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門州

作者:范鍾 朝代:宋代

荊門州原文

荊門道路阻且修,荊襄南北當咽喉,乘傳往來絡繹無時休。

我來適值山木啼鉤輈,但見高原下隰,一碧萬頃麥浪浮。

呼天控訴天知不,願天十日不雨而暘,立俟萬雲收。

比及年來三不秋,十室九餓逃而流。

賣兒鬻女,骨肉相仇讎。

歸來收麥,聊為身家謀。

含哺鼓腹歡以謳,俯仰穹壤夫何求。

嗚呼,我方素餐而飽徒包羞,為渠樂其樂而憂其憂。

不然視若風馬牛,而我一斯世之綴旒。

已焉哉,厥咎將誰尤。

詩詞問答

問:荊門州的作者是誰?答:范鍾
問:荊門州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尤韻 出處:古今圖書集成

參考注釋

荊門

湖北省地級市。位於湖北省中部,面積353平方公里,市區面積41平方公里,人口11萬。焦枝鐵路穿過市區。是石油化工城市

道路

供人馬車輛通行的路;兩地之間的通道。也用於比喻事物發展或為人處世所遵循的途徑

人生道路

自張材村以東道路皆官軍所未嘗行。——《資治通鑑·唐紀》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南北

(1) 北方和南方

(2) 南端到北端之間的距離

咽喉

(1) 喉嚨,包括咽、食管上部、喉及氣管的通向胃和肺的通道

(2) 頸的前方上部緊接面頰的部分;上咽頭

(3) 比喻形勢險要的交通孔道

此二處皆是漢中咽喉。——《三國演義》

乘傳

(1).乘坐驛車。傳,驛站的馬車。《漢書·京房傳》:“臣出之後,恐必為用事所蔽,身死而功不成,故願歲盡乘傳奏事。” 元 秦簡夫 《剪髮待賓》第三折:“ 陶士行 今日成名,乘傳去朝廷保奏,一家兒列鼎重裀。”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裘文達公》:“二十一年,王師征 伊犂 ,公面奏軍務機宜, 純皇帝 大悅,以其才似 舒文襄 ,即賜御衣冠,乘傳至 巴里坤 傳宣聖意。”

(2).指奉命出使。 宋 蘇軾 《冬季撫問陝西轉運使副口宣》:“永言乘傳之勞,未遑退食之佚。”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十四:“公自為員司,屢乘傳,隨堂上官,讞 山西 、 直隸 、 湖南 、 廣西 諸省獄。”

(1).古代驛站用四匹下等馬拉的車子。《史記·田儋列傳》:“ 田橫 迺與其客二人乘傳詣 雒陽 。” 裴駰 集解引 如淳 曰:“四馬下足為乘傳。”《漢書·文帝紀》:“乃令 宋昌 驂乘, 張武 等六人乘六乘傳詣 長安 。”

(2).泛指使車。《清史稿·禮志十》:“若朝貢諸國無子嗣位……禮部奏遣正、副使各一人持節往封,特賜一品麒麟服以重其行。行日,工部給旗仗,兵部給乘傳。”

往來

(1) 去和來

往來種作。——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往來視之。——唐· 柳宗元《三戒》

往來翕忽。——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往來而不絕。——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2) 交往;過從

老死不相往來。——《史記·貨殖列傳》

誠欲往來。——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3) 交往的人

往來無白丁。——唐· 劉禹錫《陋室銘》

絡繹

亦作“ 絡驛 ”。連續不斷;往來不絕。《文選·馬融<長笛賦>》:“繁縟絡繹, 范 蔡 之説也。” 李善 註:“辭旨繁縟,又相連續也。” 張銑 註:“笛聲繁多,相連不絶,如 范雎 、 蔡澤 之説辭也。”《後漢書·烏桓傳》:“是時四夷朝賀,絡驛而至。”《明史·聊讓傳》:“邇歲土木繁興,異端盛起,番僧絡驛,污吏縱橫。” 沉從文 《泥塗》:“婦人們記起家中出痘疹的兒子,上年紀的想起自己的腰脊骨風痛,絡繹走來,又陸續的回去了。”

時休

指時世的昇平吉祥。 唐 武平一 《幸梨園觀打毬應制》詩:“賞闌清景暮,歌舞樂時休。” 唐 李嶠 《晚秋喜雨》詩:“九農歡歲阜,萬宇慶時休。” 唐 蕭至忠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制》:“ 堯 年將佛日,同此慶時休。”

適值

正好遇到

但我這時適值沒有照相了;他便叮囑我將來照了寄給他,並且時時通信告訴他此後的狀況。——《藤野先生》

山木

(1).山中的樹木。《左傳·昭公三年》:“山木如市,弗加於山;魚鹽蜃蛤,弗加於海。” 南朝 宋 謝靈運 《過瞿溪山僧》詩:“鑽燧斷山木,掩岸墐萬戶。” 唐 白居易 《自題小草亭》詩:“土階全壘塊,山木半留皮。”

(2).古歌名。《文選·江淹<恨賦>》:“若乃 趙王 既虜,遷於房陵。” 李善 注引《淮南子》:“ 趙王 遷流 房陵 ,思故鄉,作《山木》之嘔,聞者莫不隕涕。” 清 錢謙益 《<梅村先生詩集>序》:“夫所謂不學而能者,《三侯》、《垓下》、《滄浪》、《山木》,如天鼓谷音,稱心而衝口者是也。”參閱 清 王念孫 《讀書雜誌·淮南內篇二十》。

鉤輈

(1).鷓鴣鳴聲。 唐 韓愈 《杏花》詩:“鷓鴣鉤輈猿叫歇,杳杳深谷攢青楓。” 宋 歐陽修 《送梅秀才歸宣城》詩:“罷亞霜前稻,鉤輈竹上禽。” 清 曹寅 《白杜鵑意謂聲似鷓鴣》詩:“何處啼山雪滿身,鉤輈愁過落花晨。”

(2).象聲詞。形容某些南方方言的語音。 唐 劉禹錫 《蠻子歌》:“蠻語鉤輈音,蠻衣斑斕布。” 清 沉起鳳 《諧鐸·雉媒》:“綵衣翩若,軟語鉤輈。” 劉師培 《文說》:“故宣之於口,或音涉鉤輈。”

高原

海拔較高、地形起伏較小的大塊平地

黃土高原

一碧萬頃

形容青綠無際。 宋 范仲淹 《岳陽樓記》:“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元史·黃溍傳》:“譬之澄湖不波,一碧萬頃。” 成仿吾 《牧夫》:“時候已經將近中秋,晴空是一碧萬頃。”

麥浪

風吹麥田,麥子像波浪般起伏的樣子

金黃的麥浪

呼天

指向天喊叫以求助。形容極端痛苦。《荀子·勸學》:“莫不呼天啼哭,苦傷其今而後悔其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後漢書·張奐傳》:“凡人之情,冤則呼天,窮則叩心。今呼天不聞,叩心無益,誠自傷痛。”

控訴

(1) 申訴;陳述

空教我有情難控訴

(2) 向有關機關或公眾陳述受害經過、受害事實

控訴 *

十日

(1).古代神話傳說天本有十日, 堯 命 后羿 射落九日。《山海經·海外東經》:“ 湯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齒 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淮南子·墬形訓》:“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華照下地。”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諸子》:“按《歸藏》之經,大明迂怪,乃稱 羿 斃十日, 嫦娥 奔月。” 唐 韓愈 《月蝕詩效玉川子作》:“ 堯 呼大水浸十日,不惜萬國赤子魚頭生。女於此時若食日,雖食八九無饞名。”參見“ 十日並出 ”。

(2).十乾所表示的日子。《周禮·春官·馮相氏》:“ 馮相氏 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敘事,以會天位。”《左傳·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杜預 註:“甲至癸。” 唐 韓愈 《送幽州李端公序》:“國家失太平,於今六十年矣,夫十日十二子相配,數窮六十,其將復平,平必自 幽州 始。”《新五代史·司天考一》:“周天一藏,四時,二十四氣,七十二候,行十日十二辰,以為歷。”

比及

介詞,等到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論語·先進》

十室

(1).十戶。《漢書·伍被傳》:“於是百姓悲痛愁思,欲為亂者十室而六。”

(2).猶言家家戶戶。《隋書·音樂志上》:“ 有夏 多罪, 殷 人塗炭。四海倒懸,十室思亂。”

賣兒鬻女

見“ 賣男鬻女 ”。

肉相

凡庸的相貌。 明 張煌言 《游芥瓶庵贈希聞上人》詩:“山是骨餘原太古,僧無肉相即斯文。”

仇讎

仇人

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宋· 歐陽修《伶官傳·序》

歸來

返回原來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宋· 張俞《蠶婦》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唐· 杜甫《兵車行》

身家

(1) 對自身和家庭的合稱

身家性命

(2) 舊指家庭出身

身家清白

(3) 家財,家產

侄兒有些身家

含哺鼓腹

口含食物,飽食挺腹。語出《莊子·馬蹄》:“夫 赫胥氏 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後因以“含哺鼓腹”形容人過著安樂的生活。《後漢書·岑彭傳》:“狗吠不驚,足下生氂,含哺鼓腹,焉知凶災?” 宋 胡錡 《耕祿稿·擬倉部高廩除提舉常平倉誥》:“使吾民含哺鼓腹,鹹遂一飽之樂。” 康有為 《致大總統書》:“僕私心傾倒,含哺鼓腹,將欲扶杖待觀太平。”

俯仰

(1) 低頭和抬頭,泛指隨便應付

左右周旋,進退俯仰。——《左傳·定公十五年》

俯仰由人

(2) 比喻很短的時間

俯仰之間,已成陳跡。——王羲之《蘭亭集序》

穹壤

指天地。《文選·沉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思所以克播遺塵,敝之穹壤。” 張銑 註:“言使遺塵之聲,與天地同敝。”《周書·晉盪公護傳論》:“若斯人者,固以功與山嶽爭其高,名與穹壤齊其久矣。” 宋 陸游 《北望》詩:“豈無豪傑士,憤氣塞穹壤。” 元 薩都剌 《為姑蘇陳子平題黃公望<山居圖>》詩:“人生穹壤貴自攄,布韋軒冕奚錙銖。”

嗚呼

(1) 對不幸的事表示嘆息、悲痛等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柳宗元《捕蛇者說》

(2) 指人喪命

嗚呼哀戰

素餐

(1) 沒有魚肉等,只有瓜果、蔬菜等的飯食

(2) 吃素

(3) 不勞而食,多指無功受祿

尸位素餐

包羞

忍受羞辱。《易·否》:“六三,包羞。《象》曰:‘包羞,位不當也。’” 孔穎達 疏:“位不當所包承之事,惟羞辱已。” 唐 陸龜蒙 《寒泉子對秦惠王》:“大王出則奪氣,入則包羞。” 明 劉基 《題扇面牡丹花》詩:“舞罷春風卻回首,六宮紅粉總包羞。” 梁啓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四章:“ 漢高 蚤年最惡儒。有儒冠者輒溲溺之,其吐棄也至矣。而 酈食其 、 叔孫通 、 陸賈 等深自貶抑,包羞忍垢以從之。”

庖饈。謂廚房內精美的食品。 元 麻革 《上雲內帥賈君》詩:“杞梓容山木,包羞薦沼芼。”

不然

(1)

 

不是這樣,並非如此

其實不然

(2)

 

用在句子開頭,表示否定對方的話

不然,事情沒有那樣簡單

(3)

 

否則,錶轉折,不這樣做就會出現相反的結果或情況

我得早點去,不然就趕不上大車了

(4)

 

否則

要去就別遲到,不然,就甭去了

風馬牛

見“ 風馬牛不相及 ”。

斯世

此世,今世。《三國志·蜀志·郤正傳》:“收止足以言歸,汎皓然以容裔,欣環堵以恬娛,免咎悔於斯世。” 魯迅 《書信集·致曹聚仁》:“生丁斯世,言語道斷,為 守常先生 的遺文寫了幾句,塞責而已。”

綴旒

亦作“ 綴斿 ”。亦作“ 綴游 ”。1.猶表率。《詩·商頌·長發》:“受小球大球,為下國綴旒。” 毛 傳:“綴,表;旒,章也。” 鄭玄 箋:“綴,猶結也;旒,旌旗之垂者也。” 馬瑞辰 通釋:“古者以旗致民,即是以旗旒為表,故《詩》綴旒並言,以喻 湯 為下國表則也。”《魏書·禮志四》:“非所以儀刑萬國,綴旒四海。” 宋 王安石 《後殿朝次偶題》詩:“百年文物士優遊,萬國今方似綴旒。”

(2).比喻君主為臣下挾持,大權旁落。《漢書·五行志下之下》:“ 董仲舒 、 劉向 以為先是 晉 為 雞澤 之會,諸侯盟,又大夫盟。後為 溴梁 之會,諸侯在而大夫獨相與盟。君若綴斿,不得舉手。” 顏師古 註:“ 應劭 曰:‘斿,旌旗之旒,隨風動搖也。’言為下所執,隨人東西也。”《後漢書·張衡傳》:“夫 戰國 交爭,戎車競驅,君若綴旒,人無所麗。”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降及 懷 愍 ,綴旒而已。”

(3).喻指一般居虛位而無實權者。 梁啓超 《論中國積弱由於防弊》:“土風不諳,語言難曉。政權所寄,多在猾胥,而官為綴旒也。”

(4).比喻國勢垂危。《文選·潘勗<冊魏公九錫文>》:“當此之時,若綴旒然。” 張銑 註:“旒,冠上垂珠,而綴於冠者,言帝室之危如旒之懸。然,辭也。”《魏書·肅宗紀》:“祖宗盛業,危若綴旒,社稷鴻基,殆將淪墜。”《舊唐書·玄宗紀上》:“大業有綴旒之懼,寳位深墜地之憂。”《續資治通鑑·宋高宗建炎四年》:“臣觀今日國勢,危如綴旒。”

(5).用以比喻情況危急。 唐 孫揆 《靈應傳》:“矧妾一女子,父母斥其孤貞,狂童凌其寡弱,綴旒之急,安得不少動仁人之心乎?”

詩詞推薦

荊門州原文_荊門州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