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曾正直(盛本作臣)原文
往歲別君去,匆匆殊未饜。
來茲諧宿願,一笑忘齏鹽。
俛仰復去我,促裝難暫淹。
重江逼潮信,掛席程欲兼。
諸暨號繁劇,牒訴紛黎黔。
君才古循吏,公庭耿秋蟾。
借留適民願,坐變六涼炎。
政術久彌勵,謠頌喧閭閻。
朝廷方吁俊,延訪降宸嚴。
行矣決顯用,此理君奚占。
詩詞問答
問:送曾正直(盛本作臣)的作者是誰?答:慕容彥逢
問:送曾正直(盛本作臣)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慕容彥逢的名句有哪些?答:慕容彥逢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鹽韻
2. 盛本作臣
參考注釋
往歲
往年
往歲多至。——清· 方苞《獄中雜記》
匆匆
急急忙忙的樣子
老栓匆匆走出,給他泡上茶。—— 魯迅《藥》
來茲
(1).來年。《呂氏春秋·任地》:“今茲美禾,來茲美麥。” 南朝 宋 謝靈運 《白石岩下逕行田》詩:“天鑒儻不孤,來茲驗微誠。”
(2).泛指今後。《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花城》1981年第1期:“他突然想到,應該用筆把他們叱吒風雲的英雄事跡記錄下來,瞻既往以勵來茲。”
宿願
夙願
懼兵革未息,宿願有違,懷歸之思,憤而成篇。——晉· 陸機《思歸賦·序》
俛仰
亦作“ 俛卬 ”。1.低頭抬頭。《墨子·節用中》:“俛仰週遊威儀之禮,聖王弗為。”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鴻》:“見其伸頸俛仰,吐出黃金半鋌。”
(2).指身體的屈伸。《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君有病,往四五日,君要脅痛不可俛仰,又不得小溲。”
(3).升降。《淮南子·原道訓》:“是故聖人將養其神,和弱其氣,平夷其形,而與道沉浮俛仰。” 高誘 註:“俛仰猶升降。”
(4).形容時間短暫。《莊子·在宥》:“其疾俛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漢書·晁錯傳》:“以大為小,以彊為弱,在俛卬之間耳。” 宋 蘇軾 《徐州賀河平表》:“未有收狂瀾於既潰,復故道於將堙,俛仰而成,神速若此。”
(5).俯視和仰望。 明 歸有光 《周弦齋壽序》:“俛仰今昔,覽時事之變化,人生之難久長如是,是不可不舉觴而為之賀也。”
(6).應付;周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言敢近舍明公遠希 嵇 阮 ” 南朝 梁 劉孝標 注引 晉 鄧粲 《晉紀》:“ 伯仁 儀容弘偉,善於俛仰應答,精神足以蔭映數人。” 宋 秦觀 《陳偕傳》:“嘻,今老矣,顧家貧無以給衣食之奉,聊復俛仰於其間,至於得失精粗,不復經意也。”《明史·高穀胡濙王直傳贊》:“皆力持正議,不隨眾俛仰,故能身負碩望。”
促裝
謂急忙整理行裝。 南朝 宋 謝靈運 《初去郡》詩:“恭承古人意,促裝反柴荊。”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七:“戒家人不許市一物,恐累歸擔,日日若促裝者。” 明 張居正 《奉諭還朝疏》:“勅到,即促裝就道。”
重江
(1).兩條江。《文選·鮑照<蕪城賦>》:“重江復關之隩,四會五達之莊。” 李善 註:“南臨二江曰重。” 清 顧炎武 《杭州》詩:“重江險足憑,百貨東南聚。”
(2).指二江或諸江合流。 唐 杜甫 《舍弟觀歸藍田迎新婦送示》詩之二:“滿峽重江水,開帆八月舟。” 仇兆鰲 注引 顧宸 曰:“重江,如 北江 、 中江 、 大江 之水,皆自峽而下。”
潮信
(1).潮水。以其漲落有定時,故稱。 唐 劉長卿 《奉送裴員外赴上都》詩:“獨過 潯陽 去,空憐潮信迴。” 宋 張炎 《瑣窗寒》詞:“傍新晴,隔柳呼船、待教潮信穩。”《水滸傳》第一一九回:“這潮信日夜兩番來,並不違時刻……因不失信,謂之潮信。”
(2).猶月信。指婦女月經定期而來。《剪燈餘話·江廟泥神記》:“潮信有期應自覺,花容無媚為誰消?”
掛席
亦作“掛席”。猶掛帆。《文選·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詩:“揚帆採石華,掛席拾海月。” 李善 註:“揚帆、掛席,其義一也。” 唐 孟浩然 《晚泊潯陽望廬山》詩:“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 宋 蘇軾 《歸朝歡·和蘇堅伯固》詞:“明日西風還掛席,唱我新詞淚沾臆。” 郁達夫 《己未秋應外交官試被斥倉卒東行》詩:“明朝掛席 扶桑 去,回首中原事渺茫。”
繁劇
(1).謂事務繁重之極。 晉 郭璞 《辭尚書表》:“以無用之才,管繁劇之任。” 宋 周煇 《清波雜誌》卷一:“ 開封 為省府,事最繁劇,所用印,歲一易。”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此地繁劇,吾失於呵護。” 茅盾 《幻滅》十:“他們都是兒女成行,並且職務何等繁劇,尚復有此閒情逸趣,更無怪那班青年了。”
(2).指繁重的事務。 宋 王讜 《唐語林·政事上》:“某可以任繁劇,某可以輯凋瘵。”《資治通鑑·晉懷帝永嘉元年》:“ 晞 屢破強寇,威名甚盛,善治繁劇,用法嚴峻。”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一》:“吾知 孔子 用世,必不使 游 夏 司繁劇而 由 求 典文章。”
牒訴
訟辭,訴狀。《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敲扑諠囂犯其慮,牒訴倥傯裝其懷。” 呂向 註:“牒,文牒也;訴,告也。” 宋 司馬光 《送人為閩宰》詩:“政用慈良化,居無牒訴紛。”《宋史·文苑傳一·何承裕》:“每覽牒訴,必戲判以喻曲直,訴者多心伏引去。”
黎黔
黎民。 元 張養浩 《贈劉仲憲》詩:“奈何溫飽不自謀,日為黎黔欲長哭!”
循吏
守法循理的官吏。《史記·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作《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唐 張說 《奉和賜崔日知》詩:“明主徵循吏,何年下鳳凰?” 宋 孫奕 《履齋示兒編·文說·史體因革》:“傳之為體,大抵記公卿之行事, 遷 始傳《循吏》, 晉 曰《良吏》。”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袁隨園》:“平心而論,其為宰時,清勤明快,無愧循吏。” 章炳麟 《訄書·通法》:“一郡之吏,無慮千人,皆承流修職,故舉事易而循吏多。”
公庭
(1).古代國君宗廟的廳堂或朝堂。《詩·邶風·簡兮》:“碩人俁俁,公庭萬舞。”《南史·褚裕之傳》:“ 向 ( 褚向 )風儀端麗,眉目如畫,每公庭就列,為眾所瞻望焉。” 清 曾國藩 《金陵楚水師昭忠祠記》:“甚者,如 九洑洲 之役,攻剿三四日,凋耗二千人。唱凱於公庭,飲泣於私舍。”
(2).朝廷,公室。《韓非子·揚權》:“為人君者,數披其木,毋使木枝扶疏;木枝扶疏,將塞公閭,私門將實,公庭將虛,主將壅圍。”
(3).公堂,法庭。 唐 王勃 《梓州玄武縣福會寺碑》:“懷道術於百齡,接風期於四海,依然梵宇欣象,教之將行莞爾公庭,惜牛刀之遂屈。” 元 無名氏 《抱妝盒》第二折:“盒子裡藏的是儲君,我肚皮里懷的是鬼胎。雖不見公庭上遭橫禍,赤緊的盒子裡隱飛災。” 明 阮大鋮 《燕子箋·謁洴》:“風聲泄漏到公庭,為避羅鉗造狄門。”
秋蟾
秋月。 唐 姚合 《秋夜月中登天壇》詩:“秋蟾流異彩,齋潔上壇行。” 宋 辛棄疾 《西江月·賦丹桂》詞:“杏腮桃臉費鉛華,終慣秋蟾影下。”《天雨花》第十三回:“四時惟有秋蟾好,人生在世幾何春。”
借留
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績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唐 白居易 《喬弁可巴州刺史制》:“ 巴州 刺史 喬弁 前假竹符,俾臨 巴郡 。一心為理,三年有成;州人借留,廉使置奏。”《宋史·何承矩傳》:“﹝ 鹹平 ﹞三年,召還,拜引進使。州民百餘詣闕貢馬,乞借留 承矩 。” 明 陸容 《菽園雜記》卷一:“﹝ 陳鎰 ﹞嘗以議事還朝、民訛傳得代,遮道借留者數千人。”參見“ 借寇 ”。
適民
指因罪而發配邊地的平民。《漢書·五行志中之上》:“ 天漢 元年,發適民。” 顏師古 註:“適讀曰讁。”
政術
政治方略。《後漢書·安帝紀》:“舉賢良方正、有道術之士,明政術、達古今,能直言極諫者,各一人。” 唐 杜甫 《寄劉峽州伯華使君四十韻》:“政術甘疎誕,詞場媿服膺。”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謂‘以君權變法,則 歐 美 之政術器藝,可數年而盡舉之。’”
閭閻
(1).里巷內外的門。後多借指里巷。《史記·平準書》:“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 唐 白居易 《湖亭望水》詩:“岸沒閭閻少,灘平船舫多。” 清 薛福成 《應詔陳言疏》:“以臣所見,閭閻十室九空,而百物昂貴,小民奔走拮据,艱於生計。”
(2).泛指民間。《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論》:“ 甘茂 起 下蔡 閭閻,顯名諸侯,重彊 齊 楚 。”《梁書·處士傳·何胤》:“頃者學業淪廢,儒術將盡,閭閻搢紳,尠聞好事。”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五:“皆言衣食於官久,不願為農,又皆習弓刀,一旦散之閭閻,必皆為盜賊。” 章炳麟 《駁建立孔教議》:“未嘗普施閭閻,貤及謡俗。”
(3).借指平民。《史記·李斯列傳論》:“ 李斯 以閭閻歷諸侯,入事 秦 。” 唐 劉禹錫 《同州謝上表》:“閭閻凋瘵,遠近共知。” 孫中山 《軍政府宣言》:“以衛國保種自任,戰士不愛其命,閭閻不惜其力,則革命可成。”
朝廷
君主接受朝見和處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以君主為首的中央統治機構或君主的代稱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戰國策·齊策》
吾恐上負朝廷,下愧吾師也。——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吁俊
求賢。《書·立政》:“迪惟 有夏 ,乃有室大競,吁俊尊上帝。” 孔穎達 疏:“招呼賢俊之人,與共立於朝,尊事上天。” 蔡沉 集傳:“當王室大強之時,而求賢以為事天之實也。”
延訪
(1).延請求教;請教。 唐 韓愈 《禘袷議》:“凡在擬議,不敢自專,聿求厥中,延訪羣下。”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十七:“ 張 賢明有禮, 溫 雖虎狼其心,亦所景伏,每謀軍國計,必先延訪。”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朱白泉獄中上百朱二公書》:“其與 朱方伯 錫爵 書云:‘再四延訪,知江南重務,莫大於防河,而防河機宜,莫先於儲料。’”
(2).指廣為訪求。 明 徐渭 《女狀元》第二出:“諸生可要努力,莫負聖明求賢的盛意與主司延訪的苦心。”《明史·許相卿傳》:“然後務學親賢,去讒遠色,延訪忠言,深恤民隱。”
宸嚴
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南朝 梁 江淹 《建平王之南徐州刺史辭闕表》:“託慕宸嚴,載惟感戀。” 唐 白居易 《為崔相陳情表》:“蹐地仰天,不勝感咽,披陳誠懇,煩瀆宸嚴。”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六:“冒犯宸嚴,不勝戰越。” 李劼人 《 * 》第一部第一章:“人君至尊無上,你無故冒犯了宸嚴,當然就蒙了大不敬的重罪。”
顯用
猶重用。《後漢書·張玄傳》:“解天下之倒縣,報海內之怨毒,然後顯用隱逸忠正之士,則 邊章 之徒宛轉股掌之上矣。”《後漢書·楊震傳》:“宰司辟召,承望旨意,招來海內貪污之人,受其貨賂,至有臧錮棄世之徒復得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