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廣福寺原文
我非山中人,暫借山中宿。
靈風散微陰,片月出喬木。
蕙帳棲夕香,古井汲寒淥。
名緇多夙契,延坐同茗粥。
況與靜者俱,繕性久已熟。
清詞麗陶謝,玄談乾身毒。
所愧形跡拘,無由寄高躅。
鐘聲殷江島,露氣靄林麓。
良遇愜素懷,徘徊至天旭。
詩詞問答
問:宿廣福寺的作者是誰?答:葛書思
問:宿廣福寺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葛書思的名句有哪些?答:葛書思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五部
2. 以上民國顧季慈《江上詩鈔》卷二
參考注釋
中人
(1) 在兩方之間調解、做見證或介紹買賣的人
(2) 一般人;中等人
中人之家
(3) 宦官
中人監織造者。——《明史》
(4) 普通人
才能不及中人。——漢· 賈誼《過秦論》
中宿
(1).次夜。《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女為 惠公 來求殺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雖有君命,何其速也。”《資治通鑑·魏邵陵厲公嘉平元年》:“今詣 許昌 ,不過中宿。” 胡三省 註:“中宿,次宿也。”
(2).半夜。《三國志·魏志·華陀傳》:“ 昕 卒頭眩墮車,人扶將還,載歸家,中宿死。”《梁書·韋叡傳》:“ 魏 軍果敗走,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
(1).中途投宿。《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步櫩周流,長途中宿。” 顏師古 註:“謂其途長遠,雖經日行之,尚不能達,故中道而宿也。”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步三休而更迴,塗中宿而方迷。”
(2).中途住宿之所。 南朝 梁簡文帝 《七勵》:“中宿錦筵,長廊周密。”
古天文學將二十八宿分為四方,每方各七宿,其居中一宿稱中宿。《宋書·律曆志下》:“直以月維四仲,則中宿常在衛陽。”《新唐書·歷志一》:“七宿畢見,舉中宿言耳。”
靈風
(1).謂時勢。 晉 陸機 《吊魏武帝文》:“運神道以載德,乘靈風而扇威。”
(2).春風,東風。 唐 李商隱 《贈白道者》詩:“十二樓前再拜辭,靈風正滿碧桃枝。” 葉蔥奇 疏解:“次句標明時令。” 宋 梅堯臣 《將行賽昭亭寺喜雨》詩:“蕭蕭靈風來,蹲蹲祝郎舞,莫言春作遲,但念寒灘阻。”
(3).喻教化。 明 吳承恩 《贈學博鄭東窗先生東歸序》:“自夫子之來 淮 ,康我式我,震我以靈風,而濡我以甘澤。”
(4).陰慘的風。《花月痕》第四三回:“滿屋中忽覺靈風習習,窗外一陣陣細雨。”
(5).陰靈的節概。 明 唐順之 《吳江三忠祠》詩:“靈風鼠雀避,落日鹿麋過。”
(6).修道者或神靈的風範。 南朝 梁 陶弘景 《授陸敬游十賚文》:“爾期誠玄契,遐想靈風,至懷所詣,因心則通。” 清 錢謙益 《仙壇倡和詩》之四:“靈風肅穆帷中語,憑仗神工斡國工。”
微陰
(1).謂陰氣初生。《後漢書·和帝紀》:“有司奏,以為夏至則微陰起,靡草死,可以決小事。” 李賢 註:“五月一陰爻生,可以言微陰。”《後漢書·魯恭傳》:“言君以夏至之日,施命令止四方行者,所以助微陰。” 李賢 註:“五月陰氣始生,故曰微陰。”
(2).稀薄的陰雲;輕微的陰涼。 三國 魏 曹植 《情詩》:“微陰翳陽景,清風飄我衣。” 宋 秦觀 《同子瞻端午日游諸寺》詩:“涼飈動爽籟,薄雨生微陰。” 謝無量 《西湖旅興寄懷伯兄五十韻》:“僻徑纏藤蔓,微陰度澗瀍。”
片月
(1).弦月。 南朝 陳 徐陵 《走筆戲書應令》詩:“片月窺花簟,輕寒入錦巾。” 宋 陸游 《漁父》詩:“片月又生紅蓼岸,孤舟常佔白鷗波。”
(2).一片月光。 唐 岑參 《宿岐州北郭嚴給事別業》詩:“疏鐘入臥內,片月到牀頭。”
喬木
高大的樹木
並汾喬木。——宋· 沈括《夢溪筆談》
廢池喬木。——宋· 姜夔《揚州慢》詞
蕙帳
帳的美稱。 南朝 齊 孔稚珪 《北山移文》:“蕙帳空兮夜鵠怨,山人去兮曉猨驚。” 唐 盧鴻一 《洞元室》詩:“蕙帳蘿筵兮洞元室,秘而幽兮真可吉。” 宋 王安石 《題定林壁懷李叔時》詩:“燎爐無伏火,蕙帳冷空山。” 明 王敬夫 《傍妝檯·四時怨》曲:“別來蕙帳餘清夜,銀缸花落幾番紅。”
古井
(1). 唐 孟郊 《列女操》:“貞婦貴殉夫,捨生亦如此。波瀾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後因以“古井”比喻寂然不為外物所動之心。尤多用於守寡不嫁的婦女。 宋 蘇軾 《臨江仙》詞:“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元 楊維楨 《漫興》詩之三:“生來不識古井怨,唱得 後主 《後庭花》。” 魯迅 《墳·寡婦主義》:“個個心如古井,臉若嚴霜。”
(2).喻指富孀和有私蓄的妓女。《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七回:“路上行人,都嘖嘖稱羨,都説不料這個古井叫他淘著……後來問了旁人,才知道凡娶著不甚正路的婦人--如妓女、寡婦之類--做老婆,卻帶著銀錢來的,叫做‘淘古井’。”《廿載繁華夢》第三九回:“更有些風流子弟,當他是一個古井,志在兜結於他,希望淘得錢鈔。”
夙契
(1).往昔的交情。 南朝 陳 徐陵 《為貞陽侯與太尉王僧辯書》:“至於親鄰之道,夙契逾深,無改曩懷,增感彌篤。” 宋 蘇軾 《求婚啟》:“ 中郎 墳典之付,豈在他人; 太真 姑舅之婚,復見今日。仰緣夙契,祇聽俞音。” 明 高啟 《喜呂山人見過江館》詩:“非君憐夙契,誰肯過柴門?”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上·玉磬山房文誤》:“ 恭城 與編修同官翰林,有夙契。”
(2).前世的因緣。 宋 羅燁 《醉翁談錄·紅綃密約張生負李氏娘》:“今夕相會,豈非夙契?願見去歲相約之媒。”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九:“侍郎喜談因果,尤重師生之義,嘗以為文字淵源,三生夙契,雖父子不能相假雲。”
延坐
(1).請坐。《晏子春秋·諫下五》:“ 晏子 至,已復事,公延坐。”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下:“蓋眾客旅進退,必特留問其家世,知非丞相昆弟,則不復延坐,遂趨而出也。”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其族兄自 歙 往 揚州 ,途經友人家,時盛夏,延坐書屋,甚軒爽,暮欲下榻其中。”
(2).受牽連而獲罪。《續資治通鑑·元順帝至正十七年》:“中書右丞 烏古 遜良楨 論罷陷賊延坐之令。”
茗粥
即茶粥。 晁載之 《續談助》卷五引 唐 楊華 《膳夫經手錄》:“茶,古不聞食之,近 晉 宋 以降, 吳 人採其葉煑,是為茗粥。” 宋 蘇軾 《絕句》之二:“偶與老僧煎茗粥,自攜脩綆汲清泉。” 清 唐孫華 《夏日齋中讀書》詩之三:“忘憂代萱蘇,破睡調茗粥。”參見“ 茶粥 ”。
靜者
深得清靜之道、超然恬靜的人。多指隱士、僧侶和道徒。《呂氏春秋·審分》:“得道者必靜,靜者無知。” 南朝 宋 謝靈運 《過始寧墅》詩:“拙疾相倚薄,還得靜者便。” 黃節 注引《論語》:“智者動,仁者靜。” 唐 杜甫 《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詩:“ 蔡侯 靜者意有餘,清夜置酒臨前除。” 仇兆鰲 註:“ 夢弼 謂: 蔡侯 為人恬靜而意氣有餘。” 清 趙翼 《題鄒蓮浦小照》詩:“超然靜者心,小憇寄幽矚。”
繕性
涵養本性。《莊子·繕性》:“繕性於俗。” 成玄英 疏:“繕,治也;性,生也。” 南朝 宋 謝靈運 《登永嘉綠璋山》詩:“恬如既已交,繕性自此出。” 清 徐增 《送中洲大師往廬山》詩:“繙經悟空假,繕性了真妄。”《中國近代文論選·讀新小說法》:“文章固非吾輩所重耶?即論文章,新小説之感人也亦摯矣。以言其繕性也:常者登山陟水,如《尋親記》,讀之可令人敬;奇者萬死一生,如《歷險記》,讀之可令人奮。”
久已
早已;早就
這件事我久已忘卻了
清詞
清麗的詞句。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誄碑》:“清詞轉而不窮,巧義出而卓立。” 唐 芮挺章 《<國秀集>序》:“取 太沖 之清詞,無嫌近溷;得 興公 之佳句,寧止擲金。” 清 龔自珍 《西郊落花歌》:“先生讀書盡三藏,最喜《維摩》卷里多清詞。”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孔另境編<當代文人尺牘鈔>序》:“先前是在看朝章國故,麗句清詞,如何抑揚,怎樣請託。”
陶謝
晉 末 南朝 宋 初詩人 陶潛 、 謝靈運 的並稱。 陶 善寫田園詩, 謝 長於山水詩,兩人都擅長於描寫自然景物。 唐 杜甫 《夜聽許十一誦詩愛而有作》詩:“ 陶 謝 不枝梧,風騷共推激。” 仇兆鰲 註:“ 鍾嶸 《詩品》:‘ 陶潛 詩,其源出於 應璩 ,又協 左思 風力。 謝靈運 詩,其源出於 陳思 ,雜有 景陽 之體。’” 宋 蘇軾 《書黃子思詩集後》:“至於詩亦然, 蘇 李 之天成, 曹 劉 之自得, 陶 謝 之超然,蓋亦至矣。” 清 黃鷟來 《述別敘懷》詩之四:“ 陶 謝 與 李 杜 ,大冶歸陶鎔。”
玄談
(1).指 漢 魏 以來以 老 莊 之道和《周易》為依據而辨析名理的談論。 晉 葛洪 《抱朴子·嘉遁》:“積篇章為敖庾,寳玄談為金玉。” 北魏 常景 《贊四君·揚雄》詩:“世輕久不賞,玄談物無求。” 唐 李白 《贈李十二》詩:“清論既抵掌,玄談又絶倒。” 明 方孝孺 《乙丑仲秋在石鏡精舍》詩:“玄談相應發,妙理獨超悟。”
(2).泛指脫離實際的空論。 廖仲愷 《革命派與反革命派》:“社會科學的律令,確不是妙想的玄談,我們看看最近的事實……便是這條定律的例證。”
(3).猶預言。玄,通“ 懸 ”。《觀經序分義》二:“此乃玄談,未標得處。”
(4).佛教語。對佛教義理的闡述。如《華嚴玄談》、《十玄談》。 胡適 《菩提達摩考》:“﹝ 契嵩 ﹞聽慣了晚 唐 五代 的禪宗玄談,故羨慕後人的玄妙,而輕視古人的淡薄。”
身毒
印度 的古譯名之一。《史記·大宛列傳》:“﹝ 大夏 ﹞東南有 身毒國 。” 司馬貞 索隱引 孟康 曰:“即 天竺 也,所謂 浮圖胡 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詳夫 天竺 之稱,異議糾紛,舊雲 身毒 ,或曰 賢豆 ,今從正音,宜云 印度 。” 清 嚴允肇 《洗象行》:“雄姿幾耐 身毒 戰,猛力可代 蒼梧 耕。”參閱E.G.Pulleyblank,StageintheTranscriptionofIndianWordsinChinesefromHantoTang(1983), 錢文忠 《印度的古代漢語譯名及其來源》(1990)。
形跡
(1) 人的舉動和神色
(2) 指儀容禮貌
不拘形跡
無由
沒有門徑或機會
相見無由
高躅
(1).崇高的品行。《晉書·隱逸傳贊》:“確乎羣士,超然絶俗,養粹巖阿,銷聲林曲。激貪止競,永垂高躅。” 唐 顏真卿 《臨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銘》:“體渾元之正性,秉弘毅之高躅。” 明 李東陽 《送南京國子祭酒謝公詩序》:“其他名師碩士,踵高躅而延餘光者,蓋亦多矣。”
(2).指有崇高品行的人。 宋 蘇舜欽 《送安素處士高文悅》詩:“近臣上薦書,天子渴高躅。”
(3).指歸隱。 唐 盧綸 《酬李端長安寓居偶詠見寄》:“唯當俟高躅,歸止共抽簪。”《太平廣記》卷七五引 唐 張讀 《宣室志·王先生》:“有 弘農 楊晦之 ,自 長安 東遊 吳 楚 。行至 烏江 ,聞先主高躅,就門往謁。”
(4).健步。
(5).比喻雄健豪邁的藝術風格。 唐 竇臮 《述書賦》:“高躅莫究其涯,雄風於焉已扇。”
(6).比喻藝術風格雄健豪邁的詩文作品。
露氣
水汽。《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東風解凍” 唐 孔穎達 疏:“謂之寒露,言露氣寒將欲凝結。” 唐 李百藥 《秋晚登古城》詩:“霞景煥餘照,露氣澄晚清。” 清 納蘭性德 《採桑子》詞:“涼生露氣湘絃潤,暗滴花梢。”
林麓
猶山林。《周禮·地官·林衡》:“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以時計林麓而賞罰之。”《文選·張衡<西京賦>》:“林麓之饒,於何不有。” 薛綜 註:“木叢生曰林。” 李善 註:“《穀梁傳》曰:‘林屬於山曰麓。’” 晉 葛洪 《抱朴子·崇教》:“或結罝罘於林麓之中,合重圍於山澤之表。” 唐 杜甫 《客堂》詩:“舍舟復深山,窅窕一林麓。” 清 周安 《游道場山》詩:“逶迤步崇岡,奔迫下林麓。”
良遇
(1).好的機遇。 漢 應瑒 《侍五官中郎將建章台集詩》:“良遇不可值,伸眉路何階。” 三國 吳 韋昭 《博奕論》:“設程試之科,垂金爵之賞,誠千載之嘉會,百世之良遇也。” 唐 李鹹用 《贈來進士鵬》詩:“若使無良遇,虛言有至公。”
(2).所見美景。 元 何中 《秋日山行雜興》詩之二:“景晦良遇稀,心異真賞寡。”
愜素
快心。 唐 韋應物 《晚出府舍與獨孤兵曹令狐士曹南尋朱雀街歸里第》詩:“分曹幸同簡,聯騎方愜素。”
徘徊
(1) 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
他在街上徘徊
(2) 比喻猶豫不決
三納之而未克,徘徊容與,追者益近。——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
(3) 危險常顧
經常在崩潰的邊緣徘徊
標籤:廣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