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色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柳色原文

御苑臨仙蹕,鵝黃看尚淺。

涿鹿度行旌,柔條綠堪綰。

窣地映青牟,颺風迎玉輦。

向南氣已暄,來東颸正軟。

披拂無纖塵,掩冉待新蘚。

景光觸目佳,情懷以詩遣。

詩詞問答

問:柳色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柳色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七部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十五

參考注釋

御苑

皇帝、君主的花園

仙蹕

指天子的車駕。 唐 鄭審 《奉使巡檢兩京路種果樹事畢入奏因詠》:“何當扈仙蹕,攀折奉恩輝。”

鵝黃

指淡黃色

涿鹿

(1).古代一種刑罰。墨刑於額。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黥》:“《尚書刑德攷》曰:‘涿鹿者,鑿人顙也。黥人者,馬羈笮人面也。’ 鄭 云:涿鹿黥,世謂之刀墨之民。”

(2).地名。故城在今 河北省 涿鹿縣 南。《莊子·盜跖》:“然而 黃帝 不能致德,與 蚩尤 戰於 涿鹿 之野,流血百里。” 成玄英 疏:“ 涿鹿 ,地名,今 幽州 涿鹿郡 是也。” 清 唐孫華 《夏日園居雜詠》之九:“戰壘荒涼餘 涿鹿 ,邊關容易賣 盧龍 。”一說,山名。《史記·五帝本紀》:“於是 黃帝 乃徵師諸侯,與 蚩尤 戰於 涿鹿 之野,遂禽殺 蚩尤 。” 裴駰 集解引 服虔 曰:“ 涿鹿 ,山名,在 涿郡 。”

行旌

(1).舊指官員出行時的旗幟。亦泛指出行時的儀仗。 太平天囯 洪仁玕 《香港餞別》詩:“未挈琵琶揮別調,聊將詩句壯行旌。” 周詠 《去國吟》:“落紅片片迷征程,萋萋芳草映行旌。” 魯迅 《三閒集·太平歌訣》:“恭喜的英雄,你前去罷,被遺棄了的現實的現代,在後面恭送你的行旌。”

(2).藉以敬稱出行的官員。《英烈傳》第十九回:“ 宋濂 對 孫炎 道:‘請問行旌從何而來?高姓大名?不知來尋在下,有何見教?’”《蕩寇志》第一二三回:“舍下離此不遠,願請行旌小住一日,未知可否。”

柔條

(1).嫩枝;柔軟的枝條。 三國 魏 曹植 《美女篇》:“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宋 陳亮 《賀新郎·同劉元實唐與正陪葉丞相飲》詞:“手弄柔條人健否?猶憶當時雅趣。” 茅盾 《子夜》十八:“她一伸手就折斷了那柔條。”

(2).特指垂柳的枝條。 唐 李白 《惜餘春賦》:“醉愁心於垂楊,隨柔條以糾結。” 宋 沉遘 《發瓦橋十里而河梁敗還坐客亭復上馬戲詠道旁垂柳》:“柔條秀絶向人甚,忍不從容折一枝。” 元 無名氏 《度柳翠》第四折:“曾向 章臺 舞細腰,行人幾度折柔條。”

玉輦

天子所乘之車,以玉為飾。 晉 潘岳 《籍田賦》:“天子乃御玉輦,蔭華蓋。” 唐 杜牧 《洛陽長句》詩之二:“ 連昌 繡嶺 行宮在,玉輦何時父老迎?” 清 納蘭性德 《王明君》詩:“椒庭充選後,玉輦未曾迎。”

披拂

擺動,搖擺,飄動;吹動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長發披拂

纖塵

微塵,細塵

纖塵不染(一點灰塵也沾不上)

掩冉

亦作“ 掩苒 ”。1.披靡,偃倒。 唐 柳宗元 《袁家渴記》:“每風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掩苒眾草,紛紅駭緑,蓊葧香氣。” 宋 蘇軾 《和飲酒》之三:“身如受風竹,掩冉眾葉驚。俯仰各有態,得酒詩自成。”

(2).搖曳貌。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小秦淮錄》:“池荷掩冉於左右,隴菊迤邐於東西。”

(3).柔弱貌。 宋 蘇轍 《寓居》詩之四:“弱榴生掩冉,插竹強支叉。旋疊封根石,能開著子花。” 宋 陸游 《感懷》詩:“阡眠香草茂,掩苒煙柳弱。”

(4).輕盈柔美貌;柔和貌。 宋 洪邁 《夷堅丁志·臨卭李生》:“女從水面掩冉而返。” 宋 辛棄疾 《喜遷鶯》詞:“掩冉如羞,參差似妒,擁出芙渠花發。”

(5).縈繞貌。 宋 王質 《游東林山水記》:“一色荷花,風自兩岸來,紅披緑偃,搖盪葳蕤,香氣勃鬱,沖懷罥袖,掩苒不脫。” 明 高啟 《焚香》詩:“乍飄猶掩冉,將斷更氤氳。”

景光

(1).猶祥光。《後漢書·郎顗傳》:“若還 瓊 徵 固 ,任以時政, 伊尹 、 傅説 ,不足為比,則可垂景光致休祥矣!。” 唐 李邕 《唐贈太子少保劉知柔神道碑》:“增河海之渥澤,近日月之景光。”

(2).光陰。 漢 蘇武 《詩》之四:“願君崇明德,隨時愛景光。” 明 方孝孺 《上巳約友登南樓再次前韻》:“志士惜景光,登麓已知岑。” 清 李果 《示兩兒》詩之二:“努力愛景光,汝曹從此始。”

(3).光景;景況。 唐 劉禹錫 《問大鈞賦》:“抗陛級乎重霄兮,異人間之景光。” 清 汪懋麟 《送林淡亭視學中州》詩:“聖朝沐浴四十載,景光略與當年同。”

觸目

(1) 容易被看到

大平原最為觸目的特點是沒有樹

(2) 目光接觸到

觸目驚心

情懷

含有某種感情的心境

暢舒情懷

詩詞推薦

柳色原文_柳色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