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書所見原文
昨朝殺虎潘家園,今朝殺虎蘆浦團。
獵人羽箭銅牙弩,連朝殺虎來送官。
送官歸去日將夕,沙路紛紛皆虎跡。
四山哮吼刮腥風,手驚弩墮那能射。
君不見一虎死,百虎生,行路難,路難行。
詩詞問答
問:行路難書所見的作者是誰?答:張庸
問:行路難書所見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張庸的名句有哪些?答:張庸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御選元詩卷十二
參考注釋
昨朝
昨天;昨晨。 唐 高適 《同群公秋登琴台》詩:“靜然顧遺塵,千載如昨朝。” 吳組緗 《山洪》二:“你昨朝不是到鎮上打桐油去了嗎?”
家園
(1) 家裡的庭院
(2) 故鄉
(3) 泛指家庭
今朝
(1) 今天
(2) 現在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獵人
從事打獵職業的人或指打獵有專長的人
羽箭
箭。因尾部綴鳥羽,故稱。 唐 杜甫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良相頭上進賢冠,猛將腰間大羽箭。” 宋 朱敦儒 《朝中措》詞:“雪獵星飛羽箭,春遊花簇雕鞍。”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弧矢》:“凡鵰翎箭,行疾過鷹、鷂翎,十餘步而端正,能抗風吹。北虜羽箭多出此料。”
銅牙弩
用銅製機栝發箭的弓。 唐 杜甫 《復愁》詩之七:“ 貞觀 銅牙弩, 開元 錦獸張。” 仇兆鰲 註:“《唐六典註》:《釋名》:弩,怒也,有怒勢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鉤弦曰牙,似牙齒也。牙外曰郭,為牙之規郭也。合名之曰機。《南越志》: 龍川 有 營澗 ,常有銅弩牙流出水,皆以銀黃雕鏤,取之者祀而後得。父老云: 越王 弩營處也。” 清 曹寅 《射雉詞》:“不惜二雄為雌死,當言新試銅牙弩。”亦省作“ 銅牙 ”。 唐 溫庭筠 《雉場歌》:“緑場紅跡未相接,箭發銅牙傷彩毛。”
連朝
猶連日。 唐 杜甫 《奉贈盧參謀》詩:“説詩能累夜,醉酒或連朝。” 元 戴表元 《招子昂飲歌》:“不見朱樓高到天,鳳簫龍管連朝起。” 清 魏源 《天台石樑雨後觀瀑歌》:“我來正值連朝雨,兩崖逼束風愈怒。”
送官
送交官府。《三國志·魏志·田豫傳》“雖殊類,鹹高 豫 節”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我見公貧,故前後遺公牛馬,公輒送官。”《宋史·職官志十二》:“詔罷天下職田,悉以歲入租課送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昨夜那幾個賊如何送官究治,我也不及去打聽了。” 徐哲身 《反啼笑因緣》第四回:“口上雖說送官嚴辦,其實卻在那兒私刑處治。”
去日
指過去的日子
去日苦多
沙路
(1).沙灘上的路;沙石路。 北周 庾信 《望野》詩:“涸渚通沙路,寒渠塞水門。” 唐 孟浩然 《夜歸山門歌》:“人隨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歸 鹿門 。” 宋 陸游 《舟中》詩:“忽聽疏鐘知寺近,笑尋沙路上 牛頭 。” 元 周權 《秋日》詩:“石脈泉花蘸眼明,竹根沙路舊經行。” 清 李必恆 《﹝乙﹞醜紀災詩》之七:“歸墟迷海口,沙路塞 雲梯 。”
(2).指 唐 代專為宰相通行車馬所鋪築的沙面大路。 唐 李賀 《沙路曲》:“柳瞼半眠丞相樹,珮馬釘鈴踏沙路。” 清 唐孫華 《御筆賜故相李文恪公篤念前勞匾額恭紀》詩之一:“許身直擬學 皋 夔 ,沙路登庸髩已絲。”參見“ 沙堤 ”。
(3).即沙線。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八:“是故海上之兵,無風不戰,大風不戰,大雨不戰,逆風逆潮不戰,陰雲濛霧不戰,日晚夜黑不戰,颶風將至、沙路不熟、賊眾我寡、前無泊地皆不戰。”參見“ 沙綫 ”。
紛紛
(1) 多而雜亂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唐· 高適《別董大》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唐·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 一個接一個地,接二連三地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唐·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哮吼
(1).野獸吼叫。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三:“師子哮吼奮起,左右鹹驚。” 唐 薛用弱 《集異記·丁岩》:“虎則跳躍哮吼,怒聲如雷。” 清 趙翼 《檐曝續記·西山煤》:“虎性急不耐煩,滾愈急,輙哮吼而死。”
(2).泛指大聲喊叫。《西遊記》第二七回:“ 孫大聖 布施手段,舞著鐵桿,哮吼一聲,諕得那狼蟲顛竄,虎豹奔逃。”
(3).指器物發出聲響。 唐 羅鄴 《早發宜陵即事》詩:“青萍委匣休哮吼,未有恩讐擬報誰?” 宋 陸游 《圓通寺建僧堂疏》:“木魚哮吼,千僧閣也在下風;露柱證明,九梁星直須退步。”
(4).謂聲威震懾。 漢 桓譚 《新論》:“ 周亞夫 嚴猛哮吼,可謂國之大將。” 清 吳從先 《妓虎傳》:“ 鄴下 以文章哮吼人,人目之為繡虎。”
(5).病症名。《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喘吼總括》“喘則呼吸氣急促,哮則喉中有響聲”註:“呼吸氣出急促者,謂之喘急。若更喉中有聲響者,謂之哮吼。”參見“ 哮喘 ”。
腥風
腥臭之風。亦喻兇殘的氣氛。 唐 韓愈 《叉魚招張功曹》詩:“血浪凝猶沸,腥風遠更飄。” 宋 陸游 《龍洞》詩:“想當蟠蟄未奮時,腥風逼人云觸石。” 明 劉基 《沁園春》詞:“奈狐狸夜嘯,腥風滿地,蛟螭晝舞,平陸成江。” 清 黃遵憲 《春夜招鄉人飲》詩:“天地黑如盤,腥風吹雨血。”
那能
方言。怎么樣。
出處:章炳麟 《新方言·釋詞》:“凡諸形狀皆謂之態,亦謂之能; 蘇州 問何如曰那能,那即若字,能即態字,猶通語言曾(俗作怎)么樣矣。”
例句:殷夫 《監房的一夜》:“ 小王 說:‘老和尚後來那能了呢?’說著笑了。”
不見
(1)
不曾相見
老哥倆可有日子不見了
(2)
見不著;丟失
一輛新腳踏車轉身就不見了
行路難
(1).行路艱難。亦比喻處世不易。 唐 杜甫 《宿府》詩:“風塵荏苒音書絶,關塞蕭條行路難。” 唐 白居易 《太行路》詩:“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
(2).樂府雜曲歌辭名。內容多寫世路艱難和離情別意。原為民間歌謠,後經文人擬作,采入樂府。 南朝 宋 鮑照 《擬行路難》十九首及 唐 李白 所作《行路難》三首都較著名。《晉書·袁山松傳》:“初, 羊曇 善唱樂, 桓伊 能輓歌,及 山松 《行路難》繼之,時人謂之‘三絶’。” 陳去病 《少年行》之三:“勸君莫誦《行路難》,勸君莫復居 長安 。”
難行
(1).不易做到。《韓非子·八經》:“法之所外,雖有難行,不以顯焉。”
(2).行走困難;不易前進。 唐 韓愈 《江漢答孟郊》詩:“流沙信難行,馬足常往還。”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一:“共有三十餘灘,石大灘險難行。”
(3).佛教語。猶苦行。修行時身心所受的磨鍊。《說郛》卷八五引 宋 張商英 《護 * 》:“何獨至於佛而疑之,曠大刼來修難行苦行,成等正覺,為聖中至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