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顯寧偶書二首·其二原文
禮法日荒蕪,坦率日增益。
唯餘枯藤枝,起坐不相失。
山枕孤雲歸,林寒倦鳥集。
愛此亦題詩,鈍澀見才力。
乃知衰老來,全殊少年日。
勞生知幾何,萬事歸嘆息。
鈯斧好濯磨,當就阿誰乞。
詩詞問答
問:冬日顯寧偶書二首·其二的作者是誰?答:釋德洪
問:冬日顯寧偶書二首·其二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釋德洪的名句有哪些?答:釋德洪名句大全
注釋
1. 二字原缺,據鈔補補
參考注釋
法日
制度規定的日子。《元典章·禮部五·陰陽學》:“釋春牛顏色,常以每年立春日為法日。”
荒蕪
因無人管理田地雜草叢生;無人耕種
由於缺乏勞力,大片土地荒蕪著
坦率
直率
誠實和坦率的講話
為人坦率
增益
(1)
(2) 表示定向天線輻射集中程度的參數,為定向天線和無方向天線在預定方向產生的電場強度平方之比
(3) 表示放大器功率放大倍數,以輸出功率同輸入功率比值的常用對數表示,單位為分貝
(4) 電信傳輸中“傳輸增益”的簡稱
(5) 增進收穫、收益
增益非淺
枯藤
(1).枯老的藤蔓。 宋 梅堯臣 《琅玡溪》詩:“枯藤垂溪水已消,溪水濺濺石間亂。” 元 馬致遠 《天淨沙》曲:“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西遊記》第二八回:“倒木橫擔深澗,枯藤結掛光峰。”
(2).稱藤製的手杖。 宋 陸游 《丙辰上元前一日》詩:“自笑閒游本無定,興闌隨處倚枯藤。” 宋 戴復古 《辛丑歲暮》詩之三:“能扶雙病腳,賴有一枯藤。”
起坐
(1).起立與坐下;坐立舉止。 漢 秦嘉 《留郡贈婦詩》之三:“一別懷萬恨,起坐為不寧。”《南史·王裕之傳》:“ 敬弘 形狀短而起坐端方。”《儒林外史》第五三回:“只是那王孫公子們來,他卻不敢和他起坐,只許垂手相見。” 朱自清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這不足之感使我的心盤旋不安,起坐都不安寧了。”
(2).起身;坐起。 漢 王褒 《僮約》:“糞除堂廡,餧食馬牛。鼓四起坐,夜半益芻。”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醒世恆言·黃秀才徼靈玉馬墜》:“一夜無眠,巴到天明起坐。”《紅樓夢》第九八回:“回家, 寶玉 越加沉重,次日連起坐都不能了。”
(3).起居;作息。 漢 劉楨 《贈徐幹》詩:“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遷。”《儒林外史》第四回:“僧官因有田在左近,所以常在這庵里起坐。”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一部分八:“此外在對門河岸側,還有一個極其小巧的所在,叫 百花潭 。是前二三十年,一個姓 黃 的學政造作的假古董,也還可以起坐。”
(4).指起居、作息的地方。《官場現形記》第六回:“演武廳後面,另有三間起坐,是預備撫院吃飯歇息的處所。”《孽海花》第三一回:“來到樓上,一間臥室,一間起坐,器具帷幙,色色華美。” 高曉聲 《李順大造屋》:“他粗粗一碼算,兄妹兩人兩個房(妹妹以後出嫁了就讓兒子住),起坐、灶頭各半間,養豬、養羊、堆柴也要一間。”
(5).指私房錢。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六:“常住錢不敢私貨。貧僧積下幾文起坐,盡數分付足下,勿以寡見阻。”
(6).指離席。相聲《新房子》:“回到客廳一看,客人都起坐啦,坐在沙發上。”
山枕
枕頭。古代枕頭多用木、瓷等製作,中凹,兩端突起,其形如山,故名。 唐 溫庭筠 《更漏子》詞:“山枕膩,錦衾寒,覺來更漏殘。” 明 無名氏 《鳴鳳記·鄒慰夏孤》:“寳猊煙未冷,山枕夢成空。” 清 納蘭性德 《虞美人》詞:“羊生已分孤眠過,山枕檀痕涴。”
孤雲
(1).單獨飄浮的雲片。 唐 李白 《獨坐敬亭山》詩:“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唐 杜牧 《將赴吳興登樂遊原》詩:“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 宋 蘇軾 《虔州八境圖》詩之二:“勌客登臨無限思,孤雲落日是 長安 。” 明 范受益 王錂 《尋親記·相逢》:“思親回首望孤雲,回首望孤雲。”
(2).比喻貧寒或客居的人。《文選·陶潛<詠貧士>》:“萬族各有託,孤雲獨無依。” 李善 註:“孤雲,喻貧士也。” 宋 范仲淹 《送徐登山人》詩:“今日江南行,孤雲無繫程。”
倦鳥
倦飛之鳥。亦以喻倦遊之人。 宋 宋庠 《巡視河防置酒晚歸作》詩之一:“天長倦鳥沒,山晚跛牂回。” 明 劉基 《北上感懷》詩:“倦鳥思一枝,櫪馬志千里。營營勞生心,出入靡定止。”
題詩
(1).就一事一物或一書一畫等,抒發感受,題寫詩句。多寫於柱壁、書畫、器皿之上。 唐 高適 《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崔顥》:“後游 武昌 ,登 黃鶴樓 ,感慨賦詩。及 李白 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顥 題詩在上頭。’無作而去,為哲匠斂手雲。” 清 金埴 《不下帶編》卷二:“頃見一士題詩隣壁,甚佳。”
(2).指所題寫的詩句。 魯迅 《南腔北調集·“連環圖畫”辯護》:“《你的姊妹》木刻七幅,題詩一幅。”
鈍澀
滯澀;不滑潤
鈍澀的眼睛
才力
才華;智力
才力應難跨數公,凡今誰是出群雄。——唐· 杜甫《戲為六絕句(之四)》
一代宗師才力薄,望溪文集 阮亭詩。—— 清· 袁枚《仿 元遺山論詩》(之一)
才力超群
老來
年老之後。 唐 杜甫 《哭韋大夫之晉》詩:“童孺交遊盡,喧卑俗事牽。老來多涕淚,情在強詩篇。” 宋 陸游 《孤坐無聊每思江湖之適》詩:“老來閲盡榮枯事,萬變惟應一笑酬。” 明 劉昺 《憶秦娥》詞:“少年離別,老來依舊。”《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若不早為籌畫,到了那展轉不開的時候,還是請公公重作出山之計,再去奔走來養活你我呢?還是請婆婆摒擋薪水,受老來的艱窘呢?”
少年
古稱青年男子,現在指人大約十歲到十五歲這個階段
少年兒童讀物
勞生
《莊子·大宗師》:“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俟我以老,息我以死。”後以“勞生”指辛苦勞累的生活。 唐 張喬 《江南別友人》詩:“勞生故白頭,頭白未應休。” 宋 王禹偁 《惠山寺留題》詩:“勞生未了還東去,孤棹寒蓬宿浪花。” 明 劉基 《次韻和孟伯真感興》之二:“無用文章豈療飢,勞生筋骨已支離。” 郁達夫 《夜偕陳世鴻氏、松永氏宿鼓山》詩:“供宿 贊公 房,一洗勞生悴。”
知幾
謂有預見,看出事物發生變化的隱微徵兆。《易·繫辭下》:“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凟,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後漢書·袁紹傳》:“監軍之計,在於持牢,而非見時知幾之變也。” 唐 吳筠 《覽古》詩之十二:“達者貴量力,至人尚知幾。” 清 方文 《贈錢馭少》詩之二:“ 伯子 知幾早,逃名 震澤 西。”
萬事
一切事情;全部事情
萬事如意
嘆息
(1) 嘆氣
惟聞女嘆息。——《樂府詩集·木蘭詩》
未嘗不嘆息。——諸葛亮《出師表》
聞琵琶已嘆息。——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倚杖自嘆息。——唐·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僅嘆息曰。——《資治通鑑》
御史嘆息去。——清· 張廷玉《明史》
制府繞階嘆息,知變生肘腋,頃刻間便有作亂之事。——清· 魏源《聖武紀》
(2) 嘆美;讚嘆
姑娘此時,除了心中感激,點頭嘆息之外,再無別話。——《兒女英雄傳》
鈯斧
不鋒利的斧頭。《五燈會元·六祖大鑒禪師法嗣·青原山行思禪師》:“吾有箇鈯斧子,與汝住山。” 宋 陸游 《思歸》詩:“會當求鈯斧,送老 鏡湖 濱。” 元 耶律楚材 《請奧公禪師開堂疏》之三:“既收鈯斧子,不藉破皮鞋。”
濯磨
亦作“ 濯摩 ”。洗滌磨鍊。比喻加強修養,以期有為。 宋 蘇軾 《<居士集>敘》:“自 歐陽子 出,天下爭自濯磨,以通經學古為高,以救時行道為賢,以犯顏納説為忠。” 宋 葉適 《題賈儼不忘室》詩:“子先法曹掾,仁義躬濯磨。” 元 劉壎 《隱居通議·雜錄》:“思昔 仁祖 嘗下詔書,以古道飭天下士。天下士皆自濯摩,亦翕然丕變,一歸於正。”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然則 滿洲 弗逐,而欲士之爭自濯磨,民之敵愾效死,以期至乎獨立不羈之域,此必不可得之數也。”
阿誰
疑問代詞。猶言誰,何人。《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紫騮馬歌辭》:“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三國志·蜀志·龐統傳》:“ 先主 謂曰:‘向者之論,阿誰為失?’” 元 李好古 《張生煮海》第二折:“撥轉頂門關棙子,阿誰不是大羅仙。” 尹爟 《九月上越王台》詩:“空教 陸賈 降雄策,此日 佗 城屬阿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