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春園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熙春園原文

樓門未過四年整,趁暇一游屬偶然。

石火居諸誠迅矣,化城乾闥可同焉。

幾曾翰席多時坐,雖有華鐙祇晝懸。

萬物熙春含大造,小民懷保系予鮮。

詩詞問答

問:熙春園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熙春園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熙春園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先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七十八

2. 自丁酉至今辛丑不涉是園者凡四年矣

參考注釋

偶然

突然的,不是經常的;意想不到的

偶然現象

偶然事件

火居

即火居道士。 清 翟灝 《通俗編·釋道》:“ 唐錦 《夢餘録》:‘ 吳 中呼道士之有室家者為火居……’按, 唐 鄭熊 《番禺雜誌》云:‘ 廣 中僧有室家者,謂之火宅僧。’火居之稱猶此。”參見“ 火居道士 ”。

化城

(1).一時幻化的城郭。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佛欲使一切眾生都得到大乘佛果。然恐眾生畏難,先說小乘涅槃,猶如化城,眾生中途暫以止息,進而求取真正佛果。見《法華經·化城喻品》。 南朝 宋 謝靈運 《緣覺聲聞合贊》:“厭苦情多,兼物志少。如彼化城,權可得寳。誘以涅槃,救爾生老。” 唐 朱子奢 《豳州昭仁寺碑》:“慧刀已裂,化城斯引。” 清 龔自珍 《 * 古德遺書序》:“導之也有師,扶持之也有相,尚猶慮夫涉之也有淺深,閲之也有久暫,則有諸境以為之策,有化城以為之止息,乃有大事因緣以為之歸墟。”

(2).指幻境。 元 張仲深 《送全上人》詩:“自知浮世一化城,願結跏趺面牆坐。”

(3).指佛寺。 唐 王維 《登辨覺寺》詩:“竹徑從初地,蓮峰出化城。” 唐 劉禹錫 《賈客詞》:“邀福禱波神,施財游化城。” 明 何景明 《賢隱寺次劉朝信》詩:“化城依宿處,自學此身閒。”

(4).指海市蜃樓。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四:“若九春三秋,天景清麗,必有素霧自岊起,須臾粉堞青甃,彌亘數里,樓臺轇葛,殊木異葩,數息中,霧氣散漫,不復見矣,謂之化城。”

(5).古寺名。廢址在今 安徽 當塗 。 唐 李白 《陪族叔當塗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風亭》詩:“ 化城 若化出,金榜天宮開。” 王琦 注引《太平府志》:“古 化城寺 ,在府城內 向化橋 西 禮賢坊 , 吳大帝 時建,基址最廣。”

乾闥

同“ 乾闥婆 ”。

幾曾

何曾;何嘗

在他重病期間,我幾曾安睡過一夜

多時

很長一段時間

恭候多時

華鐙

見“ 華燈 ”。

萬物

宇宙間的一切事物

萬物生光輝。——《樂府詩集·長歌行》

善萬物之得時。——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反側於萬物。——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萬物莫不然。——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熙春

(1) 明媚的春天

(2) 同“熙春茶”

大造

(1).大功勞;大恩德。《左傳·成公十三年》:“ 文公 恐懼,綏靜諸侯, 秦 師克還無害,則是我有大造於西也。” 漢 陳琳 《為袁紹檄豫州》:“則幕府無德於 兗 土之民,而有大造於 操 也。”《三國志平話》卷上:“專令 張飛 持書遠見,倘蒙大造,特為解圍。非特 劉備 蒙恩,抑且生靈受惠。”

(2).指天地,大自然。 南朝 宋 謝靈運 《宋武帝誄》:“業盛曩代,惠侔大造,澤及四海,功格八表。” 唐 劉長卿 《重推後卻赴嶺外待進止寄元侍郎》詩:“大造功何薄,長牟氣尚冤。” 明 李東陽 《殿試讀卷東閣次都憲屠公韻》:“文章妙極寰區選,陶冶同歸大造仁。” 清 黃景仁 《大造》詩:“大造視羣生,各如抱中兒。”

小民

普通人民民眾;平民百姓

小民聞當去。——清· 張廷玉《明史》

小民罷市。

農夫小民。——宋· 蘇軾《教戰守》

懷保

安撫保護;撫養。《書·無逸》:“徽柔懿恭,懷保小民。” 漢 班固 《典引》:“巡靖黎蒸,懷保鰥寡之惠浹。” 宋 沉作喆 《寓簡》卷一:“ 周文王 懷保小民,不遑暇食。” 明 何景明 《寡婦賦》序:“予痛吾兄宦業未竟,而孤嫂懷保遺孩,煢煢在疚。”

詩詞推薦

熙春園原文_熙春園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