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中州何李並登壇,弘治文流競比肩。
詎識蘇門高吏部,嘯台鸞鳳獨逌然。
詩詞問答
問:《戲仿元遺山論詩絕句三十二首·其二十三》的作者是誰?答:王士禎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王士禎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士禎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先韻 出處:漁洋山人精華錄卷五
參考注釋
中州
舊指居全國中心的今河南省一帶;中原
何李
明 文學家 何景明 與 李夢陽 的並稱。二人皆生 弘治 、 正德 間,同倡復古,為“前七子”的首領。主張“文必 秦 漢 ,詩必 盛唐 ”,反對“台閣體”,為當時文士所宗。《明史·文苑傳·何景明》:“說者謂 景明 之才本遜 夢陽 ,而其詩秀逸穩稱,視 夢陽 反為過之,然天下語詩文,必並稱 何李 。”
登壇
(1).登上壇場。古時會盟、祭祀、帝王即位、拜將,多設壇場,舉行隆重的儀式。《三國志·魏志·臧洪傳》:“昔 張景明 親登壇喢血,奉辭奔走,卒使 韓牧 讓印,主人得地。”《文選·陸倕<石闕銘>序》:“命旅致屯雲之應,登壇有降火之祥。” 李善 註:“登壇,祭天也。”《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然而杜門不用,登壇受譏。” 李善 註:“《江表傳》曰:‘ 權 既即尊位,請會百官,歸功 周瑜 ……’然登壇,即位之時也。”《後漢書·獻帝紀》“皇帝遜位, 魏王 丕 稱天子” 李賢 注引 晉 袁曄 《獻帝春秋》:“乃為壇於 繁陽 故城, 魏王 登壇,受皇帝璽綬。”《晉書·謝安傳》:“及 宋 受禪, 謝晦 謂 劉裕 曰:‘陛下應天受命,登壇日恨不得 謝益壽 奉璽紱。’”《史記·淮陰侯列傳》 唐 司馬貞 索隱述贊:“君臣一體,自古所難。相國深薦,策拜登壇。” 唐 皇甫曾 《送徐大夫赴南海》詩:“位重登壇後,恩深弄印時。”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撫兵》:“建牙吹角不聞喧,三十登壇眾所尊。”
(2).走上講台。 北周 庾信 《周大將軍懷德公吳明徹墓志銘》:“始弘就館之禮,即受登壇之策。” 唐 杜牧 《送太昱禪師》詩:“結社多高客,登壇盡小師。”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詞采》:“ 陽明 登壇講學,反復辨説良知二字。”
(3).借指某種事物開始出現。 魯迅 《熱風·隨感錄三十九》:“人格的平等,也是一種外來的舊理想;現在‘經驗’既已登壇,自然株連著化為妄想。”
弘治
明孝宗(朱祐樘)年號(公元1488—1505)。文流
文士之流輩。 南朝 梁 鍾嶸 《詩品·總論》:“﹝輕薄之徒﹞師 鮑照 終不及‘日中市朝滿’;學 謝朓 ,劣得‘黃鳥度青枝’,徒自棄於高明,無涉於文流矣。” 唐 周賀 《春日居寄友人》詩:“除憶文流外,何人更可言。”《北史·胡叟傳》:“ 順陽 等數子,稟 叟 奬示,頗涉文流。”
比肩
並肩,也比喻地位相等
比肩而立。——《漢書·路溫舒傳》
與同郡陸遜、 卜靜等比肩齊聲矣。——《三國志·吾粲傳》
蘇門
山名。在 河南省 輝縣 西北。又名 蘇嶺 、 百門山 。 晉 孫登 曾隱居於此。後因用以借指 孫登 。 唐 楊炯 《群官尋楊隱居詩序》:“ 阮籍 之見 蘇門 ,止聞鸞嘯。” 唐 龐德公 《與鹿門少年馬紹隆冥游》詩:“唯有 峴亭 清夜月,與君長嘯學 蘇門 。”參見“ 蘇門嘯 ”。
吏部
(1) 古代官制六部之一。主管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務。長官為吏部尚書。位次在其他各部之上
時韓愈吏部權 京兆。—— 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吏部擬用左通政。——清· 張廷玉《明史》
(2) 又
道改南京吏部右侍郎
嘯台
即 阮公 嘯台 。又名 阮籍台 。在今 河南 尉氏縣 東南。 清 吳偉業 《梅村》詩:“閒窗聽雨攤詩卷,獨樹看雲上 嘯臺 。” 吳翌鳳 箋註:“ 東晉 江微 《陳留志》:‘ 阮嗣宗 善嘯,聲與琴諧, 陳留 有 阮公 嘯臺 。’ 樂史 《寰宇記》:‘ 阮籍臺 在 尉氏縣 東南二十步,。 籍 每追名賢攜酌長嘯於此。’”
鸞鳳
(1).鸞鳥與鳳凰。 漢 劉向 《九嘆·遠遊》:“駕鸞鳳以上游兮,從玄鶴與鷦明。”《西京雜記》卷一:“ 武帝 匣上,皆鏤為蛟龍、鸞鳳、龜麟之象。” 金松岑 《文學上之美術觀》:“雖嘯旨淪亡,不聞鸞鳳之響,而琴引未沫,如聽水仙之吟。”
(2).比喻賢俊之士。《楚辭·賈誼<惜誓>》:“獨不見夫鸞鳳之高翔兮,乃集大皇之壄。” 王逸 註:“以言賢者亦宜處山澤之中,周流觀望,見高明之君,乃當仕也。” 唐 韓愈 《重雲李觀疾贈之》詩:“勸君善飲食,鸞鳳本高翔。” 陳去病 《重九歇浦示侯官林獬儀真劉光漢》詩:“淒迷鸞鳳同罹網,浩蕩滄瀛阻遠遊。”
(3).比喻君王。《敦煌曲子詞·菩薩蠻》:“良以安國部,金(今)喜迴鸞鳳。”《舊唐書·馬周傳》:“ 太宗 嘗以神筆賜 周 飛白書曰:‘鸞鳳凌雲,必資羽翼;股肱之寄,誠在忠良。’”
(4).比喻美人。 唐 盧儲 《催妝》詩:“今日幸為 秦 晉 會,早教鸞鳳下妝樓。”
(5).比喻夫婦。《醒世恆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鸞鳳之配,雖有佳期;狐兔之悲,豈無同志。”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陸判》:“豈有百歲不拆之鸞鳳耶!”參見“ 鸞鳳和鳴 ”。
逌然
(1).閒適貌;自得貌。《列子·力命》:“終身逌然,不知榮辱之在彼也在我也。” 張湛 註:“逌然,自得貌。”《史記·趙世家》:“ 牛畜 侍 烈侯 以仁義,約以王道, 烈侯 逌然。” 張守節 正義:“逌音由,古文與攸同……攸攸,氣行貌,寬緩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一·張文峙》:“﹝ 張可度 ﹞好佞佛,一食清齋,逌然終日。”
(2).微笑貌。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八:“於是逌然而笑,豈吾緣法在是,如駿馬下臨千丈坡,欲駐不可。” 金 王若虛 《文辨》:“假令述笑哂之狀曰莞爾,則《論語》言之矣……曰逌然則 班固 言之矣。”按,《文選·班固<答賓戲>》作“逌爾”。 清 龔自珍 《書張子絜大令所藏玲瓏山館本華山碑跋後》:“ 道光 庚子秋,游 秣陵 , 子絜 嗣君 拜蓴 重出此本屬題記,如見故人摩娑法物逌然燕笑時。”
(3).長嘆息貌。 三國 魏 阮籍 《大人先生傳》:“於是大人先生乃逌然而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