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綠水園亭白版扉,輪蹄出郭到應稀。
江雷乍殷龍兒長,社日初晴燕子飛。
飯熟東田觀午饁,酒香西舍典春衣。
長堤何處無芳草,莫怨山中客未歸。
詩詞問答
問:《甲寅春日江村即事三十首(錄十二首)·其九》的作者是誰?答:朱謀晉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朱謀晉的名句有哪些?答:朱謀晉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微韻
2. 錄十二首
參考注釋
園亭
由藤本或樹枝或由攀緣灌木或藤本覆蓋的格子細工構成的亭子;有蔭的隱蔽處
白版
見“ 白板 ”。
輪蹄
亦作“ 輪蹏 ”。1.車輪與馬蹄。代指車馬。 唐 韓愈 《南內朝賀歸呈同官》詩:“緑槐十二街,渙散馳輪蹄。” 清 顧炎武 《過蘇祿國王墓》詩:“世有國人供灑掃,每勤詞客駐輪蹏。” 清 厲鶚 《<沽上題襟集>序》:“僕三游 長安 ,皆有事,輪蹏未嘗一至水西,與分劇韻。” 程善之 《自蕪湖至徽州道中》詩:“明發別主人,更與輪蹄逐。”
(2).拉車的牲口。 清 杜岕 《永寧寺試泉》詩:“餅肆徒殢人,輪蹄各芻豢。”
龍兒
(1).小龍。 前蜀 尹鶚 《女冠子》詞:“嬾乘丹鳳子,學跨小龍兒,叵耐天風緊,挫腰肢。”
(2).指駿馬。
(3).筍,幼竹。 唐 盧仝 《寄男抱孫》詩:“竹林吾最惜,新筍好看守。萬籜苞龍兒,攢迸溢材藪。”
社日
古時祭祀土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立秋後第五個戊日。間或有四時致祭者。 周 代本用甲日, 漢 至 唐 各代不同。 唐 張籍 《吳楚歌》:“今朝社日停針線,起向朱櫻樹下行。” 宋 王安石 《歌元豐》:“百錢可得酒斗許,雖非社日長聞鼓。”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天部二》:“ 唐 宋 以前皆以社日停針線,而不知其所從起。余按《呂公忌》雲‘社日男女輟業一日,否則令人不聰’,始知俗傳社日飲酒治耳聾者為此,而停針線者亦以此也。”參閱 宋 陳元靚 《歲時廣記·二社日》、 清 顧炎武 《日知錄·社日用甲》。
燕子
家燕和雨燕的通稱
東田
(1). 秦 漢 對 陝 東六國田畝的總稱。別於 商鞅 變法後的 秦 田。《禮記·王制》:“古者以 周 尺八尺為步,今以 周 尺六尺四寸為步。古者百畝,當今東田百四十六畝三十步。”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王制>東田名制解義》:“謂之‘今東田’者, 漢文帝 時, 洛 濱以東, 河 北 燕 趙 及南方舊井地。 武帝 以後即無之。《史記·秦本紀》云:‘ 商鞅 開阡陌,東地渡 洛 。’言‘開阡陌’者,改井田以二百四十步為畝;言‘東地渡 洛 ’,則盡 秦 地井田皆改,而六國仍以步百為畝;故謂之東田,對 秦 田言之也。”
(2). 南朝 齊 文惠太子 所建樓館名。《南史·齊紀下·廢帝鬱林王紀》:“先是, 文惠太子 立樓館於 鐘山 下,號曰‘東田’,太子屢游幸之。”《南齊書·文惠太子傳》:“後上幸 豫章王 宅,還過太子 東田 ,見其彌亘華遠,壯麗極目,於是大怒。”
(3).泛指農田。 唐 儲光羲 《同王十三維偶然作》詩之九:“我念天時好,東田有稼穡。” 明 皇甫汸 《奉答子安兄》詩:“暫就北山招,轉愜東田稅。”
西舍
(1).西下;西止。 漢 劉向 《九嘆·遠遊》:“日暾暾其西舍兮,陽焱焱而復顧。” 唐 薛能 《彭門偶題》詩:“ 淮王 西舍固非夫, 柳惲 偏州未是都。”
(2).西鄰。 唐 崔顥 《邯鄲宮人怨》詩:“父母愍我曾富貴,嫁與西舍金王孫。” 宋 范成大 《歸州竹枝歌》:“東鄰男兒得 湘纍 ,西舍女兒生 漢 妃。”
(3).西面的房屋。《宋史·劉溫叟傳》:“ 太宗 在 晉 邸,聞其清介,遣吏遺錢五百千, 溫叟 受之,貯廳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紈扇,所遣吏即遺錢者,視西舍,封識宛然。”
春衣
春季穿的衣服。 北周 庾信 《春賦》:“ 宜春苑 中春已歸, 披香殿 里作春衣。” 唐 施肩吾 《長安春夜吟》:“露盤滴時河漢微,美人燈下試春衣。” 宋 陸游 《雨》詩:“紙帳光遲饒曉夢,銅爐香潤覆春衣。”
何處
哪裡,什麼地方。《漢書·司馬遷傳》:“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唐 王昌齡 《梁苑》詩:“萬乘旌旗何處在?平臺賓客有誰憐?”《宋史·歐陽修傳》:“ 脩 論事切直,人視之如仇,帝獨奬其敢言,面賜五品服。顧侍臣曰:‘如 歐陽脩 者,何處得來?’” 茅盾 《一個女性》五:“但是何處有愛呢?何處是愛呢?”
芳草
(1).香草。 漢 班固 《西都賦》:“竹林果園,芳草甘木。郊野之富,號為近 蜀 。” 後蜀 毛熙震 《浣溪沙》詞:“花榭香紅煙景迷,滿庭芳草緑萋萋。” 明 沉鯨 《雙珠記·家門始終》:“萬古千愁人自老,春來依舊生芳草。”
(2).比喻忠貞或賢德之人。《楚辭·離騷》:“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王逸 註:“以言往日明智之士,今皆佯愚,狂惑不顧。” 宋 劉攽 《泰州玩芳亭記》:“《楚辭》曰:‘惜吾不及古之人兮,吾誰與玩此芳草?’自詩人比興,皆以芳草嘉卉為君子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