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名重功高服搢紳,精神圖畫在麒麟。
去提黼扆還天子,歸與園林作主人。
三徑松筠供嘯傲,一堂風月替囂塵。
時平自有無窮事,誰解如公早退身。
詩詞問答
問:《建炎丞相成國呂忠穆公退老堂詩·其一》的作者是誰?答:胡邃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胡邃的名句有哪些?答:胡邃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真韻
參考注釋
搢紳
插笏於紳。紳,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圍於腰際的大帶。《周禮·春官·典瑞》“王晉大圭” 鄭玄 注引 漢 鄭司農 曰:“晉讀為搢紳之搢,謂插於紳帶之間,若帶劍也。”《資治通鑑·漢武帝元封元年》:“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搢紳,射牛行事,封 泰山 下東方。”後用為官宦或儒者的代稱。《東觀漢記·明帝紀》:“是時學者尤盛,冠帶搢紳,游雍而觀化者,以億萬計。” 唐 權德輿 《知非》詩:“名教自可樂,搢紳貴行道。”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內務府大員》:“內府人員惟充本府差使,不許外任部院,惟科目出身者,始許與搢紳為伍。” 林紓 《與姚叔節書》:“傖人入城,購搢紳殘敝之冠服,襲之以耀其鄉里,人即以搢紳目之,吾弗敢信也。”
精神
(1) 指意識、思維、神志等
精神為之。——漢· 王充《論衡·訂鬼篇》
(2) 又
俱用精神。
精神復舊。——《聊齋志異·促織》
(3) 指內容的實質所在;主要的意義
譯者沒有體會原文的精神
(4) 活力;精力
精神飽滿
(5) 活躍;有生氣
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
(6) 意志
不撓之精神。——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犧牲精神。
圖畫
(1)
(2) 繪畫
(3) 用線條、色彩描繪出來的形象(如油畫、素描或版畫)
(4) 比喻壯麗的江山
(5) 生動的描寫或形象的描繪
(6) 謀劃
麒麟
(1).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形狀像鹿,頭上有角,全身有鱗甲,尾像牛尾。古人以為仁獸、瑞獸,拿它象徵祥瑞。《管子·封禪》:“今鳳凰麒麟不來,嘉穀不生。” 宋 黃庭堅 《送范德孺知慶州》詩:“阿兄兩持 慶州 節,十年麒麟地上行。” 郭沫若 《屈原》第三幕:“你們要聽那妖精的話,說鳳凰是雞,說麒麟是羊子,說龍是蚯蚓,說靈龜是甲魚。”
(2).比喻才能傑出的人。《晉書·顧和傳》:“ 和 二歲喪父,總角便有清操,族叔 榮 雅重之,曰:‘此吾家麒麟,興吾宗者,必此人也。’”
(3).見“ 麒麟閣 ”。
(4).見“ 麒麟殿 ”。
黼扆
(1).古代帝王座後的屏風,上畫斧形花紋。《書·顧命》:“狄設黼扆綴衣。” 孔 傳:“扆,屏風,畫為斧文,置戶牖間。”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表》:“敷表降闕,獻替黼扆。” 明 焦竑 《焦氏筆乘續集·黼扆》:“謹按禮書白與黑間為黼扆,則屏障畫黼文於其上,取分辨昭彰之義無疑矣。”
(2).借指帝王。 唐 顏真卿 《開府儀同三司行尚書右丞相上柱國贈太尉廣平文貞公宋公神道碑銘》:“登聞黼扆,驟列繡裳。”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一:“勞侵黼扆,士失耕農。” 明 劉基 《感興》詩之三:“神謀不是閭閻識,廟算誰聞黼扆思。”
(3).指帝座。 清 朱琦 《感事》詩:“至尊勞旰食,軍書叢黼扆。”
天子
古以君權為神所授,故稱帝王為天子
歸來見天子。——《樂府詩集·木蘭詩》
天子坐明堂。
園林
專供人遊玩休息的種植了花草樹木的地方
園林藝術
作主
對某件事作出決定並負全責
這件事應由我作主
三徑
亦作“ 三逕 ”。 晉 趙岐 《三輔決錄·逃名》:“ 蔣詡 歸鄉里,荊棘塞門,舍中有三徑,不出,唯 求仲 、 羊仲 從之游。”後因以“三徑”指歸隱者的家園。 晉 陶潛 《歸去來辭》:“三徑就荒,松竹猶存。” 唐 蔣防 《題杜賓客新豐里幽居》詩:“退跡依三逕,辭榮繼二 疏 。” 宋 蘇軾 《次韻周邠》:“南遷欲舉力田科,三徑初成樂事多。”《花月痕》第十五回:“旁邊掛著一副對聯是:一簾秋影淡於月,三徑花香清欲寒。”
松筠
松樹和竹子。《禮記·禮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後因以“松筠”喻節操堅貞。 南朝 齊 王融 《奉和南海王殿下詠秋胡妻》:“日月共為照,松筠俱以貞。”《梁書·元法僧等傳論》:“ 侃 則臨危不撓, 鴉仁 守義殞命,可謂志等松筠,心均鐵石。” 唐 杜甫 《贈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韻》:“浪跡同生死,無心恥賤貧。偶然存蔗芋,幸各對松筠。”《警世通言·王嬌鸞百年長恨》:“ 嬌鸞 松筠之志雖存,風月之情已動。”
嘯傲
放歌長嘯,傲然自得;指行為曠達,不受世俗禮法拘束(多指隱士生活)
嘯傲東林下。——晉· 陶潛《飲酒》
嘯傲江湖
風月
(1) 本指清風明月
初秋涼夕,風月甚美。——《南史·褚彥回傳》
(2) 男女情愛
如今長大了,漸知風月。——《紅樓夢》
囂塵
亦作“嚻塵”。1.喧鬧揚塵。《左傳·昭公三年》:“子之宅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 楊伯峻 註:“囂,喧鬧。塵,塵土飛揚。” 宋 曾鞏 《靈岩寺兼簡重元長老二劉居士》詩:“更聞雷遠相從樂,世道囂塵豈可乾。” 明 王錂 《春蕪記·訪友》:“[外]石林精舍囂塵少,[生]仗爾高朋探寂寥。”
(2).指紛擾的塵世。 南朝 齊 謝朓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版橋》詩:“嚻塵自茲隔,賞心於此遇;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 唐 白居易 《期李二十文略王十八質夫不至獨宿仙遊寺》詩:“ 文略 也從牽吏役, 質夫 何故戀囂塵?” 宋 張孝祥 《減字木蘭花·贈尼師舊角奴也》詞:“清齋浄戒,休作斷腸垂淚債;識破囂塵,作箇逍遙物外人。”《再生緣》第三回:“已托禪心歸浄界,還遭俗累涉囂塵。”
時平
時世承平。 南朝 梁簡文帝 《南郊頌》序:“塵清世晏,倉兕無用其武功;運謐時平,鵷鷺鹹修其文德。” 宋 劉克莊 《賀新郎·郡宴和韻》詞:“但得時平魚稻熟,這腐儒,不用青精飯。” 康有為 《過昌平城》詩:“時平堡堠生青草,欲出軍都吊鬼雄。”
有無
亦作“ 有亡 ”。1.有或無。《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臣 楚國 之鄙人也,幸得宿衛,十有餘年,時從出遊,游於後園,覽於有無,然猶未能徧覩也。” 李善 註:“覽於有無,謂或有所見,或復無也。” 漢 揚雄 《羽獵賦》:“馳弋乎神明之囿,覽觀乎羣臣之有亡。” 唐 賈島 《送僧》詩:“言歸文字外,意出有無間。”《水滸傳》第三九回:“這個不難,只取牢城營文冊一查,便見有無。”
(2).指家計的豐或薄。《禮記·檀弓上》:“ 子游 問喪具。夫子曰:‘稱家之有亡。’ 子游 曰:‘有亡惡乎齊?’” 陸德明 釋文:“有亡……一音無。” 孔穎達 疏:“亡,無也。言各隨其家計豐薄有無也。” 宋 范仲淹 《宋故乾州刺史張公神道碑》:“﹝公﹞復常好施,與宗族同其有亡。”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城中人每年各按照家中有無,到天王廟去殺豬,宰羊,磔狗,獻雞,獻魚,求神保佑五穀的繁殖,六畜的興旺,兒女的長成,以及作疾病婚喪的禳解。”
(3).指有餘與不足。《書·益稷》:“懋遷有無化居,烝民乃粒,萬邦作乂。” 孫星衍 疏:“有為有餘,無為不足也。”按,《文選·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四》引作“有亡”。 唐 韓愈 《原道》:“為之賈以通其有無。” 宋 蘇軾 《過雲龍山人張天驥》詩:“墟里通有無,垣牆任摧倒。”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商人各負擔了花紗同貨物,灑脫的向深山中村莊走去,同平民作有無交易,謀取什一之利。”
(4).所有。 唐 韓愈 《處士盧君墓志銘》:“其弟 渾 ,以家有無,葬以車一乘於 龍門山 先人兆。” 宋 曾鞏 《故太常博士吳君墓碣》:“其喪父也,以家之有無葬,故葬不緩。”
(5).古代哲學範疇。有,指事物的存在,有“有形、有名、實有”等義;無,指事物的不存在,有“無形、無名、虛無”等義。《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次及 宋岱 、 郭象 ,鋭思於幾神之區; 夷甫 、 裴頠 ,交辨於有無之域:並獨步當時,流聲後代。”
退身
(1).引退;隱居。《管子·宙合》:“故退身不捨端,修業不息版,以待清明。” 漢 嚴忌 《哀時命》:“孰魁摧之可久兮,願退身而窮處。” 唐 元結 《處規》:“吾厭世人飾言以由道,藏智以全璞,退身以顯行,設機以樹名。” 清 吳敏樹 《湖北按察使貴陽唐子方先生哀辭》:“原公之始,方被任而決於退身。”
(2).指脫身。 丁玲 《韋護》第三章:“他想 * 脫一切職務,退身出來,離開這裡。”
(3).後退。 孫犁 《澹定集·<善闇室紀年>摘抄》:“另一方面也因為家有一點恆產,有退身之路,可以不依附他人,所以能把腰直立起來。”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建炎丞相成國呂忠穆公退老堂詩·其一原文_建炎丞相成國呂忠穆公退老堂詩·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