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中竹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盆中竹原文

未改渭川質,遙從淇水分。

影搖銀燭亂,籟藉竹爐熏。

憑几坐清晝,忘言對此君。

托根非得地,漫想勢乾雲。

詩詞問答

問:盆中竹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盆中竹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盆中竹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文韻 出處:御製詩初集卷四

參考注釋

渭川

(1).即 渭水 。亦泛指 渭水 流域。《史記·貨殖列傳》:“ 陳 夏 千畝漆; 齊 魯 千畝桑麻; 渭川 千畝竹……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 唐 孟浩然 《登總持寺浮圖》詩:“竹遶 渭川 遍,山連 上苑 斜。” 明 方孝孺 《友筠軒賦》:“ 渭川 致乎斯景, 黃崗 寓乎此身。”

(2).樂曲名。 唐 鄭處誨 《明皇雜錄》卷四:“ 彭年 善舞, 鶴年 、 龜年 善歌,尤妙製《渭川》。”

水分

(1) 含在物體內部的水

水分充足

新鮮蔬菜中含有大量水分

(2) 比喻敘述中不切實、虛誇的成分

這個材料水分太多,需要核實

當然,也有長而優,非長不可的,但大多數不必那么長,確有“水分”可擠的。——《簡筆與繁筆》

竹爐

亦作“ 竹罏 ”。一種外殼為竹編、內安小缽、用以盛炭火取暖的用具。 唐 杜甫 《觀李固請司馬弟山水圖》詩之一:“易簡高人意,匡牀竹火爐。” 宋 韓駒 《夜與疏山清公對語因設果供戲成長句》:“竹罏篝火曲木牀,烏柏為燭楓脂香。”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熏坑》:“時當冬月,坑火初燃……所費無多。 江 南柴灶, 閩 楚 竹爐,所需不啻什百也。” 傅尃 《重遊惠山》詩:“竹爐未改前番火,松石強如我輩頑。”

憑几

(1).《書·顧命》:“皇后憑玉幾,道揚末命。”後以“憑几”指帝後臨終付託。 宋 蘇軾 《答許狀元啟》:“先皇帝未明求衣,久已格於至治,洮盥憑几,尚不忘於選賢。”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內閣·隆慶七相之去》:“至 穆宗 憑几,僅 高 張 二公受遺。”《明史·后妃傳二·穆宗孝定李太后》:“先生親受先帝付託,其朝夕納誨,終先帝憑几之誼。”

(2).憑靠几案。 唐 韓愈 《代張籍與李浙東書》:“閤下憑几而聽之,未必不如聽吹竹彈絲、敲金擊石也。” 清 龔自珍 《明良論二》:“憑几其杖,顧盼指使,則徒隸之人至。”

靠在几上。 宋 朱熹 《答陳才卿書》:“ 熹 今年足疾為害甚於常年,氣全滿,憑几不得,緣此禮書不得整頓。” 宋 毛幵 《滿江紅·懷家山作》詞:“但等閒、憑几看南山,雲相逐。”

清晝

白天。 唐 李白 《秦女休行》:“手揮白楊刀,清晝殺讎家。” 宋 楊萬里 《題望韶亭》詩:“ 嶧山 桐樹半夜鳴, 泗水 石頭清晝躍。” 清 王貴一 《觀仲儒熹儒煮茗》詩:“薰風破微炎,細雨灑清晝。”

忘言

(1).謂心中領會其意,不須用言語來說明。語本《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三國 魏 曹植 《苦思行》:“中有耆年一隱士,鬚髮皆皓然,策杖從我游,教我要忘言。” 宋 陳師道 《次韻德麟植檜》:“蕭蕭孤竹君,忘言理相契。”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就逮》:“莫笑忘言真有道,自慚搜句百無功。”

(2).指不借語言為媒介而相知於心的友誼。《晉書·山濤傳》:“後遇 阮籍 ,便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唐 韓愈 《祭薛中丞文》:“況某等忘言斯久,知我俱深。”

(3).忘其所言;不須言說。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言事·抗疏中輟》:“二公皆名士正人,所言必不妄,但權奸已敗,即往事果真,亦當忘言,此等追敘,似乎蛇足。”

此君

《晉書·王徽之傳》:“﹝ 徽之 ﹞嘗寄居空宅中,便令種竹。或問其故, 徽之 但嘯詠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邪!’”後因作竹的代稱。 唐 岑參 《范公叢竹歌》:“此君託根幸得地,種來幾時聞已大。” 唐 白居易 《東樓竹》詩:“樓上夜不歸,此君留我宿。” 宋 蘇軾 《於潛僧綠筠軒》詩:“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 揚州 鶴?” 宋 姜夔 《念奴嬌·謝人惠竹榻》詞:“梅風吹溽,此君直恁清苦。”

托根

猶寄身。 蘇曼殊 《斷鴻零雁記》第三章:“後此,夫人綜覽季世,漸入澆漓,思攜爾托根上國。” 周瘦鵑 《蘇州遊蹤·記義士梅》:“鐵榦虬枝綉古苔,羣芳譜里百花魁,托根曾在五人墓,尊號應封義士梅。”

非得

表示必須——一般跟“不”呼應

我非得走嗎?

乾雲

高入雲霄。 三國 魏 何晏 《景福殿賦》:“飛閣乾雲,浮堦乘虛。” 宋 秦觀 《長相思》詞:“鐵瓮城高,蒜山渡闊,乾雲十二層樓。”《醒世恆言·灌園叟晚逢仙女》:“蘆葦中鴻雁羣集,嘹嚦乾雲,哀聲動人。”

詩詞推薦

盆中竹原文_盆中竹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