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試後作

作者:江源 朝代:明代

殿試後作原文

吾曹草茅士,何幸逢亨嘉。

春風叨奏禮闈捷,臨軒制策頒黃麻。

彤墀獨對日正午,萬言走筆如龍蛇。

登名龍虎榜,致身帝王家。

宮守於我有,言責於我加。

敢道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思民何道底溫飽,致君何術如重華。

寄言我輩新郎君,東塗西抹非所誇。

詩詞問答

問:殿試後作的作者是誰?答:江源
問:殿試後作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注釋

1. 押麻韻

參考注釋

吾曹

猶我輩;我們。《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吾曹何愛不為公。” 南朝 梁 王僧孺 《與何炯書》:“斯大丈夫之志,非吾曹之所能及已。” 宋 楊萬里 《次主簿叔乞米韻》:“文字借令真可煮,吾曹從古不應貧。”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二:“吾曹市語,舉大數以為言,五金蓋五十金雲。” 郭沫若 《在歡送志願軍大會上》詩:“海洋深情逾骨肉,永恆勝利屬吾曹。”

草茅

亦作“ 草茆 ”。亦作“艸茅”。1.雜草。《楚辭·卜居》:“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 唐 杜甫 《奉酬嚴公寄題野亭之作》詩:“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無徑欲教鋤。” 清 唐甄 《潛書·柅政》:“雖無不肖攘民之事,而視民若忘,等於草茅。”

(2).草野;民間。多與“朝廷”相對。《儀禮·士相見禮》:“凡自稱於君,士大夫則曰下臣,宅者在邦則曰市井之臣,在野則曰草茅之臣。”《梁書·張弘策傳》:“英雄今何在?為已富貴,為在草茅?” 宋 歐陽修 《上范司諫書》:“夫布衣韋帶之士,窮居草茅,坐誦書史,常恨不見用。” 清 侯方域 《朋黨論下》:“朝廷有頑鈍無恥之大臣,而後草茅有激濁揚清之名士。”《醒世姻緣傳》第一回:“分明是草茆兒戲,到像 細柳 規模。”

(3).在野未出仕的人;平民。《新唐書·馬周傳贊》:“ 周 之遇 太宗 ,顧不異哉!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 章炳麟 《秦政記》:“建國之主,非起於艸茅,必拔於搢紳也。” 吳晗 《朱元璋傳》第二章三:“﹝ 劉基 ﹞以 賈誼 、 屈原 自比,怨 元 朝政府不用草茅,不問採薇,自艾自嘆。”

(4).比喻鄙陋微賤。 唐 陳子昂 《為宗舍人謝贈物表》之二:“自國之寵貴,未聞此榮。草茅孤臣,何以堪處!”

(5).比喻淺陋微賤的人。 宋 曾鞏 《與杜相公書》:“閤下以舊相之重,元老之尊,而猥自抑損,加禮於草茆之中,孤煢之際。” 宋 曾鞏 《福州謝到任表》:“草茆弱質,素依及物之仁;犬馬微誠,終冀因心之恕。”

何幸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很幸運。 郭沫若 《參觀劉胡蘭紀念館》詩:“何幸驅車來 文水 ?虔誠掃墓更升堂。”

亨嘉

猶亨會。 宋 范仲淹 《體仁足以長人賦》:“所以法而用也,既不由幹事之貞;體以長焉,又不預亨嘉之禮。” 宋 司馬光 《為龐相公謝官表》:“適際亨嘉之會,誤膺濬哲之知。”

春風

(1) 春天的風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杜牧《贈別》

(2) 比喻和悅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長環境

禮闈

(1). 漢 代尚書省在 建禮門 內,又近禁闈,故稱之為禮闈。《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出入禮闈,朝夕舊館。” 李善 注引《十洲記》:“ 崇禮闈 ,即尚書上省門; 崇禮 東 建禮門 ,即尚書下舍門,然尚書省二門名禮,故曰‘禮闈’也。” 張銑 註:“禮闈,尚書省也。” 唐 王維 《工部楊尚書夫人京兆王氏墓志銘》:“朝含香兮禮闈,夕青瑣兮黃扉。”

(2).指古代科舉考試之會試,因其為禮部主辦,故稱禮闈。 唐 杜甫 《哭長孫侍郎》詩:“禮闈曾擢桂,憲府舊乘驄。” 唐 劉禹錫 《宣上人遠寄賀禮部王侍郎放榜後詩因而續和》:“禮闈新榜動 長安 ,九陌人人走馬看。” 清 袁枚 《隨園隨筆·禮闈》:“ 開元 七年考功員外郎 李昂 為舉人詆呵,帝以員外郎望輕,乃移貢舉於禮部,以侍郎主之,禮部選士自此始。見《新唐書·選舉志》。”

臨軒

(1).皇帝不坐正殿而御前殿。殿前堂陛之間近檐處兩邊有檻楯,如車之軒,故稱。《後漢書·黨錮傳·李膺》:“ 讓 訴寃於帝,詔 膺 入殿,御親臨軒,詰以不先請便加誅辟之意。” 唐 王維 《少年行》之四:“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 明光宮 。”《清史稿·禮志九》:“ 乾隆 十四年,定命將儀三:一曰授敕印,經略大將軍出師,皇帝臨軒頒給。”

(2).在窗前。軒,窗檻。 唐 元稹 《鶯鶯傳》:“ 張生 臨軒獨寢,忽有人覺之。”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傳》:“公既去,而執拂者臨軒指吏曰:‘問去者處士第幾?住何處?’”

制策

皇帝有事書之於策(竹簡)以問臣下,稱為“制策”。 漢武帝 元光 元年詔賢良,各“受策察問,鹹以書對”, 董仲舒 、 公孫弘 等都先後對策。見《漢書·武帝紀》。後為科舉考試所採用,成為國家取士的科目之一。 唐 劉肅 《大唐新語·舉賢》:“ 張柬之 進士擢第為 清源 丞,年且七十餘, 永昌 初,勉復應制策。” 宋 蘇軾 《策別七》:“國家取人,有制策,有進士,有明經,有詞科,有任子,有府史雜流。”《宋史·蘇軾傳》:“ 軾 始具草,文義粲然。復對制策,入三等。”

黃麻

(1).植物名。 * 的別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穀一· * 》:“ * 即今火麻,亦曰黃麻。處處種之,剝麻收子。有雌有雄,雄者為枲,雌者為苴。”

(2).植物名。又名絡麻。一年生草本,葉子卵形,開黃色小花,結蒴果,球形,表面有皺紋。莖皮纖維供紡織用,根和葉子中醫入藥,對 * 出血、膀胱結石等症有療效。亦指這種植物的莖皮纖維。

(3).古代詔書用紙。亦借指詔書。古代寫詔書,內事用白麻紙,外事用黃麻紙。 唐 杜甫 《贈翰林張四學士垍》詩:“紫誥仍兼綰,黃麻似《六經》。” 楊倫 箋注引《唐會要》:“ 開元 三年,始用黃麻紙寫詔。” 宋 葉適 《直院中書莫公殂往哀痛不能成文輒留小詩靈幾並致鱸魚金柑為奠》詩:“閣老今無地上身,黃麻紫誥兩沉淪。” 清 趙翼 《送劉石庵相公還朝》詩:“敭歷遍中外,入相宣黃麻。”

彤墀

即丹墀。借指朝廷。 唐 韓愈 《歸鼓城》詩:“我欲進短策,無由至彤墀。” 宋 秦觀 《寄孫莘老少監》詩:“一出 承明 七換麾,君恩復許上彤墀。”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三二:“彤墀小立綴鵷鸞,金碧初陽當畫看。”

獨對

(1).單獨召見問對。《新唐書·蔣伸傳》:“ 宣宗 雅信愛 伸 ,每見必咨天下得失…… 伸 三起三留,﹝帝﹞曰:‘他日不復獨對卿矣。’ 伸 不諭,未幾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用傅文忠》:“ 傅文忠 為椒房懿親,人實勤謹,故特命晚間獨對,復賞給黃帶,四團龍補服。”《清史稿·文祥傳》:“ 英 法 聯軍犯 天津 , 僧格林沁 密疏請幸 熱河 。 文祥 ……力持不可,偕廷臣言之,復請獨對。”

(2).獨自面對;單獨相對。 清 劉獻廷 《和異君看梅之作》:“佳游深寤寐,獨對真徘徊。” 茅盾 《色盲》:“﹝ 林白霜 ﹞和青年女子獨對,而且在一個汽車裡,這在他還是第一次,雖然不至於手足無措,確有幾分彷徨無主了。”

正午

中午十二點

走筆

用筆很快地寫

走筆疾書

龍蛇

比喻非常的人物

深山大澤,實生龍蛇。——《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杜預注:“言非常之地,各生非常之物。”

登名

(1).上聞。具名上奏。《史記·周本紀》:“維天建 殷 ,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顯亦不賓滅,以至今。” 唐 韓愈 《燕河南府秀才》詩:“功曹上言公,是月當登名。”

(2).猶揚名。 唐 韓愈 《復志賦》:“豈不登名於一科兮,曾不補其遺餘。” 宋 周必大 《米芾馬賦》:“ 元章 詞筆俊拔,略無滯礙。使能約以法度,博以學問,則生當獨步翰墨之場,沒且登名文章之録,其成就豈止此而已。”

龍虎榜

唐 貞元 八年, 歐陽詹 與 韓愈 、 李絳 等二十三人於 陸贄 榜聯第, 詹 等皆俊傑,時稱“龍虎榜”。見《新唐書·文藝傳下·歐陽詹》。後因謂會試中選為登龍虎榜。 宋 王禹偁 《贈狀元先輩孫僅》詩:“粉壁乍懸龍虎榜,錦標終屬鶺鴒原。” 元 鮮于必仁 《折桂令·韓吏部》曲:“龍虎榜聲名播揚,鳳凰池翰墨流芳。”《儒林外史》第四九回回目:“翰林高談龍虎榜,中書冒占鳳凰池。”

致身

《論語·學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原謂獻身。後用作出仕之典。 唐 杜甫 《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之七:“ 長安 卿相多少年,富貴應須致身早。”

王家

(1).猶王室,王朝,朝廷。《書·武成》:“至於 大王 ,肇基王跡, 王季 其勤王家。” 孔穎達 疏:“ 王季 修 古公 之道,諸侯順之,是能纘統 大王 之業,勤立王家之基本也。” 唐 呂溫 《道州律令要錄序》:“太尉侍中勤勞王家,惠於生人。” 宋 強至 《上參政趙侍郎啟》:“十載台路,一心王家。” 王國維 《頤和園長詞》:“上相留都擁大牙,東南諸將翊王家。”

(2).王侯之家。《後漢書·梁冀傳》:“又多拓林苑,禁同王家。” 南朝 梁 沉約 《彌勒贊》:“脫屣王家,來承寶位。”

言責

(1) 指君主時代臣下對君主進諫的責任

(2) 指對自己的言論所負的責任

春風得意

原指考取進士,現在形容心情歡暢,洋洋自得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後》

馬蹄

馬的蹄子

一日

(1) 有一天

程一日果以眥睚 * 。——宋·王讜《唐語林·雅量》

一日於驢上。——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一日晌午。——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2) 一天,一晝夜

一日之內。——唐·杜牧《阿房宮賦》

常如一日。——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苟且非一日。——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奉一日歡。——清·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前一日。——清·梁啓超《譚嗣同傳》

長安

長安地名始於秦朝,西漢、隋、唐等朝的都城,在今陝西西安一帶

何道

(1).什麼方法。《楚辭·天問》:“覆舟 斟尋 ,何道取之?” 聞一多 疏證:“言 少康 滅 斟尋氏 ,奄若覆舟,獨以何道取之乎?”

(2).什麼緣故。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耒水》:“眾兒曰:‘汝直,牛何道不走耶?’”

溫飽

吃得飽,穿得暖

解決了溫飽問題

致君

謂輔佐國君,使其成為聖明之主。《墨子·親士》:“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 唐 杜甫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致君 堯 舜 上,再使風俗淳。” 宋 岳珂 《桯史·王荊公》:“ 荊公 自以為遭遇不世出之主,展盡底藴,欲成致君之業。”

重華

(1). 虞舜 的美稱。《書·舜典》:“曰若稽古帝 舜 ,曰 重華 ,協於帝。” 孔 傳:“華,謂文德。言其光文重合於 堯 ,俱聖明。”《楚辭·九章·涉江》:“駕青虬兮驂白螭,吾與 重華 游兮瑤之圃。”一說, 舜 目重瞳,故名。《史記·五帝本紀》:“ 虞 舜 者,名曰 重華 。” 張守節 正義:“﹝ 舜 ﹞目重瞳子,故曰 重華 。”後亦用以代稱帝王。 宋 楊萬里 《寄題南城吳子直子常上舍兄弟社倉》詩:“ 有虞 有宋 雙重華,兩聖一心民一家。”《說郛》卷二九引 宋 無名氏《朝野遺記》:“重華( 孝宗 )聞上( 光宗 )疾,自臨大內,撫視時,上噤不知人。”

(2).舊喻帝王功德相繼,累世昇平。 宋 李攸 《宋朝事實·真宗癸丑赦文》:“良民合歸厚之風,嘉穀茂重華之歲。”

(3).歲星的別稱。《史記·天官書》:“歲星,一曰攝提,曰重華,曰應星,曰紀星。”

寄言

(1).猶寄語、帶信。《楚辭·九章·思美人》:“願寄言於浮雲兮,遇 豐隆 而不將。” 唐 元稹 《遣興》詩之五:“寄言抱志士,日月東西跳。” 明 袁宏道 《祝雨》詩:“寄言行雨兒,莫下山頭去。”

(2).謂把某種思想感情寄托在詩文之中。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序:“是故復之不足,則吟詠以肆志,吟詠之不足,則寄言以廣意。”《宋書·謝靈運傳論》:“自 建武 暨乎 義熙 ,歷載將百,雖綴響聯辭,波屬雲委,莫不寄言上德,託意玄珠,遒麗之辭,無聞焉耳。”

我輩

我等,我們。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孫興公 作《天台賦》成,以示 范榮期 云:‘卿試擲地,要作金石聲。’ 范 曰:‘恐子之金石,非宮商中聲。’然每至佳句,輒云:‘應是我輩語。’” 唐 杜甫 《萬丈潭》詩:“造幽無人境,發興自我輩。”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六:“若內翰不諱,我輩豈忍獨生?” 魯迅 《熱風·隨感錄五十四》:“這許多事物擠在一處,正如我輩約了 燧人氏 以前的古人,拼開飯店一般,即使竭力調和,也只能煮個半熟。”

新郎君

指新進士或新及第者。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紀》:“ 薛監 晚年厄於宦途,嘗策羸赴朝,值新進士榜下,綴行而出。時進士團所由輩數十人,見 逢 行李蕭條,前導曰:‘迴避新郎君!’” 宋 蘇軾 《送蜀人張師厚赴殿試》詩之二:“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馬如飛。”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莊岳委談上》:“新郎君, 唐 人自稱新獲第者。”

東塗西抹

(1).謂婦女用脂粉打扮。 宋 陸游 《阿姥》詩:“猶有塵埃嫁時鏡,東塗西抹不成粧。” 宋 陳善 《捫虱新話·東坡山谷詩可謂畫本》:“正如市倡東塗西抹,忽見 謝 家夫人蕭散,自有林下風采,亦復可喜。”

(2). 唐 薛逢 晚年宦途失意,曾策瘦馬赴朝。值新科進士列隊而出,前導責 逢 迴避, 逢 笑,遣人答曰:“報導莫貧相!阿婆三五少年時,也曾東塗西抹來。”見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記》。本以婦女裝飾為喻,謂自己少年時亦曾憑文章取進士。後用為自己寫作或繪畫的謙詞。 金 元好問 《自題寫真》詩:“東塗西抹竊時名,一線微官誤半生。”《剪燈新話·令狐生冥夢錄》:“三生賤士,一介窮儒。左枝右梧,未免兒啼女哭;東塗西抹,不救命蹇時乖。”《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七回:“我從前曾經要學畫兩筆山水,東塗西抹的鬧了多少時候,還學不會呢!”亦作“ 東抹西塗 ”。 清 龔自珍 《金縷曲·沉虹橋廣文小像題詞》詞:“祇東抹西塗還肯。兩載雲萍交誼在,更十行斜墨匆匆印。”

(3).胡寫亂塗;輕率下筆。《說岳全傳》第七十回:“本寺近日來了一個瘋僧,最喜歡東塗西抹,想必是他寫的。” 清 梁章鉅 《浪跡叢談·郭頻伽論詩兩則》:“ 宋 ‘四靈’之論五律曰:‘一篇幸止四十字,再加一字,吾未如之何矣!’ 金源 黨竹豀 之論七律曰:‘五十六字皆如聖賢,中有一字不經鑪錘,便若一屠沽子厠其間也。’語皆名雋,可為東塗西抹者下一針砭。”

(4).比喻不從根本著手。 梁啓超 《新民論》第二節:“非爾者,則雖今日變一法,明日易一人,東塗西抹,學步效顰,吾未見其能濟也。”

非所

(1).不按規定時間;不時。《荀子·王霸》:“傷國者,何也?曰:以小人尚民而威,以非所取於民而巧。” 王先謙 集解引 俞樾 曰:“非所,猶非時也。”

(2).不是人能夠正常生活的地方。指監獄、邊荒之地等。《後漢書·陳蕃傳》:“或禁錮閉隔,或死徙非所。”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陰注陽受》:“先是 翱 典 合肥郡 ,有一道人詣 翱 ,自言能使鬼神。 翱 謂其妖……命繫於非所。”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三:“ 康熙 癸未,狀元 王式丹 以 江南 科場事牽涉,卒於非所。”

詩詞推薦

殿試後作原文_殿試後作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