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父還劍辭原文
日之將夕兮道阻馬罷。
波流浩渺兮孰拯其。
余毋可躋兮亶也其時。
子今不度兮後悔可追。
爾劍雖寶兮余無所用之。
豺狼在野兮水有蛟螭。
子持以往兮慎所歸。
履信蹈義兮毋倒行而逆施。
吁嗟遠遁兮後將餘思。
詩詞問答
問:漁父還劍辭的作者是誰?答:朱善
問:漁父還劍辭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三部 出處:石倉歷代詩選卷三百四十四
參考注釋
波流
(1).水流;支流。 漢 劉向 《說苑·雜言》:“錯吾軀於波流,而吾不敢用私。”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補編·崔圓》:“是日風色恬和,波流靜謐。” 清 惲敬 《<姚江學案>書後》二:“此皆議論之時,枝葉波流偶然相及,非為學之本源。” 冰心 《寄小讀者》二四:“兩岸較逼,波流洶湧。”
(2).隨波逐流。比喻世事的變化。《莊子·應帝王》:“吾與之虛而委蛇,不知其誰何,因以為弟靡,因以為波流,故逃也。” 郭象 註:“變化頽靡,世事波流,無往而不因也。”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今空語同知有達人,無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內不失正,與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 宋 曾鞏 《上歐陽學士第一書》:“週遊當世,常斐然有扶衰救缺之心,非徒嗜皮膚,隨波流,搴枝葉而已也。”
(3).形容目光流轉。 清 珠泉居士 《雪鴻小記》:“頎身玉立,慧眼波流。”
浩渺
廣闊無邊
江湖浩渺足春水。——趙孟頫《送高仁卿還湖州》
其時
(1).那時;當時。《醒世恆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其時, 白敏中 以中書侍郎請告歸家, 白居易 新授 杭州 太守,回來赴任。兩個都到 遐叔 處賀喜。” 魯迅 《朝花夕拾·父親的病》:“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閨女生急病,來請他了,因為他其時已經闊得不耐煩,便非一百元不去。”
(2).猶言正當時;正是時候。 徐遲 《牡丹》五:“真抗戰,假抗戰,他瞭若指掌。助 紂 為虐,他是不乾的,渾水摸魚,此其時也。”
不度
不合法度;不遵禮度。《左傳·隱公元年》:“今 京 不度,非制也。” 杜預 註:“不合法度,非先王制。”《漢書·五行志中之上》:“是人也,居喪而不哀,在慼而有嘉容,是謂不度,不度之人,鮮不為患。” 顏師古 註:“不度,不遵禮度也。”
不估計。 宋 蘇軾 《紫宸殿正日教坊詞教坊致語》:“知輿情之願頌,顧盛德之難形,不度荒蕪,敢進口號。”
後悔
為了過去的作為或為了沒有做到的事而感到懊悔
匆忙地結婚,慢慢地後悔
無所用之
沒有地方可以用上它。《左傳·哀公十一年》:“得志於 齊 ,猶獲石田也,無所用之。”《宋書·武帝紀上》:“城上火石弓矢,無所用之。” 葉聖陶 《倪煥之》九:“又想如果這樣, 煥之 就沒有制服那小壞蛋,也就沒有勝過了他,妒意當然是無所用之了。”
豺狼
(1) 豺和狼
(2) 比喻貪婪殘忍的人
在野
原指不在朝做官,後也指不當政
在野派
蛟螭
(1).猶蛟龍。亦泛指水族。 漢 揚雄 《羽獵賦》:“探巖排碕,薄索蛟螭。” 明 朱鼎 《玉鏡台記·石勒稱王》:“倚天長劍泣蛟螭,那怕金壘湯池。” 章炳麟 《印度人之觀日本》:“ 日本 文化安所受之?儒書文藝近取 * ,佛教乃自 印度 迆入,無二國者, 日本 則終古為蛟螭蜃蛤耳。”參見“ 蛟龍 ”。
(2).指器物上的螭形圖案。 唐 韓愈 《岳陽樓別竇司直》詩:“蛟螭露筍簴,縞練吹組帳。” 清 唐孫華 《國學進士題名碑》詩:“蛟螭蚴蟉蟠贔屭,千秋名姓留嵯峨。”
(3).指形似蛟龍的拐杖。 唐 韓愈 《和虞部盧四汀酬翰林錢七徽赤藤杖歌》:“空堂晝眠倚牖戶,飛電著壁搜蛟螭。” 明 李東陽 《靈壽杖歌》:“蛟螭盤拏露頭角,熊經樹顛虎山腳。”
以往
某點以前的時間
從此以往。——《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所歸
(1).歸依;歸宿。《老子》:“儽儽兮若無所歸。” 晉 潘岳 《金谷集作詩》:“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
(2).歸向;歸屬。 漢 楊惲 《報孫會宗書》:“下流之人,眾毀所歸。” 漢 班彪 《王命論》:“事成,少受其利;不成,禍有所歸。”
(3).稱讚。 晉 羊祜 《讓開府表》:“功未為眾所歸,而荷厚祿,則使勞臣不勸。”
蹈義
遵循仁義之道。 三國 魏 曹植 《輔臣論》之二:“處平則以和養德,遭變則以斷蹈義。” 唐 康駢 《劇談錄·李德裕》:“其後五鎮藩方,再居廊廟,蹈義懷仁,始終一致。” 明 方孝孺 《娛靜樓記》:“居正蹈義者不良於為。”
倒行
(1).走回頭路。 明 劉基 《書為善堂卷後》:“是故欲求道者必先定其所向,如將適 燕 ,先舉轅而指北,然後訪而取途,則無倒行之悔矣。”
(2).做事違反常規或違背情理。 清 余增遠 《雪夜呂半隱太常談蜀中遺事》詩:“從來朋黨能賜禍,可恨羣儒多倒行。”
逆施
悖理行事。《史記·伍子胥列傳》:“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唐 柳宗元 《罵屍蟲文》:“﹝屍蟲﹞以通行直遂為顛蹶,以逆施反鬭為安佚。” 明 劉基 《郁離子·千里馬》:“故治天下者,惟能知其孰為身、孰為爪甲,孰為手足,指而不逆施之,則庶幾乎弗悖矣。”參見“ 倒2行逆施 ”。
吁嗟
(1).嘆詞。表示憂傷或有所感。《楚辭·卜居》:“吁嗟嘿嘿兮,誰知吾之廉貞。”《文選·謝朓<和王著作八公山詩>》:“平生仰令圖,吁嗟命不淑。” 李善 注引 薛君 《韓詩章句》:“吁嗟,嘆辭也。” 陳毅 《感事書懷》詩:“吁嗟我與汝,滄海之一粟。”
(2).嘆詞。表示讚美。 明 黃溥 《閒中今古錄》:“至今兒孫主沙漠,吁嗟 趙 氏何其隆!” 清 黃遵憲 《紀事》詩:“吁嗟 華盛頓 ,及今百年矣。”
(3).哀嘆;嘆息。《孔子家語·執轡》:“民惡其殘虐,莫不吁嗟。” 漢 王符 《潛夫論·救邊》:“一人吁嗟,王道為虧。” 唐 寒山 《詩》之二○四:“世人何事可吁嗟,苦樂交煎勿底涯。”《剪燈新話·秋香亭記》:“女吁嗟抑塞,不能致辭。”《紅樓夢》第三五回:“那鸚哥便長嘆一聲,竟大似 黛玉 素日吁嗟音韻。”
遠遁
亦作“ 遠遯 ”。逃往遠處。《漢書·韋玄成傳》:“單于孤特,遠遁於幕北。”《漢書·趙充國傳》:“寄託遠遯,骨肉離心,人有畔志。” 晉 陸機 《辨亡論上》:“喪旗亂轍,僅而獲免,收跡遠遁。” 唐 韓愈 《與鳳翔邢尚書書》:“戎狄棄甲而遠遁,朝廷高枕而不虞。”《花月痕》第十三回:“且説 慧如 遠遁之時,正是羣醜自屠之日。”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續台州民變餘記》:“自是民心惶惑,一日數驚,扶老攜幼,號泣遠遯者,蓋道路不絶矣。”
餘思
(1).事後或身後留下來的思念。《鬼谷子·本經陰符》:“綴去者,謂綴己之繫言,使有餘思也。”
(2).指思念前人、前事。《後漢書·劉玄傳論》:“ 漢 起,驅輕黠烏合之眾,不當天下萬分之一,而旌旃之所撝及,書文之所通被,莫不折戈頓顙,爭受職命。非唯 漢 人餘思,固亦幾運之會也。”
(3).傳留後世的思想情致。 唐 樊宗師 《絳守居園池記》:“ 絳 即 東雍 ,為守理所,稟參實沉分,氣蓄兩河潤,有 陶唐 冀 遺風餘思。” 宋 曾鞏 《墨池記》:“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如何哉!” 清 吳敏樹 《與梅伯言先生書》:“徒以氣力雄長閭伍之間耳,則及其死也,固無流風餘思之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