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岩室原文
精舍築崇椒,年深多古木。
近夏陰欲濃,因風氣霏馥。
徑路曲以折,軒窗靜且淑。
一歲才一來,一來去還速。
分付壁間題,恆此消清福。
詩詞問答
問:香岩室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香岩室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屋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十二
參考注釋
精舍
(1) 講學的處所;收齋
(2) 僧道居住或說法布道的處所
(3) 指心,古人認為心是精神所居之處
風氣
(1) 風尚習氣,社會上或某個集體中流行的愛好或習慣
(2) 風度。一個表現自己的行為或風度
有產階級的教育和社會風氣
徑路
(1).小路。《易·說卦傳》:“艮為山,為徑路。” 孔穎達 疏:“為徑路,取其山雖高,有澗道也。” 晉 左思 《吳都賦》:“徑路絶,風雲通。” 宋 蘇軾 《與子由同游寒溪西山》詩:“幅巾不擬過城市,欲踏徑路開新蹊。”
(2).泛指道路。 三國 魏 曹操 《苦寒行》:“迷惑失徑路,瞑無所宿棲。”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詩》之十七:“皋蘭被徑路,青驪逝駸駸。” 唐 李翱 《平賦書》:“方里之內,以十畝為之屋室、徑路、牛豚之所息,蔥韭菜蔬之所生植,里之家給焉。”
(3).捷徑;近路。 宋 岳飛 《奏郾城捷狀》:“探得有番賊酋首 四太子 、 龍虎蓋天大王 、 韓將軍 親領馬軍一萬五千餘騎,例各鮮明衣甲取徑路離 郾城 縣北二十餘里。”《三國演義》第三三回:“兵貴神速……不如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備,但須得識徑路者為引導耳。”
(4).比喻私人關係的門路。 宋 葉適 《校書郎王公夷仲墓志銘》:“某叨忝未逾月,便作御史,人不謂有徑路乎?”
(5).比喻處世行事的途徑。 宋 蘇軾 《上張安道養生訣論》:“文章書口訣,多枝辭隱語,卒不見下手徑路。” 章炳麟 《哀韓賦》:“死不可趣兮,奔走淫淫之無徑路。”
(6). 匈奴 所奉之神名。《漢書·郊祀志下》:“ 雲陽 有 徑路 神祠,祭 休屠王 也。” 顏師古 註:“ 休屠 , 匈奴 王號也。 徑路 神,本 匈奴 之祠也。”
軒窗
亦作“ 軒窓 ”。窗戶。 唐 孟浩然 《同王九題就師山房》詩:“軒窗避炎暑,翰墨動新文。” 唐 李商隱 《利州江潭作》詩:“ 河伯 軒窓通貝闕,水宮帷箔卷水綃。”一本作“ 軒窗 ”。 宋 陸游 《游錦屏山謁少陵祠堂》詩:“城中飛閣連危亭,處處軒窗臨 錦屏 。”《紅樓夢》第七九回:“﹝ 寶玉 ﹞見其軒窗寂寞,屏帳翛然,不過只有幾個該班上夜的老嫗。” 清 舒大成 《當時》詩:“曉日軒窓閒夢少,晚涼庭院別懷多。”
一來
(1).來一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晉 楚 將平,諸侯將和, 楚王 是故昧於一來。” 唐 白居易 《贈曇禪師》詩:“五年不入 慈恩寺 ,今日尋師始一來。”《宋史·卓行傳·巢谷》:“ 蘇軾 責 黃州 ,與 谷 同鄉,幼而識之,因與之游。及 軾 與弟 轍 在朝, 谷 浮沉里中,未嘗一來相見。”
(2).常與“二來”、“三來”等連用,列舉理由或目的。 元 關漢卿 《五侯宴》第四折:“一來慶賀功勞,二來犒賞孩兒。”《二刻拍案驚奇》卷九:“ 龍香 一來曉得姐姐的心事,二來見 鳳生 靦覥,心裡也有些喜歡,要在裡頭撮合。”《兒女英雄傳》第三回:“咱一來是為行好,二來也怕髒了我的店。” 朱自清 《給亡婦》:“你常生病,卻總不開口,掙扎著起來;一來怕擾我,二來怕沒人做你那分兒事。”
(3).謂某種動作或情況的出現。 魯迅 《故事新編·序言》:“不記得怎么一來,中途停了筆,去看日報了。” 巴金 《家》七:“他自己把心關著,唯恐別人看見他的秘密,你想,這樣一來別人怎好跟他接近?” 老舍 《正紅旗下》十:“到端午、中秋、重陽,大家若是都作些詩,喝點黃酒,有多好呢!哼,那么一來,天下準保太平無事了!”
(4).蒙語ire的音譯。“來了”之意。《華夷譯語》等作“亦列”。 明 黃元吉 《流星馬》第二折:“通事見正旦云:‘也七阿媽薩一來四。’”參閱 方齡貴 《元明戲曲中的蒙古語》。
來去
(1) 來和去。指往來不斷的樣子
來去自由
(2) 差錯;錯誤
不差分毫來去
分付
(1).分別付與。《漢書·原涉傳》:“賓客爭問所當得, 涉 乃側席而坐,削牘為疏,具記衣被棺木,下至飯含之物,分付諸客。”《三國志·魏志·鮮卑傳》:“ 比能 眾逐彊盛,控弦十餘萬騎,每鈔略得財物,均平分付。”《敦煌變文集·漢將王陵變》:“皇帝聞奏,龍顏大悅,開庫賜彫弓兩張,寳箭兩百隻,分付與二大臣。”
(2).交給。 唐 白居易 《題文集櫃》詩:“身是 鄧伯道 ,世無 王仲宣 ;祇應分付女,留與外孫傳。”《宣和遺事》前集:“故 堯王 不將天下傳與他,卻分付與 舜王 了。”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六:“貧僧積下幾文起坐,盡數分付足下,勿以寡見阻。” 元 關漢卿 《魯齋郎》第三折:“我將家緣家計,都分付與你兩口兒,每月齋糧道服,休少了我的,我往 華山 出家去也。”
(3).付託;寄意。 宋 毛滂 《惜分飛》詞:“今夜山深處,斷魂分付潮回去。” 宋 楊恢 《祝英台近》詞:“都將千里芳心,十年幽夢,分付與一聲啼鴂。” 清 納蘭性德 《木蘭花慢·送梁汾南行》詞:“從此覊愁萬疊,夢回分付啼螿。”
(4).囑咐;命令。 唐 方乾 《尚書新創敵樓》詩之二:“直須分付丹青手,畫出旌幢遶謫仙。”《水滸傳》第四五回:“ 石秀 又分付道:‘哥哥今晚且不可胡發説話。’” 清 李漁 《慎鸞交·就縛》:“分付眾將們,從今以後,晝夜須行五百里。”《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彙編·平粵紀聞》:“該匪遂將 嘉定 縣城閉守,分付各店開張。”
(5).指交代;講明。 元 張國賓 《合汗衫》第三折:“官人呵這言語休著你爺知……則去那娘親上分付明白。”《初刻拍案驚奇》卷一:“果然肯賣,但憑分付價錢,不敢吝惜。”
(6).表示;流露。 宋 周邦彥 《感皇恩》詞:“淺顰輕笑,未肯等閒分付。為誰心子裡,長長苦?” 宋 無名氏 《九張機》詞之二:“深心未肯輕分付,回頭一笑,花間歸去,只恐被花知。”
(7).處置;發落。 宋 石孝友 《卜運算元》詞:“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應難去也難,此際難分付。” 宋 劉克莊 《賀新郎》詞:“北望神州路,試平章、這場公事,怎生分付?”《古今小說·臨安里錢婆留髮跡》:“ 戚漢老 見了許多財物,心中歡喜,連聲應道:‘這小事,但憑大郎分付。’”
清福
清閒安逸的福氣
享清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