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嶠雜詠詩百二十首韻·其十三·原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龍鱗常試望,膴膴辟何年。

名將千軍駐,高賢五柳眠。

莒齊譬焦石,虞芮置閒田。

復降公劉跡,今存大雅篇。

詩詞問答

問:《和李嶠雜詠詩百二十首韻·其十三·原》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先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五十八

參考注釋

龍鱗

(1).龍的鱗甲。《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其土則丹青赭堊,雌黃白坿,錫碧金銀,眾色炫耀,照爛龍鱗。” 李善 註:“ 郭璞 曰:‘如龍之鱗彩也。’” 呂向 註:“言眾物顏色相照爛然如龍鱗也。”

(2).《韓非子·說難》:“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 * 。人主亦有逆鱗,説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後因以“龍鱗”指人主。《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天下士大夫捐親戚,棄土壤,從大王於矢石之間者,其計固望其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所志耳。” 唐 吳兢 《貞觀政要·論任賢》:“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 宋 梅堯臣 《送馬司諫使北》詩:“每逆龍鱗司諫諍,又持旄節使 陰山 。” 明 顧大典 《青衫記·蠻素至江》:“不道龍鱗難逆遭黜降,喜青山正對黃堂。”

(3).指皇帝的袞服,龍袍。 唐 杜甫 《秋興》詩之五:“雲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聖顏。” 仇兆鰲 註:“龍鱗,謂袞衣之龍章。” 明 謝讜 《四喜記·雙桂聯芳》:“鳴鞘隱隱聲傳,仰見龍鱗日耀。”

(4).像龍鱗的樣子。 漢 揚雄 《甘泉賦》:“金人仡仡其承鍾虡兮,嵌巖巖其龍鱗。” 李善 註:“龍鱗,似龍之鱗也。” 呂延濟 註:“言壯勇之金人飾以龍文,令負鐘虡。”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賦》:“石瓊文而翕赩,山龍鱗而炤爛。” 宋 王禹偁 《和陳州田舍人留別》之五:“道服日斜披鶴氅,藥畦春暖步龍鱗。”

(5).似龍鱗的事物。指水波,漣漪。 晉 郭璞 《江賦》:“溭淢濜溳,龍鱗結絡。” 唐 厲玄 《從軍行》:“戰場收驥尾,清翰怯龍鱗。” 宋 梅堯臣 《汴水斗減寄彥國》詩:“深灘鼇背出,淺浪龍鱗斜。” 明 劉基 《摸魚兒》詞:“碧江風過龍鱗起,天際白雲如絮。”

(6).幼竹。幼竹有籜,如龍鱗狀。 唐 虞世南 《賦得臨池竹應制》:“龍鱗漾 嶰谷 ,鳳翅拂漣漪。”

(7).松檜之屬。松檜之皮如龍鱗,故稱。 唐 王維 《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老作龍鱗。” 宋 梅堯臣 《檜詠》:“龍鱗已愛松身直,珠實還看柏華垂。”

(8).累累垂垂的葡萄。 唐 劉禹錫 《葡萄歌》:“馬乳帶輕霜,龍鱗曜初旭。”

(9).寶刀名。 三國 魏 曹丕 《劍銘》:“又造百辟露陌刀一,長三尺二寸,狀如龍文,名曰龍鱗。”

常試

平素的訓練。《尉繚子·攻權》:“異口虛言,將無修容,卒無常試,發攻必衄。”

膴膴

膏腴;肥沃。《詩·大雅·緜》:“ 周 原膴膴堇荼如飴。” 毛 傳:“膴膴,美也。” 晉 張載 《七哀詩》:“恭文遙相望,原陵鬱膴膴。” 唐 辯機 《<大唐西域記>贊》:“降生故基,與川原而膴膴;潛靈舊址,對郊阜而茫茫。”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地質略論》:“嗚呼!不待十年,將見此膴膴中原,已非復吾曹之故國!”

名將

1.著名的將領,也喻指在某個方面占領先地位的人物。

出處: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王離,秦之名將也。”

唐 韓愈《烏氏廟碑銘》:“及武德已來,始以武功為名將家。”

《三國演義》第十六回:“操曰:‘將軍(指于禁)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堅壘,任謗任勞,使反敗為勝,雖古之名將,何以加茲!’”

《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老先生功在社稷,今日角巾私第,口不言功,真古名將風度。”

鄭觀應《盛世危言·懇荒》:“千里饋糧,士有飢色,雖有精兵名將,又豈能不飲不食。”

王迪《八千里路雲和月》:“拜讀陳賡同志遺作兩篇--果然名將之筆,柔鋒似劍!”

高賢

(1).以之為高尚、賢良。《戰國策·趙策一》:“天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賢大王行義。”

(2).高尚賢良。《呂氏春秋·審分》:“譽以高賢,而充以卑下;贊以潔白,而隨以污德。”

(3).指高尚賢良的人。《漢書·禮樂志》:“大海蕩蕩水所歸,高賢愉愉民所懷。” 唐 陳子昂 《上薛令文章啟》:“然則文章薄伎,固棄於高賢;刀筆小能,不容於先達。”《花月痕》第十四回:“丈夫垂名動萬年,記憶細故非高賢。”

五柳

見“ 五柳先生 ”。

焦石

即煤炭。 晉 王嘉 《拾遺記·岱輿山》:“ 岱輿山 一名 浮析 ,東有 員淵 千里……山人掘之,入地數尺,得焦石如炭滅有碎火,以蒸燭投之,則然而青色。” 唐 韓翃 《別李明府》詩:“五侯焦石烹江筍,千戶沉香染客衣。”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石三·石炭》:“《拾遺記》言‘焦石如炭’,《嶺表録》言‘ 康州 有焦石穴’,即此也。”參見“ 煤炭 ”。

虞芮

周 初二國名。相傳兩國有人曾因爭地興訟,到 周 求 西伯 姬昌 平斷。《詩·大典·緜》:“ 虞 芮 質厥成, 文王 蹶厥生。”《史記·周本紀》:“於是 虞 芮 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 周 。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 虞 芮 之人未見 西伯 ,皆慙,相謂曰:‘吾所爭, 周 人所恥,何往為,祗取辱耳。’遂還,俱讓而去。”後因以“虞芮”指能謙讓息訟者。 晉 葛洪 《抱朴子·用刑》:“但當先令而後誅,得情而勿喜,使 伯氏 無怨於失邑, 虞 芮 知恥而無訟耳。” 明 李東陽 《若虛詩來欲平馬訟五迭韻答若虛並柬文敬佩之》:“欲令 虞 芮 成禮讓,不遣 秦 越 相譏訶。”

公劉

古代 周 族的領袖。傳為 后稷 的曾孫。他遷徙 豳 地(今 陝西 旬邑 )定居,不貪享受,致力於發展農業生產。後用為仁君的典實。《隸釋·漢蜀郡屬國辛通逵李仲曾造橋碑》:“西征鄙國,撫育犁元,除煩省苛, 公劉 之仁。”

大雅

(1).《詩經》的組成部分之一。舊訓雅為正,謂詩歌之正聲。《詩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雅》為 周 王畿內樂調。《大雅》多為 西周 王室貴族的作品,主要歌頌 周 王室祖先乃至 武王 、 宣王 等之功績,有些詩篇也反映了 厲王 、 幽王 的暴虐昏亂及其統治危機。《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吳公子 札 來聘……為之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體,其 文王 之德乎!’”後亦用以稱閎雅淳正的詩篇。 唐 李白 《古風》之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傳》:“自 杜甫 後,大雅不作,至 明 乃復振。”

(2).稱德高而有大才的人。《文選·班固<西都賦>》:“大雅宏達,於茲為羣。” 李善 註:“大雅,謂有大雅之才者。《詩》有《大雅》,故以立稱焉。” 明 蔣燦 《題杜少陵像》詩:“大雅長往矣,遺容後代看。” 清 感惺 《斷頭台·受讞》:“那議會啊,聚四方里耆英大雅。”

(3).泛指學識淵博的人。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剪報一斑>拾遺附文》:“至於分類分得不倫不類,那是小子底學識不到,還得大雅指正指正呢。”

(4).謂高尚雅正。 宋 葉適 《賀縣尉》詩:“端龐還有北人風,大雅元非 楚 士同。” 清 戴名世 《<野香亭詩集>序》:“其音和平而大雅,其旨綿渺而藴藉。” 葉聖陶 《倪煥之》十七:“這樣不傷大雅而又含有象徵意義的詞兒正合於一個青年人寄興的需要,他就常常用它。”

詩詞推薦

和李嶠雜詠詩百二十首韻·其十三·原原文_和李嶠雜詠詩百二十首韻·其十三·原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