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去年雁塞駐離宮,有恨霜烏語井桐。
今歲鼎湖瞻玉劍,無聲石馬立秋風。
目窮碧漢孤雲白,淚灑寒皋落日紅。
翠柏丹楓紛似昔,羹牆愾慕祗成空。
詩詞問答
問:《恭謁景陵感成長句二首·其二》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東韻 出處:御製詩初集卷十一
參考注釋
去年
上一年
我從去年辭帝京。——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詩
雁塞
亦作“鴈塞”。山名。《初學記》卷三十引 南朝 齊 劉澄之 《梁州記》:“ 梁州縣 界有 鴈塞山 ,傳雲此山有大池水,鴈棲集之,故因名曰 鴈塞 。”其地當在今 陝西 漢中 一帶。
亦作“鴈塞”。泛指北方邊塞。 唐 楊炯 《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山連鴈塞,野接龍坰。” 宋 裴湘 《浪淘沙·並門》詞:“雁塞説 並門 ,郡枕 西汾 ,山形高下遠相吞。”
離宮
古代帝王在都城之外的宮殿,也泛指皇帝出巡時的住所
霜烏
寒鴉。 唐 白居易 《自江陵之徐州路上寄兄弟》詩:“煙雁翻寒渚,霜烏聚古城。”
今歲
指今年
今歲是個豐收年
鼎湖
(1).地名。古代傳說 黃帝 在 鼎湖 乘龍升天。 唐 顧況 《相和歌辭·短歌行》:“ 軒轅 皇帝初得仙, 鼎湖 一去三千年。” 明 夏完淳 《北風行》:“ 鼎湖 不見飛蒼龍,阿閣何時棲赤鳳。”
(2).借指帝王。《陳書·沉炯傳》:“臣聞 喬山 雖掩,鼎湖之靈可祠。” 清 吳偉業 《圓圓曲》:“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
(3).指帝王崩逝。《周書·靜帝紀》:“先皇晏駕,萬國深鼎湖之痛,四海窮遏密之悲。”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設朝》:“盼望,兵燹難消,松楸多恙,鼎湖弓劍無人葬;吾怎忍垂旒正冕,受賀當陽。” 柳亞子 《四月二十五日前明永曆皇帝殉國紀念節也前十數日有滇中之捷感而賦此》詩:“赤縣重開新日月,鼎湖遺恨舊風雷。”
(4).宮名。《文選·揚雄<羽獵賦>》:“ 武帝 廣開 上林 ,南至 宜春 鼎湖 。” 李善 注引 晉灼 曰:“ 鼎湖宮 ,《黃圖》以為在 藍田 。”《漢書·揚雄傳》作“鼎胡”。《三輔黃圖·甘泉宮》:“ 鼎湖宮 ,在 湖城縣 界…… 漢武帝 於此建宮。”
玉劍
玉具劍。 漢 劉向 《說苑·善說》:“ 襄成君 始封之日,衣翠衣,帶玉劍,履縞舃,立於游水之上。” 唐 李商隱 《聞著明凶問哭寄飛卿》詩:“空餘雙玉劍,無復一壺冰。” 馮誥 箋註:“玉具劍習見之事。《漢書·匈奴傳》注曰:摽首鐔衛盡用玉為之也。” 明 王世貞 《渡汝水戲作襄城君曲》:“玉劍翡翠衣,光照清川口。”
無聲
沒有一點聲音
無聲無息
石馬
石雕的馬。古時多列於帝王及貴官墓前。《西京雜記》卷五:“余所知 陳縞 ,質木人也,入 終南山 採薪還,晚,趨舍未至,見 張丞相 墓前石馬,謂為鹿也,即以斧撾之,斧缺柯折,石馬不傷。” 唐 杜甫 《玉華宮》詩:“當時侍金輿,故物獨石馬。” 宋 梅堯臣 《葉大卿輓辭》之三:“石馬天麟肖,松枝國棟成。” 遯廬 《童子軍·割發》:“不料銅仙欲泣,石馬長哀。索虜猖狂,敢肆豺狼之毒;髠奴咆哮,蔓延文物之邦。”
秋風
秋天的風
碧漢
碧天銀漢的合稱,即天空
起樓侵碧漢,初日照紅妝。——江總《和衡陽殿下高樓看妓》
孤雲
(1).單獨飄浮的雲片。 唐 李白 《獨坐敬亭山》詩:“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唐 杜牧 《將赴吳興登樂遊原》詩:“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 宋 蘇軾 《虔州八境圖》詩之二:“勌客登臨無限思,孤雲落日是 長安 。” 明 范受益 王錂 《尋親記·相逢》:“思親回首望孤雲,回首望孤雲。”
(2).比喻貧寒或客居的人。《文選·陶潛<詠貧士>》:“萬族各有託,孤雲獨無依。” 李善 註:“孤雲,喻貧士也。” 宋 范仲淹 《送徐登山人》詩:“今日江南行,孤雲無繫程。”
皋落
(1). 春秋 時北方的少數民族。《左傳·閔公二年》:“ 晉侯 使太子 申生 伐 東山 皋落氏 。” 杜預 註:“ 赤狄 別種也。 皋落 其氏族。”《國語·晉語一》:“以 皋落狄 之朝夕苛我邊鄙,使無日以牧田野。” 韋昭 註:“ 皋落 , 東山狄 也。” 漢 焦贛 《易林·離之蹇》:“ 東山 皋洛 ,一朝殞落。”
(2).古城名。 赤狄 皋落氏 所築。故址在今 山西省 垣曲縣 東南 皋落鎮 。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 清水 歷其南,東流,逕 皋落 城北。 服虔 曰: 赤翟 之都也。世謂之 倚亳城 。” 金 元好問 《馬嶺》詩:“ 皋落 東南三百里,鬢毛衰颯兩年秋。”
翠柏
(1) 原產中國的一種松科喬木
(2) 翠柏屬的各種植物的統稱
丹楓
經霜泛紅的楓葉。 唐 李商隱 《訪秋》詩:“殷勤報秋意,只是有丹楓。” 宋 陸游 《秋晚雜興》詩:“漠漠漁村煙雨中,參差蒼檜映丹楓。” 清 吳梅村 《九峰詩·橫雲山》:“赤壁豈經新戰伐,丹楓須記舊遊蹤。” 阿英 《流離》四:“丹楓點綴各處,有如繪畫。”
羹牆
《後漢書·李固傳》:“昔 堯 殂之後, 舜 仰慕三年,坐則見 堯 於牆,食則覩 堯 於羹。”後以“羹牆”為追念前輩或仰慕聖賢的意思。 宋 李綱 《邀說十議·議修德》:“思宗社之危而不忘之於寤寐,念父兄之辱而欲見之於羹牆。” 清 顧炎武 《前詩意有未盡再賦四章》之一:“因思千古同昏旦,幾席羹牆尚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