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虛齋原文
得靜貴含虛,集虛在主靜。
互發亦交資,如鏡光相影。
於顏則四勿,於曾則三省。
無為而有為,詎曰空寂境。
詩詞問答
問:靜虛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靜虛齋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梗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七十
參考注釋
含虛
謂虛若無物。形容透明。 唐 高適 《同朱五題盧使君義井》詩:“體清能鑒物,色洞每含虛。”
主靜
宋 明 理學家的道德修養方法。淵源於古代儒家(《禮記·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並參雜佛、道的寂靜無為思想。“主靜”一語首由 周敦頤 在其《太極圖說》中提出:“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他用未有天地以前的“無極”原來是“靜”的,來證明人的天性本來也是“靜”的,由於後天染上了“欲”,故須通過“無欲”工夫,以求達到“靜”的境界(“無欲故靜”)。以後它一直是理學的主要思想。
光相
(1).對佛像的敬稱。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解·釋道安》:“眾共抽捨,助成佛像,光相丈六,神好明者。”
(2).指佛像的金裝。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永寧寺》:“唯 長樂王 子攸 像,光相具足,端嚴特妙。”《南史·齊紀下》:“ 莊嚴寺 有玉九子鈴, 外國寺 佛面有光相, 禪靈寺 塔諸寶珥,皆剝取以施 潘妃 殿飾。”
(3).即寶光,佛光。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譯經·康僧會》:“舍利威神,豈直光相而已。” 宋 范成大 《吳船錄》卷上:“凡佛光欲現,必先布雲,所謂兜羅綿世界,光相依雲而出,其不依雲則謂之清現,極難得。”
四勿
孔子 主張克己復禮,應當“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語見《論語·顏淵》。 宋 朱熹 《齋居感興》詩之十二:“ 顏生 躬四勿, 曾子 日三省。” 元 方回 《送宋昶明仲湖州學錄》詩:“ 顏子 先四勿,韶冕患不優。”
三省
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國歷史上隋唐時代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為中書決策,門下審議,尚書執行,實際上為三省長官共同負責中樞政務。這一制度對後代的官制影響很大
無為
(1) 道家思想,指要依天命,順其自然,沒必要有所作為
(2) 儒家指用德政感化人民,不施行刑罰
(3) 不要,不用
無為在歧路。——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有為
做出成績
奮發有為
大有為也。——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空寂
(1) 空曠寂靜
空寂的山野
(2) 佛門;佛法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更看十月場圃築,黃雞白酒村村同衛宗武《用韻再作》
- 獨憐褚司徒,銀柱老齊伶楊維楨《覽古四十二首 其二十四》
- 舊溪紅蘚在,秋水綠痕生楊巨源《秋日韋少府廳池上詠石》
- 山寺鐘未鳴,城樓角已奏仇遠《五更》
- 因思投納處,還浦與珠同魏野《還何學士詩集》
- 花影吹楊漢水清,微風林里一枝輕常建《送宇文六》
- 樹頭幽鳥似知音王惲《浣溪沙 內黃道中》
- 全身行異類,拽把又牽犁釋慧性《偈頌一百零一首》
- 況與賢者同,薰然襲蘭芝
- 永愧疚隱峰老,勇決拂衣巾程公許《游靈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