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市晴巒歌題巨然畫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山市晴巒歌題巨然畫原文

山市晴巒無山名,疑在大峨小峨阜。

試看峰頂露遠白,萬古冰霜九夏守。

凹坪乃始搆精藍,已是天半梯險陡。

八十四盤堪歷數,一盤一澗垂龍走。

林坳茅屋凡幾家,新店不知斯是否。

曉煙初泮落晴光,濕潤猶然滴樾藪。

蜀犬吠日雖得聞,訝似雲中鳴玉狗。

瀟湘傳景何足雲,馬遠見之應縮手。

元氣磅礴神淋漓,不可捉摸誰可偶。

此僧為畫乃談禪,普賢世界空諸有。

詩詞問答

問:山市晴巒歌題巨然畫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山市晴巒歌題巨然畫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有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七十七

2. 范成大峨眉紀行有新店之名

參考注釋

山市

(1).山區集市。 唐 張籍 《送海客歸舊島》詩:“竹船來 桂 府,山市賣魚鬚。” 明 曹學佺 《過木瀆》詩:“琢研開山市,為園灌藥苗。”

(2).山中蜃景。 元 趙顯宏 《晝夜樂·春》曲:“游賞園林酒半酣,停驂;停驂看山市晴嵐。”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五:“然人知有海市,而不知有山市。 東省萊 濰 去邑西二十里許,有 孤山 ,上有 夷齊廟 。誌稱 * ,西南風微起,則 孤山 移影城西。從城上望之,凡山巒林木、神祠人物,無不聚現。踰數時,漸遠,漸無所覩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山市》:“ 奐山 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大峨

四川 峨眉山 有 大峨 、 中峨 、 小峨 、 大峨 為三峰之一。今遊覽地即 大峨 、主峰 萬佛頂 海拔約三千米。

試看

試著看看;且看。 唐 韓愈 《盆池》詩之五:“且待夜深明月去,試看涵泳幾多星。” 元 康進之 《李逵負荊》第一折:“俺綽起這桃花瓣兒來,我試看咱,好紅紅的桃花瓣兒。”

峰頂

1.亦作"峰頂"。

2.山峰的頂端。

3.喻事物發展的頂點。

萬古

萬世

萬古長青

冰霜

(1)

(2) 比喻操守純潔清白

志固冰霜。——《臨川烈武王道規傳》

(3) 比喻神色嚴肅或態度冷淡

凜若冰霜

冷若冰霜

九夏

(1).古樂名。《周禮·春官·鍾師》:“鍾師掌金奏。凡樂事以鐘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納夏》、《章夏》、《齊夏》、《族夏》、《裓夏》、《驁夏》。” 鄭玄 註:“九夏皆詩篇名,頌之族類也。此歌之大者,載在樂章,樂崩亦從而亡。” 清 夏炘 《學禮管釋·釋九夏樂章》:“九夏皆門庭之樂也。《周禮·大司樂》:‘王出入則令奏《王夏》;屍出入則令奏《肆夏》;牲出入則令奏《昭夏》。’出入,謂出門入門也。”《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六·唐祀九宮貴神樂章》:“金奏九夏,圭陳八薌。”

(2).夏季,夏天。 晉 陶潛 《榮木》詩序:“日月推遷,已復九夏。” 唐 太宗 《賦得夏首啟節》:“北闕三春晚,南榮九夏初。” 清 李漁 《閒情偶寄·頤養·行樂》:“九夏則神耗氣索,力難支體。”

(3).九州華夏。 蔡東藩 許廑父 《民國通俗演義》第六回:“前因民軍起事,各省回響,九夏沸騰。”

搆精

指男女交合。 漢 焦贛 《易林·乾之井》:“鸑鳴 岐山 ,龜應幽淵,男女搆精,萬物化生。” 清 吳熾昌 《客窗閒話初集·雙縊廟》:“師講《易》至‘男女搆精’句,草草讀過。女請問搆精之義,師嗔曰:‘是非兒女之所宜問。’”

天半

高空,如在半天之上

俱秀出天半。——《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歷數

一件一件地列舉

歷數敵人的罪行

茅屋

用蘆葦、稻草等苫蓋屋頂的簡陋房子

凡幾

總計多少。 宋 劉克莊 《水龍吟·壽趙癯齋》詞:“聞自垂車日,都門外,送車凡幾。”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然數百年來,相遇如君者,不知凡幾。” 清 黃鈞宰 《金壺浪墨·沙三》:“ 虎邱 繁華甲天下,酒樓歌榭,畫舫燈船,每歲破家其中者,不知凡幾。” 郭沫若 《創造十年續編》六:“因沒有戶籍竟無資格入學的失學兒童,正不知凡幾。”

不知

是指對於某種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是否

對不對;是不是。 宋 蘇軾 《申省乞不定奪役法議狀》:“乞取 孫尚書 及 軾 所議付臺諫給舍郎官,定其是否,然後罷其不可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二回:“我未曾到過外國,也不知他的説話,是否全靠得住。” 劉半農 《敲冰》詩:“請問人間:是否人人都有喝到的福?”

晴光

晴朗的日光或月光。 唐 杜審言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緑苹。” 清 林則徐 《中秋炮台眺月》詩:“今夕何夕正三五,晴光如此胡不游?” 郁達夫 《采石磯》:“呆著向窗外的晴光一望,他又拿起筆來伏下身去,在詩的前面填了‘秋夜’兩字,作了詩題。”

濕潤

(1) 土壤、空氣等潮濕而滋潤

空氣里也帶有一股清鮮濕潤的香味。——《百合花》

(2) 因心裡難過或激動而眼含熱淚

她眼睛濕潤了

猶然

(1).舒遲貌。《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君子猶然如將可及也,而不可及也。”《逸周書·官人》:“喜色猶然以出。” 朱右曾 校釋:“猶然,舒和貌。”

(2).微笑自得之貌。《莊子·逍遙遊》:“ 宋榮子 猶然笑之。” 陸德明 釋文:“ 崔 李 云:‘猶,笑貌。’”

(3).尚且。《史記·遊俠列傳》:“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猶然遭此菑,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

(4).尚且如此。 清 方文 《胡母節壽詩》:“世變節義如輕塵,男子猶然況婦人。”

(5).仍然。《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只因小夫人生前甚有 張勝 的心,死後猶然相從。”《儒林外史》第四六回:“﹝一對料絲燈﹞今已六十餘年,猶然簇新。”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一部分一:“至今四十多年了,這幅畫景,猶然清清楚楚的擺在腦際。”

(6).仍然如此。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 唐 世士人宴聚,盛行葉子格, 五代 、國初猶然,後漸廢不傳。”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關鎮雜記·秦皇島》:“﹝ 秦皇 ﹞下馬拜,荊皆垂首向地,如頓伏狀。至今猶然。”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五:“ 明 季士大夫投刺率稱某某拜,開國猶然,近人多易以‘頓首’二字。”

蜀犬吠日

唐·韓愈《與韋中立論師道書》:“蜀中山高霧重,見日時少;每至日出,則群犬疑而吠之也。”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聞庸蜀之南,恆雨少日,日出則犬吠。”後遂以“蜀犬吠日”比喻少見多怪

雲中

(1).雲霄之中,高空。常用指傳說中的仙境。《楚辭·九歌·雲中君》:“靈皇皇兮既降,猋遠舉兮雲中。” 王逸 註:“雲中,雲神所居也。”《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四·王子喬》:“ 王子喬 ,參駕白鹿雲中遨。” 宋 柳永 《玉蝴蝶》詞:“雲中鼓吹,游徧 蓬萊 。”

(2).高聳入雲的山上。喻塵世外。 宋 嚴參 《沁園春·自適》詞:“吾應有,雲中舊隱,竹里柴扉。”

(3).比喻朝廷。 明 高啟 《寓感》詩之十六:“ 蜀 琴有奇紋,本是枯桐枝……曾持薦 黃帝 ,雲中奏《鹹池》。”

(4).古郡名。原為 戰國 趙 地, 秦 時置郡,治所在 雲中縣 (今 內蒙古 托克托 東北)。 漢 代轄境較小。有時泛指邊關。《韓非子·喻老》:“故雖有 代 、 雲中 之樂,超然已無 趙 矣。” 南朝 宋 鮑照 《代陳思王<白馬篇>》:“要途問邊急,雜虜入 雲中 。” 清 朱彝尊 《送曹侍郎溶備兵大同》詩之二:“知有 馮唐 論將略,不令 魏尚 久 雲中 。”

(5).古 雲夢澤 。《左傳·定公四年》:“ 楚子 涉 雎 濟 江 ,入於 雲中 。” 杜預 註:“入 雲夢澤 中。” 楊伯峻 註:“傳説 雲夢澤 跨 江 南北,此 江 南之 雲夢 。”

鳴玉

(1).古人在腰間佩帶玉飾,行走時使之相擊發聲。《國語·楚語下》:“ 王孫圉 聘於 晉 , 定公 饗之。 趙簡子 鳴玉以相。” 韋昭 註:“鳴玉,鳴其佩玉以相禮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表》:“天子垂珠以聽,諸侯鳴玉以朝。” 宋 黃庭堅 《次韻韓川奉祠西太一宮》之三:“紫府侍臣鳴玉,霜臺御史生風。”

(2).佩玉。 漢 賈誼 《新書·容經》:“古者聖居有法則,動有文章,位執戒輔,鳴玉以行。鳴玉者,佩玉也。”《文選·潘岳<西征賦>》:“飛翠緌,施鳴玉,以出入禁門者眾矣。” 李善 註:“《禮記》曰:‘君子行則鳴佩玉。’” 宋 司馬光 《致政王侍郎輓歌》之二:“清朝解鳴玉,舊里掛安車。”

(3).比喻出仕在朝。 唐 杜甫 《牽牛織女》詩:“膳夫翊堂殿,鳴玉淒房櫳。” 仇兆鰲 註:“《嵇康傳》:鳴玉殿省。” 宋 楊億 《受詔修書述懷感事三十韻》:“撫己慚鳴玉,歸田憶荷鋤。” 明 何景明 《塘上行》:“房櫳淒鳴玉,紈素誰為收。”

(4).古琴名。 宋 周密 《志雅堂雜抄·諸玩》:“ 高彥敬 二琴,其一, 大中 年 張鉞 斲,後無名。其一, 鹹通 中 金儒 製,此琴絶佳,名鳴玉,後題‘金儒鳴玉’四字。雲是白玉軫足,絶奇。”

(5).指風鈴。用碎玉片組成。風吹相擊發聲,即知有風。古稱占風鐸。 明 劉基 《驀山溪·詠檐鐸》詞:“夜闌人靜,鳴玉傳聲小。”

瀟湘

(1).指 湘江 。因 湘江 水清深故名。《山海經·中山經》:“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於 江 淵, 澧 沅 之風,交 瀟湘 之淵。”《文選·謝朓<新亭渚別范零陵>詩》:“ 洞庭 張樂池, 瀟湘 帝子游。” 李善 注引 王逸 曰:“ 娥皇 女英 隨 舜 不返,死於 湘水 。” 唐 李白 《遠別離》詩:“古有 皇 英 之二女,乃在 洞庭 之南, 瀟湘 之浦。” 王琦 注引《湘中記》:“ 湘川 清照五六丈,下見底石如樗蒲矣,五色鮮明。” 元 耶律楚材 《用薛正之韻》:“ 鳳池 分付夔龍去,萬頃 瀟湘 屬 湛然 。” 明 徐禎卿 《古意》詩:“帝子葬何處, 瀟湘 雲正深。”

(2). 湘江 與 瀟水 的並稱。多借指今 湖南 地區。 唐 杜甫 《去蜀》詩:“五載客 蜀 鄙,一年居 梓州 ;如何關塞阻,轉作 瀟湘 游?”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送劉恭父趨朝》詞:“歸輔五雲丹陛,回首 楚 樓千里,遺愛滿 瀟 湘 。” 明 何景明 《雁》詩:“長風度關塞,九月下 瀟 湘 。”

何足

猶言哪裡值得。《史記·秦本紀》:“﹝ 百里傒 ﹞謝曰:‘臣亡國之臣,何足問!’” 晉 乾寶 《搜神記》卷一六:“ 穎 心愴然,即寤,語諸左右,曰:‘夢為虛耳,亦何足怪。’” 明 李贄 《復夏道甫》:“再勤學數年便當大捷矣,區區一秀才,何足以為輕重。”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非有復譯不可》:“但因言語跟著時代的變化,將來還可以有新的復譯本的,七八次何足為奇,何況 中國 其實也並沒有譯過七八次的作品。”

遠見

遠大的眼光;高明的見識

縮手

卻步抽身;不下手。比喻不敢做下去或不干預其事

巧匠旁觀,縮手袖間。——唐· 韓愈《祭柳子厚文》

元氣

(1) 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氣

(2) 精神;精氣

(3) 指國家或社會團體得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

元氣大傷

磅礴

(1) 廣大無邊的

烏蒙磅礴走泥丸。——毛 * 《長征》

(2) 充滿於…的

之人也,之德也,將磅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莊子》

淋漓

(1) 液體濕濕地淌下,即流滴的樣子

淋漓不淨

(2) 形容痛快

淋漓肺腑之言

不可捉摸

亦作“ 不可摸捉 ”。形容難以猜測或估量。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四》:“及一廁足,不能自返,而故為不可摸捉之言以掩之。” 清 趙翼 《甌北詩話·韓昌黎詩》:“其實 昌黎 自有本色,仍在文從字順中自然雄厚博大,不可捉摸,不專以奇險見長。” 朱自清 《白采》:“ 白采 是一個不可捉摸的人。” 艾青 《光的讚歌》:“真是不可捉摸的物質--不是固體,不是液體,不是氣體。”

談禪

談說佛教教義。 宋 高承 《事物紀原·道釋科教·談禪》:“《寶林》曰:佛湼槃時,告 迦葉 曰:‘吾清浄法服以付汝。’ 迦葉 傳 阿難 ,二十八代至 達摩 。 梁 普通 中,自 南天竺 泛海至 廣州 ,後止 崇山 ,住 少林寺 ,傳 惠可 ,中國談禪自此始也。” 元 成廷珪 《夏日過萬蓬庵》詩:“捉麈談禪知獨往,買魚沽酒待重來。” 魯迅 《彷徨·孤獨者》:“我因為閒著無事,便也如大人先生們一下野,就要吃素談禪一樣,正在看佛經。”

普賢

佛教菩薩名。梵名為Samantabhadra,也譯為“遍吉”。與 文殊菩薩 並稱為 釋迦牟尼佛 之二脅士。寺院塑像,侍立於 釋迦 之右,乘白象。以“大行”著稱,其道場為 四川 峨眉山 。 宋 黃庭堅 《為黃龍心禪師燒香頌》詩之一:“夢中沉卻 * 船, 文殊 頓足 普賢 哭。” 趙朴初 《僧伽和佛的弟子》:“大乘經典特別稱道 文殊師利 的大智, 普賢 的大廳, 觀世音 的大悲, 地藏 的大願,所以這四大菩薩特別受到教徒的崇敬。”

世界

(1)

(2) 一切事物的總和

世界觀

(3) 地球上所有的地方

全世界

(4) 佛教指宇宙

大千世界

(5) 指社會狀況

現在是什麼世界,還允許你不講理

(6) 領域;活動範圍

內心世界

(7) 江山

金腰帶銀腰帶,趙家世界 朱家壞。—— 宋· 陸游《老學庵筆記》

(8) 大家,眾人

不看世界面上,一百年不理才好。——《 * 詞話》

諸有

所有,一切。《百喻經·出家凡夫貪利養喻》:“昔有國王,設於教法:諸有婆羅門等,在我國內,制抑洗浄。”

詩詞推薦

山市晴巒歌題巨然畫原文_山市晴巒歌題巨然畫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