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道友以法愛故常至包山以偈卻之

作者:釋懷深 朝代:宋代

原文

老僧多病厭將迎,且卜西山隱姓名。

若是吾家真道友,隔湖相見最分明。

詩詞問答

問:《諸道友以法愛故常至包山以偈卻之》的作者是誰?答:釋懷深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釋懷深的名句有哪些?答:釋懷深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庚韻

參考注釋

老僧

(1).年老的和尚。 唐 韓愈 《與孟簡尚書書》:“ 潮州 時,有一老僧號 大顛 ,頗聰明,識道理。” 宋 陸游 《夏夜泛舟書所見》詩:“山房猶復畏炎蒸,長掩柴門媿老僧。” 清 鄭燮 《題畫蘭二十一則》之七:“昔游 天目山 ,與老僧坐密室中,聞幽蘭香,不知所出。”

(2).老和尚自稱。《警世通言·宋小官團圓破氈笠》:“老僧與檀越又有一段因緣,願投宅上為兒,以報蓋棺之德。”《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居士,你但放心,説兇得吉。你若果有山高水低,這事都在我老僧身上。”

將迎

(1).送往迎來。《莊子·知北游》:“ 顏淵 問乎 仲尼 曰:‘ 回 嘗聞諸夫子曰:‘無有所將,無有所迎。’ 回 敢問其游。’ 仲尼 曰:‘……唯無所傷者,為能與人相將迎。’” 南朝 宋 謝靈運 《初去郡》詩:“負心二十載,於今廢將迎。” 清 吳偉業 《送舊總憲龔孝升出使廣東》詩:“獨有飄零老 伏生 ,不堪衰白困將迎。”

(2).迎接。 宋 范成大 《次韻許季韶水鄉席上》:“解慍風來如故舊,催詩雨作要將迎。”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劉夫人》:“婦已遣人將迎,遂與俱去。”

(3).逢迎;迎合。《宋書·徐爰傳》:“殿省舊人,多見罪黜,惟 爰 巧於將迎,始終無迕。” 明 歸有光 《王母孫孺人墓志銘》:“祖母性嚴厲,鮮當其意。先母能委曲將迎,常得其懽心。”

(4).將養;保養。《列子·湯問》:“不待殺戮而夭,不待將迎而壽。”

西山

(1).西方的山。《易·隨》:“王用享於西山。”引申為日入處。 漢 王粲 《從軍詩》之三:“白日半西山,桑梓有餘暉。”《文選·李密<陳情事表>》:“但以 劉 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李善 注引 揚雄 《反騷》:“臨 汨羅 而自隕兮,恐日薄於西山。”

(2).山名。指 首陽山 。在今 山西省 永濟縣 南。相傳 伯夷 、 叔齊 隱居於此。 晉 陸機 《演連珠》之四八:“是以吞縱之彊不能反蹈海之志,漂櫓之威不能降 西山 之節。”參見“ 西山餓夫 ”。

(3).山名。在 江西省 新建縣 西,一名 南昌山 ,即古 散原山 。 唐 王勃 《滕王閣序》:“畫棟朝飛 南浦 雲,珠簾暮捲 西山 雨。”

(4).山名。在 四川省 北部,為 岷山 主峰。也稱 雪嶺 。 唐 李白 《思邊》詩:“今歲何時妾憶君, 西山 白雪暗 秦 雲。” 唐 杜甫 《野望》詩:“ 西山 白雪 三城 戍, 南浦 清江 萬里橋 。”

(5).山名。 北京市 西郊群山的總稱。南起 拒馬山 ,西北接 軍都山 。有 百花山 、 靈山 、 妙峰山 、 香山 、 翠微山 、 盧師山 、 玉泉山 等峰,林泉清幽,為京郊名勝地。

(6).山名。在 雲南省 昆明市 西南, 滇池 西岸,一稱 睡佛山 。有 華亭寺 、 太華寺 、 三清閣 、 龍門 諸勝和 聶耳 墓、 李公朴 的衣冠冢。風景優美,有“睡美人”之稱。

(7).山名。在 江蘇省 吳縣 西南,即 洞庭西山 ,古稱 包山 ,為 太湖 中最大島嶼。有 縹緲峰 、 銷夏灣 、 林屋洞 諸名勝。

姓名

人的姓氏和名字

若是

——一般用在偏正複句中偏句的開頭,表示假設,相當於“要是”、“如果”,正句中常用“就”、“便”跟它相呼應

若是似都管看待我們時,並不敢怨悵。——《水滸傳》

他若是不去,我們就讓別人去

吾家

(1).我家。《史記·外戚世家》:“主與左右議 長安 中列侯可為夫者,皆言大將軍可。主笑曰:‘此出吾家,常使令騎從我出入耳,奈何用為夫乎?’” 唐 杜甫 《宗武生日》詩:“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

(2).猶我。 唐 寒山 《詩》之四:“吾家好隱淪,居處絶囂塵。踐草成三徑,瞻雲作四鄰。”

(3).我的同宗。 魯迅 《華蓋集·咬文嚼字一》:“假使他談到Gorky,大概是稱他‘吾家rky’的了。”註:“‘吾家rky’即吾家爾基。舊時常稱同宗的人為‘吾家某某’,有些人為了攀附名人,抬高自己,連同姓也都稱‘吾家某某’。”

真道

猶真理。舊時常指道教或其他宗教的教義。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二:“所以真道不交乎世,神仙罕遊人間,正為此耳。” 唐 康駢 《劇談錄·嚴使君遇終南山隱者》:“ 大中 末, 建州 刺史 嚴士則 本 穆宗 朝為尚衣奉御,頗好真道。”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傑歸真敘》:“抑或有心懷疑義者欲尋其緒而識其端,不遇解釋之人而疑終莫袪,無怪乎真道日在天下而真理終不明於人心也。”

相見

彼此會面

整個代表團在終點站與他們相見

分明

(1) 清楚(明白)狀

此七月望日之事也,汝在九原,當分明記之。——清· 袁枚《祭妹文》

(2) 簡單明了地

這分明不對

(3) 清楚地劃開界限

詩詞推薦

  • 偈頌三十首

    釋印肅宋代〕三界唯心唯佛解,萬法唯識更誰知。迷悟本無權立化,恰如黃葉止兒啼。涅槃生死猶如夢,十聖三賢是阿誰。有物
    諸道友以法愛故常至包山以偈卻之原文_諸道友以法愛故常至包山以偈卻之的賞析_古詩文
  • 自詠

    陸游宋代〕食飲從來戒失時,衣裘亦復要隨宜。老人最索調停處,正在初寒與半飢。
    諸道友以法愛故常至包山以偈卻之原文_諸道友以法愛故常至包山以偈卻之的賞析_古詩文
  • 曹都統詩

    陽枋宋代〕胸中陳法久堂堂,卯歲邊戎真漫狂。佇看勝齊歸一喜,未饒破魏說三當。弓刀早落風雲會,袞繡行依日月光。已撰
  • 詠古五首·其四·四皓

    江源明代〕嬴氏亂天紀,閒居三十載。平原獨茫茫,紫芝復誰采。
  • 中秋聯句

    吳浚宋代〕棘闈受得樹涼多,耿耿孤燈奈夜何。後夜中秋可無月,雨工先為洗銀何。中秋此去日無多,笑問青天雨若何。舊日
  • 嘉州晚眺

    毛澄清代〕鎖院深深文學台,烏尤東望翠成堆。黃箄激箭花溪下,紫墨籠山井灶來。雨後峨眉鈿筆掃,秋清佛腳鏡奩開。旋螺
  • 奉酬宣上人九月十五日東亭望月見贈因懷紫閣舊遊

    鄭絪唐代〕中年偶逐鴛鸞侶,弱歲多從糜鹿群。紫閣道流今不見,紅樓禪客早曾聞。松齋月朗星初散,苔砌霜繁夜欲分。一覽
    諸道友以法愛故常至包山以偈卻之原文_諸道友以法愛故常至包山以偈卻之的賞析_古詩文
  • 早發故山作

    馬戴唐代〕雲門夾峭石,石路蔭長松。谷響雲相應,山深水復重。餐霞人不見,採藥客猶逢。獨宿靈潭側,時聞岳頂鍾。
    諸道友以法愛故常至包山以偈卻之原文_諸道友以法愛故常至包山以偈卻之的賞析_古詩文
  • 木蘭花/玉樓春

    莫將宋代〕梅邊曉景清無比。林下詩人呵凍指。玉龍留住麝臍煙,銀漏滴殘龍腦水。晨光漸漸收寒氣。昨夜遺簪猶在地。好生
    諸道友以法愛故常至包山以偈卻之原文_諸道友以法愛故常至包山以偈卻之的賞析_古詩文
  • 十八日潮

    陳師道宋代〕千槌擊鼓萬人呼,一抹濤頭百尺余。明日潮來人不見,江邊只有候潮魚。
    諸道友以法愛故常至包山以偈卻之原文_諸道友以法愛故常至包山以偈卻之的賞析_古詩文
  • 頌古二十八首

    釋道川宋代〕有相有求皆是妄,無形無相墮偏枯。堂堂密密何曾間,一道寒光爍太虛。
    諸道友以法愛故常至包山以偈卻之原文_諸道友以法愛故常至包山以偈卻之的賞析_古詩文
  • 南台點集海艦

    李洪宋代〕粵國無諸故壘催,吐吞江海亦雄哉。峰巒疊疊青螺髻,翠幄重重錦繡堆。破浪乘風浮戰艦,荒煙落日傍龍台。倦遊
  • 郡中冬夜聞蛩

    姚合唐代〕秋蛩聲尚在,切切起蒼苔。久是忘情者,今還有事來。微霜風稍靜,圓月霧初開。此思誰能遣,應須執酒杯。
    諸道友以法愛故常至包山以偈卻之原文_諸道友以法愛故常至包山以偈卻之的賞析_古詩文
  • 無夢令 贈京兆權先生

    馬鈺元代〕妻妾兒孫一假。金玉珍珠二假。三假是榮華,幻化色身四假。知假。知假。說破浮名五假。
    諸道友以法愛故常至包山以偈卻之原文_諸道友以法愛故常至包山以偈卻之的賞析_古詩文
  • 卜運算元

    莫崙宋代〕紅底過絲明,綠外飛綿小。不道東風上海棠,白地春歸了。月笛曲欄留,露舃芳池繞。爭得閒情似舊時,遍索檐花
  • 偈頌二百零五首

    釋正覺宋代〕道契如如,非有非無。靜也神之在谷,應也像之在珠。了無所住,照不失虛,無影杖子兩人扶。清華臨於至鑒,深
    諸道友以法愛故常至包山以偈卻之原文_諸道友以法愛故常至包山以偈卻之的賞析_古詩文
  • 聲聲慢(飲時貴家,即席三姬求詞)

    吳文英宋代〕春星當戶,眉月分心,羅屏繡幕圍香。歌緩□□,輕塵暗簌文梁。秋桐泛商絲雨,恨未回、飄雪垂楊。連寶鏡,更
  • 次韻夜坐

    陳著宋代〕山林分老不求官,梅月窗深耐坐寒。浮世人如春夢亂,明朝事作宿緣看。膝邊鐙火心相符,眉里杯盤量自寬。睡去
    諸道友以法愛故常至包山以偈卻之原文_諸道友以法愛故常至包山以偈卻之的賞析_古詩文
  • 飲酒過量肺疾復作

    蘇轍宋代〕朝蒙麴塵居,夜傍糟床臥。鼻香黍麥熟,眼亂瓶罌過。囊中衣已空,口角涎虛墮。啜嘗未雲足,盜釂恐深坐。使君
  • 登祝融口占

    林用中宋代〕託身天際外,寄足在雲端。俯仰心猶壯,登臨眼盡寬。乾坤真景界,風雪倍朝寒。忽起煙霞想,相從結大還。
    諸道友以法愛故常至包山以偈卻之原文_諸道友以法愛故常至包山以偈卻之的賞析_古詩文
諸道友以法愛故常至包山以偈卻之原文_諸道友以法愛故常至包山以偈卻之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