齊 高洋 毀 銅雀臺 ,築三個臺,宮人拍手呼上臺送酒,因名其曲為《三臺》。’” 唐 王建 《江南三台詞》:“朝愁暮愁郎老,百年幾度《三臺》。”

(1).星名。《晉書·天文志上》:“三台六星,兩兩而居……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開德宣符也。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為司命,主壽。次二星曰中台,為司中,主宗室。東二星曰下台,為司祿,主兵,所以昭德塞違也。” 元 李好古 《張生煮海》第二折:“望 黃河 一股兒渾流派,高衝九曜,遠映三台。”

(2).喻三公。《後漢書·楊震傳》:“蛇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數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 唐 高適 《奉酬睢陽李太守》詩:“三台冀入夢,四岳尚分憂。” 元 無名氏 《漁樵記》第二折:“但有日官居八座,位列三台,日轉千堦,頭直上打一輪皁蓋,那其間誰敢道我負薪來。” 清 陳夢雷 《西洋貢獅子賦》:“葉夢兆三台之尊,入朝肅五坊之樂。”參見“ 三公 ”。

星聚

(1).謂行星聚於某宿。《史記·高祖本紀》 唐 司馬貞 述贊:“龍變星聚,蛇分徑空。”按,此指 漢 高祖 入 關 ,五星聚東井。

(2).猶會聚。 徐開壘 《競賽》:“﹝我﹞又回到這個朋友星聚的地方。”

靈氣

(1).指人對外物感受和理解的能力。《管子·內業》:“靈氣在心,一來一逝,其細無內,其大無外。”

(2).聰慧或秀美的氣質。 晉 傅玄 《鴻雁生塞北行》:“退哀此秋蘭,草根絶,隋化揚。靈氣一何憂(優)美,萬里馳芬芳。” 唐 李商隱 《李肱所遺畫松詩書兩紙得四十韻》:“ 淮山 桂偃蹇, 蜀郡 桑重童。枝條亮眇脆,靈氣何由同?” 劉學鍇 等集解:“靈異之氣。” 明 吳承恩 《畫松》詩:“風雲暗淡藏靈氣,月露莊嚴有異姿。”《紅樓夢》第一一一回:“實在天地間的靈氣,獨鍾在這些女子身上了。” 魯迅 《<偽自由書>後記》:“惜‘化名’為‘頑石’,靈氣之不鍾於鼻子若我輩者,竟莫辨其為‘新進作家’抑‘老作家’也。”

(3).仙人的氣質。 晉 郭璞 《遊仙》詩之六:“ 燕昭 無靈氣, 漢武 非仙才。”

(4).指仙靈之氣。 晉 郭璞 《山海經圖贊·神陸吾》:“門明是對,司帝之門,吐納靈氣,□熊魂魂。”《雲笈七籤》卷一一七:“往往神仙幽人遊憩其上,奇氛靈氣,彌覆其頂。” 巴金 《長生塔》:“在這裡面,皇帝不僅可以避免一切人間的詛咒,還可以接觸天空的神聖的靈氣。”

(5).猶王氣。 明 梁有譽 《姑蘇懷古》詩:“金虎跡荒靈氣滅,水犀軍散霸圖空。” 明 湯顯祖 《黃金台》詩:“ 昭王 靈氣久疎蕪,今日登臺弔 望諸 。”

(6).指美好的名聲。 宋 王安石 《祭歐陽文忠公文》:“其出處進退又庶乎英魄靈氣,不隨異物腐散而長在乎 箕山 之側與 潁水 之湄。”

清肅

(1).清正嚴明。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追先寺》:“﹝ 東平王 ﹞ 略 為政清肅,甚有治聲。”《舊唐書·良吏傳上·韋仁壽》:“ 仁壽 將兵五百人至 西洱河 ,承制置八州十七縣,授其豪帥為牧宰,法令清肅,人懷歡悅。” 明 張居正 《答趙汝泉書》:“近來吏治,頗為清肅。”《紅樓夢》第三七回:“皇上見他人品端方,風聲清肅,雖非科第出身,卻是書香世代,因特將他點了學差。”

(2).清平寧靜。 漢 蔡邕 《太尉楊公碑》:“善否有章,京夏清肅。”《後漢書·崔寔傳》:“故嚴刑峻法,破姦軌之膽;海內清肅,天下密如。” 宋 司馬光 《蘇騏驥墓碣銘》:“縣多寇盜,吏卒單弱,公奬訓率厲,擒馘七十餘人,闔境清肅。”

(3).清淨嚴肅。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屈支國》:“僧徒清肅,誠為勤勵。”《明史·朱與言傳》:“家居門庭清肅,鄉人有不善,惟恐 與言 知之。”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嫦娥》:“由此閨閣清肅,無敢譁者。”

早秋

入秋不久;剛過立秋之時

不是

(1)

錯誤;過失

是吾不是處。——清·林覺民《與妻書》

(2)

否定判斷

現在不是講話的時候

銜恩

受恩;感恩。 唐 李白 《塞下曲》之二:“橫戈從百戰,直為銜恩甚。” 明 高明 《琵琶記·旌表》:“豈特奴心知感德,料他也銜恩泉石里。” 柯岩 《美的追求者·蒲公小狐堪為友》:“我是多么佩服那個……終身銜恩以報無心之德的 小翠 。”

國士

(1).一國中才能最優秀的人物。《左傳·成公十六年》:“皆曰:國士在,且厚,不可當也。”《戰國策·趙策一》:“ 知伯 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 宋 黃庭堅 《書幽芳亭》:“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維揚生》:“以 張良 、 韓信 之才,不識為國士。”

(2).一國中最勇敢、有力量的人。《墨子·公孟》:“國士戰且扶人,猶不可及也。今子非國士也,豈能成學又成射哉!”《荀子·子道》:“雖有國士之力,不能自舉其身,非無力也,勢不可也。” 王先謙 集解:“國士,一國勇力之士。”

(3). 太平天囯 改翰林為“囯士”。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傑歸真》:“改翰林為囯士,謂其學識超乎一囯,以囯士待之,自克以囯士報也。”

何緣

怎么;為什麼。《晉書·桓沖傳》:“ 沖 性儉素,而謙虛愛士。嘗浴後,其妻送以新衣, 沖 大怒,促令持去。其妻復送之,而謂曰:‘衣不經新,何緣得故!’ 沖 笑而服之。” 宋 蘇軾 《上神宗皇帝書》:“不然,則 山 東之盜, 二世 何緣不覺? 南詔 之敗, 明皇 何緣不知?” 章炳麟 《文學總略》:“必以儷辭為文,何緣《十翼》不能一致,豈波瀾既盡,有所謝短乎?”

溪沚

溪流中的小洲。 梁啓超 《論新民為今日中國第一急務》:“ 哥侖布 ,航海之大家也,苟乘以朽木之膠船,則不能渡溪沚。”

擷芳

採摘芳草。 唐 劉禹錫 《送王師魯協律赴湖南使幕》詩:“ 楚 水多蘭若,何人事擷芳。” 明 陳子龍 《討山寇至平昌憩項中丞雙溪園》詩:“擷芳聊可玩,啟卷覯所欽。” 清 杜岕 《永寧寺試泉》詩:“抗手弄花雨,擷芳度前棧。”

詩詞推薦

恭陪王侍御老師偕洪徐二公祖方都閫奉祭太師原文_恭陪王侍御老師偕洪徐二公祖方都閫奉祭太師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