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登望仙閣原文
嚴城偶出半扉開,一路寒煙醉草萊。
野鳥尋花啼廢宅,長松帶雨過荒台。
憑高易感興衰事,觸景同傷詠眺才。
歸思欲呼樽酒豁,北邙晚吹起紅埃。
詩詞問答
問:晚秋登望仙閣的作者是誰?答:朱紹昌
問:晚秋登望仙閣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晚秋登望仙閣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灰韻 出處:古今圖書集成
參考注釋
嚴城
戒備森嚴的城池。 南朝 梁 何遜 《臨行公車》詩:“禁門儼猶閉,嚴城方警夜。” 唐 皇甫冉 《與張諲宿劉八城東莊》詩:“寒蕪連古渡,雲樹近嚴城。” 清 吳偉業 《石公山》詩:“忽而遇嚴城,猿猱不能縋。” 郁達夫 《晨進東華門口占》詩:“疏星淡月夜初殘,鐘鼓嚴城欲渡難。”
一路
(1) 在整個的行程中;沿路
一路領先
一路奇景。——《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一路逐隊而行。——《廣東軍務記》
(2) 貫穿旅程
一路多保重
(3) 同一類
一路貨
(4) 同一方向進行,走同樣路
咱們是一路嗎?
(5) 一起(來、去、走)
我與他一路來的
(6) 一列
成一路縱隊齊步走
寒煙
亦作“ 寒煙 ”。寒冷的煙霧。 南朝 宋 顏延之 《應詔觀北湖田收》詩:“陽陸團精氣,陰谷曳寒煙。” 元 黃庚 《江村》詩:“極目江天一望賒,寒煙漠漠月西斜。” 清 葆光子 《物妖志·木·柳》:“及其南柯夢後,衰草荒榛,寒煙暮雨,同一邱耳。”
見“ 寒煙 ”。
草萊
(1).猶草莽。雜生的草。《南史·孔珪傳》:“門庭之內,草萊不翦。” 宋 葉適 《代人上書》:“奪農人牛具,犁伐之地,草萊隨長。” 清 周亮工 《介壽以胡彥遠見慰札子相示卻寄》詩:“一畝田中盡草萊,旅堂經歲不曾開。”
(2).指荒蕪之地。《管子·七臣七主》:“主好本, * 好墾草萊。” 章炳麟 《訄書·定版籍》:“凡草萊,初闢而為露田園池者,多連阡陌,雖不躬耕,得特專利五十年,期盡而鬻之,程以十年。”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四章:“只要兩三年內 宛 洛 稍得安定,人民來歸,草萊漸開,人懷保家之心,士無飢餒之憂,則中原大局可定, 宛 洛 一帶也就固若金湯了。”
(3).猶草野。鄉野;民間。《漢書·蔡義傳》:“臣 山 東草萊之人,行能亡所比,容貌不及眾。” 宋 范仲淹 《舉張問孫復狀》:“右臣伏覩赦書節文,應天下懷材抱器,或淹下位,或滯草萊,委逐處具事聞奏。” 清 李漁 《風箏誤·議婚》:“蒼天不負奇才,拔英雄自草萊。”
(4).布衣。平民。《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草萊樂業,守屏稱事。” 張銑 註:“草萊謂山野採樵之人也,守屏謂州牧也。” 唐 李商隱 《漫成》詩之四:“不妨常日饒輕薄,且喜臨戎用草萊。” 清 孫枝蔚 《覽古》詩之六:“用人限資格,何以服草萊?”
尋花
(1).出遊賞花。 唐 白居易 《且游》詩:“弄水回船尾,尋花信馬頭。” 宋 梅堯臣 《永叔見索敘述》詩:“尋花不見人,前代公侯宅。”
(2).喻狎妓。《孽海花》第二二回:“這回三年服滿,進京謝恩,因為與 莊稚燕 是世交兄弟,一到京,就住在他家裡,只曉得尋花夕醉,挾彈晨游,過著快樂光陰。”
長松
藥草名。服之可黑鬚髮。 宋 蘇軾 《謝王澤州寄長松兼簡張天覺》詩之一:“莫道長松浪得名,能教覆額兩眉青。”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一·長松》:“長松生古松下,根色如薺苨,長三五寸,味甘微苦,類人參,清香可愛。按 張天覺 《文集》云:僧 普明 居 五臺山 ,患大風,眉髮俱墮,哀苦不堪。忽遇異人,教服長松,示其形狀。 明 採服之,旬餘毛髮俱生,顏色如故。”
憑高
登臨高處。 唐 李白 《天台曉望》詩:“憑高遠登覽,直下見溟 渤 。” 前蜀 韋莊 《婺州水館重陽日作》詩:“異國逢佳節,憑高獨苦吟。” 明 劉基 《念奴嬌·紅樹》詞:“憑高凝睇, 赤城 相去不遠。”
亦作“ 憑高 ”。憑藉高處。 清 黃鷟來 《回瀾閣》詩:“河流此日望迴瀾,傑閣憑高縱大觀。” 清 黃鷟來 《文選樓懷古》詩:“不用凴高嘆陳跡,江山文藻自長存。”
感興
感物寄興。 唐 白居易 《與元九書》:“ 鮑魴 有《感興》詩十五首。” 明 陸時雍 《詩鏡總論》:“ 太白 長於感興,遠於寄衷,本於十五《國風》為近。” 朱自清 《我所見的葉聖陶》:“那時他小說的材料是舊日的儲積;童話的材料有時卻是片刻的感興。”
觸景
見到眼前情景。 元 黃溍 《題清華亭》詩:“觸景幽興多,接物道機熟。” 元 王冕 《金陵行送余局官》詩:“高樓如天酒如海,觸景令人生感慨。” 清 趙翼 《甌北詩話·李青蓮詩》:“詩人遇題觸景,即有吟詠,豈必皆有所為耶?”
歸思
回家的念頭
(離家日久)歸思甚切
樽酒
(1).杯酒。《易·坎》:“樽酒簋貳,用缶。” 唐 杜甫 《客至》詩:“盤飱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2).代指酒食。 唐 羅隱 《讒書·後雪賦》:“ 梁王 詠嘆斯久,撤去樽酒。 相如 竦然,再拜稽首。”
北邙
亦作“ 北芒 ”。1.山名。即 邙山 。因在 洛陽 之北,故名。 東漢 、 魏 、 晉 的王侯公卿多葬於此。 漢 梁鴻 《五噫歌》:“陟彼 北芒 兮,噫!顧瞻帝京兮,噫!” 唐 沉佺期 《邙山》詩:“ 北邙山 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 洛城 。”《紅樓夢》第一回:“三劫後,我在 北邙山 等你,會齊了同往太虛幻境銷號。”
(2).借指墓地或墳墓。 晉 陶潛 《擬古》詩之四:“一旦百歲後,相與還北邙。” 唐 歐陽詹 《觀送葬》詩:“何事悲酸淚滿巾,浮生共是北邙塵。” 明 徐渭 《雌木蘭》第一出:“聽提刀廝殺把眉攢,長嗟嘆道:‘兩口兒北邙近也,女孩兒東坦蕭然。’” 王闓運 《哀江南賦》:“鬼躑躅於北邙,人蕭條於東市。”
晚吹
晚風。 唐 劉長卿 《觀校獵上淮西相公》詩:“笳隨晚吹吟邊草,箭沒寒雲落塞鴻。” 前蜀 韋莊 《雨霽池上作呈侯學士》詩:“鹿巾蔾杖葛衣輕,雨歇池邊晚吹清。”
紅埃
猶紅塵。指飛揚的塵土。《魏書·崔光傳》:“秋末久旱,塵壤委深,風霾一起,紅埃四塞。” 唐 羅鄴 《春夕寄友人時有與歌者南北》詩:“愁眼向誰零玉筯,征蹄何處駐紅埃。” 清 李符 《綺羅香》詞:“隔絶紅埃,但有香綿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