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前日賜宴親藩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上元前日賜宴親藩原文

燕貼春屏燈綴檐,宮中行樂懿親僉。

傳柑宴里歌行葦,月滿宵前慶雪沾。

亦有塤篪情莫遠,率非堂陛禮何嫌。

芳辰詎是徒追賞,麟趾周官萬國瞻。

詩詞問答

問:上元前日賜宴親藩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上元前日賜宴親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上元前日賜宴親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鹽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七十五

參考注釋

中行

(1).行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論語·子路》:“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

(2).泛指中庸之道。 清 姚鼐 《方侍廬先生墓志銘》:“先生默默,獨守中行。”

(3).中等德行。《荀子·子道》:“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

(1).中軍。《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晉侯 作三行以御 狄 , 荀林父 將中行。”《吳越春秋·夫差內傳》:“ 范蠡 在中行,左手提鼓,右手操枹而鼓之。”參見“ 三行 ”。

(2).中列。《吳子·勵士》:“於是 武侯 設坐廟廷,為三行饗士大夫。上功坐前行,餚席兼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餚席器差減。”

(3). 唐 宋 時,尚書省分六部為三行。以兵、吏及左右司為“前行”,刑、戶為“中行”,工、禮為“後行”。見 宋 王溥 《唐會要·尚書省諸司上》。

(4).複姓。 漢 有 中行說 。見《史記·匈奴列傳》。

懿親

(1).至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如是則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 唐 趙璘 《因話錄·角》:“ 盧子嚴 説,早年隨其懿親 鄭常侍 東之 同游 宣州 、 當塗 。” 清 龔自珍 《寒月吟》:“我有平生交,外氏之懿親。”

(2).特指皇室宗親、外戚。 三國 魏 曹植 《求通親親表》:“昔 周公 弔 管 蔡 之不鹹,廣封懿親,以藩屏王室。”《舊唐書·牛仙客傳》:“時有監察御史 周子諒 竊言於御史大夫 李适之 曰:‘ 牛仙客 不才,濫登相位,大夫國之懿親,豈得坐觀其事?’”《資治通鑑·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 昭義 節度使 張從恩 以地迫 懷洛 ,欲入朝於 契丹 ……判官 高防 諫曰:‘公 晉 室懿親,不可輕變臣節。’”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 天聰 已前,鈞衡帷幄,悉任懿親,異姓儒臣但令給事文館。”

傳柑

亦作“ 傳甘 ”。 北宋 上元夜宮中宴近臣,貴戚宮人以黃柑相贈,謂之“傳柑”。 宋 蘇軾 《上元侍飲樓上》詩之三:“歸來一點殘燈在,猶有傳柑遺細君。”自註:“侍飲樓上,則貴戚爭以黃柑遺近臣,謂之傳柑。” 清 吳偉業 《元夕》詩:“傳柑曲里啼鶯到,爆竹光中戰馬收。” 清 朱彝尊 《送毛檢討奇齡還越二十四韻》:“燒尾同華讌,傳甘並紫帉。”

行葦

路旁的蘆葦。《詩·大雅·行葦》:“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按,古文 毛 序以為泛言 周 王朝先世之忠厚,今文三家遺說則以為專寫 公劉 的仁德。後遂用為仁慈的典實。多用於稱頌朝廷。 漢 班彪 《北征賦》:“慕 公劉 之遺德,及行葦之不傷。” 晉 慧遠 《答何鎮南》:“上極行葦之仁,內匹 釋迦 之慈。” 唐 司空圖 《華帥許國公德政碑》:“況我國家仁敷行葦,澤霈漏泉。”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宗室宴》:“ 乾隆 甲子,上宴王公及近支宗室百餘人於 豐澤園 ,更其殿名 惇敘殿 ,以示行葦燕毛之意。”

月滿

(1).月圓。《釋名·釋天》:“望,月滿之名也。”《後漢書·丁鴻傳》:“閒者月滿先節,過望不虧,此臣驕溢背君,專功獨行也。” 李賢 註:“月滿先節謂未及望而滿也。” 唐 駱賓王 《秋晨同淄川毛司馬秋·秋月》:“雲披玉繩浄,月滿鏡輪圓。” 元 楊維楨 《璚花珠月二名姬》詩:“月滿十分珠有價,花開第一玉無瑕。”

(2).比喻幸福團聚。 宋 陸游 《八月十四夜三叉市對月》詩:“明年萬事不足論,但願月滿人常健。”

(3).足月。指胎兒在母體中成長的月份已滿。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先時有 張嫗 者,嘗往 周 家傭賃,野合有身,月滿當孕,便遣出外,駐車屋下,產得兒。” 宋 歐陽修 《奏內降補僧官又三事》:“蓋自 蟲兒 言有娠,太后遣宮人善護之,日給緡錢二千以市可食物,如此,至其月滿無娠,始加窮詰耳。”

(4).泛指滿限定的月數。《禮記·服問》“而反三年之葛” 唐 孔穎達 疏:“而反三年之葛者,此著麻月滿還反服三年之葛也。”

塤篪

(1).亦作“ 壎箎 ”。亦作“塤篪”。亦作“塤箎”。亦作“塤竾”。2.塤﹑篪皆古代樂器,二者合奏時聲音相應和。因常以"塤篪"比喻兄弟親密和睦。 3.比喻互相呼應和配合。 4.借指兄弟。

堂陛

(1).廳堂和台階。亦指宮內。 漢 劉向 《說苑·尊賢》:“ 魯哀公 問於 孔子 曰:‘當今之時君子誰賢?’對曰:‘ 衛靈公 。’公曰:‘吾聞之,其閨門之內,姑姊妹無別。’對曰:‘臣觀於朝廷,未觀於堂陛之間也。’” 唐 韓愈 《祭湘君夫人文》:“外無四垣,堂陛頽落,牛羊入室,居民行商,不來祭享。”

(2).指朝廷。《舊唐書·來瑱傳》:“頃者分閫頒條,久淹 江 漢 。或頻徵不至,或移鎮遲留,實乖堂陛之儀,爰及干戈之忿。” 宋 蘇軾 《賜試戶部侍郎趙瞻陳乞便郡不允詔》:“庶前後相繼,朝不乏人,則堂陛自隆,國有所恃。”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四:“我 清 朝堂陛森嚴,京官除各部院堂官及道科外,外官除督撫藩臬外,均不準專摺言事。”

芳辰

美好的時光。多指春季。 南朝 梁 沉約 《反舌賦》:“對芳辰於此月,屬今余之遵暮。” 唐 陳子昂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詩:“暮春嘉月,上巳芳辰。” 明 楊慎 《壽敘庵司馬弟》詩:“繞膝斑衣當蔗境,何須止酒負芳辰。”

追賞

(1).補加封賞。《魏書·源子恭傳》:“以 子恭 前在 豫州 戰功,追賞 襄城縣開國男 ,食邑二百戶。”

(2).追隨游賞。《舊唐書·德宗紀下》:“宜任文武百僚選勝地追賞為樂。” 宋 蘇轍 《登真興寺樓賦》:“非有意於求慕兮,徒今世之追賞。”

麟趾

(1).麟足。《漢書·武帝紀》:“詔曰:‘有司議曰,往者朕郊見上帝,西登 隴首 ,獲白麟以饋宗廟, 渥窪水 出天馬, 泰山 見黃金,宜改故名。今更黃金為麟趾褭蹏以協瑞焉。’” 顏師古 註:“ 應劭 曰:‘獲白麟,有馬瑞,故改鑄黃金如麟趾褭蹏以協嘉祉也……’ 武帝 欲表祥瑞,故普改鑄為麟足馬蹏之形以易舊法耳。”後以之為金錠的名稱。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一八:“麟趾褭蹄式可尋,何須番舶獻其琛?”

(2).《詩·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 鄭玄 箋:“喻今公子亦信厚,與禮相應,有似於麟。”後以“麟趾”作喻。(1)比喻有仁德、有才智的賢人。 晉 陸雲 《答孫顯世》詩之七:“志擬龍潛,德配麟趾。” 唐 陸贄 《冊杞王妃文》:“克茂鵲巢之規,葉宣麟趾之美。” 清 全祖望 《經史問答·大學中庸孟子問目答盧鎬》:“然其成 文 武 之德者大,破斧缺斨之恫,不足以玷其麟趾騶虞之仁也。”(2)比喻子孫昌盛。 南朝 齊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族茂麟趾,宗固盤石。” 宋 蘇軾 《賜彰化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判大宗正事宗晟上表乞還職事不允詔》:“朕方慶瓜瓞之茂,而欲觀麟趾之應。” 元 無名氏《抱妝盒》第三折:“天祐 宋 室,螽斯麟趾之慶,當必有期。”

(3).比喻高貴的行跡。 晉 傅鹹 《贈何劭王濟》詩:“豈不企高蹤,麟趾邈難追。”

(4).《詩·周南·麟之趾》的簡稱。 清 錢謙益 《工科給事中方有度授徵仕郎制·母程氏仍前贈》:“《麟趾》之詩,詠公子信厚之德。” 清 張廷玉 《雜興》詩:“《騶虞》有仁心,《麟趾》中規矩。”

(5).同“ 麟止 ”。 宋 陳亮 《<三國紀年>序》:“故自麟趾以來,上下千五六百年,其變何可勝道,散諸天地之間,學者自為紛紛矣。”

萬國

萬邦;天下;各國。《易·乾》:“首出庶物,萬國鹹寧。”《史記·東越列傳》:“今小國以窮困來告急天子,天子弗振,彼當安所告愬?又何以子萬國乎?” 唐 杜甫 《垂老別》詩:“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 明 李夢陽 《贈何舍人齎詔南紀諸鎮》詩:“日月重懸萬國朝,雷雨赦過羣方悅。”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以一人之詔旨立憲,憲其所憲,非大地萬國所謂憲也。” 郭沫若 《水平線下·到宜興去》:“國際資本家萬矢一的地傾向著我們這個還在資本制度以前的 中國 ,把我們 中國 已經作為了萬國的商場,彼此在這兒互相爭逐了。”

詩詞推薦

上元前日賜宴親藩原文_上元前日賜宴親藩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