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貯清書屋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題貯清書屋原文

石有以奇薌,亦有以雄稱。

雄或失之粗,奇每失之輕。

斟酌於其間,得神弗在形。

此屋貯磈石,一半留外楹。

奇弗失輕黠,雄非類粗傖。

得中必致和,故以清為名。

絜矩合理趣,五字如盤銘。

詩詞問答

問:題貯清書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題貯清書屋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一部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三十

參考注釋

有以

(1).猶有因。有道理;有規律。《詩·邶風·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史記·田儋列傳》:“﹝ 橫 ﹞遂自剄,令客奉其頭,從使者馳奏之 高帝 。 高帝 曰:‘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豈不賢乎哉!’” 晉 潘岳 《西征賦》:“豈虛名之可立,良致霸其有以。” 唐 白居易 《黑龍飲渭賦》:“或隱或見,時行時止,順冬夏而無乖,應昏明而有以。”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武林》:“ 武林山 出 武林 水, 靈隱 後山毋乃是此山,亦復用此名,細考其來真有以。”

(2).猶有為。有所作為。《老子》:“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王弼 註:“以,用也。皆欲有所施用也。”

(3).猶有何。有什麼。《孟子·梁惠王上》:“ * 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4).表示具有某種條件、原因等。《孫子·九變》:“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信 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 宋 葉適 《安集兩淮申省狀》:“自古立國,未嘗不有以處之也;無以處之,則地為棄地而國誰與共守!” 嚴復 《原強》:“彼西洋者,無法與法並用而皆有以勝我者也。”

斟酌

(1) 反覆考慮以後決定取捨

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矣。——《國語·周語上》

再三斟酌

(2) 往杯盞里倒酒供飲用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陶潛《移居》

獨自斟酌

其間

(1) 在中間

兩幢房子及夾在其間的院子

頹然其間者。——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北與寇往來其間。——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袍敝衣處其間。——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時出於其間焉。——蔡元培《圖畫》

(2) 指某一段時間

參加這項工作已有半年了,這其間,他學到不少新的知識

得神

(1).謂得到神靈(降臨)。《左傳·莊公三十二年》:“國之將興,明神降之,監其德也;將亡,神又降之,觀其惡也。故有得神以興,亦有以亡。”《後漢書·楊賜傳》:“或得神者昌,或得神者亡。”

(2).謂得其神韻,形容逼真。《紅樓夢》第十九回:“素日這裡有個小書房內曾掛著一軸美人,畫的很得神。”

(3).猶得意。 洪深 《五奎橋》第一幕:“ 大保 甚為得神。”

(4).中醫學名詞。謂有神氣。《素問·移精變氣論》:“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吳崑 註:“神者,心主所藏,以為君主……若心主明,十二官守位稟命,謂之得神,如此養生則昌而壽。”

一半

部分地

欠收原因一半由於乾旱,一半由於蟲災

輕黠

輕銳狡黠。《漢書·酷吏傳·尹賞》:“ 賞 所置皆其魁宿,或故吏善家子失計隨輕黠願自改者,財數十百人,皆貰其罪,詭令立功以自贖。”《後漢書·劉玄劉盆子傳論》:“ 漢 起,驅輕黠烏合之眾,不當天下萬分之一,而旌旃之所撝及,書文之所通被,莫不折戈頓顙,爭受職命。” 李賢 註:“輕黠,謂輕鋭傑黠也。”

非類

(1).不同種族,異族。《左傳·僖公十年》:“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北史·周紀下·靜帝》:“不歆非類,異骨肉而共蒸嘗。” 宋 蘇軾 《策斷》三:“自 宋 之興,所在賢俊,雲合回響,無有遠邇,皆欲洗濯磨淬以觀上國之光,而此一方,獨陷於非類。”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三·李忠定公從祀》:“﹝ 張浚 ﹞劾 綱 以私意殺侍從,致 綱 罷黜。 綱 罷而兩 河 相繼淪陷,失身非類。”

(2).不同的種類。《漢書·郊祀志下》:“明於天地之性,不可或以神怪;知萬物之情,不可罔以非類。” 唐 杜甫 《秋行官張望督促東渚耗稻》詩:“東渚雨今足,佇聞粳稻香。上天無偏頗,蒲稗各自長。人情見非類,田家戒其荒。” 明 劉基 《郁離子·蛇蠍》:“其耨也,刪其非類,不使傷其根。”

(3).身分、門第等不相類的人。《世說新語·忿狷》“ 王令 詣 謝公 ,值 習鑿齒 已在坐,當與併榻。 王 徙倚不坐,公引之與對榻” 劉孝標 注引 南朝 宋 劉謙之 《晉紀》:“ 王獻之 性整峻,不交非類。” 余嘉錫 箋疏:“ 習鑿齒 人才學問獨出冠時,而 子敬 不與之併榻,鄙其出身寒士,且有足疾耳。所謂‘不交非類’者如此。非 孔子 ‘無友不如己者’之謂也。”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四》:“至於負絶世之姿,而匹偶非類,湮滅不稱者,又不可勝數也。” 清 劉大櫆 《<周書岩詩集>序》:“夫彼武人者,不以今之文士為無能;而文士顧以武人為非類。”

(4).志向不合、志趣不同的人。 三國 魏 嵇康 《井丹贊》:“ 井丹 高潔,不慕榮貴,抗節五王,不交非類。”《晉書·應詹傳》:“﹝ 韋泓 ﹞一身特立,短褐不掩形,菜蔬不充朝,而抗志彌厲,不游非類。”《隋書·於宣道傳》:“ 宣道 字 元明 ,性謹密,不交非類。”

(5).和 韓非 一類的人。 戰國 秦 韓非 為人口吃,故借指口吃的人。 宋 曾慥 《高齋漫錄》:“ 劉貢父 尚見一士人口吃,戲作謎云:‘本是 昌 徒,又為 非 類,雖無 雄 材,卻有 艾 氣。’”

得中

(1) 科舉時代指考試被錄取

到了第三天,凡是得中的人,都得到主考官家裡拜老師。——《相聲傳統作品選·連升 * 》

(2) 買獎券中獎

得中頭獎

致和

謂人事極其和順。 唐 嚴維 《奉和皇甫大夫祈雨應時雨降》:“致和知必感,歲旱未書災。”

絜矩

絜,度量;矩,畫方形的用具,引申為法度。儒家以絜矩來象徵道德上的規範。《禮記·大學》:“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鄭玄 註:“絜,猶結也,挈也;矩,法也。君子有挈法之道,謂當執而行之,動作不失之。” 朱熹 集註:“絜,度也。矩,所以為方也……君子必當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間,各得分願,則上下四方,均齊方正,而天下平矣。” 唐 顏真卿 《河南府參軍郭君神道碑銘》:“夫孝弟之至,絜矩之道。” 宋 葉適 《陳彥群墓志銘》:“至其他察性命以絜矩,奮豪傑以特興,亦多微妙奇偉,非穎秀士親承其旨趣,固莫能通。”《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他兩個既有這番志嚮,又説的這等明白,你我如今竟把這樁事責成他兩個辦起來,才是個‘絜矩之道’。”

合理

合乎道理或事理

合理的估價

五字

(1).五個字。多指詩文中五字句。《漢書·藝文志》:“説五字之文,至於二三萬言。”《南史·陸厥傳》:“ 約 等文皆用宮商……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

(2). 晉 郭頒 《魏晉世語》:“ 司馬景王 命中書郎 虞松 作表,再呈不可,意令 松 更定之,經時竭思不能改,心有憂色…… 會 ( 鍾會 )取草視,為定五字。 松 悅服,以呈 景王 。 景王 曰:‘不當爾耶?’ 松 曰:‘ 鍾會 也。’王曰:‘如此可大用,真王佐才也。’”後因以“五字”指好的表章。 唐 沉佺期 《同韋舍人早朝》詩:“一經傳舊德,五字擢英材。”

(3).泛指表章。 唐 常袞 《謝除知制誥表》:“得以文墨侍於軒墀,五字非工,四年侍罪。”

(4).指五言詩。 五代 齊己 《秋夕書懷》詩:“平生樂道心常切,五字逢人價合高。” 金 元好問 《論詩》詩之二九:“池塘春草 謝 家春,萬古千秋五字新。” 明 王鏊 《震澤長語·文章》:“ 唐 人用一生心於五字,故能巧奪天工。”

盤銘

古代刻在盥洗盤器上的勸戒文辭。《禮記·大學》:“ 湯 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鄭玄 註:“盤銘,刻戒於盤也。” 孔穎達 疏:“ 湯 沐浴之盤,而刻銘為戒,必於沐浴之盤者,戒之甚也。”《舊唐書·杜希全傳》:“ 殷 有盤銘, 周 有欹器,或誡以辭,或警以事。”

詩詞推薦

題貯清書屋原文_題貯清書屋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