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廿七日郊勞出征將軍兆惠富德及諸將士禮成紀事·其二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同心萬里那暌違,畢竟歡言賦採薇。

勇將歸來兼福將,黻衣著得解戎衣。

漫稱偃武修文日,恐即嬉文恬武機。

飲至寧誇暢和樂,持盈益勵慎幾微。

詩詞問答

問:《二月廿七日郊勞出征將軍兆惠富德及諸將士禮成紀事·其二》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微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三

參考注釋

同心

(1) 思想或認識一致

同心同德

(2) 共一中心或核心

同心圓

同心度

(3) 共同的心愿;心思相同

神佛原有同心

(4) 志同道合;情投意合

昔時同心人,今日兩離分

萬里

萬里(1916- ) :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山東東平人。1936年加入中國 * 。曾任冀魯豫地委書記、南京市軍管會經濟部部長。建國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城市建設部部長、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兼北京市副市長、鐵道部部長、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暌違

別離;隔離。 南朝 梁 何遜 《贈諸游舊》詩:“新知雖已樂,舊愛盡暌違。” 唐 姚合 《寄陝府內兄郭冏端公》詩:“暌違逾十年,一會豁素誠。” 明 沉鯨 《雙珠記·從軍別意》:“自古功名當壯歲,東西何用惜暌違!” 冰心 《寄小讀者》二三:“我遠客他鄉,把這些都暌違了……這且不必管他!”

畢竟

(1) 終歸;終究;到底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宋· 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亞洲畢竟是原料豐富的大陸

(2) 堅持

卜良畢竟要說明, 趙尼姑便附耳低言。——《初刻拍案驚奇》

歡言

歡樂地敘談。 晉 陶潛 《讀<山海經>》詩之一:“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宋 梅堯臣 《思歸賦》:“或靜默以終日,或歡言以對友。”

採薇

殷 末, 孤竹君 二子 伯夷 、 叔齊 ,反對 周武王 伐 紂 ,曾叩馬而諫。 周 代 殷 而有天下後,他們“義不食 周 粟”,隱於 首陽山 ,採薇蕨而食,及飢且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 神農 、 虞 、 夏 忽焉沒兮,我安適歸兮?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 首陽山 。”見《史記·伯夷列傳》。後以“採薇”指歸隱。其歌稱《採薇歌》,後人譜為琴曲,稱《採薇操》,亦省稱《採薇》。見《樂府詩集·瑟曲歌辭一·<採薇操>序》引《琴集》及《樂府解題》。 晉 葛洪 《抱朴子·任命》:“願先生委龍蛇之穴,升利見之塗……採薇何足多慕乎?” 唐 王維 《送別》詩:“遂令 東山 客,不得顧採薇。” 宋 王禹偁 《賢人不家食賦》:“當年 漢 殿,猶聞索米之言;今日 商山 ,不見採薇之老。”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梁生》:“而今一發窮無告,不久西山唱《採薇》。”

(1).《詩·小雅》篇名。《〈詩〉序》:“ 文王 之時,西有 昆夷 之患,北有 玁狁 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遣戍卒,以守衛中國,故歌《採薇》以遣之。”後遂以“採薇”作調遣士卒的典故。 清 姚鼐 《吳戍橋》詩:“上相歌《採薇》,嚴軍入懸瓠。”

(2).《史記·伯夷列傳》載, 周武王 滅 殷 之後,“ 伯夷 、 叔齊 恥之,義不食 周 粟,隱於 首陽山 ,採薇而食之。”後因以“採薇”指歸隱或隱遁生活。 三國 魏 嵇康 《幽憤詩》:“採薇山阿,散髮巖岫,永嘯長吟,頤性養壽。” 唐 杜甫 《別董頲》詩:“當念著皂帽,採薇青雲端。”《歸潛志》卷十四引 元 劉肅 詩:“二 陸 不可作,故山歸採薇。”

(3).指亡國。 黃人 《<清文匯>序》:“播佳種於龍野,存國粹於滄桑,以塞麥秀,採薇之痛。”

歸來

返回原來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宋· 張俞《蠶婦》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唐· 杜甫《兵車行》

福將

(1).有福運的將領。 宋 魏泰 《東軒筆錄》:“古人有言,知將不如福將。”《三國演義》第二三回:“ 夏侯惇 天下奇才, 曹子孝 世間福將。”《說岳全傳》第三十回:“大哥常説他大難不死,是員福將,故此每每叫他充頭陣。”

(2).比喻幸運的人。 魯迅 《而已集·再談香港》:“吉人自有天相, 伏園 真福將也。”

黻衣

古代禮服名。繡有青黑色花紋。《詩·秦風·終南》:“君子至上,黻衣繡裳。” 毛 傳:“黑與青謂之黻,五色備謂之繡。”《尸子·君治》:“人之言君天下者,瑤臺九纍,而 堯 白屋;黻衣九種,而 堯 大布。” 漢 張衡 《思玄賦》:“襲溫恭之黻衣兮,被禮義之繡裳。” 清 鳳韶 《鳳氏經說·終南》:“然五衣皆章服也,章以衣為重,故亦得以繡之裳名其衣曰黻衣。”

得解

(1).獲釋。《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太祖 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出關,過 中牟 ,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

(2).猶言解悟,領會。《藝文類聚》卷七六引 南朝 梁 王筠 《國師草堂寺智者約法師碑》:“開寶函之奧典,闡金字之微言,顯證一乘,宣揚三慧,辯才無閡,遊戲神通,莫不皆悟無生,鹹知忘想,隨類得解,俱會真如。”

(3).德行和才能。得,通“ 德 ”。《敦煌變文集·醜女緣起變文》:“慚恥這身無得解,大王寵念赴(副)乾坤。” 蔣禮鴻 通釋:“‘得’是‘德’的假借字……‘解’是才能。”

謂獲得鄉薦。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四:“官府多用申解二字……士人獲鄉薦亦曰得解。”《宋史·選舉志二》:“時諸道貢籍多燬於兵,乃詔轉運司令舉人具 元符 以後得解、升貢、戶貫、三代、治經,置籍於禮部,以稽考焉。”參閱《文獻通考·選舉三》。

戎衣

軍服、戰衣

偃武修文

停止武備,轉而修明文教

王來自商,至於 豐,乃偃武修文。——《書·武成》

飲至

(1).上古諸侯朝會盟伐完畢,祭告宗廟並飲酒慶祝的典禮。後代指出征奏凱,至宗廟祭祀宴飲慶功之禮。《左傳·桓公二年》:“凡公行,告於宗廟。反行,飲至,舍爵,策勛焉,禮也。” 唐 張說 《上黨舊宮述聖頌》:“三月庚午,飲至 長安 ,六軍解嚴,四方和會。”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西域用兵始末》:“上先有旨,命 阿 以九月至 熱河 行飲至之禮。”

(2).泛指一般奏凱慶功之宴。 唐 郭澹 《喜陸侍御破石埭草寇東峰亭賦詩》:“幸茲尊俎末,飲至又從公。”《明史·戚繼光傳》:“ 閩 宿寇幾盡。於是 繼光 至 福州 飲至,勒石 平遠臺 。”

(3).歡樂的宴飲。 晉 潘岳 《金谷集作詩》:“飲至臨華沼,遷坐登龍坻。”

和樂

和睦快樂

盈益

見“ 盈溢 ”。

幾微

(1) 細微;細小

幾微之差

(2) 徵兆;跡象

詩詞推薦

二月廿七日郊勞出征將軍兆惠富德及諸將士禮成紀事·其二原文_二月廿七日郊勞出征將軍兆惠富德及諸將士禮成紀事·其二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