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館夜坐·其一原文
空階草露泫,乍聞涼雨滴。
不覺池流入,潮痕添一尺。
殘月印波光,遙遙盪孤石。
風林葉一聲,恍若有人跡。
詩詞問答
問:溪館夜坐·其一的作者是誰?答:李之世
問:溪館夜坐·其一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李之世的名句有哪些?答:李之世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七部
參考注釋
草露
(1).草上的露水。 漢 王粲 《從軍詩》之三:“下船登高防,草露霑我衣。” 唐 宋之問 《王子喬》詩:“空望山頭草,草露溼人衣。” 唐 杜甫 《日暮》詩:“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2).比喻恩澤。《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信凱讌之在藻,知和樂之食苹。桑榆之陰不居,草露之滋方渥。” 呂延濟 註:“草露之滋方渥,喻君恩已被霑矣。”
雨滴
(1) 以滴的形式下落的水,特別是指從雲中下落的
(2) 雨點
不覺
(1)
(2)
沒有發覺,沒有感覺到
一路景物極佳,也就不覺路途遙遠
(3)
想不到,無意之間
天天作詩著文,天長日久不覺已是著述頗豐
(4)
不禁,不由得
他們兩雙眼好像無意中碰在一起時,兩個都不覺紅了臉。——揚沫《青春之歌》
潮痕
潮退後留下的痕跡。 唐 朱鄴 《扶桑賦》:“山晴而瑞氣初動,海晚而潮痕乍濕。” 唐 李嘉祐 《仲夏江陰官舍寄裴明府》詩:“苔色侵衣桁,潮痕上井欄。” 唐 任翻 《秋晚郊居》詩:“海山藏日影,江月落潮痕。”
一尺
(1).表度量。十寸為一尺。《莊子·天下》:“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漢 劉向 《說苑·辨物》:“度量衡以黍生之為一分,十分為一寸,十寸為一尺。”《水滸傳》第八四回:“原來那 天山勇 ,馬上慣使漆抹弩,一尺來長鐵翎箭,有名喚做一點油。”
(2).形容極短或極寬,多含誇張之意,非實指。《韓詩外傳》卷七:“ 子貢 曰:‘兩國搆難,壯士列陣,塵埃漲天。 賜 不持一尺之兵、一斗之糧,解兩國之難。’” 漢 趙曄 《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市吏於是與 子胥 俱入見王, 王僚 恠其狀偉,身長一丈,腰十圍,眉間一尺。” 唐 孟郊 《秋懷》詩之三:“一尺月透戶,仡栗如劍飛。”
殘月
清晨出現的彎月;殘缺不圓的彎月
楊柳岸曉風殘月。——宋· 柳永《雨霖鈴》
波光
水波反射出來的光。 後蜀 顧夐 《河傳》詞:“波光渺渺,不知何處。” 明 劉基 《菩薩蠻·越城晚眺》詞:“樹色盪湖波,波光艷綺羅。” 楊朔 《潼關之夜》:“河水在暗夜裡閃動著黑亮的波光。”
遙遙
(1) 距離很遠
遙遙百有餘里。——《廣東軍務記》
(2) 時間久遠
遙遙無期
(3) 漂遙流動的樣子
舟遙遙以輕颺。——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恍若
(1).茫然。 唐 牛僧孺 《玄怪錄·岑順》:“使者復命, 順 忽然而寤,恍若自失。” 金 段成己 《醒心亭》詩:“翛然自得天游趣,恍若那知地境靈。”
(2).好像,仿佛。 唐 韓愈 《答李秀才書》:“ 元賓 之面容,恍若相接。” 宋 葉適 《醫工嘆重贈柳山人》詩:“一身盡異形質變,恍若土木徒人言。”《老殘遊記》第二回:“只是到後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裡彈似的。” 劉白羽 《火光照紅海洋》:“狂嘯的海風與澎湃的海濤從幾面襲來,使你恍若置身於海上懸崖。”
人跡
人的足跡;指人
荒無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