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南池作原文
塢中元巳日,小雨浥芳菲。
祓禊歲時共,招尋吾土非。
竹光迷野徑,花氣襲人衣。
賴有盈川遇,還同池上歸。
詩詞問答
問:上巳南池作的作者是誰?答:洪朋
問:上巳南池作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上巳南池作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微韻
參考注釋
元巳
即上巳。陰曆三月上旬的巳日。舊俗於此日臨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自 三國 魏 以後,把這個節日固定為三月三日。 漢 張衡 《南都賦》:“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軌齊軫,祓於陽瀕。”自 三國 魏 以後,把這個節日固定為三月三日。《文選·沉約<三月三日率爾成篇>詩》:“麗日屬元巳,年芳具在斯。” 張銑 註:“元巳,上巳也。”
小雨
指雨量不大的雨(24小時內雨量達10毫米或一小時內雨量在2.5毫米以下的雨)
芳菲
(1) 花草香美的樣子
(2) 芳香的花草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宋· 沈括《夢溪筆談》
祓禊
猶祓除。古祭名。源於古代“除惡之祭”。或濯於水濱( 薛君 《韓詩章句》),或秉火求福( 杜篤 《祓禊賦》)。 三國 魏 以前多在三月上巳, 魏 以後但在三月三日。然亦有延至秋季者( 劉楨 《魯都賦》)。 漢 劉楨 《魯都賦》:“及其素秋二七,天漢指隅,民胥祓禊,國於水嬉。”《後漢書·禮儀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東流水上” 南朝 梁 劉昭 註:“ 蔡邕 曰:《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 ,風乎舞雩,詠而歸。’自上及下,古有此禮。今三月上巳,祓禊於水濱,蓋出於此。” 唐 張志和 《上巳日憶江南禊事》詩:“ 黃河 西繞郡城流,上巳應無祓禊游。”《遼史·王鼎傳》:“適上巳,與同志祓禊水濱,酌酒賦詩。” 清 龔自珍 《百字令》詞:“珂珮晨閒,文章秋橫,祓禊西山雨。”
歲時
一年;四季;季節
前所謂權門者,自歲時優臘一刺之外,即經年不往也。——明· 宗臣《報劉一丈書》
吾土
我的鄉土。 漢 王粲 《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唐 孟浩然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詩:“ 建德 非吾土, 維揚 憶舊遊。” 唐 杜甫 《長沙送李十一》詩:“遠愧尚方曾賜履,竟非吾土倦登樓。”
竹光
(1).竹林中的光影。 唐 杜甫 《屏跡》詩之二:“竹光團野色,舍影漾江流。” 宋 楊萬里 《又題寺後竹亭》詩:“行盡空房忽畫闌,竹光和月入亭寒。” 元 馬祖常 《石田山居》詩之七:“竹光浮晝碧,花蕊颺春紅。”
(2).謂竹子表皮光滑。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九:“ 沉光祿 子大 、 許明府 子遜 ,二人齊名。 沉 如:‘竹光晨露滑,池靜夜泉生。’……真 少陵 也。”
野徑
亦作“ 野逕 ”。村野小路。 南朝 梁 沉約 《宿東園》詩:“野徑既盤紆,荒阡亦互動。” 宋 方岳 《夢尋梅》詩:“野逕深藏隱者家,岸沙分路帶溪斜。” 清 郝明龍 《乙未》詩:“乘便小舠看釣去,偶來野徑得花歸。”
花氣
花的香氣。 唐 賈至 《對酒麴》之一:“曲水浮花氣,流風散舞衣。” 宋 王安石 《見遠亭》詩:“圃畦花氣合,田徑燒痕斑。” 清 唐孫華 《同年王拙園太史招陪同里諸公飲大定庵花下》詩:“四面屋圍花氣聚,一庭陰合酒樽涼。”
襲人
侵襲到人;薰人。 唐 盧照鄰 《長安古意》詩:“獨有 南山 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 宋 何薳 《春渚紀聞·端溪龍香硯》:“硯深紫色,古斗樣,每貯水磨濡久之,則香氣襲人,如龍腦者。”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於翰林院後堂東 寶善亭 內發出 宋 版《文選》一部,紙墨精好,古香襲人。” 朱自清 《航船中的文明》:“這第一要怪我的近視眼,第二要怪那襲人的暮色。”
標籤:上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