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陣子·三邊無事原文
風送征軒迢遞。參差千里余。
目斷妝樓相憶苦。魚雁山川鱗跡疏。
和愁封去書。春色可堪孤枕。
心焦夢斷更初。早晚三邊無事了。
香被重眠比目魚。雙眉應自舒。
詩詞問答
問:破陣子·三邊無事的作者是誰?答:敦煌曲子
問:破陣子·三邊無事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注釋
1. 出處:敦煌歌辭總編卷一
參考注釋
征軒
遠行的車。 唐 岑參 《題永樂韋少府廳壁》詩:“故人是邑尉,過客駐征軒。” 前蜀 韋莊 《江上逢史館李學士》詩:“前年分袂 陝 城西,醉憑征軒日欲低。”
迢遞
亦作“ 迢遰 ”。亦作“ 迢逓 ”。亦作“ 迢遞 ”。1.遙遠貌。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指 蒼梧 之迢遞,臨迴江之威夷。” 唐 杜甫 《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漢中判官》詩:“居人莽牢落,遊子方迢遰。” 唐 歐陽詹 《蜀中將回留辭韋相公》詩:“明晨首鄉路,迢逓孤飛翼。” 元 劉君錫 《來生債》第二折:“怎熬的程途迢遞,更和那風雨瀟疎。” 明 何景明 《辰谿縣》詩:“蠻音聞漸異,迢遞動鄉愁。” 清 孫枝蔚 《坐逆風船同趙天醉作》詩:“水程迢逓日將晡,風伯顛狂雨又俱。” 章炳麟 《東夷詩》之三:“三步復五步,京市亦迢遰。” 王統照 《牧羊兒》詩:“故鄉迢遞。”
(2).指思慮悠遠。 明 梅鼎祚 《玉合記·詗約》:“當此春景融和,不奈鄉心迢遞。”《初刻拍案驚奇》卷九:“望上林何日得雙棲,心迢遞。”
(3).高峻貌。 晉 陶潛 《讀<山海經>》詩之三:“迢遞 槐江嶺 ,是為 玄圃 丘。” 南朝 齊 謝朓 《郡內高齋閒坐答呂法曹》詩:“結構何迢遰,曠望極高深。” 南朝 梁 王錫 《宿山寺賦》:“延層軒之迢逓,屬廣廡之踟躕。” 宋 司馬光 《王君貺宣徽垂示<嵩山祈雪詩>十章合為一篇以酬之》:“山椒迢遰峻無極,行挽枯藤蹋危石。” 蘇曼殊 《無題》詩之二:“寄語 * 要珍重,鳳樓迢遞燕應迷。”
(4).曲折貌。《陳書·江總傳》:“喜園迢遰,樂樹扶疎。” 元 楊載 《詩法家數·七言古詩》:“七言古詩,要鋪敍,要有開合,有風度,要迢遞險怪,雄俊鏗鏘,忌庸俗軟腐。”
(5).婉轉貌。 宋 丘崈 《夜行船·越上作》詞:“恣樂追涼日暮,簫鼓月明人去,猶有清歌迢逓,聲在芰荷深處。”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七:“有一人奏攜琴,一人奏繁華令相和,風雷疾轉,泉漏鏗鏘……最動人處卻在抑揚迢遞間寫得人心弦上的言語。”
(6).連綿不絕貌。 南朝 梁 沉約 《九日侍宴樂游苑》詩:“虹旌迢逓,翠華葳蕤。” 唐 楊巨源 《送絳州盧使君》詩:“朱欄迢遞因高勝,粉堞清明欲下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山圍草木翠煙平,迢遰新城接舊城。”
(7).時間久長貌。 唐 韋應物 《春宵燕萬年吉少府南館》詩:“河漢上縱橫,春城夜迢遞。” 唐 元稹 《古決絕詞》之三:“一去又一年,一年何可徹。有此迢遞期,不如死生別!”
見“ 迢遞 ”。
參差
(1) 不齊
參差荇菜。——《詩·周南·關睢》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唐· 杜牧《阿房宮賦》
(2) 早晚相差
參差了三兩年
(3) 差池;失誤
沒半點兒參差
譯意參差
(4) 馬虎
不敢參差
(5) 關係不融洽
人人不睦,個個參差
千里
指千里馬
先王之千里。——《呂氏春秋·察今》
目斷
猶望斷。一直望到看不見。 唐 丘為 《登潤州城》詩:“鄉山何處是,目斷 廣陵 西。” 宋 晏殊 《訴衷情》詞:“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無語憑闌乾,目斷行雲。” 王季思 校註:“目斷,猶雲望斷。” 清 陳維崧 《望湘人·寓樓微雪詠隔垣所見》詞:“枉目斷瑤堦,難遞 飛瓊 音信。”
妝樓
舊稱婦女居住的樓房。 唐 沉佺期 《侍宴安樂公主新宅應制》詩:“粧樓翠幌教春住,舞閣金鋪借日懸。” 唐 白居易 《春詞》:“低花樹映小粧樓,春入眉心兩點愁。” 清 張宸 《送張翼西駙馬還京》詩:“粧樓翠幙春無數,憔悴人間 孫子荊 。”
指婦女的居室。 唐 沉佺期 《侍宴安樂公主新宅應制》詩:“妝樓翠幌教春住,舞閣金鋪借日懸。” 宋 柳永 《少年游》詞:“日高花榭懶梳頭,無語倚妝樓。”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就逮》:“妝樓曉看荷香十里,猊爐煙燼。” 歐陽予倩 《桃花扇》第二場:“[ 侯朝宗 ]:小生有意拜訪 香君 妝樓,不知能否如願?”
相憶
相思;想念。《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三·飲馬長城窟行》:“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 唐 杜甫 《夢李白》詩之一:“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前蜀 韋莊 《謁金門》詞之二:“空相憶,無計得傳訊息。”《醒世恆言·獨孤生歸途鬧夢》:“深閨只是空相憶,不見關山愁 * 。”
雁山
亦作“鴈山”。1.即 雁門山 。 南朝 梁 江淹 《別賦》:“ 遼水 無極, 雁山 參雲。”一本作“鴈山”。 唐 陳子昂 《送魏大從軍》詩:“ 雁山 橫 代 北, 狐塞 接 雲中 。” 唐 楊憑 《邊塞行》:“細叢 榆塞 迥,高點 雁山 晴。”參見“ 雁門 ”。
(2).即 雁盪山 。 宋 陸游 《菖蒲》詩:“ 雁山 菖蒲 崑山 石, 陳叟 持來慰幽寂。” 錢仲聯 校注引《嘉泰會稽志》:“今 會稽 有一種,葉有脊如劍,謂之 雁盪 菖蒲。”參見“ 雁盪山 ”。
川鱗
指河魚。 宋 梅堯臣 《寄光化退居李晉卿》詩:“川鱗可為饔,山毛可為蔌。”
春色
(1) 春天的景色
(2) 指臉上的喜色
可堪
用於問句句首,等於說“那堪”、“怎堪”,即“那能禁得住”、“怎能受得了”
可堪回首。——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孤枕
獨枕。借指獨宿、獨眠。 唐 李白 《月下獨酌》詩之三:“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唐 李商隱 《戲贈張書記》詩:“別館君孤枕,空庭我閉關。” 元 宋無 《送金華黃晉卿之諸暨判官》詩:“雨來孤枕夜,夢別故人時。”《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如花玉貌正當年,帳冷幃空孤枕畔,枉自熬煎。”
心焦
心中著急煩躁
夢斷
猶夢醒。 唐 李白 《憶秦娥》詞:“簫聲咽, 秦 娥夢斷 秦 樓月。” 元 尹公遠 《尉遲杯·題盧古溪響碧琴所》詞:“何事夢斷湖山,尚 九里 松聲,八月潮怒。” 清 錢謙益 《西湖雜感》詩之五:“殘燈彷彿朱衣語,夢斷潮聲夜殷牀。”
更初
猶言更始。《魏書·程駿傳》:“百憂既盪,與之更初。”
早晚
(1) 早晨和晚上
他每天早晚都練氣功
(2) 時候
他已走了多半天了,這早晚多半已經到家了
(3) 〈方〉∶泛指將來某個時候
你早晚進城來,到我們這裡坐坐
(4) 或早或晚
人早晚要死的
三邊
(1). 漢 時指 匈奴 、 南越 、 朝鮮 。《史記·律書》:“ 高祖 有天下,三邊外畔。”
(2).指東、西、北邊陲。《後漢書·楊震傳》:“ 羌 虜鈔掠,三邊震擾。”《資治通鑑·漢安帝延光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三邊,東、西、北也。”
(3). 明 時指 延綏 、 甘肅 、 寧夏 三地區。《明史·憲宗紀一》:“﹝ 成化 十年正月﹞癸卯, 王越 總制 延綏 、 甘肅 、 寧夏 三邊,駐 固原 。”
(4).原 安邊 及 定邊 、 靖邊 三縣的合稱。抗日戰爭時期為 陝 甘 寧 邊區的行政分區,簡稱 三邊 。 毛 * 《組織起來》:“我希望你們回到 關中 去,回到 隴東 去,回到 三邊 去……領導人民,領導民眾,把工作做得更好。”
(5).泛指邊境,邊疆。 唐 辛常伯 《軍中行路難》詩:“但令一被君王知,誰憚三邊征戰苦。” 宋 劉克莊 《漢宮春·丞相生日乙丑》詞:“但管取,三邊無警,活他百萬生靈。” 元 無名氏 《昊天塔》第一折:“可憐死戰三邊上,不得生封萬戶侯。”
無事
(1).沒有變故。多指沒有戰事、災異等。《禮記·王制》:“天子無事,與諸侯相見,曰朝。” 鄭玄 註:“事謂征伐。”《史記·平準書》:“ 漢 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 宋 曾鞏 《本朝政要策·契丹》:“自此邊境去矢石之憂,天下無事,百姓和樂。” 明 陳子龍 《議財用》:“若雲多事,則自古亦無無事之國也。”
(2).指無為。道家主張順乎自然,無為而治。《老子》:“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史記·蘇秦列傳》:“竊為君計者,莫若安民無事,且無庸有事於民也。” 金 元好問 《李道人崧陽歸隱圖》詩:“道人本無事,何苦塵中為?”
(3).無所事事。《孟子·滕文公下》:“士無事而食,不可也。”《史記·張儀列傳》:“ 陳軫 曰:‘公何好飲?’ 犀首 曰:‘無事也。’” 唐 韓愈 《秋懷詩》之三:“學堂日無事,驅馬適所願。” 宋 辛棄疾 《醜奴兒近·博山道中》詞:“只消山水光中,無事過這一夏。”
(4).無須;沒有必要。《後漢書·臧洪傳》:“ 洪 於大義,不得不死;念諸君無事空與此禍,可先城未破,將妻子出。” 明 劉基 《題枯木圖》詩:“白髮死枕席,無事傷其躬。” 清 納蘭性德 《夢江南》詞:“ 江 南好,何處異京華?香散翠簾多在水,緑殘紅葉勝於花,無事避風沙。”
(5).無端;沒有緣故。《北齊書·神武帝紀下》:“今若無事背王,規相攻討,則使身及子孫,還如王誓。” 北周 庾信 《楊柳歌》:“定是 懷王 作計悞,無事翻覆用 張儀 。” 宋 范成大 《江安道中》詩:“威名功業吾何有?無事飄飄犯百蠻。”
香被
薰香的被子。 唐 上官昭容 《綵書怨》詩:“露濃香被冷,月落錦屏虛。” 唐 王初 《自和書秋》:“ 湘 女怨弦愁不禁, 鄂 君香被夢難窮。”
比目魚
(1).鰜、鮃、鰈、鰨、舌鰨等魚類的統稱。這幾種魚身體皆扁平而闊,成長後兩眼逐漸移到頭部的一側,平臥在海底。又名鰜、魪、魼、鞋底魚、婢簁魚、奴屩魚、板魚、箬葉魚、偏口魚、拖沙魚等。《爾雅·釋地》:“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史記·封禪書》:“東海致比目之魚。”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四·比目魚》:“比,並也。魚各一目,相併而行也。”
(2).舊說此魚一目,須兩兩相併始能遊行,故古代常用以比喻形影不離的情侶或朋友。 宋 梅堯臣 《八月二十二日回過三溝》詩:“不見沙上雙飛鳥,莫取波中比目魚。” 元 徐琰 《一枝花·間阻》套曲:“再幾時能夠那柔條兒再接上連枝樹?再幾時能夠那暖水兒重溫活比目魚?” 明 張居正 《答石麓李相公書》:“昔為比目魚,今作紛飛鳥,人生聚散離合,可勝嘆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