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超然送照上人歸東吳

作者:釋德洪 朝代:宋代

次韻超然送照上人歸東吳原文

蕭寺霜晴日初吐,曦光煙翠橫深塢。

經行遲立望吳山,氣勢飛翔爭入楚。

山中有客冰雪姿,十年不聽吳邦鼓。

忽然曳杖出山去,安禪後夜知何處。

石龕看月莫降龍,栗林暮過應沖虎。

此生聚散等浮雲,可憐俯仰成今古。

吳江一色成琉璃,有寺正臨江上住。

他年法眼照人天,贈詩記取南州祖。

詩詞問答

問:次韻超然送照上人歸東吳的作者是誰?答:釋德洪
問:次韻超然送照上人歸東吳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釋德洪的名句有哪些?答:釋德洪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四部

2. 原作詩,據武林本改

參考注釋

蕭寺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中:“ 梁武帝 造寺,令 蕭子云 飛白大書‘蕭’字,至今一‘蕭’字存焉。”後因稱佛寺為蕭寺。 唐 李賀 《馬》詩之十九:“蕭寺馱經馬,元從 竺國 來。”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楔子:“可正是人值殘春 蒲郡 東,門掩重關蕭寺中。”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魯公女》:“ 招遠 張於旦 ,性疎狂不覊,讀書蕭寺。”

晴日

晴天。 唐 蘇頲 《奉和春日幸望 * 應制》:“東望望春春可憐,更逢晴日柳含煙。” 明 高啟 《雨中曉臥》詩之一:“閒人晴日猶無事,風雨今朝正合眠。” 毛 * 《沁園春·雪》詞:“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曦光

晨光;晨曦

東方一透曦光,他就起床了

煙翠

(1).青蒙蒙的雲霧。 唐 岑參 《峨眉東腳臨江聽猿懷二室舊廬》詩:“ 峨眉 煙翠新,昨夜秋雨洗。” 唐 黃滔 《奉和翁公堯員外見寄》:“山從南國添煙翠,龍起東溟認夜光。” 宋 蘇軾 《次韻周邠寄<雁盪山圖>》之一:“眼明小閣浮煙翠,齒冷新詩嚼雪風。”

(2).指楊柳。 唐 高蟾 《長門怨》詩之一:“煙翠薄情攀不得,星芒浮艷采無因。”參見“ 煙柳 ”。

經行

佛教徒因養身散除鬱悶,旋迴往返於一定之地叫“經行”

雁盪經行雲漠漠。—— 宋· 沈括《夢溪筆談》

遲立

猶佇立。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猿》:“婦人數十,被服鮮澤,嬉遊歌笑,出入其中,見人皆謾視遲立。”

吳山

(1).山名。在今 陝西 隴縣 西南。參見“ 吳岳 ”。

(2).山名。又名 胥山 。俗稱 城隍山 。在今 浙江 杭州 西湖 東南。 南宋 初, 金 主 亮 南侵,揚言欲立馬於此。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三:“ 金 海陵 ( 海陵王 ,即 金 主 完顏亮 )閲 柳 ( 柳永 )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句,遂起 吳山 立馬之思。”

(3). 吳 地的山。 三國 吳 故地的山。《文選·謝朓<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詩:“鵲起登 吳 山,鳳翔陵 楚 甸。” 李善 註:“ 孫 氏初基 武昌 ,後都 建鄴 。” 清 陳維崧 《卜運算元·阻閘瓜步》詞:“風急 楚 天秋,日落 吳 山暮。”

(4). 吳 地的山。 春秋 吳 故地的山。 唐 賈島 《送朱可久歸越中》詩:“ 吳 山侵 越 眾, 隋 柳入 唐 疏。” 明 徐渭 《三茅觀觀潮》詩:“ 吳 山石頭坐秋風,帶著高冠拂雲霧。”

(5). 吳 地的山。常泛指 江 南的山。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詞:“ 吳 山 楚 澤行徧,只欠到 瀟 湘 。”

見“ 吳坂 ”。

氣勢

表現出來的力量、威勢

民族解放運動的磅礴氣勢

飛翔

(1) 迴旋而飛

一群海鷗在輪船上空飛翔

(2) 飛

海燕叫喊著,飛翔著,像,像黑色的閃電,箭一般地穿過烏雲

雲雀在薄薄的熹微中上下飛翔

中有

即中陰。《俱舍論·分別世品》:“死生二有中,五藴名中有;未至應至處,故中有非生。”《大乘義章》卷八:“兩身之間,所受陰形,名為中有。”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四講:“ 犢子 主張有‘中有’(‘生有’與‘死有’之間的狀態),此論也有‘中間涅槃’即在中有中入滅的說法。”詳“ 中陰 ”。

冰雪

比喻清純

十年

形容時間長久。《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楊伯峻 註:“十年,言其久也。” 唐 賈島 《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不聽

(1).謂不聽從別人的意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齊侯 不聽左右, 魏主 不聽譽者,而明察照羣臣。”《後漢書·伏湛傳》:“ 步 欲留與 隆 共守二州, 隆 不聽。”《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一回:“早勸他不聽,此刻後悔了,卻是遲了。”

(2).不允許。《北史·魏世祖太武帝紀》:“庚戌,詔自三公已下至於卿士,其子息皆詣太學……不聽私立學校,違者師身死,主人門誅。”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青梅》:“及見女,暴怒,杖逐而出,不聽入門。”

(3).不定罪。《禮記·王制》:“司寇正刑明辟,以聽獄訟,必三刺。有旨無簡不聽。” 鄭玄 註:“簡,誠也。有其意無其誠者,不論以為罪。” 孔穎達 疏:“既得其所犯之罪雖有旨意,無誠實之狀,則不聽之,不論以為罪也。”

忽然

突然地,動作、行為的發生或情況的變化來得迅速又出乎意料地

忽然撫尺一下。——《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天氣忽然冷了起來

出山

(1) 到山外去

(2) 舊指隱士出任官職。借指出來主持某種事務或擔任某種職務

安禪

佛教語。指靜坐入定。俗稱打坐。 南朝 梁 張纘 《南征賦》:“尋太傅之故宅,今築室以安禪。” 唐 王維 《過香積寺》詩:“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 宋 陸游 《病退》詩:“美睡三竿日,安禪半篆香。” 清 讀徹 《送郎癯入匡山》詩:“偶向 匡 廬去,安禪第幾重?” 清 黃景仁 《題上方寺》詩:“試問安禪者,能忘入世情?”

後夜

後半夜。 唐 劉長卿 《喜鮑禪師自龍山至》詩:“猿聲知後夜,花發見流年。” 宋 梅堯臣 《依韻和劉六淮潮》:“後夜人無寐,遙聽入浦聲。” 清 吳下阿蒙 《斷袖篇·任懷仁》:“後夜忽見形雲。我家明日當除服作祭。”

何處

哪裡,什麼地方。《漢書·司馬遷傳》:“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唐 王昌齡 《梁苑》詩:“萬乘旌旗何處在?平臺賓客有誰憐?”《宋史·歐陽修傳》:“ 脩 論事切直,人視之如仇,帝獨奬其敢言,面賜五品服。顧侍臣曰:‘如 歐陽脩 者,何處得來?’” 茅盾 《一個女性》五:“但是何處有愛呢?何處是愛呢?”

石龕

供奉神像或神主的小石閣。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從此南入谷七里,又屆一祠,謂之‘石養父母’,石龕木主存焉。” 南朝 梁簡文帝 《為人造丈八夾紵金薄像疏》:“明鏡石龕,獨徘徊於留影。” 唐 戴叔倫 《游少陵寺》詩:“石龕苔蘚積,香徑白雲深。”《宋史·外國傳六·高昌》:“次歷 阿墩族 ,經 馬騣山 望鄉嶺 ,嶺上石龕有 李陵 題字處。”

降龍

古代服飾及旗幟上所繡繪的下降之龍的圖案。《儀禮·覲禮》:“天子乘龍,載大斾,象日月,升龍降龍。” 宋 曾鞏 《降龍》詩:“降龍左右施襟裾,兩廊夾廟深渠渠。”《詩·豳風·九罭》“袞衣綉裳” 宋 朱熹 集傳:“天子之龍,一升一降。上公但有降龍,而無升龍。”

謂以佛法降伏神龍。 唐 靈一 《宿天柱觀》詩:“中宵自入定,非是欲降龍。” 元 薛玄曦 《送朱本初之玉階堂》詩:“慎勿挽弓思射鹿,祇須鑄鐵學降龍。” 陳毅 《悼羅炳輝將軍》詩:“自有擎天手,伏虎復降龍。” 徐遲 《哥德巴赫猜想·石油頭》:“尖刀班,突擊隊,從兩個方向,猛撲鑽台。一個伏虎。一個降龍。帶上管線,壓上井口。”參見“ 降龍伏虎 ”。

生聚

人口增加,積累

散等

栗階。登台階時,左右腳一前一後,相隨而上。因兩腳分別各踩一級台階而不相聚,故又稱“散等”。《禮記·雜記下》:“祭,主人之升降散等,執事者亦散等。” 鄭玄 註:“散等,栗階。” 孔穎達 疏:“雲散等栗階者,謂升一等而後散升不連步也,故《燕禮》記云:‘栗階,不過二等。’注云:‘其始升也猶聚足連步,趨二等,左右足各一發而升堂。’以此知散等,栗階是一也。”參見“ 栗階 ”。

浮雲

(1)

(2) 飄浮在天空中的雲彩

浮云為我陰,悲風為我旋。——元· 關漢卿《竇娥冤》

(3) 比喻飄忽不定,未有定處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唐· 李白《送友人》

可憐

(1) 值得憐憫

露出一副可憐相

(2) 數量少或質量壞得不值一提

可憐的家產

俯仰

(1) 低頭和抬頭,泛指隨便應付

左右周旋,進退俯仰。——《左傳·定公十五年》

俯仰由人

(2) 比喻很短的時間

俯仰之間,已成陳跡。——王羲之《蘭亭集序》

今古

(1).現時與往昔。 唐 韓愈 《柳子厚墓志銘》:“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 宋 蘇軾 《夜直秘閣呈王敏甫》詩:“共誰交臂論今古,只有閒心對此君。”

(2).謂古往今來,從古到今。

(3).過去、往昔。亦借指消逝的人事、時間。《北史·薛辯傳》:“汝既未來,便成今古,緬然永別,為恨何言!” 唐 王昌齡 《同從弟銷南齋玩月》詩:“冉冉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元 趙孟頫 《聞搗衣》詩:“人間俯仰成今古,何待他時始惘然。” 清 納蘭性德 《蝶戀花》詞:“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風,吹夢成今古。”

吳江

(1). 吳淞江 的別稱。《國語·越語上》“三江環之” 三國 吳 韋昭 註:“三江: 吳江 、 錢唐江 、 浦陽江 。” 宋 毛滂 《過吳淞江》詩:“參軍身外祇圖書,獨與 吳江 分不疎。” 清 黃燮清 《吳江嫗》詩:“征帆自北來,晚泊 吳江 湄。”

(2).縣名。屬 江蘇省 。 柳亞子 《迭韻寄呈毛主席》:“倘遣名園長屬我,躬耕原不戀 吳江 。”

一色

(1).單色;一種顏色。《漢書·梅福傳》:“一色成體謂之醇,白黑雜合謂之駮。”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 宋 歐陽修 《自菩提步月歸廣化寺》詩:“明月浄松林,千峰同一色。” 峻青 《煙墩》:“你站立墩上,憑堞遠眺,俯瞰那碧波萬頃水天一色的滄海,遙瞻那峰巒千里嵐氣迷濛的群山。”

(2).一種;一類。《唐六典·戶部尚書·金部郎中》:“ 開元 二十年敕,以為﹝俸食﹞名目雖多,料數先定,既煩案牘,因此生姦,自今以後,合為一色,都以月俸為名。” 唐 劉肅 《大唐新語·極諫》:“望請命婦會於別殿;九部樂從東門入;散樂一色,伏望停省。”

(3).謂全部一樣。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紅藍花梔子》“粱米第一,粟米第二”原註:“必用一色純米,勿使有雜。” 金 元好問 《雪岩》詩:“貞鬆勁柏四時春,霽月光風一色新。” 郁達夫 《遲桂花》:“這沉靜清徹的聲氣,也和 翁則生 的一色而沒有兩樣。”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上一:“土改時,我分一幢地主的橫屋,一色的青瓦。”

琉璃

巴利語 veluriya或梵文俗語verulia的譯音。用鋁和鈉的矽酸化合物燒製成的釉料,常見的有綠色和金黃色兩種,多加在粘土的外層,燒製成缸、盆、磚瓦等。亦指琉璃燈座

一盞琉璃

江上

(1).江岸上。《呂氏春秋·異寶》:“﹝ 伍員 ﹞因如 吳 。過於 荊 ,至 江 上,欲涉。”《史記·伍子胥列傳》:“ 吳 人憐之,為立祠於 江 上,因命曰 胥山 。” 南朝 宋 鮑照 《發後渚》詩:“ 江 上氣早寒,仲秋始霜雪。” 唐 岑參 《餞王崟判官赴襄陽道》詩:“津頭 習氏宅 , 江 上 夫人城 。” 沉尹默 《燕歸梁》詞:“江上花開趁蝶尋,拚買醉千金。”

(2).江面上。《史記·伍子胥列傳》:“ 伍胥 遂與 勝 獨身步走,幾不得脫。追者在後。至 江 , 江 上有一漁父乘船,知 伍胥 之急,乃渡 伍胥 。” 唐 崔顥 《黃鶴樓》詩:“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 江 上使人愁。” 宋 蘇軾 《江神子·江景》:“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 清 黃景仁 《太白墓》詩:“清風 江 上洒然來,我欲因之寄微慕。”

(3).江中。 宋 蘇轍 《初發嘉山》詩:“洗硯去殘墨,遍水如黑霧。至今江上魚,頂有遺墨處。”

他年

(1).猶言將來,以後。《左傳·成公十三年》:“ 曹 人使公子 負芻 守…… 負芻 殺其大子而自立也,諸侯乃請討之。 晉 人以其役之勞,請俟他年。” 唐 杜牧 《寄題甘露寺北軒》詩:“他年會著荷衣去,不向山僧道姓名。” 清 龔自珍 《乙酉十二月十九日得漢鳳紐白玉印一枚喜極賦詩》:“引我飄搖思,他年能不能?”

(2).往年;以前。 唐 杜甫 《千秋節有感》詩之二:“聖主他年貴,邊心此日勞。” 唐 韓愈 《祭虞部張員外文》:“他年諸人,莫有能比。” 唐 薛能 《雕堂》詩:“他年誰識我,心跡在 徐州 。”

法眼

(1).佛教語。“五眼”之一。謂菩薩為度脫眾生而照見一切法門之眼。《無量壽經》卷下:“法眼觀察,究竟諸道。慧眼見真,能渡彼岸。” 慧遠 義疏:“智慧型照法,故名法眼。” 宋 蘇軾 《 * 阿羅漢贊·阿氏多尊》詩:“各研於心,得法眼正。”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鈔·佛肉眼見四十里》:“佛氏五眼:一曰肉眼,二曰天眼,三曰慧眼,四曰法眼,五曰佛眼。”

(2).指敏銳、精深的眼力。 明 屠隆 《綵毫記·預識汾陽》:“ 李先生 人天法眼,説此人奇偉必是不凡。”《儒林外史》第四回:“我這老師看文章是法眼,既然賞鑒令郎,一定是英才可賀。” 魯迅 《吶喊·明天》:“ 王九媽 ,你有年紀,見的多,不如請你老法眼看一看。”

人天

(1).佛教語。六道輪迴中的人道和天道。亦泛指諸世間、眾生。《大寶積經·被甲莊嚴會三》:“能為世導師,映蔽人天眾;演説無所畏,我禮勝丈夫。”《魏書·釋老志》:“人天道殊,卑高定分。” 唐 白居易 《看夢得題答李侍郎詩因戲和之》:“看題錦繡報瓊瓌,俱是人天第一才。”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六章:“按佛經,行善者得人天果報。”

(2).人間與天上。《晉書·陸雲傳》:“ 帝堯 昭煥而道協人天, 西伯 質文而 周 隆二代。” 郭沫若 《Lobeniche的塔》:“橫的自然觀和縱的道義感要構成一個新的金鑰開發人天的啞謎。”

(3).指糧食。民以食為天, 唐 人避 太宗 李世民 諱,改民作人,故稱“人天”。《舊唐書·音樂志三》:“粒食伊始,農之所先,古今攸賴,是曰人天。”參見“ 民天 ”。

詩記

兩種文學體裁“詩”和“記”的並稱。 宋 張舜民 《畫墁集·郴行錄》:“ 岳陽樓 ,經始於 張燕公 ,終 唐 之世,屢圮,皆完葺。 慶曆 中, 滕宗諒 謫守,始大加增飾,規制宏敞,甲冠上流,取 宋 梁 以來所題詩記,刻石於夾樓。”

南州

(1).泛指南方地區。《楚辭·遠遊》:“嘉南州之炎德兮,麗桂樹之冬榮。” 姜亮夫 校註:“南州猶南土也,此當指 楚 以南之地言。”《晉書·羊祜傳》:“南州人征市日,聞 祜 喪,莫不號慟。” 清 吳偉業 《庚子八月訪同年吳有調有感賦贈》詩之四:“南州師友江天笛, 北固 知交午夜砧。” 葉葉 《庚戌紀事》詩之十三:“二月南州春已深,紅綿花下午沉沉。”

(2).指 豫章郡 。《後漢書·徐稺傳》:“ 徐稺 字 孺子 , 豫章 南昌 人也……及 林宗 有母憂, 稺 往弔之,置生芻一束於廬前而去。眾怪,不知其故。 林宗 曰:‘此必 南州 高士 徐孺子 也。’” 元 張養浩 《詠史詩·朱震》:“如何當日 陳蕃 榻,止為 南州 孺子 懸。”

(3).借指 徐稺 。 清 宋琬 《韓子新歸中州詩以贈之》:“邑宰聞生來,下榻如 南州 。”

(4).指 南陽 。《後漢書·王常傳》:“臣蒙大命,得以鞭策託身陛下。始遇 宜秋 ,後會 昆陽 ,幸賴靈武,輒成斷金。 更始 不量愚臣,任以 南州 。” 李賢 註:“謂以廷尉行 南陽 太守。”

(5).指兩 粵 。 南朝 梁 江淹 《游黃櫱山》詩:“ 南州 饒奇怪,赤縣多靈仙。” 唐 杜甫 《從人覓小胡孫許寄》詩:“人説 南州 路,山猿樹樹懸。” 仇兆鰲 注引 顧宸之 曰:“兩 粵 為 南州 路。”

(6).古代州名。 唐 武德 二年,初置 南州 , 宋 改 南川縣 。即今 四川省 南川縣 。

詩詞推薦

  • 彭蠡湖

    李時勉明代〕一水遙涵萬古秋,微茫何處覓芳洲。西連吳楚三江匯,東到滄溟萬里流。仙島凌空沙上出,晴霞分彩日邊浮。知君
  • 制玉鳩頭方竹杖恭進皇太后並成是什

    乾隆清代〕鳩杖由來養老傳,其相方竹更宜然。溫如在手資雙步,穆以隨身助大年。四面削成不踰矩,一枝卓立卻殊圓。扶攜
  • 南鄉子

    歐陽修宋代〕好個人人,深點唇兒淡抹腮。花下相逢、忙走怕人猜。遺下弓弓小繡鞋。剗襪重來。半嚲烏雲金鳳釵。行笑行行連
  • 甘露寺

    俞桂宋代〕占斷淮南勢,西風入鬢毛。一江流不盡,多景最為高。斜日 * 樹,孤帆送客舠。興懷人物少,今古等秋毫。
  • 劉躔父生男

    陳藻宋代〕生來長誦老夫詩,那可無詩慶浴兒。得巽曾吟吟是讖,果然先偶次從奇。
  • 古意

    魚潛宋代〕青青陵上柏,落落勁不摧。人生百年內,朝夕變所懷。斗酒命同好,萬里不顧回。聞有昌國君,談笑黃金台。柔言
    次韻超然送照上人歸東吳原文_次韻超然送照上人歸東吳的賞析_古詩文
  • 藕絲觀音贊

    釋心月宋代〕頂戴阿彌,不假花冠之累累。肩披藕絲,不必瓔珞之垂垂。孤然不倚,儼然若思。我於一十九類三十二應身中次第
    次韻超然送照上人歸東吳原文_次韻超然送照上人歸東吳的賞析_古詩文
  • 江亭晚思

    陸游宋代〕本自無閒況有忙,遠坊兀兀送年光。太空不礙雲舒捲,高枕寧論夢短長。山破霽煙千萬疊,鳥橫潮浦兩三行。年來
    次韻超然送照上人歸東吳原文_次韻超然送照上人歸東吳的賞析_古詩文
  • 春風

    張鎡宋代〕春風日日過東牆,睡起人閒蝶自忙。吹盡玫瑰能底惜,只緣銷去一年香。
  • 野田黃雀行

    於石宋代〕鳴不擇上林,棲不依華屋。雄飛各呼雌,翩翩自相逐。渴飲野田水,飢啄野田粟。一飲一啄能幾何,慎勿遠飛投網
    次韻超然送照上人歸東吳原文_次韻超然送照上人歸東吳的賞析_古詩文
  • 老將

    王景賢元代〕瀟瀟夜雨泣金鎗,夢過交河古戰場。醉誤臂鷹呼走卒,閒思調馬扈先皇。黑山戍後田園廢,青海歸來歲月長。日旰
  • 郴江百詠並序藏春亭

    阮閱宋代〕百紫千紅一徑深,臙脂為地粉為林。有人來問春何在,向道花間無處尋。
  • 景城雜詩六首·其三

    許景衡宋代〕藜藿晨昏外,詩書寤寐間。百年皆物役,五斗愧身閒。暖日花爭發,春風雁欲還。杖藜俯清淺,蕭颯鬢毛斑。
  • 奉和趙王西京路春旦詩

    庾信南北朝〕直城龍首抗。橫橋天漢分。風烏疑近日。露掌定高雲。新渠還入渭。舊鼎更開汾。漢獵熊攀檻。秦田雉失羣。宜年
  • 郊居即事

    賈島唐代〕住此園林久,其如未是家。葉書傳野意,檐溜煮胡茶。雨後逢行鷺,更深聽遠蛙。自然還往裡,多是愛煙霞。
    次韻超然送照上人歸東吳原文_次韻超然送照上人歸東吳的賞析_古詩文
  • 秋懷

    汪炎昶宋代〕白露洗空河漢浹,耳目瑩淨無牽埃。秋聲溢出潤谷外,野色迸入軒窗來。多感間吟亦淒婉,自謀和策常迂迴。傲然
  • 秋來

    晁說之宋代〕秋來頗自適,撫此清收時。不假絕交論,聊吟招隱詩。山阿新橡栗,朝廷舊皋夔。早晚罷給散,恩偕雨露垂。
  • 頌證道歌證道歌

    釋印肅宋代〕剎那滅卻阿鼻業,閻羅共我休分別。洋銅鐵汁即醍醐,火輪便是禪心月。
  • 征途

    沈說宋代〕桂管三千里,征人一寸心。自從登驛路,幾見換鄉音。古樹春陰薄,寒塘野水深。渴行呼得酒,瓦碗不辭斟。
    次韻超然送照上人歸東吳原文_次韻超然送照上人歸東吳的賞析_古詩文
  • 題張若澄山水十二幅·其十一·極浦歸帆

    乾隆清代〕落照江樓望遠空,歸舟無恙布帆風。憑虛瞬息來天際,斜帶飛霞一抺紅。
次韻超然送照上人歸東吳原文_次韻超然送照上人歸東吳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