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河南王氏所藏子敬帖原文
君家大令書盈紙,筆勢翩翩趣多媚。
雖雲沓拖如少年,豈至拘攣同餓隸。
會稽七子五知名,此公風概尤超詣。
太極琁題猶重書,一時凜凜標英氣。
半袖精裓眾爭求,數幅新裙世猶貴。
當時親遇得已難,況復傳今僅千歲。
龍珠歸浦劍還津,此帖君藏真得地。
才披尺許目增明,鸞跂鴻驚欲飛逝。
硬黃響拓若傳吾,完璧摹刊願垂世。
詩詞問答
問:題河南王氏所藏子敬帖的作者是誰?答:黃伯思
問:題河南王氏所藏子敬帖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黃伯思的名句有哪些?答:黃伯思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三部
2. 原註:謂不書太極殿榜。
參考注釋
君家
(1).敬詞。猶貴府,您家。《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南史·顏延之傳》:“﹝ 顏延之 ﹞答曰:‘身非三公之公,又非田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何以見呼為公?’” 唐 韓愈 《醉贈張秘書》詩:“今日到君家,呼酒持勸君。”
(2).敬稱對方。猶您。《續資治通鑑·宋寧宗嘉泰三年》:“我與君家是白翎雀,他人鴻雁耳!” 明 高明 《琵琶記·官媒議婚》:“秦樓此日招鳳侶,遣妾每特來執伐,望君家殷勤肯首,早諧結髮。”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都道君家一可人,亦隨儕侶問來因。”
大令
(1).國家的重要法令。《國語·晉語八》:“國有大令,何故犯之?”
(2).指皇帝的詔令。《漢書·翼奉傳》:“其後連月久陰,雖有大令,猶不能復,陰氣盛矣。” 顏師古 註:“太令謂虛倉廩、開府庫之屬也。”
(3).古時縣官多稱令,後以大令為對縣官的敬稱。 清 沉濤 《瑟榭叢談》卷下:“ 錢塘 蔡莘腴 大令任由庶常改官畿輔,三黜屢空,困躓不偶。”《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六回:“前任的本縣姓 伍 ……那位 伍大令 初到任時,便發誓每事必躬必親,絶不假手書吏家丁。”
(4).指 晉 王獻之 。《晉書·王珉傳》:“﹝ 王珉 ﹞代 王獻之 為長兼中書令。二人素齊名,世謂 獻之 為‘大令’, 珉 為‘小令’。”
(5).猶言令箭。《冷眼觀》第二一回:“ 吳元愷 鎮軍親身去逮捕的,連大令都沒來得及上院請。”
筆勢
(1) 寫、畫運筆的風格
(2) 文章的氣勢
翩翩
(1) 運動自如、鳥飛輕疾的樣子
樑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唐· 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翩翩舞姿
(2) 舉止灑脫的——多指青年男子
翩翩少年
翩翩兩騎來是誰。——唐· 白居易《賣炭翁》
(3) 形容風采、文辭的美好
元瑜書記翩翩。—— 三國魏· 曹丕《與吳質書》
沓拖
(1).相重貌。 唐 李白 《大鵬賦》:“連軒沓拖,揮霍翕息。”
(2).拖拉,不利落。 宋 趙長卿 《驀山溪·遣懷》詞:“學些沓拖,也似沒意志。詩酒度流年,熟諳得、無爭三昧。” 明 胡應麟 《詩藪續編·國朝下》:“不知七言非五言比,格少貶則卑,氣少媮則弱,詞少淡則單薄,句稍緩則沓拖。” 清 王夫之 《夕堂永日緒論外編》七:“學八大家者,‘之’、‘而’、‘其’、‘以’,層纍相疊,如刈草茅,無所擇而縛為一束;又如半死蚓,沓拖不耐,皆賤也。”
少年
古稱青年男子,現在指人大約十歲到十五歲這個階段
少年兒童讀物
拘攣
(1) 肌肉收縮,不能自如伸展
(2) 拘束;拘泥
拘攣古法
餓隸
飢餓之徒。《漢書·敘傳下》:“ 信 ( 韓信 )惟餓隸, 布 ( 英布 )實黥徒。”《晉書·王羲之傳》:“ 獻之 雖有父風,殊非新巧。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
會稽
(1).山名。在 浙江省 紹興縣 東南。相傳 夏禹 大會諸侯於此計功,故名。一名 防山 ,又名 茅山 。《左傳·哀公元年》:“ 越子 以甲楯五千保於 會稽 。”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記越地傳》:“﹝ 禹 ﹞更名 茅山 曰 會稽 。”
(2).郡名。 秦 置,今 江蘇省 東部及 浙江省 西部地。《漢書·嚴助傳》:“ 嚴助 , 會稽 吳 人。”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政事》:“ 賀太傅 作 吳郡 ,初不出門, 吳 中諸強族輕之,乃題府門云:‘ 會稽 雞,不能啼。’” 清 吳偉業 《過朱買臣墓》詩:“ 翁子 窮經不自貧, 會稽 連守拜為真。”
七子
(1).指 春秋 鄭國 七大夫。《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鄭伯 享 趙孟 於 垂隴 , 子展 、 伯有 、 子西 、 子產 、 子大叔 、二 子石 從。 趙孟 曰:‘七子從君以寵 武 也,請皆賦以卒君貺, 武 亦以觀七子之志。’”
(2).指 周褒姒 的七個親黨。《後漢書·左雄傳》:“及 幽 厲 昏亂,不自為政, 褒 艷 用權,七子党進,賢愚錯緒,深谷為陵。” 李賢 註:“七子皆 襃姒 之親黨,謂 皇甫 為卿士 仲允 為膳夫, 家伯 為宰, 番 為司徒, 蹶 為趣馬, 棸子 為內史。 楀 為師氏也。 厲 王淫於色,七子皆用,言妻黨盛也。”
(3).指 漢景帝 時同時起兵的 吳 楚 等七諸侯國之王。《文選·陸機<五等論>》:“是以諸侯阻其國家之富,憑其士民之力,勢足者反疾,土狹者逆遟,六臣犯其弱綱,七子衝其漏網。” 李善 註:“《漢書》曰:‘ 景帝 即位, 朝錯 説上,令削 吳 。及書至, 吳王 起兵誅 漢 吏二千石以下, 膠西 膠東 淄川 濟南 楚 趙 亦皆反也。’”
(4).指 漢 末 建安 時期作家 孔融 、 陳琳 、 王粲 、 徐幹 、 阮瑀 、 應瑒 、 劉楨 等七人,稱 建安 七子。見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論文》。 唐 羅隱 《寄酬鄴王羅令公》之一:“書札二 王 爭巧拙,篇章七子避風流。” 胡蘊玉 《中國文學史序》:“其時三祖葉其高論,七子分其麗則,《翰林》總其菁華,《典論》詳其藻絢。”
(5). 明 代 弘治 、 正德 年間 李夢陽 、 何景明 、 徐禎卿 、 邊貢 、 康海 、 王九思 、 王廷相 等七人,並以文章名世,稱“前七子”。見《明史·李夢陽傳》。又 嘉靖 、 隆慶 時期 李攀龍 、 謝榛 、 梁有譽 、 宗臣 、 王世貞 、 徐中行 、 吳國倫 等七人,亦以文章名世,稱“後七子”。見《明史·李攀龍傳》。
(6). 漢 代宮中女官名。《漢書·外戚傳序》:“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之號焉……七子視八百石,比右庶長。”
知名
(1) 出名。聲名為世所知
知名人士
(2) 聞知其名聲或名字
岸旁草樹密,往往不知名
(3) 告知姓名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禮記》
風概
亦作“風槩”。 1.猶節操。《宋書·蔡興宗傳》:“ 興宗 幼立風概,家行尤謹,奉宗姑,事寡嫂,養孤兄子,有聞於世。” 清 黃宗羲 《曹氏家錄續略序》:“余在 浯溪 四年,欽其風概,肥遯之士蓋庶幾焉。”
(2).風度氣概。 前蜀 貫休 《上孫使君》詩:“ 王演 俗容儀, 崔陵 小風概。”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三:“ 信 有造 漢 之功,而母早物色之,觀其卻王孫數言,凜凜烈丈夫風概。”
(3).猶風骨。指詩文所體現的雄健有力的風格。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序:“ 晉 世風概稍存; 宋 齊 之間,教失根本,士以簡慢、歙習、舒徐相尚。”
超詣
(1).高深玄妙;高超脫俗。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諸葛厷 年少不肯學問,始與 王夷甫 談,便已超詣。” 唐 張說 《魏齊公元忠》詩:“ 齊公 生人表,迥天聞鶴唳。清論早揣摩,玄心晚超詣。” 宋 張端義 《貴耳集》卷上:“ 東晉 清談之士,酷嗜 莊 老 ,以曠達超詣為第一等人物。” 元 劉壎 《隱居通議·古賦一》:“ 老氏 之清虛,釋氏之超詣,味則高矣,而不協於極。” 清 王應奎 《柳南隨筆》卷二:“﹝ 許暘谷 ﹞同里 錢玉友 目為詩家鄉愿,然集中亦有超詣之作。”
(2).超登;登達。 唐 柳宗元 《送文暢上人登五台遂遊河朔序》:“故又捨筏西土,振塵朔陲,將欲與 文殊 不二之會,脫去穢累,超詣覺路。” 宋 楊萬里 《寄題劉巨卿家六詠·詣齋》:“紫鸞自超詣,一日可天地。”
太極
(1).古代哲學家稱最原始的混沌之氣。謂太極運動而分化出陰陽,由陰陽而產生四時變化,繼而出現各種自然現象,是宇宙萬物之原。《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穎達 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2). 宋 代理學家則認為“太極”即是“理”。《朱子語類》卷七五:“太極只是一箇渾淪底道理,裡面包含陰陽、剛柔、奇耦,無所不有。”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謂太極也。”
(3).謂天宮,仙界。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七二:“時路烏足爭?太極可翱翔。” 晉 葛洪 《抱朴子·吳失》:“園囿擬上林,館第僭太極。”《雲笈七籤》卷八:“太極有元景之王,司攝三天之神仙者也。”
一時
(1) 一個時期
此一時彼一時
一時多少豪傑。——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2) 短時間
一時半刻
一時紉。——《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一時從者千人。——清·邵長蘅《青門剩稿》
(3) 同一時候。
一時收禽(一時:同時。禽:通“擒”。收禽:逮捕奸黨)。——《後漢書·張衡傳》
一時皆下。——唐·李朝威《柳毅傳》
一時齊發,眾妙畢備。——《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4) 一些時候
攻一時。——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凜凜
(1) 寒冷
水氣凜凜
(2) 嚴整而令人敬重、害怕的樣子
凜凜如生
英氣
英武、豪邁的氣概
英氣勃勃
半袖
短袖衣。《晉書·五行志上》:“ 魏明帝 著繡帽,披縹紈半袖。”
爭求
(1).競相追求。《墨子·公孟》:“譬若美女,處而不出,人爭求之。”《通典·選舉三》:“不論課考或歷時未改,便傾耳而聽,企踵而覩,爭求冒進,不顧廉恥。”
(2).爭取。 鄒韜奮 《萍蹤憶語》十六:“反動的力量是很堅強的,對於勞工階級爭求權利的種種表現,當然是用盡方法來壓制的。” 郭沫若 《沸羹集·新文藝的使命》:“現代 中國 是從帝國主義與封建統治的雙重衡厄之下掙紮起來,爭求著她的獨立生存,自由平等的。”
當時
就在那個時刻;馬上
當時就簽約雇用你
親遇
指皇帝的恩遇。《宋書·恩倖傳·楊運長》:“及即位,親遇甚厚,與 佃夫 、 道隆 、 李道兒 等並執權要。”《梁書·沉約傳》:“時東宮多士, 約 特被親遇。”《北史·崔士謙傳》:“雖被親遇,而名位未顯。”
得已
(1).謂得以了結。《史記·項羽本紀》:“ 項梁 嘗有 櫟陽 逮,乃請 蘄 獄掾 曹咎 書抵 櫟陽 獄掾 司馬欣 ,以故事得已。”
(2).謂出於自己的意願。 唐 王昌齡 《箜篌引》:“何用 班超 定遠侯 ,史臣書之得已不?” 宋 曾鞏 《上歐陽舍人書》:“今者欲奉親數千里而歸先生,會須就州學,欲入太學,則日已迫,遂棄而不顧,則望以充父母養者,無所勉從,此豈得已哉?”《元典章·兵部一·逃亡》:“隨路民戶,或困於公役,或逼於私債,逃竄失業,諒非得已。”
況復
亦作“況復”。1.更加;加上。 隋煬帝 《白馬篇》:“本持身許國,況復武功彰。” 唐 杜甫 《寄杜位》詩:“干戈況復塵隨眼,鬢髮還應雪滿頭。” 明 梁辰魚 《於虎丘殿階遇張月容》曲:“眼波橫,況復香肩偷憑。”
(2).何況,況且。《陳書·江總傳》:“況復才未半古,屍素若茲。” 唐 馬總 《意林·傅子》:“蜘蛛作羅,蜂之作窠,其巧亦妙矣,況復人乎?” 唐 劉駕 《寄遠》詩:“得書喜猶甚,況復見君時。”
(3).仿佛,好像。 唐 寒山 《詩》之一三四:“呼之迴面視,況復不相識。”
千歲
(1) 千年。泛指年代長久
(2) 對天子(皇帝)所封諸王的直接稱呼,小說和戲劇中常用
千歲爺
(3) 對天子(皇帝)所封諸王的間接稱呼
龍珠
珍貴的寶珠。傳說得自龍頷下或龍口中,故名。也稱夜明珠。語出《莊子·列禦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凡珠有:龍珠,龍所吐者…… 越 人諺云:‘種千畝木奴,不如一龍珠。’” 明 吳承恩 《賀周蘭墩升都督障詞引》:“七略九流,照龍珠於學海;五車三篋,鳴鳳管於詞林。”
得地
(1).得到土地。《左傳·成公二年》:“子得其國寶,我亦得地,而紓於難,其榮多矣。”《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秦 兵不獘而多得地,是彊 秦 而弱 趙 也。”
(2).得到適宜生長的土壤。《藝文類聚》卷八八引 南朝 梁 沉約 《高松賦》:“鬱彼高松,棲根得地。” 唐 杜甫 《病柏》詩:“出非不得地,蟠據亦高大。” 宋 曹組 《好事近·梅》詞:“ 江 南得地故先開,不待有飛雪。”
(3).謂發跡。 元 李壽卿 《伍員 * 》第四折:“我父親其時便説,有一子是個村廝憨郎,久以後你須得地,略把眼照覻休忘。” 元 無名氏 《馬陵道》楔子:“ 龐涓 久後得地呵,此人是個短見薄識,絶恩絶義的人。”
鸞跂鴻驚
比喻書法筆勢飛舉之態。 宋 黃伯思 《法帖刊誤·王大令書上》:“以韻語題 河南 王氏 所藏《子敬帖》云:……才披尺許目增明,鸞跂鴻驚欲飛逝。”
飛逝
飛快地消逝;一閃而過
她忙家務的功夫,時間不知不覺飛逝了
硬黃
紙名。以黃檗和蠟塗染,質堅韌而瑩徹透明,便於法帖墨跡的響拓雙鉤。又因色黃利於久藏而多用以抄寫佛經。 宋 趙希鵠 《洞天清祿集·古翰墨真跡辨》:“硬黃紙, 唐 人用以書經,染以黃櫱,取其辟蠹,以其紙加漿,澤瑩而滑,故善書者多取以作字。” 宋 蘇軾 《次韻秦觀秀才見贈》:“新詩説盡萬物情,硬黃小字臨《黃庭》。” 明 瞿佑 《歸田詩話·鍾馗圖》:“手掣硬黃書一紙,若曰上帝錫爾祉。” 清 朱彝尊 《送吳濩入太原》詩之三:“暇日經過煩問訊,硬黃曾搨石經無?”
響拓
見“ 響搨 ”。
完璧
(1).完好的玉石。比喻完美的人或事物。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言事·疏論奪情》:“ 林莊敏 一代名臣,非後生所敢擅議,此事亦完璧之瑕雲。” 清 趙翼 《甌北詩話·杜少陵詩》:“入 湖南 後,除《岳陽樓》一首外,並少完璧。” 夏衍 《<上海屋檐下>自序》:“這近乎完璧的人選鼓動我對於劇本上演的興致。”
(2).舊時用以比喻處女。 宋 周密 《齊東野語·高宗立儲》:“ 孝宗 與 恩平郡王 璩 同養於宮中……﹝ 高宗 ﹞嘗各賜宮女十人, 史丞相 浩 時為 普安 府教授,即為王言:‘上以試王,當謹奉之。’王亦以為然。閲數日,果皆召入。 恩平 皆犯之矣, 普安 者,完璧也。已而皆竟賜焉,上意遂定。”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二》:“汝女猶完璧,無疑我始亂終棄也。” 清 吳下阿蒙 《斷袖篇·法外縱淫》:“ 河南 一巨室……恆蓄幼妾三四人,至二十歲,則治奩具而嫁之,皆宛然完璧。”
(3).比喻將原物完好地歸還或退回。《西遊記》第六十回:“千萬借扇搧滅火焰,保得 唐僧 過山,即時完璧。” 明 王世貞 《與龔克懋書》:“來幣卻,附使完璧。”參見“ 完璧歸趙 ”。
垂世
留傳於世。《<書>序》:“舉其宏綱,撮其機要,足以垂世立教。” 金 王若虛 《君事實辨下》:“史書垂世之言,安可不出於大公至正耶?” 清 鈕琇 《觚賸·著書三家》:“著書之家,海內寥寥,近唯《日知録》、《正字通》、《廣東新語》三書,可以垂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