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太史公墓詩

作者:葉夢熊 朝代:明代

吊太史公墓詩原文

大河東去勢茫然,司馬殘碑紀漢年。

孤史是非懸白日,龍門蹤跡已浮煙。

玉書神護空遺穴,石室雲藏有剩編。

國士漂零同感慨,一杯和淚滴重泉。

詩詞問答

問:吊太史公墓詩的作者是誰?答:葉夢熊
問:吊太史公墓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吊太史公墓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葉夢熊的名句有哪些?答:葉夢熊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先韻 出處:古今圖書集成

參考注釋

河東

古地區名。黃河流經山西、陝西兩省,自北而南的一段之東部,指今之山西省。秦漢時置河東郡、唐初 置河東道,開元間又置河東節度使,宋置河東路,明廢

去勢

(1) *

(2) 使喪失男性生殖力

(3) 動作或事情終了時的氣勢

來頭大,去勢小

茫然

(1) 模糊不清的樣子

拔劍四顧心茫然。——唐· 李白《行路難》

茫然無知

(2) 失意的樣子

茫然不知所措

司馬

(1) 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軍政和軍賦的長官。漢大將軍、將軍、校尉之屬官都有司馬,專掌兵事。隋唐州府佐吏有司馬一人,位在別駕、長史之下,掌兵事,或位置貶謫及閒散官員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2) 姓

殘碑

殘缺的碑石。 宋 王安石 《破冢》詩:“埋沒殘碑草自春,旋風時出地中塵。” 明 王偁 《黃陵廟》詩:“剝盡殘碑無可問,春山唯有鷓鴣啼。”

是非

(1) 對與錯;正確和謬誤

是非問題

(2) 口舌;糾紛

搬弄是非

(3) 評論;褒貶

不屑隨人是非

白日

(1) 白天

(2) 太陽

白日依山盡。——唐· 王之渙《登鸛雀樓》

(3) 泛指時光

浪費白日

龍門

楚國都城郢城(現在在湖北省江陵縣西北)的東門

蹤跡

行動所留下可覺察的形跡

不留蹤跡

詭蹤跡。——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浮煙

亦作“浮煙”。飄動的煙氣或雲霧。 晉 左思 《吳都賦》:“飛爓浮煙,載霞載陰。” 唐 司空曙 《雲陽館與韓紳宿別》詩:“孤燈寒照雨,濕竹暗浮煙。” 明 高啟 《贈醉樵》詩:“世間萬事如浮煙,看棋何必逢神仙。” 王闓運 《<衡陽縣誌>序》:“余榮未光,棄若浮煙。” 姚雪垠 《長夜》五:“童年的生活想起空幻得像水上的浮煙。”

玉書

(1).論玉的書。 三國 魏 曹丕 《與鍾大理書》:“竊見玉書稱美玉,白如截肪,黑譬純漆,赤擬雞冠,黃侔蒸粟。”

(2).表示祥瑞的書簡。 晉 王嘉 《拾遺記·周靈王》:“夫子未生時,有麟吐玉書於闕里人家。文云:‘水精之子,繼衰 周 而素王。’” 文斐 《癸酉元旦試筆並呈素生子俊篪生芸盦》詩:“玉書本屬儒家瑞,問道何年再吐麟?”

(3).指《黃庭內景經》。亦泛指道書。《黃庭內景經·上清章》:“是曰玉書可精研,詠之萬過昇三天。” 梁丘子 註:“此經亦曰玉書。” 唐 常建 《張天師草堂》詩:“時節開玉書,窅映飛天言。” 宋 范仲淹 《移丹陽郡先游茅山作》詩:“偶尋靈草逢芝圃,欲叩真關借玉書。”

(4).皇家所藏之書。 唐 李遠 《贈弘文杜校書》詩:“曉隨鵷鷺排金鎖,靜對鉛黃校玉書。”

(5).天子的詔書。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送劉恭父趨朝》詞:“玉書下,褒懿績,促曹裝。帝宸天近,紅斾東去帶朝陽。”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南城》:“芙蓉闕下玉書宣,午日恩頒侍從前。”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五:“ 尹文端公 贈詩云:‘他日玉書傳詔日,江天何處覓漁翁?’”

石室

(1).古代宗廟中藏神主的石函。《左傳·莊公十四年》“先君 桓公 命我先人,典司宗祏” 晉 杜預 註:“宗祏,宗廟中藏主石室。”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又東南逕 司馬子長 墓北,墓前有廟,廟前有碑。 永嘉 四年, 漢陽 太守 殷濟 瞻仰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桓。”《新唐書·禮樂志三》:“建石室於寢園,以藏神主,至禘祫之歲,則祭之。”

(2).指石造的墓室。《宋書·禮志二》:“ 漢 以後,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獸、碑銘等物。” 唐 楊炯 《為薛令祭劉少監文》:“石室兮沉沉, 蓬萊山 兮寂又陰。” 宋 葉適 《朱文昭母楊氏輓詞》:“古今歸石室,筆削紀萱堂。”

(3).泛指石造之室。比喻極堅固的防守設施。《三國志·吳志·賀邵傳》:“近 劉氏 據三關之險,守重山之固,可謂金城石室,萬世之業,任授失賢,一朝喪沒,君臣係頸,共為羈僕。”

(4).古代藏圖書檔案處。《史記·太史公自序》:“ 周 道廢, 秦 撥去古文,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亂。” 晉 葛洪 《抱朴子·內篇自序》:“雖不足以藏名山石室,且欲緘之金匱,以示識者。”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閲石室,啟金匱,抽裂帛,檢殘竹,欲其博練於稽古也。” 宋 司馬光 《神宗皇帝輓辭》之二:“它年紬石室,光大繼皇墳。” 清 錢謙益 《李自華父可守贈承德郎刑部山東清吏司主事制》:“為觀於石室,視我贊書。”

(5).岩洞。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 吳王 知 范蠡 不可得為臣,謂曰:‘子既不移其志,吾復置子於石室之中。’ 范蠡 曰:‘臣請如命。’” 三國 魏 曹植 《苦思行》:“鬱鬱西嶽巔,石室青青與天連。”《晉書·嵇康傳》:“ 康 又遇 王烈 ,共入山……又於石室中見一卷素書,遽呼 康 往取,輒不復見。” 唐 於鄴 《贈隱者》詩:“石室掃無塵,人寰與此分。” 宋 蘇軾 《游桓山記》:“登 桓山 ,入石室。” 陳毅 《七星岩》詩:“石室嘆鑽天, 景福 祕地藏。”

(6).指傳說中的神仙洞府。 漢 劉向 《真君傳》:“ 赤松子 者, 神農 時雨師也……數往 崑崙山 中,常止 西王母 石室中,隨風雨上下。” 晉 陶潛 《搜神後記》卷一:“ 始興機山 東有兩巖,相向如鴟尾。石室數十所。經過,皆聞有金石絲竹之響。”《剪燈新話·申陽洞記》:“更前百步,豁然開朗,見一石室,榜曰:申陽之洞。守門者數人,裝束如昨夕廟中所睹。” 清 徐喈鳳 《會仙記》:“ 秋鴻 以扇拂壁,忽豁大門,肅 丹忱 入。洞中石室,別有天地。” 黃侃 章炳麟 《遊仙聯句》:“石室坐 王母 ,旁揖 喬 松 儔。”

國士

(1).一國中才能最優秀的人物。《左傳·成公十六年》:“皆曰:國士在,且厚,不可當也。”《戰國策·趙策一》:“ 知伯 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 宋 黃庭堅 《書幽芳亭》:“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維揚生》:“以 張良 、 韓信 之才,不識為國士。”

(2).一國中最勇敢、有力量的人。《墨子·公孟》:“國士戰且扶人,猶不可及也。今子非國士也,豈能成學又成射哉!”《荀子·子道》:“雖有國士之力,不能自舉其身,非無力也,勢不可也。” 王先謙 集解:“國士,一國勇力之士。”

(3). 太平天囯 改翰林為“囯士”。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傑歸真》:“改翰林為囯士,謂其學識超乎一囯,以囯士待之,自克以囯士報也。”

漂零

(1).飄落,墜落。 宋 王安石 《純甫出僧惠崇畫要予作詩》:“酒酣弄筆起春風,便恐漂零作紅雨。”

(2).凋零,衰敗。 唐 劉商 《山中寄元二侍御》詩之一:“心期汗漫臥雲扃,家計漂零水上萍。” 宋 歐陽修 《秋聲賦》:“草木無情,有時漂零。”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一二:“七里虹橋腐草腥,歌鐘詞賦兩漂零。”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在左聯結成的前後,有些所謂革命作家,其實是破落戶的漂零子弟。”

(3).漂泊,生活不安定。 唐 杜甫 《寄柏學士林居》詩:“亂代漂零予到此,古人成敗子如何。” 宋 蘇軾 《過湯陰市得豌豆大麥粥示三兒子》詩:“漂零竟何適,浩蕩寄此身。”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就逮》:“漂零風雨苦離家,愁殺無情白鼻騧。” 郭小川 《長江邊上“五·七”路》詩:“說什麼--‘漂零未定’,一個字‘愁’!革命者前進在鬥爭中,喜氣洋洋,無愧無憂。”

感慨

心靈受到某種感觸而慨嘆(感慨不已)

她不免感慨地想道:“……真是事變知人心啦!”——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否則不能繼述先烈遺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於其遺事,斯誠後死者之羞也!——孫文《< 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

一杯

(1).指一杯的容量。《孟子·告子上》:“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唐 王維 《渭城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 陽關 無故人。”《朱子語類》卷二四:“如一杯羹在此冷了,將去溫來又好。”

(2).表示少量。 唐 李白 《送魯郡劉長史》詩:“ 魯國 一杯水,難容橫海鱗。”

(3).特指一杯酒。 唐 杜甫 《台上》詩:“老去一杯足,誰憐屢舞長。” 宋 楊萬里 《立春日有懷》詩之一:“白玉青絲那得説?一杯嚥下 少陵 詩!”《紅樓夢》第六三回:“這位奶奶那裡吃了一杯來了?嘮三叨四的,又排場了我們一頓去了。”

重泉

(1).猶深淵。《淮南子·齊俗訓》:“積水重泉,黿鼉之所便也。”《晉書·裴頠傳》:“是以欲收重泉之鱗,非偃息之所能獲也。” 南朝 梁 丘遲 《夜發密岩口》詩:“萬尋仰危石,百丈窺重泉。”

(2).指土壤的深層。 清 方文 《贈姚有僕進士》詩:“山勢鬱且奇,文木托其巔。上枝拂垂雲,下根入重泉。”

(3).猶九泉。舊指死者所歸。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潘岳<悼亡>》:“美人歸重泉,悽愴無終畢。” 宋 蘇軾 《祭單君貺文》:“云何不弔,銜痛重泉。”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宦娘》:“獨此技未有嫡傳,重泉猶以為憾。”

(4).古地名。《楚辭·天問》:“ 湯 出 重泉 ,夫何辠尤?” 王逸 註:“ 重泉 ,地名也。”《史記·河渠書》:“ 臨晉 民願穿 洛 以溉 重泉 以東萬餘頃故鹵地。” 張守節 正義引《括地誌》:“ 重泉 故城在 同州 蒲城縣 東南四十五里,在 同州 西北亦四十五里。”

(5).苔蘚名。《表異錄·蔬穀》引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苔名重泉,亦呼宣蘚,亦名妬草。”今本《述異記》卷下作“重錢”。

詩詞推薦

吊太史公墓詩原文_吊太史公墓詩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