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舟師出虎門捕盜原文
此地鹹稱百穀王,虎門東下接重洋。
地窮炎徼千峰赭,天混諸蠻一氣蒼。
夜靜魚龍驚鼓角,風高鳧雁送帆檣。
微軀敢惜垂堂戒,要剪萑苻靖一方。
詩詞問答
問:率舟師出虎門捕盜的作者是誰?答:文星瑞
問:率舟師出虎門捕盜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率舟師出虎門捕盜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陽韻
參考注釋
此地
這裡,這個地方。 唐 駱賓王 《於易水送人》詩:“此地別 燕丹 ,壯士髮衝冠。”《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我初到此地,並不曾認得一個人。” 洪深 《抗戰十年來中國的戲劇運動與教育》:“集合在此地的都是青年。”
百穀王
指江海。百穀之水必趨江海,故稱。《老子》:“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補編·蔣琛》:“自憐休退五湖客,何幸追陪百穀王。”
虎門
(1).古代王宮的路寢門。《周禮·地官·師氏》:“居虎門之左,司王朝。” 鄭玄 註:“虎門,路寢門也。王日視朝於路寢,門外畫虎焉,以明勇猛,於守宜也。”《左傳·昭公十年》:“ 子良 曰:‘先得公, 陳 鮑 焉往?’遂伐虎門。”
(2).國子學的別稱。《周禮·地官·師氏》:“掌以媺詔王,以三德教國子……居虎門之左,司王朝。掌國中失之事以教國子,凡國之貴遊子弟學焉。”後世遂以虎門之左為國子學所在地,而以“虎門”為國子學的別稱。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景明寺》:“ 子才 洽聞博見,無所不通,軍國制度,罔不訪及。自王室不靖,虎門業廢。”《魏書·劉芳傳》:“ 蔡氏 《勸學篇》云:‘ 周 之師氏居虎門左,敷陳六藝,以教國子。’今之祭酒,即 周 師氏。” 章炳麟 《原儒》:“局之類名,蹴鞠弋道近射,歷譜近數,調律近樂,猶虎門之儒所事也。”按, 清 孫詒讓 曰:師氏教國子於國小,在王宮南之左(即皋門內之左也)。其居虎門左司王朝,則專據朝位言之,不涉教學之事。如 孫 說,則以虎門為國子學者,誤。參閱《周禮·地官·師氏》“居虎門之左司王朝” 清 孫詒讓 正義。
(3).地名。一曰 虎頭門 。在 廣東省 東莞市 西南,扼 珠江 出海之口,東有 大虎山 ,西有 小虎山 ,兩山相對如門,故名。 中 外船舶之入 廣州 者,必由 香港 入 珠江 ,經 虎門 ,始達 廣州 。 清 道光 年間, 林則徐 曾在此焚毀鴉片,並痛擊 英國 侵略軍。
東下
(1).東行。我國地勢西北方高,東南方低,故習慣稱東行為東下,與西上相對。《史記·淮陰侯列傳》:“ 常山王 背 項王 ,奉 項嬰 頭而竄,逃歸於 漢王 。 漢王 借兵而東下,殺 成安君 泜水 之南。”《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十三年》:“ 曹操 自 江陵 將順 江 東下。” 清 吳偉業 《過錦樹林玉京道人墓》詩序:“久之,有聞其復東下者,主於 海虞 一故人。”
(2).謂向東攻克。 唐 李白 《梁甫吟》:“君不見 高陽 酒徒起草中,長揖 山 東隆準公……東下 齊 城七十二,指揮 楚 漢 如旋蓬。”
重洋
一重重的海洋
遠涉重洋
炎徼
南方炎熱的邊區。 南朝 梁 江淹 《齊太祖高皇帝誄》:“冰洲炎徼,來獻其琛。” 唐 白居易 《遇微之於峽中》詩:“君還 秦 地辭炎徼,我向 忠州 入瘴煙。”
諸蠻
古代對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的總稱。 唐 元稹 《故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兼太子少傅贈太保鄭國公食邑三千戶嚴公行狀》:“緣溪諸蠻,狐鼠跧竄,王師步趨,不習嵌嶮。”《新唐書·吐蕃傳下》:“比年寇 黎 巂 , 皋 常折其兵, 定德 畏得罪,遂來降,因定 昆明 諸蠻。”
一氣
(1) 一舉,一次,不間斷地
一氣呵成
(2) 同一幫派,聲氣相通;同夥
他們通同一氣
(3) 一陣(多含貶義)
瞎鬧一氣
魚龍
(1).魚和龍。泛指鱗介水族。《周禮·地官·大司徒》“鱗物” 漢 鄭玄 註:“魚龍之屬。”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草木之遇陽春,魚龍之逢風雨。” 唐 杜甫 《秋興》詩之四:“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 明 李贄 《環陽樓晚眺得碁字》詩:“水底魚龍醒,花間鳥鵲飢。” 清 吳偉業 《黃河》詩:“白浪日崔嵬,魚龍亦壯哉。”
(2).指古代百戲雜耍中能變化為魚和龍的猞猁模型。亦為該項百戲雜耍名。《漢書·西域傳贊》:“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牴之戲以觀視之。” 顏師古 註:“魚龍者,為舍利之獸,先戲於庭極,畢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魚,跳躍潄水,作霧障日,畢,化成黃龍八丈,出水敖戲於庭,炫燿日光。” 唐 楊炯 《奉和上元酺宴應詔》:“百戲騁魚龍,千門壯宮殿。” 宋 蘇軾 《次韻答錢穆父作詩見及》:“魚龍絶伎來千里,斑白遺民數四朝。”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我還得經過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轎的鋪子,有白面無常鬼、藍面閻羅王、魚龍、轎子、金童玉女。”
(3).古爬行動物名。外形像魚,生於海洋。四肢槳狀,適於游泳。眼大。嘴長,牙齒尖銳,肉食。卵胎生。於侏羅紀最繁盛。
鼓角
戰鼓和號角的總稱。古代軍隊中為了發號施令而製作的吹擂之物
前面鼓角齊鳴,一彪軍出,放過馬謖,攔住 張郃。——《三國演義》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唐· 杜甫《閣夜》
風高
(1).風大。 唐 杜甫 《湖中送敬十使君適廣陵》詩:“秋晚岳增翠,風高湖涌波。” 唐 柳宗元 《田家》詩之三:“風高榆柳疎,霜重棃棗熟。”
(2).風儀高超。《魏書·高允傳》:“榮曜當時,風高千載。”
鳧雁
亦作“ 鳧鴈 ”。1.野鴨與大雁。有時單指大雁或野鴨。《荀子·富國》:“然後飛鳥鳧雁若煙海。”《楚辭·九辯》:“鳧鴈皆唼夫粱藻兮,鳳愈飄翔而高舉。”
(2).鴨與鵝。 唐 溫庭筠 《商山早行》詩:“因思 杜陵 夢,鳧雁滿回塘。”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朱雀門外街巷》:“近東即 迎祥池 ,夾岸垂楊、菰蒲、蓮荷,鳧雁游泳其間。”
帆檣
(1) 船桅,桅桿
(2) 船帆與桅檣,常指舟楫
微軀
微賤的身軀。常用作謙詞。 三國 魏 曹植 《敘愁賦》:“委微軀於帝室,充末列於椒房。”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四:“王者重言,伯者重信,不可以女子微軀,而負明約於天下,國之禍也。” 唐 牟融 《游報本寺》詩:“自笑微軀長碌碌,幾時來此學無還。” 清 周亮工 《西禪寺留別》詩:“微軀未敢厭烽煙,祖帳羣公盡大賢。” 郭沫若 《女神·棠棣之花》:“假使我們能救他們,便犧牲卻一己底微軀,也正是人生底無上幸福。”
垂堂
靠近堂屋檐下。因檐瓦墜落可能傷人,故以喻危險的境地。《漢書·爰盎傳》:“千金之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騎衡。” 顏師古 註:“垂堂,謂坐堂外邊,恐墜墮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及第後隱居》:“時四郊多壘, 穎 以垂堂之誡,絶意祿位,隱於 鹿門 別墅。” 清 李漁 《玉搔頭·情試》:“陛下這番出遊,屈萬乘之尊,冒垂堂之險,實為社稷存亡之繫。”
萑苻
(1).澤名。《左傳·昭公二十年》:“ 鄭國 多盜,取人於 萑苻 之澤。” 杜預 註:“ 萑苻 ,澤名。於澤中劫人。”一說,凡叢生蘆葦之水澤皆可謂之萑苻之澤,見 楊伯峻 《春秋左傳注》。後以稱盜賊出沒之處。 明 吳承恩 《贈邑侯湯濱喻公入覲障詞》:“盜息萑苻,淨掃鼪鼯之跡;訟清枳棘,坐消雀鼠之風。” 清 招廣濤 《募兵》詩:“不見萑苻中,流劫日縱橫。”
(2).指盜賊;草寇。《明史·李俊傳》:“屍骸枕籍,流亡日多,萑苻可慮。” 沉昌眉 《和弟》:“攫人無魑魅,御人無萑苻。” 郭沫若 《少年時代·黑貓》:“在宣布獨立以後,更由萑苻餘孽一變而為 豐 沛 功臣。”
(3).水楊的別名。 唐 蘇鶚 《蘇氏演義》卷下:“水楊,蒲楊也,枝勁細紉,作矢用。或言萑苻,亦水楊也。”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二·水楊》。
一方
(1).一邊。多指遠處。《詩·秦風·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鄭玄 箋:“在大水之一邊,假喻以言遠。”《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扁鵲 以其言飲藥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 司馬貞 索隱:“方猶邊也,言能隔牆見彼邊之人。” 三國 魏 曹丕 《與吳質書》:“今果分別,各在一方。” 宋 范成大 《送王仲顯赴瓊筦》詩:“十年五別歲月老,一方萬里音塵稀。”
(2).一處。指所居住的地方。《詩·小雅·角弓》:“民之無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讓,至於己斯亡。” 鄭玄 箋:“無善心之人,則徙居一處怨恚之。”《西遊記》第六五回:“經上言三千諸佛,想不是在一方;似 觀音 在 南海 , 普賢 在 峨眉 , 文殊 在 五台 。” 清 顧炎武 《與人書》之一:“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
(3).一個方面;一帶地方。《漢書·終軍傳》:“臣年少材下,孤於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南齊書·竟陵王子良傳》:“ 齊 有天下日淺,恩洽未布,一方或飢,當加優養。” 宋 歐陽修 《乞獎用孫沔札子》:“其養練士卒,招撫蕃夷,恩信著於一方,至今邊人思之。”《古今小說·張道陵七試趙昇》:“所以一方懼怕,每年用重價購求一人,赤身綁縛,送到廟中。” 陳沂 《奔襲劉黑七》:“我這下子活捉了他,不僅為我們這一方的老鄉們除了害,我還可以立一個特等功。”
(4).指物的一部分或事的一方面。《周禮·考工記·鮑人》:“信而直,則取材正也;信之而枉,則是一方緩、一方急也。若苟一方緩、一方急,則及其用也,必自其急者先裂。”《晉書·刑法志》:“理者,精玄之妙,不可以一方行也;律者,幽理之奧,不可以一體守也。” 宋 曾鞏 《請近更官制如周官六典為書札子》:“況於時異事殊,而可以膠於一方之説,泥於一偏之跡哉?”
(5).一種;一類。《慎子·民雜》:“是以大君因民之能為資,盡包而畜之,無能去取焉。是故不設一方以求於人,故所求者無不足也。”《淮南子·精神訓》:“以死生為一化,以萬物為一方。” 高誘 註:“方,類也。”《西京雜記》卷四:“其有一介之善,一方之藝,居接士之館。”
(6).猶言一種方法。《呂氏春秋·君守》:“今之為車者,數官然後成。夫國豈特為車哉,眾智眾能之所持也,不可以一物一方安車也。” 高誘 註:“方,道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養氣》:“雖非胎息之邁術,斯亦衛氣之一方也。”
(7).一種配方或藥方。《南齊書·虞悰傳》:“ 悰 善為滋味,和齊皆有方法……上就 悰 求諸飲食方, 悰 秘不肯出。上醉後,體不快, 悰 乃獻醒酒鯖鮓一方而已。”《西遊記》第七九回:“朕得一疾, * 日久不愈。幸國丈賜得一方,藥餌俱已完備,只少一味引子。”
(8).指東西南北四方之一。 唐 李賀 《北中寒》詩:“一方黑照三方紫, 黃河 冰合魚龍死。”
(9).數量詞。用於方形的東西。 唐 曹松 《碧角簟》詩:“八尺碧天無點翳,一方青玉絶纖塵。” 元 吳昌齡 《東坡夢》第一折:“你下山去俗人家沽一壺酒,買一方肉。” 元 曾瑞 《留鞋記》第四折:“將繡花鞋一隻、香羅帕一方,揣在小生懷內。”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湘事記·軍事篇二》:“其時都督印信未刊,隨取草紙一方,上書都督 焦 臨時命令,委任某為標統,某為營官,下蓋四正小印。” 臧克家 《罪惡的黑手》詩二:“有的把巧思運入一方石條的花紋,有的持一塊木片仔細地端詳。”
(10).數量詞。用於田地、土地。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榆白楊》:“種榆法:於其地畔種者,致雀損穀;既非叢林,率多曲戾;不如割地一方種之。” 唐 王建 《上田僕射》詩:“一方新地隔河煙,曾接諸生聽管絃。” 宋 張載 《經學理窟·周禮》:“井田亦無他術,但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畫定,使人受一方,則自是均。”
(11).數量詞。指一個方形,猶言一片。 唐 李端 《送從叔赴洪州》詩:“後夜相思處,中庭月一方。” 唐 劉禹錫 《生公講堂》詩:“高坐寂寥塵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12). 宋 代《方田法》,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為一方。見《宋史·食貨志上二》及《文獻通考·田賦四》。
(13).一面。表示一個動作跟另一個動作同時進行。 魯迅 《集外集拾遺·關於知識階級》:“至於諸君,是與舊的不同,是二十世紀初葉青年,如在勞動大學一方讀書,一方做工,這是新的境遇。”
(14).指事務上相對的兩個方面之一。 孫中山 《民族主義》第四講:“在戰爭的兩方面,一方叫做協商國,一方叫做同盟國。”
(15).一萬的隱語。詳“ 一乾一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