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歌行

作者:葉蘭 朝代:元代

嘆歌行原文

檐前野鵲聲嘎嘎,是個爭看欣且樂。

路邊慈烏飛避人,行者見逐聽者嗔。

鵲踏花枝交羽翼,烏繞寒巢哺雛食。

雙雙野鵲雄與雌,笑爾啞啞烏引兒。

翁不見世人好惡誰能識,對面相看言不得。

詩詞問答

問:嘆歌行的作者是誰?答:葉蘭
問:嘆歌行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注釋

1. 出處:鄱陽五家集卷十

參考注釋

鵲聲

鵲的鳴叫聲。俗謂吉兆。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靈鵲報喜》:“時人之家,聞鵲聲,以為喜兆,故謂靈鵲報喜。” 元 劉因 《山家》詩:“怪見溪童出門望,鵲聲先我到山家。”

嘎嘎

鴨叫聲

咬咬嘎嘎水禽聲,露松陰滿院清。——唐· 李山甫《方乾隱居》

路邊

靠近大路的長條土地

慈烏

(1).烏鴉的一種。相傳此鳥能反哺其母,故稱。 晉 王嘉 《拾遺記·魯僖公》:“仁鳥,俗亦謂烏,白臆者為慈烏,則其類也。” 唐 白居易 《慈烏夜啼》詩:“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禽三·慈烏》:“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可謂慈孝矣。” 阿英 《花鳥爭奇》:“慈烏反哺,有母子愛。”

(2).指慈母。 明 湯顯祖 《南柯記·得翁》:“奴便與繫書胡雁,怎教駙馬不報慈烏?” 劉澤湘 《過西山辟支生墓》詩:“病榻慈烏號欲絶,覆巢鷇鳥慟無依。”

避人

猶避世。 唐 吳融 《偶書》詩:“只此無心便無事,避人何必 武陵源 。”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一·阮懷寧》:“ 阮 避人於此山,每夕與狎客飲,以三鼓為節。”亦指避世之人。 清 方文 《乾明寺雜詠》:“野寺荒涼三五間,避人於此暫休閒。”

行者

(1) 出行的人

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2) (1)∶佛教語。即“頭陀”。行腳乞食的苦行僧人;又指方丈的侍者及在寺院服雜役尚未剃髮的出家者 (2)∶泛指修行佛道之人 (3)∶《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別名

聽者

特指聽眾之一

踏花

亦作“蹋花”。1.踏青,遊春。 五代 譚用之 《寄閻記室》詩:“鼇逐玉蟾攀桂上,馬隨青帝踏花歸。” 宋 劉過 《祝英台近·同妓游帥司東園》詞:“晚來約住青驄,蹋花歸去,亂紅碎,一庭風月。” 明 湯顯祖 《送牛光山暫歸涇陽》詩:“獻歲客殘同署曉,兼春人憶踏花時。” 唐弢 《創作漫談·不做落第秀才》:“有一次,出的畫題是‘踏花歸去馬蹄香’,‘踏花’只是遊春的意思,這一點容易畫……惟有‘香’是抽象的東西,很難從畫面上表現。”

(2).佛經故事:昔有 南窟仙人 ,見鹿產一女,即取歸撫養,長大成人,惟腳似鹿,是為鹿女。一日,因洞中火熄,命鹿女往 北窟仙人 處取火。 北窟仙人 見鹿女行處步跡皆有蓮花,因與鹿女言:繞我舍七匝,當與汝火。鹿女如其所言,遂取火而去。參閱《雜識藏經》卷二《鹿女夫人》。後因以“踏花”謂鹿女步行,足跡狀如蓮花。 唐 王維 《游感化寺》詩:“雁王銜果獻,鹿女踏花行。”

羽翼

(1) 比喻輔佐的人或力量

(2) 翅膀

雙雙

(1).相併;成雙。《公羊傳·宣公五年》:“‘冬, 齊 高固 及子 叔姬 來。’何言乎 高固 之來?言 叔姬 之來,而不言 高固 之來,則不可。 子公羊子 曰:其諸為其雙雙而俱至者與?” 何休 註:“言其雙行匹至,似於鳥獸。” 唐 權德輿 《秋閨月》詩:“稍映妝臺臨綺窗,遙知不語淚雙雙。”《兒女英雄傳》第十回:“説著便自己過去,扶了 張姑娘 同 安公子 站齊了,雙雙磕下頭去。” 茅盾 《脫險雜記》十八:“那兩個蹲在地上的挑夫好像觸了電,一下子就雙雙跳了起來,而且搶過我們的行李,就要上挑了。”

(2).一對對。 南朝 梁 簡文帝 《詠蝶》:“復此從風蝶,雙雙花上飛。” 宋 柳永 《安公子》詞:“拾翠汀洲人寂靜,立雙雙鷗鷺。”《西遊記》第二十回:“崖前有怪石雙雙,林內有幽禽對對。”

啞啞

(1) 象聲詞,形容烏鴉的叫聲、小兒的學語聲等

(2) 形容笑聲

笑之啞啞

不見

(1)

 

不曾相見

老哥倆可有日子不見了

(2)

 

見不著;丟失

一輛新腳踏車轉身就不見了

世人

世上的人;普通人

世人皆知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宋· 周敦頤《愛蓮說》

好惡

偏好;喜好

翻譯時不應根據自己的好惡改變原文的意思

對面

(1)

(2) 對門

他就住在對面

(3) 當面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唐·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4) 正前方

楊志卻待要回言,只見對面松林里影著一個人。——《水滸傳》

相看

親自觀看(多用於相親)

明日接迎春家去住兩日,以備人家相看。——《紅樓夢》

不得

用在動詞後面,表示不可以或不能夠

吾不得而見之矣。——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詩詞推薦

嘆歌行原文_嘆歌行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