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印詩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銅印詩原文

厄魯久蕩平,屯田辟耕畷。

掘土得銅印,將軍呈京闕。

文曰太尉印,宣光年頒發。

正史雖無考,彝尊集可掇。

其書高麗後,昭宗年號揭。

數百歲月湮,隱現有時節。

北元國未亡,南宋難同列。

南人率左袒,正論誰衷折。

謙益瀛國公,其事益瞽說。

詩詞問答

問:銅印詩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銅印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八部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九十四

2. 朱

參考注釋

蕩平

(1).掃蕩平定。 漢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幸蒙國朝將泰之運,蕩平天下,懷集異類。” 宋 蘇轍 《論渠陽蠻事札子》:“蓋 沅州 等處,昔皆用兵誅鋤首領,或徙置內地,蕩平巢穴,故所置州縣,久遠得安。” 清 李漁 《奈何天·攢羊》:“到此方知邊塞苦,悔仗才猷事遠征,何時奏蕩平?” 郭沫若 《孔雀膽》第三幕第二場:“國王根據 蘇成 回來的報告, 山 東已經蕩平。”

(2).平坦。 明 李贄 《答鄧石陽書》:“世間蕩平大路,千人共由,萬人共履。” 明 高攀龍 《講義·絕四章》:“吾性蕩平正直,合下與天地同體。”《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來到街頭,只見……一條無偏無倚的蕩平大路。” 章炳麟 《代議然否論》:“如是而王道蕩平,大圜停水之中無少有坎窞矣。”

屯田

利用戍卒或農民、商人墾殖荒地。漢以後歷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軍餉和稅糧。有軍屯、民屯和商屯之分

銅印

銅製的印章。官私皆用。官用代表一定的官階。 漢 代祿六百石以上佩之, 南朝 諸州刺史多用銅印, 唐 諸司、 宋 六部以下用銅印, 清 府、州、縣皆用銅印。《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銅印墨綬。” 唐 李頎 《送崔嬰赴漢陽》詩:“纔年三十佩銅印,知爾弦歌 漢水 清。”《宋史·輿服志六》:“印製。兩 漢 以後,人臣有金印、銀印、銅印。 唐 制,諸司皆用銅印, 宋 因之。”

將軍

(1)

(2) 下象棋時攻擊對方的“將”或“帥”

(3) 將西洋棋中的“王”暴露在對方棋子前,以致如果不是“王”被馬上保護起來(如在其間放上另一棋子),則下一步便可能被對方吃掉

(4) 比喻給人出難題,使人感到難辦

他當眾將了我一軍,要我表演舞蹈

京闕

指皇宮。亦借指京城。 南朝 梁 沉約 《卻出東西門行》:“驅馬城西阿,遙眺想京闕。” 唐 李白 《梁園吟》:“我浮 黃河 去京闕,掛席欲進波連山。” 明 皇甫涍 《送周氏》詩:“回首望京闕,能不惻中情。” 陳毅 《開國小言》詩:“ 天安門 上望,京闕煥新采。”

太尉

官名。 秦 至 西漢 設定,為全國軍政首腦,與丞相、御史大夫並稱三公。 漢 武帝 時改稱大司馬。 東漢 時太尉與司徒、司空並稱三公。歷代亦多曾沿置,但漸變為加官,無實權。至 宋徽宗 時,定為武官官階的最高一級,但本身並不表示任何職務。一般常用作武官的尊稱。 元 以後廢。

宣光

(1). 周宣王 和 東漢 光武帝 的合稱。二人皆舊時所稱中興之主。 唐 杜甫 《北征》詩:“不聞 夏 殷 衰,中自誅 褒 妲 。 周 漢 獲再興, 宣 光 果明哲。” 仇兆鰲 註:“ 周宣 、 漢光 皆中興主。” 元 李士瞻 《始予發京師時已聞河南平章公克服濟南》詩:“調度敢煩廊廟計,疇咨仍藉相臣功。 宣 光 接武揚先烈, 方 虎 聯勛振古風。”

(2). 西晉 洛陽 宮殿名。《藝文類聚》卷六二引《洛陽宮殿簿》:“ 明光 、 徽音 …… 宣光 、 嘉福 、 百福 、 芙蓉 、 九華 。”原註:“並殿名。”

(3).借指京都的宮殿。 宋 蘇軾 《和三舍人省上》詩:“明朝冠蓋蔚相望,共扈翠輦朝 宣光 。”參閱 李潔萍 《中國古代都城概況·西晉都城》附圖。

頒發

(1) 公布;發布

頒發命令

(2) 授與

頒發獎狀

頒發嘉獎令

正史

指官修的紀傳體史書,如《史記》、《漢書》等二十四史

彝尊

見“ 彝樽 ”。

高麗

朝鮮歷史上的王朝(公元 918—1392)。我國習慣上多沿用來指稱朝鮮或關於朝鮮的事物

過了高麗界,海水竟似湖光,藍極綠極,凝成一片。—— 冰心《寄小讀者》

年號

皇帝紀年的名號。漢武帝始建年號,以公元前140年為建元元年。一個皇帝在位期間可用幾個年號,但明、清兩代,一個皇帝一般只用一個年號。年號一般為兩個字,但也有四個或六個字的。

百歲

(1).百年。指長時間。《鶡冠子·近迭》:“兵者百歲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 唐 韓愈 孟郊 《遣興聯句》:“平生無百歲,歧路有四方。” 周立波 《金戒指》:“人生百歲也是死,何處黃土不埋人?”

(2).終身;畢生。 明 葉憲祖 《丹桂鈿合》第七折:“願齊眉廝守,百歲和睦。”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孝女》:“保佑老父沉疴速起,百歲康強。”

(3).死的諱稱。《詩·唐風·葛生》:“百歲之後,歸於其居。”《史記·呂不韋列傳》:“夫百歲之後,所子者為王,終不失勢。” 唐 白居易 《讀張籍<古樂府詩>》詩:“恐君百歲後,滅沒人不聞。” 宋 蘇軾 《漢高帝論》:“天下望以為君,雖不肖,而大臣心欲之,如百歲後,誰肯北面事 戚姬 子乎?”

隱現

不清晰地顯現;隱隱約約顯現出來

有時節

有時候。 明 陳大聲 《夏日即景寫懷·刮地風》套曲:“有時節放一葉小小的蘭舟隨處泊。”

未亡

(1).指亡國的孑遺。 唐 韓愈 《曹成王碑》:“先王討 蔡 ,實取 沔 蘄 安 黃 ,寄惠未亡。”

(2).舊指婦女的丈夫死後,喪服未滿之時。 唐 白居易 《判得辛氏夫遇盜而死遂求殺盜者而為之妻或責其失貞行之節不伏》:“況居喪未卒,改適無文。苟失節於未亡,雖復仇而何有?”

(3).見“ 未亡人 ”。

南宋

朝代名。自公元1127年 趙構 ( 高宗 ) 建炎 元年在 南京 (今 河南 商丘 )稱帝起,至1279年 趙昺 祥興 二年被 元 滅亡止,共歷九帝,一百五十三年,史稱 南宋 。

同列

位次相同。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君與廉頗同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序八州而朝同列。——漢· 賈誼《過秦論》

南人

(1).南方人。《論語·子路》:“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國 曰:“南人,南國之人。” 唐 劉禹錫 《竹枝》詞之一:“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 明 陳邦瞻 《宋史紀事本末·文謝之死》:“﹝ 孛羅 等﹞欲使跪, 天祥 曰:‘南之揖,北之跪,予南人,行南禮,可贅跪乎?’”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廣賡虞之死》:“ 侍郎 性爽朗,少隨 文端公 居 兩江 久,習染南人風度。” 魯迅 《花邊文學·北人與南人》:“據我所見,北人的優點是厚重,南人的優點是機靈。”

(2). 金 代對 漢 人的稱呼。《金史·輿服志下》:“初, 女直 人不得改為 漢 姓及學南人裝束。”

(3). 元 代對 南宋 人的稱呼。《元史·選舉志一》:“ 蒙古 、色目人作一榜, 漢 人、南人作一榜。” 明 葉子奇 《草木子·克謹》:“台省要官皆北人為之, 漢 人、南人萬中無一二,其得為者不過州縣卑秩,蓋亦僅有而絶無者也。” 魯迅 《花邊文學·北人與南人》:“至於 元 ,則人民截然分為四等,一 蒙古 人,二色目人,三 漢 人即北人,第四等才是南人,因為他是最後投降的一夥。”

左袒

(1) 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當權,培植呂姓的勢力,呂后死,太尉周勃奪取呂氏的兵權,就 在軍中對眾人說:“擁護呂氏的右袒(露出右臂),擁護劉氏的左袒。”軍中都左袒。後來管偏護一方叫左袒

李見王,隱存左袒意。——《聊齋志異·李伯言》

(2) 在案件中傾向於贊同某一方或問題的某一面的

正論

(1).謂正直地議論事情。《漢書·夏侯勝傳》:“人臣之誼,宜直言正論,非苟阿意順指。” 晉 葛洪 《抱朴子·漢過》:“進則切辭正論,攻過箴闕。”《秦併六國平話》卷中:“御史糾是察非,臺諫中書忠言正論。”

(2).正確合理的言論。 宋 葉適 《祭黃尚書文》:“公存匪石,終始根柢;常扶正論,獨引大體。”《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五回:“你這個自是正論。然而我看他們化的錢,實在寃枉得可笑!” 茅盾 《雜感二題》:“這是客觀的看法,也是適時的正論。”

謙益

(1).指謙虛。語本《易·謙》:“天道虧盈而益謙。” 明 方孝孺 《與黃希范書》:“教頽俗變以來,士君子……謙益虛遜之道消而驕慢荒怠之風熾。”

(2).猶盈虛。謙,不足;益,盈滿。 明 李東陽 《送都御史陳公之南京詩序》:“校之疾行躓步,彼不足而此有餘者,亦詎非盈虧謙益之理固然乎哉?”

國公

封爵名。 隋 始置。自 唐 至 明 皆因之。《隋書·百官志下》:“國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凡九等。” 唐 元稹 《贈太保嚴公行狀》:“階崇金紫,爵極國公。”《宋史·職官志三》:“列爵九等:曰王,曰郡王,曰國公,曰郡公,曰縣公,曰侯,曰伯,曰子,曰男。” 郭沫若 《南冠草》第一幕:“那 謝堯文 是派去和 浙江 的小朝廷通訊息的,怎么從他身上會搜得出 魯王以海 封 洪承疇 為國公的詔書?”

瞽說

(1).胡說。亦指不明事理的言論。《漢書·谷永傳》:“此欲以政事過差丞相父子,中尚書宦官,檻塞大異,皆瞽説欺天者也。” 漢 班彪 《王命論》:“距逐鹿之瞽説,審神器之有授。” 晉 葛洪 《抱朴子·明本》:“而管窺諸生,臆斷瞽説,聞有居山林之間,宗 伯陽 之業者,則毀而笑之曰:‘彼小道耳,不足筭也。’” 明 焦竑 《焦氏筆乘·文中子》:“ 宋鹹 作《駁<中説>》,謂 文中子 乃後人所假託,實無其人,則幾於瞽説矣。”

(2).用作謙詞。 清 趙翼 《廿二史札記·答謝蘊山藩伯書》:“承諭著書必資友朋訂正,此誠大人先生虛懷集益之雅量,故僕敢再進瞽説,以就正有道焉。”

詩詞推薦

銅印詩原文_銅印詩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