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方叔 朝代:宋代

偈原文

罷相歸來十七年,燒香禮佛學神仙。

今朝雙鶴催歸去,一念無慚對越天。

詩詞問答

問:偈的作者是誰?答:謝方叔
問:偈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先韻

2. 宋周密《齊東野語》卷七

參考注釋

罷相

罷免宰相官職。 唐 李适之 《罷相作》詩:“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為問門前客,今朝幾箇來。”

歸來

返回原來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宋· 張俞《蠶婦》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唐· 杜甫《兵車行》

十七

十分之七。《莊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郭象 註:“世之所重,則十言而七見信。” 宋 蘇軾 《范景仁墓志銘》:“以今賦入之數十七為經費,而儲其三以備水旱非常。”

燒香

(1) 拜神佛時點著香插在香爐中

燒香拜佛

(2) 比喻為求人辦事而請客送禮

有些地方風氣不正,辦事得先燒香

佛學

佛教的學問。 宋 葉夢得 《石林詩話》卷下:“始 晉 初為佛學者皆從其師姓,如 支遁 本姓 關 ,從 支謙 學,故為 支道安 。” 明 李贄 《復鄧石陽》:“一無緊要居士,能以幾句閒言語,能使天下人盡棄妻子功名,以從事於佛學乎?” 孟祥才 《梁啓超傳》二:“ 康有為 的教學內容,不是當時通行的‘四書’‘五經’、陳腐八股,而是以 孔 學、佛學、 宋 明 理學為體,以史學、西學為用。”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序論:“ 中國 佛學是隨著由 印度 傳來的佛教而產生的一種宗教哲學。”

神仙

(1) 神話中指能力非凡、超脫塵世、長生不老的人物

神仙詭誕之說,謂顏太守以兵解,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實未嘗死。——《梅花嶺記》

(2) 道家指人所能達到的至高神界的人物。比喻能預料或看透事情的人;又比喻逍遙自在、無牽無掛的人

今朝

(1) 今天

(2) 現在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歸去

回去

離家已久,今當歸去

一念

(1).一動念間;一個念頭。 南朝 梁 沉約 《卻出東西門行》:“一念起關山,千里顧兵窟。” 唐 陳鴻 《長恨歌傳》:“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復墮下界。” 宋 陸游 《自規》詩:“忿慾俱生一念中,聖賢亦本與人同。”《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你可曉得一念不違天理人情,天地鬼神會暗中呵護,一念背了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也會立刻不容。”

(2).佛家語。指極短促的時間。《仁王般若波羅蜜經·觀空品》:“九十剎那為一念。” 北魏 曇鸞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卷上:“六十剎那為一念。”《翻譯名義集·時分》:“一念中有九十剎那。”

無慚

亦作“ 無慙 ”。 1.無所慚愧。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祝盟》:“神之來格,所貴無慚。” 唐 杜甫 《贈崔十三評事公輔》詩:“舅氏多人物,無慚困翮垂。”

(2).引申指不遜於或當得起。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事類》:“夫山木為良匠所度,經書為文士所擇。木美而定於斧斤,事美而制於刀筆,研思之士,無慚匠石矣。”《二刻拍案驚奇》卷二:“枰中舉國莫爭先,女將馳名善戰。玉手無慙國手,秋波合喚秋仙。高居師席把棋傳,石作門生也眩。”

(3).不知羞愧。 明 陳繼儒 《讀書鏡》卷六:“惟孜孜以安閒不擾為務,而不肯斯須就勞者,故聖人斥之為無慚人。”

對越

(1).猶對揚。答謝頌揚。《詩·周頌·清廟》:“濟濟多士,秉 文 之 德 ;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 王引之 《經義述聞·毛詩下》:“‘對越在天’與‘駿奔走在廟’相對為文。‘對越’猶對揚,言對揚 文 武 在天之神也……揚、越一聲之轉。” 漢 班固 《典引》:“亦猶於穆猗那,翕純皦繹,以崇嚴祖考,殷薦宗配帝,發祥流慶,對越天地者。” 宋 蘇轍 《論明堂神位狀》:“今者皇帝陛下對越天命,逾年即位。”

(2).指帝王祭祀天地神靈。 晉 劉琨 《勸進表》:“臣聞天生蒸人,樹之以君,所以對越天地,司牧黎元。”《宋史·禮志二》:“當愁慘之際,行對越之儀,臣等實慮上帝之弗歆。”《續資治通鑑·元泰定帝泰定四年》:“天子親祀郊廟,所以通精誠,逆福釐,生蒸民,阜萬物,百王不易之禮也。宜講求故事,對越以格純嘏。”

詩詞推薦

偈原文_偈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