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十首·其二·季子

作者:佘翔 朝代:明代

詠史十首·其二·季子原文

延陵有寶劍,解掛徐君墓。

但酬一片心,安知存與故。

讓國追夷齊,千乘非所顧。

豈復問遺金,負薪嗟道路。

詩詞問答

問:詠史十首·其二·季子的作者是誰?答:佘翔
問:詠史十首·其二·季子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注釋

1. 押遇韻

參考注釋

延陵

(1).古邑名。 春秋 吳 邑,公子 季札 因讓國避居(一說受封)於此。故址在今 江蘇 常州市 。《公羊傳·襄公二十九年》:“﹝ 季札 ﹞去之 延陵 ,終身不入 吳 國。” 何休 註:“ 延陵 , 吳 下邑。”《史記·吳太伯世家》:“ 季札 封於 延陵 。”

(2).借指 季札 。 漢 王粲 《贈文叔良》詩:“ 延陵 有作, 僑 肸 是與。” 宋 范仲淹 《吳岩寺》詩:“唯有 延陵 逃遁去,清名高節老乾坤。” 清 李漁 《憐香伴·狂喜》:“你雖是 王莽 虛謙,我當做 延陵 真讓。”參見“ 延陵季子 ”。

(3). 漢成帝 陵。《漢書·成帝紀》:“﹝ 綏和 二年﹞四月己卯,葬 延陵 。”

(4).指 漢成帝 。《漢書·元後傳》:“行道之人為之隕涕,況於陛下,時登高遠望,獨不慙於 延陵 乎!”

(5).複姓。 南朝 宋 有 延陵蓋 。見《宋書·謝晦傳》。

寶劍

原來指罕見而貴重的劍,後泛指普通劍

一片

(1).數量詞。用於平而薄的東西。 漢 荀悅 《漢紀·武帝紀五》:“﹝ 李陵 ﹞令軍士人持三升糒、一片冰。”《後漢書·周燮等傳序》:“﹝ 閔仲叔 ﹞老病家貧,不能得肉,日買豬肝一片。” 元 張養浩 《游香山》詩:“寶剎千間窮土木,殘碑一片失 遼 金 。”

(2).數量詞。用於地面、水面。 宋 王安石 《出郊》詩:“川原一片緑交加,深樹冥冥不見花。”《蕩寇志》第八六回:“只見 永清 的後面一層人霍地分開,前面乃是一片白地。” 毛 * 《浪淘沙·北戴河》詞:“ 秦皇島 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楊朔 《中國人民的心》:“嶺腳下有一片大水塘,叫 龍潭池 。”

(3).數量詞。用於呈片狀或連線成片的景物。 北周 庾信 《至仁山銘》:“瑞雪一片,仙童兩人。” 唐 王之渙 《涼州詞》之一:“ 黃河 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宋 陸游 《春日游鏡湖鄉人請賦山陰風物遂作四絕句》之二:“東風忽送笙歌近,一片樓臺泛水來。”

(4).數量詞。用於瀰漫散布的景色、氣象。 北周 庾信 《游山》詩:“澗底百重花,山根一片雨。” 唐 李白 《子夜吳歌》之三:“ 長安 一片月,萬戶擣衣聲。” 宋 方岳 《山居》詩:“我愛山居好,林梢一片晴。”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遠方的天邊有一片紅光在昏暗的夜色中跳動,那是 南京路 一帶霓虹燈光的照耀。”

(5).數量詞。用於集聚在一起的聲音。 宋 朱淑貞 《元夜》詩之一:“一片笑聲連鼓吹,六街燈火麗昇平。”《水滸傳》第三三回:“ 花榮 一片聲叫道:‘我得何罪?’”《兒女英雄傳》第三一回:“慌慌張張爬到牆上,踹的那瓦一片山響。” 劉賓雁 《在橋樑工地上》:“水下, * 加快了鑿岩速度,響聲連成一片。”

(6).數量詞。用於人的心情、心地、心意。 宋 潘希白 《大有·九日》詞:“一片 宋玉 情懷,十分 衛郎 清瘦。” 元 馬致遠 《岳陽樓》第一折:“則你那浮生空自忙。他一片黑心腸,在這功名之上。”《西遊記》第八五回:“但要一片志誠, 雷音 只在眼下。” 顧笑言 《你現在想什麼》十三:“老伴還真沒有辜負了 烏長青 的一片心愿。”

(7).數量詞。用於文字、語言。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然亦多是推衍文義,自做一片文字。”《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 十三妹 聽了 鄧九公 要拉那先生幚著勸解,又不知惹出他那一片什麼談吐來。” 馬烽 西戎 《呂梁英雄傳》第二回:“ 樺林霸 隨手研墨蘸筆,鋪開一張大紙,寫了一片字交給 康順風 。”

(8).整片;整體。《陸象山語錄》卷上:“又下工夫十年,方渾然一片。”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靜坐用功,頗覺此心收斂,遇事又斷了,旋起箇念頭去事上省察,事過又尋舊功,還覺有內外,打不作一片。” 毛 * 《堅持艱苦奮鬥,密切聯繫民眾》:“在戰時,要密切聯繫民眾,要官兵打成一片,軍民打成一片。”

讓國

將國家或封地的統治權讓給賢者。《公羊傳·僖公二十八年》:“何賢乎 叔武 ?讓國也。”《史記·張丞相列傳》:“ 玄成 時佯狂,不肯立,竟立之,有讓國之名。” 明 李東陽 《掛劍曲》:“平生讓國心,耿耿方在此。” 甘簃 《辛亥和議之秘史》:“宜速諫君讓國,自保全全。”

夷齊

伯夷 和 叔齊 的並稱。《孔叢子·陳士義》:“ 夷 齊 無欲,雖 文 武 不能制。” 唐 李白 《梁園吟》:“持鹽把酒但飲之,莫學 夷 齊 事高潔。” 廖仲愷 《有感》詩:“扣馬 夷 齊 思止暴,亡羊 臧 谷 共傷時。”參見“ 夷叔 ”。

千乘

(1).兵車千輛。古以一車四馬為一乘。《左傳·襄公十八年》:“ 魯 人、 莒 人皆請以車千乘自其鄉入。”《孫子·作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 漢 司馬相如 《子虛賦》:“王車駕千乘,選徒萬騎,畋於海濱。” 清 畢沅 《晉書地理志新補正》:“戎馬四千匹,兵車千乘。”

(2). 戰國 時期諸侯國,小者稱千乘,大者稱萬乘。《韓非子·孤憤》:“萬乘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此人主之所公患也。” 漢 劉向 《說苑·至公》:“夫不以國私身捐千乘而不恨,棄尊位而無忿,可以庶幾矣。” 宋 蘇軾 《徑山道中次韻答周長官兼贈蘇寺丞》:“籃輿置紙筆,得句輕千乘。” 明 何景明 《魯連》詩:“不受萬戶侯,長揖千乘君。”

(3).複姓。 宋 鄧名世 《古今姓氏書辨證》:“千乘,邑名也,其先食邑者,因以為氏。”

非所

(1).不按規定時間;不時。《荀子·王霸》:“傷國者,何也?曰:以小人尚民而威,以非所取於民而巧。” 王先謙 集解引 俞樾 曰:“非所,猶非時也。”

(2).不是人能夠正常生活的地方。指監獄、邊荒之地等。《後漢書·陳蕃傳》:“或禁錮閉隔,或死徙非所。”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陰注陽受》:“先是 翱 典 合肥郡 ,有一道人詣 翱 ,自言能使鬼神。 翱 謂其妖……命繫於非所。”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三:“ 康熙 癸未,狀元 王式丹 以 江南 科場事牽涉,卒於非所。”

問遺

(1).指賄賂。《史記·酷吏列傳》:“ 都 為人勇,有氣力,公廉,不發私書,問遺無所受,請寄無所聽。”《舊唐書·良吏傳下·范傳正》:“及為廉察,頗事奢侈,厚以財貨問遺權貴,視公蓄如私藏,幸而不至甚敗。” 清 錢謙益 《送瞿起田令永豐序》:“某善問遺,居間請求。”

(2).慰勞饋贈。《漢書·婁敬傳》:“階下以歲時 漢 所餘彼所鮮數問遺,使辯士風諭以禮節。” 顏師古 註:“問遺,謂餉饋之也。”《樂府詩集·鼓吹曲辭一·漢鐃歌》:“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中和節》:“ 李泌 請以二月朔為中和節,賜民間以囊,盛百果穀瓜李種相問遺。”

負薪

(1).背負柴草。謂從事樵採之事。《禮記·曲禮下》:“問庶人之子。長曰:‘能負薪矣。’幼曰:‘未能負薪也。’” 唐 杜甫 《負薪行》:“十有八九負薪歸,賣薪得錢應供給。” 蘇曼殊 《斷鴻零雁記》第四章:“余與 潮兒 方自後山負薪以歸。”

(2).指貧困的生活處境。 南朝 宋 鮑照 《拜侍郎上疏》:“束菜負薪,期與相畢。” 唐 李賀 《自昌谷到洛後門》詩:“為探 秦臺 意,豈命余負薪。” 王琦 匯解:“今將西適 秦 地,必將有所遇合,豈令余窮困無聊,而至於負薪自給乎?”

(3).指地位低微的人。《後漢書·班固傳上》:“採擇狂夫之言,不逆負薪之議。” 李賢 註:“負薪,賤人也。”《三國志·吳志·陸凱傳》:“ 漢 所以彊者,躬行誠信,聽諫納賢,惠及負薪。” 宋 蘇軾 《東坡志林·唐村老人言》:“負薪能談王道,正謂 允從 輩耶?”

(4).古代士自稱疾病的謙辭。《禮記·曲禮上》:“君使士射,不能,則辭以疾,言曰:‘某有負薪之憂。’”《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臣 弘 行能不足以稱,素有負薪之病,恐先狗馬填溝壑,終無以報德塞責。”

道路

供人馬車輛通行的路;兩地之間的通道。也用於比喻事物發展或為人處世所遵循的途徑

人生道路

自張材村以東道路皆官軍所未嘗行。——《資治通鑑·唐紀》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詩詞推薦

詠史十首·其二·季子原文_詠史十首·其二·季子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