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即事原文

北省春夏旱,赤地愁千里。

天恩大轉旋,稍救瘡痏起。

江南春夏豐,米斗數錢耳。

秋潮繼以蟲,谷㿜頓踴貴。

南如幸遇豐,撙節庶有恃。

昔乃不知惜,今則嘆乏矣。

北如常憶旱,薄收亦勝彼。

仍嗟麥價騰,祁寒怨無已。

賑恤吾不靳,溝壑可坐視。

調劑貴有方,一一親示指。

戶口日以孳,孰不資食米。

受豐不受歉,民艱固其理。

弗辱在知足,弗殆在知止。

設退一步思,道德合深旨。

雖然言之易,所難在踐履。

二酋必欲得,吾亦未免此。

詩詞問答

問:即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即事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三部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九十

2. 葉

參考注釋

北省

指尚書省。因尚書省在宮闕之北,故稱。《北齊書·宋游道傳》:“ 文襄 謂 暹 、 游道 曰:‘卿一人處南臺,一人處北省,當使天下肅然。’” 唐 李群玉 《送秦鍊師歸岑公山》詩:“北省諫書藏舊草,南宮郎署握新蘭。” 宋 王安石 《賀杭州蔣密學啟》:“伏審拜命徽章,陛榮北省,伏惟慶慰。”

赤地

光禿禿的土地;災荒後的不毛之地

晉國大旱,赤地三年。——《韓非子·十過》

誓把赤地變沃野

千里

指千里馬

先王之千里。——《呂氏春秋·察今》

天恩

(1).指帝王的恩惠。《後漢書·班超傳》:“幸得以微功,特蒙重賞,爵列通侯,位二千石,天恩殊絶。”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控代》:“蒙聖主天恩高曠。”《紅樓夢》第五三回:“咱們家雖不等這幾兩銀子使,多少是皇上天恩。”

(2).泛指極大的恩德。《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四:“ 李氏 道:‘多謝老爺天恩。’”

轉旋

(1).須臾之間。《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后》:“日蝕東井,轉旋且索,與既無異。” 顏師古 註:“轉旋且索,言須臾之間則欲盡也。”

(2).變化。 明 劉基 《雙燕離》詩:“世事有轉旋,陵谷一朝遷。”

(3).扭轉,挽回。 明 張居正 《答南中提學御史耿楚侗書》:“惟虛平此心,不敢向人間作好惡耳,至於轉旋之機,未免有跡非心是之判。” 清 薛福成 《書桐城程忠烈公遺事》:“卒之大局轉旋,生民蒙福,公之成功甚偉。”

(4).猶斡旋。 黃遠庸 《大小零星雜記》:“ 徐君 溫厚闊達,愛才甚篤,且此次盡力共和,轉旋內部,其功甚大,其事甚密。”

旋轉;圍繞而動。 漢 杜篤 《書槴賦》:“雖轉旋而屈橈,時傾斜而反側。” 唐 盧綸 《臘日觀鹹寧五部曲娑勒擒豹歌》:“潛形踠伏草不動,雙鵰轉旋羣鴉鳴。” 宋 吳處厚 《青箱雜記》卷五:“頭搖如轉旋,唇動若抽牽。” 清 趙翼 《套駒》詩:“才穿便覺氣降伏,弭帖隨人為轉旋。”

瘡痏

(1).瘡瘍;傷痕。 漢 焦贛 《易林·噬嗑之益》:“斧斤所斫,瘡痏不息。” 晉 葛洪 《抱朴子·擢才》:“乃有播埃塵於白珪,生瘡痏於玉肌。”《舊唐書·僖宗紀》:“豺狼貽朝市之憂,瘡痏及腹心之痛。” 宋 洪邁 《夷堅丁志·洛中怪獸》:“ 西洛 市中忽有黑獸,髣髴如犬,或如驢,夜出晝隱。民間訛言能抓人肌膚成瘡痏。” 明 歸有光 《與沉敬甫》:“儘有一篇好者,卻排幾句俗語在前,便觸忤人。如好眉目,又著些瘡痏可惡。” 清 龔自珍 《明良論四》:“人有疥癬之疾則終日抑搔之,其瘡痏則日夜撫摩之。”

(2).指生瘡瘍。 唐 元稹 《敘詩寄樂天書》:“小有蟆蚋、浮塵、蜘蛛、蛒蜂之類,皆能鑽嚙肌膚,使人瘡痏。”

(3).(民生)凋敝困苦;凋敝困苦的景象。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省事》:“坑穽殊深,瘡痏未復,縱得免死,莫不破家。” 張懷奇 《頤和園詞》:“下方瘡痏悽蒿目,鋭意還教興土木。”

(4).指災苦之民。 唐 司空圖 《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招輯逋逃,撫循瘡痏。” 唐 杜甫 《為閬州王使君進論巴蜀安危表》:“喜王業再康,瘡痏蘇息。”

(5).禍害。《周書·文帝紀上》:“而舊將名臣,正人直士,橫生瘡痏,動掛網羅。” 唐 元稹 《連昌宮詞》:“弄權宰相不記名,依稀憶得 楊 與 李 。廟謨顛倒四海搖,五十年來作瘡痏。” 宋 蘇軾 《荔支嘆》詩:“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 清 唐孫華 《虎丘即目》詩:“至今作瘡痏,流亡猶未復。”

(6).疵毀;貶抑。 唐 劉知幾 《史通·書事》:“ 班 馬 二史,鹹擅一家,而各自彈射,遞相瘡痏。”《舊唐書·陸贄傳》:“施一令則謗沮互起,用一人則瘡痏立成。”

江南

(1) 長江下游以南的地區,就是江蘇、安徽兩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

江南草長,雜花生樹。——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江南好風景。——唐·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能不憶江南。——唐· 白居易《憶江南》

春風又綠江南岸。——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2) 泛指長江以南

江南出楠梓。——《史記·貨殖列傳》

秋潮

秋季的潮水。 唐 駱賓王 《冬日野望》詩:“ 靈巖 聞曉籟, 洞浦 漲秋潮。”《元史·河渠志二》:“八月以來,秋潮洶湧。”

踴貴

亦作“踴貴”。1.謂物價上漲。《後漢書·曹褒傳》:“時春夏大旱,糧穀踴貴。” 宋 洪邁 《夷堅甲志·鄭畯妻》:“買巨杉數千枚,如 維揚 。時方營行在官府,木價踴貴,獲息十倍。”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內臣佩服紀略》:“所以馬價踴貴焉。” 清 吳世涵 《公米》詩:“鄰里遭凶年,市米日踴貴。”

(2).謂受刖刑的人所穿的特製鞋子價錢上漲。《左傳·昭公三年》:“國之諸市,屨賤踴貴。” 杜預 註:“踴,刖足者屨。”《韓非子·難二》:“ 景公 笑曰:‘子家習市,識貴賤乎?’是時 景公 繁於刑, 晏子 對曰:‘踴貴而屨賤。’” 王先慎 集解:“踴即踴之俗字。”

撙節

(1).抑制;節制。《禮記·曲禮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孫希旦 集解:“有所抑而不敢肆謂之撙,有所制而不敢過謂之節。”《南史·顏延之傳》:“恭敬撙節,福之基也。驕佷傲慢,禍之始也。”《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十年》:“臨滿盈則思挹損,遇逸樂則思撙節。”

(2).節省;節約。《新唐書·柳公綽傳》:“遭歲惡,撙節用度,輟宴飲,衣食與士卒鈞。”《明史·周經傳》:“濫費無紀,至帑藏殫虛,宜大為撙節。”

(3).調節;料理。《醒世姻緣傳》第九二回:“老人心性漸漸的沒了正經,飲食不知飢飽,都是別人與他撙節。”《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須先生出個方兒,把這幾樁事,撙節得長遠些,享用著安穩些便好。”

庶有

猶庶類,萬物。《逸周書·寤儆》:“赦有罪,懷庶有,茲封福。” 朱右曾 校釋:“庶有,猶庶類也。”

不知

是指對於某種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如常

與平常一樣,照常

一切如常

薄收

收成不好。 宋 范成大 《冬舂行》:“去年薄收飯不足,今年頓頓炊白玉。”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二》:“ 吳 越 之田,苦於賦役之困累; 齊 晉 之田,苦於水旱之薄收;可畜田者,惟 閩 廣 耳。”

祁寒

嚴寒。《書·君牙》:“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 蔡沉 集傳:“祁,大也。” 南朝 梁 沉約 《梁明堂登歌·歌黑帝》:“祁寒坼地,晷度迴天。”《金史·宣宗紀中》:“京師丐食死於祁寒。”

無已

(1) 沒有休止;不止

誅求無已

(2) 不得已

賑恤

賑濟撫恤

振恤遺孤

溝壑

溪谷,山澗

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戰國策·趙策》“填溝壑”,此處是死的意思

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龕岩,亦此類耳。——宋· 沈括《夢溪筆談》

坐視

不採取人們所期望的或適當的行動:袖手旁觀

調劑

(1) 調整有無、餘缺等情況;調整使合宜

天地調劑之法。——清· 洪亮吉《治平篇》

君相調劑之法。

(2) 根據處方配製藥物

有方

(1) 得法

領導有方

(2) 有違

此事只好得罪,有方尊命了。——《鏡花緣》

一一

一個一個地;依次地

一一檢查

好一一聽之。——《韓非子·內諸說上》

一一以葉自彰。——三國魏·邯鄲淳《笑林》

一一為具言。——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一一自辨。——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一一詳述之。——清·方苞《獄中雜記》

戶口

(1) 指一地住戶及其人口。一家叫一戶,一人叫一口

不敢斂戶口。——《聊齋志異·促織》

言其戶口。——清· 洪亮吉《治平篇》

戶口消落。

戶口則增。

(2) 居民

自從拗相公當權,創立新法,傷財害民、戶口逃散。——《警世通言》

不資

(1).匱乏。指物資缺乏。《管子·山至數》:“散振不資者,仁義也。”

(2).不可計數。《續資治通鑑·宋仁宗嘉祐七年》:“凡人見絲毫之利,至相爭奪;今皇子辭不資之富,已三百餘日不受命,其賢於人遠矣。”

食米

食用的穀米。《周禮·地官·舂人》:“凡饗,共其食米。”《管子·國蓄》:“五穀食米,民之司命也;黃金刀幣,民之通施也。”

民艱

民眾的艱難困苦。 明 唐順之 《鳳陽等處災傷疏》:“伏乞勅下戶部,俯念民艱。” 清 侯方域 《豫省試策四》:“皇帝軫念民艱,正供之額,概從儉薄。” 梁啓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先秦 學者,生當亂世,目擊民艱,其立論大率以救世厲俗為主。”

辱在

猶言屈尊慰問。《左傳·隱公十一年》:“君與 滕君 辱在寡人。” 王引之 《經義述聞·春秋左傳上》:“ 杜 注不解‘在’字。 引之 謹案,《爾雅》曰:‘在,存也。’存問之也。”

知足

知道滿足,滿足於已經得到的

知足常樂

知止

(1).謂志在達到至善的境地。語本《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朱熹 集註:“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志有定向。” 唐 柳宗元 《酬婁秀才寓居開元寺》詩:“味道憐知止,遺名得自求。” 宋 程頤 《四箴·聽箴》:“卓彼先覺,知止有定。閑邪存誠,非禮勿聽。”

(2).謂懂得適可而止;知足。《韓詩外傳》卷五:“貪物而不知止者,雖有天下不富矣。”《新唐書·李靖傳》:“﹝ 靖 ﹞會足疾,懇乞骸骨,帝遣中書侍郎 岑文本 諭旨曰:‘自古富貴而知止者蓋少……公今引大體,朕深嘉之。’”《四遊記·鐵拐獨步遇師》:“知止不求才,金睛半倦開;振衣千仞岡,何必戀塵埃?” 清 唐孫華 《九月十八日高詠堂小集分韻得平字》:“量力宜知止,適志在無營。”參見“ 知止不殆 ”。

退一步

(1).指為人處事禮讓三分,不與人爭。《宋史·道學傳四·李燔》:“﹝ 燔 ﹞因誦古語曰:‘分之所在,一毫躋攀不上,善處者,退一步耳。’” 元 王德信 《集賢賓·退隱》套曲:“退一步乾坤大,饒一著萬慮休。”《水滸傳》第四五回:“他教丈夫收了肉店,我若便和他分辯,教 楊雄 出醜。我且退一步了,卻別作計較。”

(2).表示稍微後退。《綠野仙蹤》第七四回:“只是行軍之際,退一步便要算規避。”

(3).後退另謀出路。 萬迪鶴 《達生篇》:“人們都是這樣的:當事到臨頭的時候,就會作退一步的想法。”

道德

(1) 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道德之歸也有日矣。——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作為校長,他要求在學校里保持高的道德標準和禮貌規矩

(2) 合乎道德的

深旨

深刻的意旨。《北史·薛胄傳》:“每覽異書,便曉其義。常嘆訓注者不會聖人深旨。” 唐 姚合 《聽僧雲端講經》詩:“無生深旨誠難解,唯是師言得正真。” 明 吳承恩 《<兩漢書抄>序》:“文不必首尾,人不必始終,單言約語皆有深旨焉。”

雖然

(1) ——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卻”等與它呼應,表示承認前邊的為事,但後邊的並不因此而不成立

李大伯雖然年過六十,勞動勁頭卻比得上年輕的小伙子

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魯迅《故鄉》

(2) 雖然如此,雖是這樣;即使這樣

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墨子·公輸》

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戰國策·魏策》

所難

謂難以做到(的事)。 漢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君研其明哲,思帝所難,官才任賢,羣善必舉。” 晉 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實惟太尉, 劉 宗以安,挾功震主,自古所難。”此指難以自處。

踐履

(1).踩;踏。《詩·大雅·行葦》:“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 宋 王十朋 《再用前韻》:“眼淨見幽韻,心清聞遠香。當門不及種,踐履恐成傷。” 清 唐甄 《潛書·利才》:“人之常情,揃脫爪髮,必相不踐履之地乃委置之。”

(2).行走。 漢 焦贛 《易林·明夷之乾》:“踐履寒冰,十步九尋。”《舊唐書·李綱傳》:“ 貞觀 四年,拜太子少師,時 綱 有腳疾,不堪踐履。” 明 方孝孺 《游清泉山記》:“邑之名山……縱偶登之,手疲於扳援,而趾病於踐履。”

(3).履踐;前往。《後漢書·隗囂傳》:“ 遵 與 隗王 歃盟為 漢 ,自經歷虎口,踐履死地,已十數矣。”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既耳目之靡端,豈足跡之所踐”自註:“謂此既非人跡所求,更待三明五通,然後可踐履耳。” 唐 劉禹錫 《復荊門縣記》:“工休之日,得以踐履。”

(4).實行;實踐。 宋 司馬光 《再乞資蔭人試經義札子》:“《孝經》、《論語》,其文雖不多,而立身治國之道,盡在其中。就使學者不能踐履,亦知天下有 周公 孔子 仁義禮樂。” 金 王若虛 《跋王進之墨本孝經》:“學者自童稚讀書,必始於此,而考其行,身能踐履者鮮矣。” 清 龔煒 《巢林筆談·柴雲章至孝》:“ 柴雲章 先生至孝,所著有《養親説》,皆其晨昏踐履之實。” 老舍 《老張的哲學》第十七:“他們無限慚愧的躺在棺材裡,不曾踐履人們當他們結婚的時候所給的吉祥話。”

(5).遵循;依照。《孫子·九地》“踐墨隨敵,以決戰事” 唐 杜牧 註:“墨,規矩也。言我常須踐履規矩,深守法制,隨敵之形,若有可乘之勢,則出而決戰。” 宋 張預 註:“循守法度,踐履規矩,隨敵變化,形勢無常,乃可以決戰取勝。”

(6).蹤跡,行跡。 唐 柳宗元 《石澗記》:“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後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

(7).喻指行為;行動。 唐 李賀 《申鬍子觱篥歌》序:“朔宮 李氏 亦世家子,得祀 江夏王 廟,當年踐履失序,遂奉官北部。”《明史·華允誠傳》:“ 允誠 踐履篤實,不慕榮達。”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三·王端毅公遺事》:“蓋識見既淺,踐履必薄,規為必粗。”

(8).任職。 唐 元稹 《李拭授宗正卿等誥》:“以爾 拭 踐履中外,論倫古今,主宗之盟,綽有餘譽。”《舊唐書·杜審權傳》:“今明公捨築入夢,投竿為師,踐履中台,制臨外閫,不究興亡之理,罕聞沉斷之機。” 宋 王安石 《上蔣侍郎書》:“是以出入台閣,踐履中外,朝廷百執事,天下之人,孰不憚執事之威名,服執事之德望。” 清 侯方域 《書周仲馭集後》:“ 仲馭 與余交最善。余嘗見其負盛名時,執贄問業者滿天下。倘其自此踐履公卿,天下必且益附之,以為景星慶雲,豈復有議其剛傲者。”

欲得

(1).貪得。《老子》:“咎莫大於欲得。”《韓非子·解老》:“聖人衣足以犯寒,食足以充虛,則不憂矣。眾人則不然,大為諸侯,小餘千金之資,其欲得之憂不除也。”

(2).想要;願意得到。 唐 高適 《漁父歌》:“世人慾得知姓名,良久問他不開口。”《醒世恆言·張廷秀逃生救父》:“就是 廷秀 見説要請先生教他讀書,也甚欲得。”

(3).須要。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桑柘》:“種禾豆,欲得逼樹。”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素食》:“蔥白欲得多於菜;無蔥,薤白代之。”

未免

(1) 實在是,不能不說是

你的發言未免長了些

(2) 不免

初次見面,未免有些拘束

詩詞推薦

  • 已亥雜詩 189

    龔自珍清代〕殘絨堆積繡窗間,慧婢商量贈指環。但乞崔徽遺像去,重摹一幀供秋山。
    即事原文_即事的賞析_古詩文
  • 沁園春

    王邁宋代〕夜來花斗庵,左花顧綠雲,花右盼素娥花。好態濃意遠,隨宜梳洗,輕輕蓮步,艷艷秋波。妒寵爭妍,嬌痴無際,
  • 送撫州錢郎中

    曾鞏宋代〕名郎元是足風流,得郡東南地更優。翠幕管弦三市晚,畫堂煙雨五峰秋。黃柑巧綴星垂檻,香稻勻翻雪滿甌。應與
    即事原文_即事的賞析_古詩文
  • 寄嚴文炳

    陳造宋代〕隻影秋鴻驚,獨夜秋葉零。離索欻五霜,搔首聽此聲。豈無金石友,相避參辰星。安得木作腸,與世無復情。
  • 採菊亭

    張栻宋代〕陶公千載人,高標跨餘子。豈無濟時念,斂蔭獨知止。歸來臥衡門,無慍復何喜。九日天氣佳,東籬擷芳蕊。舉頭
  • 已亥雜詩 263

    龔自珍清代〕道蘊談鋒不落詮,耳根何福受清圓。自知語乏煙霞氣,枉負才名三十年。
    即事原文_即事的賞析_古詩文
  • 頌古十五首

    釋慧遠宋代〕三喚三應,更饒貼稱。月逗寒窗,水歸巨浸。負汝負吾,全鋒敵勝。
    即事原文_即事的賞析_古詩文
  • 肩袋過水布袋贊

    釋紹曇宋代〕這漢一生弄險,愛向風波里輥。肩個布袋截流,腳下不知深淺。劈箭機先,路通一線。
  • 信美亭

    鍾顯宋代〕春山磋玉水澄藍,釣引扁舟到碧潭。岸柳新絲梳晚日,塞鴻歸翼挾秋嵐。興饒席客揮金碗,睡足岩僧下石龕。怕見
  • 代意

    刁衎宋代〕蕙時芳夕九迴腸,斂袂東窗待曉光。秦嶺樹高迷隴塞,楚天雲淡隔瀟湘。病餘公幹情多詠,秋晚安仁鬢足霜。休道
  • 送張明甫

    王安石宋代〕觥船一棹百分空,十五年前此會同。南去北來人自老,桃花依舊笑春風。
    即事原文_即事的賞析_古詩文
  • 雜曲歌辭。太平樂

    王涯唐代〕風俗今和厚,君王在穆清。行看採花曲,儘是太階平。
    即事原文_即事的賞析_古詩文
  • 導引

    佚名宋代〕九霄仙馭,四紀樂西清。游衍遍黃庭。雲軿萬里歸真室,上應泰階平。金輿玉像下瑤京。彩仗擁霓旌。天人感會千
  • 次韻謝張德粹主簿

    晁公溯宋代〕久知經籍總皆通,萬卷縱橫在腹中。占雨正當求管輅,藏冰更欲問申豐。每慚列爵來分土,未辦通商與惠工。君自
  • 南城詠古

    迺賢元代〕夢斷朝元閣,來尋賣酒樓。野花迷輦路,落葉滿宮溝。風雨青城暮,河山紫塞愁。老人頭雪白,扶杖話幽州。
  • 初春偕諸子游峒山

    李雲龍明代〕四郊無處不關愁,猶有祇園物外幽。問竹不辭芳草遠,看山聊為白雲留。清溪過雨泉相應,古木逢春翠欲流。不信
  • 學無學頌一十五首

    釋印肅宋代〕昨夜三更日卓中,滿天星斗雨濛濛。三門佛殿相攜手,要去西天路不通。
    即事原文_即事的賞析_古詩文
  • 仲春玉泉山

    乾隆清代〕春光未鬯已誾然,最是可觀勝可憐。平沼有波泛輕舫,經冬不凍藉靈泉。綠蒲白芷將出水,弱柳稚楊初帶煙。點筆
  • 偈頌六十首

    釋曇華宋代〕去時冒雨連宵去,回來帶水又托泥。自怪一生無定力,尋常多被業風吹。
    即事原文_即事的賞析_古詩文
  • 緣識

    宋太宗宋代〕得道超凡聖,逍遙本是緣。群迷難解會,我且不虛傳。但信恆無斷,精窮用意專。審聰明譬喻,勿被俗情牽。
即事原文_即事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