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司空申國呂公六首·其三原文
試論司空事,還如慶曆年。
鹽梅雖國論,衣繡是家傳。
二聖知人望,三公托世賢。
奚須論燕處,無事不超然。
詩詞問答
問:挽司空申國呂公六首·其三的作者是誰?答:畢仲游
問:挽司空申國呂公六首·其三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挽司空申國呂公六首·其三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先韻
參考注釋
試論
指科舉考試的策論。 清 王夫之 《家世節錄》:“ 夫之 童年,曾於先君篋中,見公試論一帙,今忘之矣。記其髣髴清健朴亮,似 楊貞復 手筆。至論 留侯 用四皓爭太子,非大臣體, 王茂弘 不得為純忠,蓋補綱目所未及也。”
司空
(1) 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長官
(2) 姓
還如
恰似,好比。 唐 裴守真 《奉和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之一:“還如桃李發,更似鳳凰飛。” 南唐 李煜 《子夜歌》詞:“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伯喈牛小姐賞月》:“須信離合悲歡,還如玉兔,有陰晴圓缺。”《西遊記》第九六回:“有用用中無用,無功功里施功。還如果熟自然紅,莫問如何修種。”
歷年
(1) 曆法上的年
(2) 過去多少年
歷年的積累
鹽梅
(1).鹽和梅子。鹽味鹹,梅味酸,均為調味所需。亦喻指國家所需的賢才。《書·說命下》:“若作和羹,爾惟鹽梅。” 孔 傳:“鹽鹹梅醋,羹須鹹醋以和之。”《梁書·處士傳·庾詵》:“勒州縣時加敦遣,庶能屈志,方冀鹽梅。” 清 李漁 《玉搔頭·分任》:“急遞鹽梅信,飛傳鼎鼐家。” 郭沫若 《創造十年》十三:“外來稿件不加減一下鹽梅,它是不肯入口的。”
(2).調和;和諧。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聲律》:“聲得鹽梅,響滑榆槿。” 宋 蘇轍 《除馮京彰德軍節度使制》:“和而不同,性有鹽梅之德。”
(3).鹽花梅漿。可用以擦洗銀器。 唐 白居易 《寄兩銀榼與裴侍郎因題兩絕》之二:“慣和麴櫱堪盛否?重用鹽梅試洗看。”自註:“銀匠洗銀,多以鹽花梅漿也。”
(4).白梅的異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一·梅》。
國論
(1).有關國家大計的言論、主張。《漢書·薛宣傳》:“臣聞賢材莫大於治人, 宣 已有效。其法律任廷尉有餘,經術文雅足以謀王體,斷國論。” 宋 王安石 《河勢》詩:“國論終將塞,民嗟亦已勤。”
(2).謂商討國家大計,發表政見。 宋 岳飛 《乞解樞柄第三札》:“伏念臣濫廁樞庭,誤陪國論,貪榮滋甚,補報蔑然,豈惟曠職之可憂,抑亦妨賢之是懼。”
(3).全國的輿論。 宋 曾鞏 《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二表》:“竊以明德懿親,在天功而有助;隆名重器,為國論之所歸。”
(4).女真語。尊貴的意思。
衣繡
穿錦繡衣裳。謂顯貴。 南朝 陳 徐陵 《為陳武帝作相時與嶺南酋豪書》:“故鄉如此,誠為衣繡,故人不見,還同宵錦。”
家傳
(1) 敘述家人事跡以傳示其子孫的傳記
(2) 另見 jiāchuán
知人
(1).謂能鑑察人的品行、才能。《書·皋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史記·宋微子世家》:“ 宋宣公 可謂知人矣,立其弟以成義,然卒其子復享之。” 宋 曾鞏 《贈黎安二生序》:“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之士,而 蘇君 固可謂善知人者也。” 清 錢謙益 《兵部職方清吏司主事徐日久授承德郎制》:“擇將如擇醫,以知人為能事。”
(2).謂懂人事。《史記·趙世家》:“ 趙簡子 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懼。”
(3).謂懂得人事變化之道。《禮記·中庸》:“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 鄭玄 註:“知天、知人,謂知其道也。”
有智慧的人。《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且夫既登,而求降階者,知人也。” 林堯叟 註:“明智之人,乃能思降。知,音智。” 唐 韓愈 《贈太傅董公行狀》:“公之將薨也,命其子三日歛。既歛而行,於行之四日, 汴州 亂。故君子以公為知人。”
三公
(1).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周 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一說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見《漢書·百官公卿表序》。
(2).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西漢 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為三公, 東漢 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見《通典·職官一》。
(3).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唐 宋 沿 東漢 之制,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但已非實職。
(4).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明 清 沿 周 制,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惟只用作大臣的最高榮銜。見《明史·職官志一》、《清史稿·職官志一》。
(5).星名。《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屬。” 張守節 正義:“三公三星在北斗杓東,又三公三星在北斗魁西,並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主變出陰陽,主佐機務。”《晉書·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陽之官也。”
托世
謂寄跡人世。
燕處
(1).退朝而處;閒居。《禮記·經解》:“天子者,與天地參……其在朝廷,則道仁聖禮義之序;燕處,則聽雅頌之音。” 宋 蘇轍 《謝翰林學士宣召狀》之一:“臨朝訪道,有元老之在前;燕處清心,援眾正而自助。” 清 昭槤 《嘯亭雜錄·不改常度》:“ 仁皇 臨御六十餘年,凡一切起居飲食,自有常度,未嘗更改。雖酷暑燕處,從未免冠。”
(2).謂相處;居處。 宋 沉遘 《誡勵貢士敦尚行實詔》:“比歲以來,士之進於有司者益不及於前時……羣居燕處,則不聞仁義之談;雜進並趍,則不聞禮讓之節。”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冷生》:“忽有狐來,與之燕處。每聞其終夜語,即兄弟詰之,亦不肯洩。”
安息的處所。 漢 無名氏 《雜事秘辛》:“ 商 女 女瑩 ,從中閤細步到寢…… 姁 以詔書如 瑩 燕處,屏斥接侍,閉中閤子。”
無事
(1).沒有變故。多指沒有戰事、災異等。《禮記·王制》:“天子無事,與諸侯相見,曰朝。” 鄭玄 註:“事謂征伐。”《史記·平準書》:“ 漢 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 宋 曾鞏 《本朝政要策·契丹》:“自此邊境去矢石之憂,天下無事,百姓和樂。” 明 陳子龍 《議財用》:“若雲多事,則自古亦無無事之國也。”
(2).指無為。道家主張順乎自然,無為而治。《老子》:“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史記·蘇秦列傳》:“竊為君計者,莫若安民無事,且無庸有事於民也。” 金 元好問 《李道人崧陽歸隱圖》詩:“道人本無事,何苦塵中為?”
(3).無所事事。《孟子·滕文公下》:“士無事而食,不可也。”《史記·張儀列傳》:“ 陳軫 曰:‘公何好飲?’ 犀首 曰:‘無事也。’” 唐 韓愈 《秋懷詩》之三:“學堂日無事,驅馬適所願。” 宋 辛棄疾 《醜奴兒近·博山道中》詞:“只消山水光中,無事過這一夏。”
(4).無須;沒有必要。《後漢書·臧洪傳》:“ 洪 於大義,不得不死;念諸君無事空與此禍,可先城未破,將妻子出。” 明 劉基 《題枯木圖》詩:“白髮死枕席,無事傷其躬。” 清 納蘭性德 《夢江南》詞:“ 江 南好,何處異京華?香散翠簾多在水,緑殘紅葉勝於花,無事避風沙。”
(5).無端;沒有緣故。《北齊書·神武帝紀下》:“今若無事背王,規相攻討,則使身及子孫,還如王誓。” 北周 庾信 《楊柳歌》:“定是 懷王 作計悞,無事翻覆用 張儀 。” 宋 范成大 《江安道中》詩:“威名功業吾何有?無事飄飄犯百蠻。”
超然
(1) 超脫世俗
歷史家所必需的超然態度
(2) 悵惘的樣子
超然不對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鴛鴦如解語祖可《菩薩蠻》
- 見幾那俟拈花手,樂道渾忘絕易編廖行之《題蘇瑑覺齋二首》
- 纆索塵埃里,桁楊片段中喻良能《攝邑獄空》
- 行菩薩慈,安眾生故釋鼎需《偈二十首》
- 驅使草木,教誨蛇虎
- 我亦當今知命者,請於此處話平生陳著《次韻竹窗兄委順齋》
- 羲宅巧占堯火正,娥宮新學羿弦張項安世《代作五首》
- 每歲登高盡醉歸,未曾輕負菊花期強至《九日有感二首》
- 燕語鶯啼日正長,六宮桃李鬧春光楊公遠《宮詞》
- 我有所愛鶴,毛羽霜雪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