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內相以絕句詩還予詩卷和其四

作者:洪芻 朝代:宋代

原文

李膺此世龍門坂,得士初非一目羅。

牛鐸黃鐘或同調,豈無宮徵配鸞和。

詩詞問答

問:《曾內相以絕句詩還予詩卷和其四》的作者是誰?答:洪芻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洪芻的名句有哪些?答:洪芻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歌韻

2. 鮑校本、朱本作木

參考注釋

龍門

楚國都城郢城(現在在湖北省江陵縣西北)的東門

得士

(1).謂使士人投奔、歸附。亦謂得士人的心。 漢 東方朔 《答客難》:“並為十二國,未有雌雄,得士者強,失士者亡,故説得行焉。” 唐 韓愈 《祭田橫墓文》:“感 橫 義高能得士,因取酒以祭,為文而弔之。” 宋 王安石 《讀孟嘗君傳》:“世皆稱 孟嘗君 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 秦 。”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五:“城陷, 仲德 帥兵三百,力戰不支,赴 蔡水 死,軍士皆從之,其得士雖古之 田橫 無以加也。”

(2).泛指獲得賢士。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二·鄉試遇水火災》:“上命如 鶴齡 言,改用十五日為首場,是科更稱得士。”

一目

(1).一隻眼睛;獨眼。《晉書·殷仲堪傳》:“父病積年, 仲堪 衣不解帶,躬學醫術,究其精妙,執藥揮淚,遂眇一目。”《南史·王偉傳》:“ 元帝 求而視之,檄云:‘ 項羽 重瞳,尚有 烏江 之敗; 湘東 一目,寧為 赤縣 所歸。’帝大怒。”按, 南朝 宋 劉彧 封 湘東 王,獨眼。

(2).一個網眼。《淮南子·說山訓》:“有鳥將來,張羅而待之,得鳥者羅之一目也。” 漢 禰衡 《鸚鵡賦》:“雖綱維之備設,終一目之所加。”

(3).一眼望去。 宋 朱熹 《題翠壁》詩:“孤亭一目盡天涯,俯瞰煙村八九家。”

牛鐸

(1).牛鈴。亦指牛鈴聲。《晉書·荀勗傳》:“初, 勖 於路逢 趙 賈人牛鐸,識其聲。及掌樂,音韻未調,乃曰:‘得 趙 之牛鐸則諧矣。’遂下郡國,悉送牛鐸,果得諧者。” 宋 王灼 《碧雞漫志》卷五:“世傳 明皇 宿上亭,雨中聞牛鐸聲,悵然而起。”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適大車數輛遠遠至,牛鐸錚然。”

(2).借指人材。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八》:“世非無爨桐之患,而患無 蔡邕 ;世非無牛鐸之患,而患無 張華 。”

黃鐘

亦作“黃鐘”。1.古之打擊樂器,多為廟堂所用。 唐 張說 《大唐祀封禪頌》:“撞黃鐘,歌大呂,開閶闔,與天語。” 明 宋濂 《鳳陽府新鑄大鍾頌》:“ 濂 聞先王之世,金部有七,黃鐘乃樂之所自出,而景鍾又為黃鐘之本。所謂景鍾,大鐘也。” 清 龔自珍 《臣里》:“麟、鳳、狗不並續,不知動類大也;芝朮、灌木不並續,不知植類眾也;珠玉、黃鐘、虎子、威窬不並壽,不知古器之賾。”參見“ 黃鐘毀棄 ”。

(2).樂律十二律中的第一律。《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其日戊巳,其帝 黃帝 ,其神 后土 ,其蟲倮,其音宮,律中黃鐘之宮。” 孔穎達 疏:“黃鐘宮最長,為聲調之始,十二宮之主。”《呂氏春秋·適音》:“黃鐘之宮,音之本也,清濁之衷也。” 陳奇猷 校釋:“黃鐘即今所謂標準音,故是音之本。但黃鐘是所有樂律之標準……黃鐘既是標準音,則自黃鐘始,愈上音愈高,愈下音愈低,故黃鐘是清濁之衷。” 漢 馬融 《長笛賦》:“十二畢具,黃鐘為主。” 清 袁於令 《西樓記·私契》:“羽越清脆,黃鐘最濁,正宮雄壯,商角冷落,這其間就裡多微妙。”

(3).比喻君王。 唐 韓愈 《芍藥賦》:“丈人庭中開好花,更無凡木爭春華。翠莖紅蕊天力與,此恩不屬黃鐘家。” 錢仲聯 集釋引 方世舉 註:“《月令》:‘仲冬之月,律中黃鐘。’按:黃鐘,宮音,君也。句言不屬,當謂 王司馬 本為朝士,以不得於君,出為司馬。”參見“ 十二律 ”。

(4).以黃鐘調為基音之樂曲。《周禮·春官·大司樂》:“乃奏黃鐘,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 宋 蘇軾 《延和殿奏新樂賦》:“聊即便安之所,奏黃鐘而歌大成,行詠文明之章,薦英祖而享神考。”

(5).敬稱他人之詩文。 宋 陸游 《與高安劉丞游大愚觀壁間兩蘇先生詩》詩:“尚想來游時,黃鐘賡大呂。” 劉半農 《<瓦釜集>代自敘》:“集名叫做‘瓦釜’,是因為我覺得 中國 的‘黃鐘’,實在太多了。”

(6).古代為了預測節氣,將葦膜燒成灰,放在律管內,到某一節氣,相應律管內的灰就會自行飛出。黃鐘律和冬至相應,時在十一月。《淮南子·天文訓》:“日行一度,十五日為一節,以生二十四時之變。斗指子則冬至,音比黃鐘。” 高誘 註:“黃鐘,十一月也。鐘者,聚也,陽氣聚於黃泉之下也。” 漢 蔡邕 《獨斷》:“ 周 以十一月為正,八寸為尺,律中黃鐘,言陽氣踵黃泉而出,故以為正也。” 唐 呂岩 《憶江南》詞:“黃鐘應律始歸家,十月定君夸。” 清 吳偉業 《讀端清鄭世子傳》詩:“候氣推黃鐘,攷風定六律。”

(7).指與冬至日相應的律管。 清 譚嗣同 《報貝元徵書》:“算家又言黃鐘為萬事之根本,此大可笑。黃鐘一律筒而已,何能根本萬事?”

(8). 唐 教坊曲名。 唐 岑參 《秦箏歌送外甥蕭正歸京》:“紅亭水木不知暑,忽彈《黃鐘》和《白紵》。” 陳鐵民 等校註:“《黃鐘》,曲名,即《黃鐘樂》,參見 唐 崔令欽 《教坊記》。”

見“ 黃鐘 ”。

同調

(1) 音調相同

(2) 比喻志趣或主張相同的人

引為同調

宮徵

1.古代五音中宮音與徵音的並稱。 漢 劉向 《說苑·善說》:“ 雍門子周 引琴而鼓之,徐動宮徵,微揮羽角,切終而成曲。”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羽角俱起,宮徵相證。” 唐 杜牧 《感懷詩》:“急熱同手足,唱和如宮徵。” 清 趙翼 《偶書》詩:“兩耳未甚聾,已難辨宮徵。”

2.泛指樂曲。 宋 秦觀 《點絳唇》詞:“月轉烏啼,畫堂宮徵生離恨。” 清 洪昇 《長生殿·傳概》:“先聖不曾刪《鄭》《衛》,吾儕取義翻宮徵。”

3.泛指聲調。 南朝 齊 陸厥 《與沉約書》:“前英已早識宮徵,但未屈曲指的,若今論所申。” 唐 房玄齡 《諫伐高麗表》:“文鋒既振,則宮徵自諧。”

鸞和

鸞與和。古代車上的兩種鈴子。《周禮·夏官·大馭》:“凡馭路儀,以鸞和為節。” 鄭玄 註:“鸞在衡,和在軾,皆以金為鈴。”《漢書·賈誼傳》:“行以鸞和,步中《采齊》,趣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 顏師古 註:“鸞和,車上鈴也。”

詩詞推薦

曾內相以絕句詩還予詩卷和其四原文_曾內相以絕句詩還予詩卷和其四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