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言·其四十八

作者:張達 朝代:元代

雜言·其四十八原文

儀禮備經制,周官如合模。

大哉姬公言,文武道在茲。

王澤日薰蒸,漸摩洽肌膚。

百年禮樂興,萬世昭良圖。

誰雲出陰謀,蠡測徒區區。

詩詞問答

問:雜言·其四十八的作者是誰?答:張達
問:雜言·其四十八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注釋

1. 出處:元音遺響卷九

參考注釋

儀禮

禮儀,禮節。《史記·孝武本紀》:“自得寶鼎,上與公卿諸生議封禪。封禪用希曠絶,莫知其儀禮。”《南史·儒林傳·沉文阿》:“尋領步兵校尉,兼掌儀禮。”《隋書·禮儀志一》:“ 秦氏 以戰勝之威,併吞九國,盡收其儀禮,歸之 鹹陽 。”

經制

(1).治國的制度。 漢 賈誼 《治安策》:“豈如今定經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親,各得其宜,姦人亡所幾幸,而群臣眾信,上不疑惑!” 明 張居正 《請乞優禮耆碩以光聖治疏》:“﹝ 徐階 ﹞定經制以核邊費。” 清 馬建忠 《上李伯相覆議何學士如璋奏設水師說》:“伏查國家經制,凡一事關係數省者,則責成一人以督理之。”

(2).經理節制。《尉繚子·制談》:“經制十萬之眾。”《新唐書·裴度傳》:“憚 度 復當國,因經制軍事,數居中持梗,不使有功。” 宋 范仲淹 《泰州張侯祠堂頌》:“我公雄傑,經制 楚 越 。”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七:“﹝ 宣和 中﹞命 陳亨伯 以發運使經制東南七路財賦。”

公言

(1).公開談論。《史記·孝文本紀》:“ 宋昌 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魏書·劉昶傳》:“ 高祖 曰:‘國家本來有一事可慨。可慨者何?恆無公言得失。’” 明 唐順之 《鈍齋吳公墓碣銘》:“獨念先君性剛直,恥為譎祕媕婀之態,其遇事雖不關己利害,亦公言激發無所避。”

(2).公眾的言論。 唐 韓愈 《原道》:“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明 楊慎 《詞品·吳夢窗》:“ 陰 君 煥 序其辭云:求辭於吾 宋 ,前有 清真 ,後有 夢窗 。此非 煥 之言,四海之公言也。”

文武

(1).文德與武功;文治與武事。《詩·周頌·雝》:“宣哲維人,文武維後。” 鄭玄 箋:“又徧使天下之人有才知以文德武功為之君故。”《呂氏春秋·不廣》:“文武盡勝,何敵之不服。”《史記·循吏列傳論》:“文武不備,良民懼然身修者,官未曾亂也。”

(2).特指武事、軍事。 宋 范仲淹 《上執政書》:“臣僚之中,素有才識,可賜 孫 吳 之書,使知文武之方。”

(3).文才和武略。《詩·小雅·六月》:“文武吉 甫 ,萬邦為憲。” 朱熹 集傳:“非文無以附眾,非武無以威敵,能文能武,則萬邦以之為法矣。”《漢書·朱雲傳》:“ 平陵 朱雲 ,兼資文武。” 唐 韓愈 《舉馬摠自代狀》:“前件官文武兼資,寬猛得所。” 宋 蘇軾 《上神宗皇帝書》:“陛下生知之性,天縱文武。”

(4).文臣和武將,文武官員。《南史·宋紀上·武帝》:“謁 漢 長陵 ,大會文武於 未央殿 。” 五代 牛希濟 《奉詔賦蜀主降唐》詩:“滿城文武欲朝天,不覺鄰師犯塞煙。”《水滸傳》第九三回:“眾文武見殺了四個大臣,都要來捉 李逵 。”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的酒量嚇著了一朝文武。”

(5).猶言溫猛。指文火和武火。 宋 陶穀 《清異錄·藥》:“火須文武、緊慢得中。”參見“ 文武火 ”。

(6). 周文王 與 周武王 。《詩·大雅·江漢》:“ 文 武 受命, 召公 維翰。” 鄭玄 箋:“昔 文王 、 武王 受命, 召康公 為之楨榦之臣以正天下。”《禮記·中庸》:“ 仲尼 祖述 堯 舜 ,憲章 文 武 。” 宋 蘇軾 《石鼓》詩:“勳勞至大不矜伐, 文 武 未遠猶忠厚。” 清 方苞 《<周官析疑>序》:“即按其文辭,舍《易》《春秋》, 文 、 武 、 周 、 召 以前之詩書,無與之並者矣。” 梁啓超 《變法通議·論幼學》:“張而不弛, 文 武 不能也。”

王澤

君王的德澤。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盟會要》:“賞善誅惡而王澤洽。” 唐 白居易 《得乙上封請永不用赦判》:“刑乃天威,赦惟王澤。” 宋 梅堯臣 《和王尚書花木瓜》:“復何備國風,庶亦見王澤。”

薰蒸

(1).煙燻氣蒸。《參同契》卷上:“若能練己,則真氣薰蒸遍於一身。”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余偶見一醫僧解犀……以極薄紙裹置於懷中,近肉,以人氣蒸之,候氣薰蒸浹洽,乘熱投臼中急擣,應手如粉。因知人氣之能粉犀也。” 明 何孟春 《餘冬序錄摘鈔》卷二:“鉛氣有毒……業久之家,長幼為毒薰蒸,多萎黃,旋致風攣癱軟之疾,不得其壽而斃。”

(2).薰陶。 宋 司馬光 《上謹習疏》:“上行下效謂之風,薰蒸漸漬謂之化。” 明 張居正 《與中丞孫淮海書》:“今惟積此真意,漸次薰蒸,假以一二年,庶可少變。” 清 戴名世 《<禹貢錐指>序》:“會今天子聰明神聖,四海之內薰蒸浸漬,莫不彈冠振衿輻輳而出。”

(3).猶蒸騰。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九章:“啊!掌舵的人早已被私慾薰蒸在三十三天之上,同人們距離太遠,早已不能理解人們的情緒了。”

漸摩

亦作“ 漸磨 ”。浸潤;教育感化。語本《漢書·董仲舒傳》:“漸民以仁,摩民以誼。” 顏師古 註:“漸謂浸澗之,摩謂砥礪之也。” 宋 曾鞏 《與王介甫第二書》:“故有漸磨陶冶之易,而無按致操切之難。”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八:“其所以誘掖激勵,漸磨成就之道,皆有節序。” 清 梅曾亮 《鮑母謝孺人家傳》:“非惟慈心,蓋漸摩之密緻然雲。” 嚴復 《救亡決論》:“而天下後世所以樂被其愚者,豈不以聖經賢傳,無語非祥,八股法行,將以‘忠信廉恥’之説漸摩天下,使之胥出一途,而風俗亦將因之以厚乎?”

肌膚

(1) 肌肉皮膚

(2) 比喻男女之間親密的關係

百年

(1) 指很多年

百年老屋,塵泥滲漉。——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百年大計

(2) 指人的一生;一輩子

百年之後,即死了以後

禮樂

禮節和音樂。古代帝王常用興禮樂為手段以求達到尊卑有序遠近和合的統治目的。《禮記·樂記》:“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統同,禮辨異。禮樂之説,管乎人情矣。” 孔穎達 疏:“樂主和同,則遠近皆合;禮主恭敬,則貴賤有序。”《呂氏春秋·孟夏》:“乃命樂師習合禮樂。” 高誘 註:“禮所以經國家,定社稷,利人民;樂所以移風易俗,盪人之邪,存人之正性。” 唐 杜甫 《秋野》詩之三:“禮樂攻吾短,山林引興長。”

萬世

很多世代;年代久遠

萬世師表

良圖

(1) 很好地謀劃

敢不良圖

(2) 好辦法;良策

別有良圖

陰謀

暗中策劃

陰謀破壞

閱兵之陰謀。——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蠡測

即蠡酌。以瓠瓢測量海水。比喻見識短淺,以淺見量度人,“以蠡測海”的略語

以蠡測海。——《漢書·東方朔傳》

蠡測管窺

區區

(1) 小;少。形容微不足道

區區之薛。——《戰國策·齊策四》

區區之地。——漢· 賈誼《新書·過秦論上》

何乃太區區。——《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區區百人。——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區區之數

區區五毛錢

區區小事,何足掛齒

(2) 猶方寸。形容人的心

區區之心

(3) 舊時謙辭,我

區區嚮往之至。——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4) (語氣不莊重)

此人非他,就是區區

(5) 誠摯

感君區區懷。——《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詩詞推薦

雜言·其四十八原文_雜言·其四十八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