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蛩原文
銀河澹碧空,疏梧漏蟾色。
枕簞淒以清,漸長夜可惜。
竹風拂帷端,螢光流牖隙。
嗟哉胡為來,露叢傳唧唧。
秋聲率易感,此聲感尤極。
萬物爭其時,藉令寂豈得。
反側不成眠,往事歷堪憶。
予本多恨人,悲秋每愴惻。
無端錦衾宵,聞蛩常太息。
問予嘆何為,對雲非所識。
那因偶觸緒,竟似兆今夕。
懭悢曷有涯,獨旦聽漏刻。
吟蟲渾不知,花間響更力。
詩詞問答
問:聞蛩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聞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七部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五
參考注釋
銀河
完整地環繞天球伸展的一條寬而發亮的不規則光帶,看起來像一條河,銀河只在晴天夜晚可見,它是由無數暗星(恆星)的光引起的
碧空
蔚藍色的天空
孤帆遠影碧空盡。——唐·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
長夜
(1) 漫長的黑夜
長夜沾濕何由徹。——唐·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 比喻黑暗的時代
長夜難明赤縣天。——毛 * 《浣溪沙》
(3) 整夜;徹夜
長夜之飲
可惜
憐惜;愛惜
他不願吃那些零七八碎的東西,可惜那些錢。——老舍《駱駝祥子》
竹風
竹間之風。 唐 杜甫 《遠遊》詩:“竹風連野色,江沫擁春沙。” 南唐 馮延巳 《歸自謠》詞之一:“何處笛,深夜夢回情脈脈,竹風檐雨寒窗滴。” 宋 蘇軾 《西齋》詩:“褰衣竹風下,穆然中微涼。”
螢光
(1).螢火蟲發出的光。 唐 韋承慶 《直中書省》詩:“螢光向日盡,蚊力負山疲。” 宋 徐照 《宿翁靈舒幽居期趙紫芝不至》詩:“蛩響移砧石,螢光出瓦松。” 清 沉復 《浮生六記·閨房記樂》:“﹝余﹞但見隔岸螢光明滅萬點,梳織於柳堤蓼渚間。”
(2).借指磷光。 李瑛 《鑽石》詩:“鑽石的河,鑽石的山,月光下,到處閃著螢光的幽藍。”
嗟哉
嘆詞。 漢 馬援 《武溪深行》:“滔滔 武溪 一何深,鳥飛不度,獸不敢臨,嗟哉 五溪 兮多毒淫。”《後漢書·耿弇傳論》:“嗟哉,義重於生,以至是乎!” 唐 韓愈 《嗟哉董生行》:“嗟哉 董生 朝出耕,夜歸讀古人書,盡日不得息。”
胡為
何為,為什麼。《詩·邶風·式微》:“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禮記·檀弓上》:“夫古之人,胡為而死其親乎?”《漢書·黥布傳》:“胡為廢上計而出下計?” 顏師古 註:“胡,何也。” 唐 李白 《蜀道難》詩:“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宋 蘇軾 《鄭州別後馬上寄子由》詩:“不飲胡為醉兀兀,此心已逐歸鞍發。” 明 高啟 《贈金華隱者》詩:“嗟我胡為在塵網,遠望高峰若天壤。” 何其芳 《畫夢錄·扇上的煙雲》:“你這些話又胡為而來?我一點兒也不能追蹤你思想的道路。”
胡作非為;任意亂來。《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如今説先朝一個宰相,他在下位之時,也著實有名有譽的,後來大權到手,任性胡為,做錯了事,惹得萬口唾駡,飲恨而終。” 元 吳昌齡 《東坡夢》第二折:“由他閒戲,任你胡為。”《紅樓夢》第一一一回:“ 寳釵 聽著這話,好不自在,便説道:‘我原不該給他行禮,但只老太太去世,咱們都有未了之事,不敢胡為。’” 魯迅 《書信集·致鄭振鐸》:“蓋 中國 藝術家,一向喜歡介紹 歐洲 十九世紀末之怪畫,一怪,即便於胡為,於是畸形怪相,遂瀰漫於畫苑。”
唧唧
形容蟲叫聲、嘆息聲等
蟲聲唧唧
秋聲
指秋天裡自然界的聲音,如風聲、落葉聲、蟲鳥聲等。 北周 庾信 《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樹樹秋聲,山山寒色。” 唐 劉禹錫 《登清暉樓》詩:“ 潯陽江 色潮添滿, 彭蠡 秋聲雁送來。” 明 吳甡 《雜興》詩:“空林何歷歷,落葉盡秋聲。” 瞿秋白 《餓鄉紀程》三:“ 龍泉寺 邊的深林叢樹時時送出秋聲,一陣一陣蕭蕭的大有雨意,也似催人離別。”
率易
(1).率直平易。《世說新語·德行》“宜奪 殷顗 南蠻 以自樹” 南朝 梁 劉孝標 註:“ 顗 亦以率易才悟著稱。”《陳書·孫瑒傳》:“而處己率易,不以名位驕物。”
(2).輕率,隨便。 唐 司空圖 《上譙公書》:“抑自古釣奇而售跡者,既多以分蹇,動無所合,且實必俟臨機,方見其萬一,非敢率易,併黷尊威。” 宋 蘇軾 《與蕭朝奉書》:“少事輒冒聞,幸恕率易。” 明 李贄 《自贊》:“其詞鄙俗,其心狂痴,其行率易。”
(3).淺顯易懂。 清 黃宗羲 《呂勝千詩集題辭》:“余觀當今之作家,有喜平淡而出之率易,有喜艷而出之委曲。” 清 沉德潛 《說詩晬語》卷上:“ 白樂天 詩,能道盡古今道理,人以率易少之。”
萬物
宇宙間的一切事物
萬物生光輝。——《樂府詩集·長歌行》
善萬物之得時。——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反側於萬物。——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萬物莫不然。——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其時
(1).那時;當時。《醒世恆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其時, 白敏中 以中書侍郎請告歸家, 白居易 新授 杭州 太守,回來赴任。兩個都到 遐叔 處賀喜。” 魯迅 《朝花夕拾·父親的病》:“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閨女生急病,來請他了,因為他其時已經闊得不耐煩,便非一百元不去。”
(2).猶言正當時;正是時候。 徐遲 《牡丹》五:“真抗戰,假抗戰,他瞭若指掌。助 紂 為虐,他是不乾的,渾水摸魚,此其時也。”
藉令
假使。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四:“且奏賊初無此言,是必怨讎者為之,藉令有之,若以一卒之故,斷都轉運使頭,此後政令何由得行?” 宋 王安石 《上歐陽永叔書》:“藉令朝廷憐閔,不及一年,即與之外任,則人之多言,亦甚可畏。” 明 唐順之 《答王南江提學書》:“藉令有人焉,始不悟而今也悟,則自今日無一物不可少者。”
豈得
猶怎能,怎可。《後漢書·孔融傳》:“王室大臣,豈得以見脇為辭。” 唐 李白 《擬古》詩之十二:“人生難稱意,豈得長為羣?” 宋 葉適 《朝請大夫陳公墓志銘》:“今日常文又不用,乃依群盜剽奪行之,豈得以敗亡為戲乎。”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四:“維正之供,至欲藉勢力以巧免,是化外也,繩以嚴刑,豈得為過。”
反側
(1).翻來復去,轉動身體。《詩·周南·關雎》:“悠哉悠哉,展轉反側。” 漢 王粲 《登樓賦》:“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 唐 杜甫 《彭衙行》:“懷中掩其口,反側聲愈嗔。”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某王子》:“長史驚而寤,陰異之,嘆息不能復寐,反側達旦。”
(2).反覆無常。《詩·小雅·何人斯》:“作此好歌,以極反側。”《楚辭·天問》:“天命反側,反罰何佑?” 朱熹 集註:“反側,言無常也。”
(3).不安分,不順服。《荀子·王制》:“故姦言、姦説、姦事、姦能、遁逃反側之民,職而教之,須而待之。” 王先謙 集解:“反側之民,不安之民也。” 唐 韓愈 《論變鹽法事宜狀》:“或收市重寳,逃入反側之地,以資寇盜。” 清 王韜 《淞濱瑣話·金玉蟾》:“內消反側,外絶覬覦,遠近晏然。” 孫中山 《 * 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鄧本殷 等負隅於南路, 楊希閩 、 劉震寰 等,更反側於肘腋之下。”
(4).惶恐不安。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方正》:“ 王含 作 廬江郡 ,貪濁狼籍。 王敦 護其兄,故於眾坐稱:‘家兄在郡定佳, 廬江 人士鹹稱之。’時 何充 為 敦 主簿,在坐,正色曰:‘ 充 即 廬江 人,所聞異於此。’ 敦 默然,旁人為之反側, 充 晏然神意自若。” 宋 王安石 《上富相公書》:“三司判官,尤朝廷所選擇,出則被使漕運,而金穀之事,某生平所不習,此所以蒙恩反側而不敢冒也。”
不成
——作語氣詞用在句末,表示反問或揣度的語氣,常與“難道”、“莫非”等詞相呼應
老五不在這兒,莫非又下廠去了不成
往事
從前的事情
往事歷歷在目
恨人
(1).失意抱恨的人。 南朝 梁 江淹 《恨賦》:“於是僕本恨人,心驚不已。” 清 蕊珠舊史 《京塵雜錄·長安看花記》:“僕本恨人,強為排遣,飛鴻踏雪,動留爪痕。” 魯迅 《熱風·隨感錄六十二》:“我們更不要借了‘天下無公理,無人道’這些話,遮蓋自暴自棄的行為,自稱‘恨人’。”
(2).令人感到可恨。《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四回:“誰知道往常天明的很快,今兒要他天明,越看那窗戶越不亮,真是恨人!”
悲秋
看到秋無草木凋零而感到傷悲
閒庭欹枕正悲秋。——劉兼詩
愴惻
悲痛。 晉 潘岳 《寡婦賦》:“思纏緜以瞀亂兮,心摧傷以愴惻。” 唐 戴叔倫 《崇德道中》詩:“關山明月到,愴惻十年游。”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蓮香》:“今對履思容,實所愴惻。”
無端
(1) 沒來由;沒道理
無端滋事
(2) 品性不端正
無端賤婢
(3) 沒有盡頭
錦衾
錦緞的被子。《詩·唐風·葛生》:“角枕粲兮,錦衾爛兮。” 南朝 梁 江淹 《學梁王兔園賦》:“美人不見紫錦衾,黃泉應至何所禁。” 唐 溫庭筠 《更漏子》詞:“山枕膩,錦衾寒,覺來更漏殘。” 明 劉基 《楚妃嘆》詩:“錦衾一夕夢行雲,萬戶千門冷如水。”
太息
(1) 即“嘆氣”。
(2) 生理現象。以呼氣為主的深呼吸。正常人的呼吸中,一呼一吸稱為一息,一息脈動四次,三息之後有一次深呼吸,脈五動,脈診上稱為“閏以太息”。病理情況下,若患者頻頻吸氣,稱為善太息,它是一個症狀,可由肝膽鬱結,肺氣不宜引起
(3) 表示某種感情
陳涉太息回。——《史記·陳涉世家》
感動太息。——清· 張廷玉《明史》
何為
為什麼,何故。《國語·魯語下》:“今王死,其名未改,其眾未敗,何為還?”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江河百穀,從何處生?東流到海,何為不溢?” 唐 韓愈 《琴操·履霜操》:“兒罪當笞,逐兒何為?” 清 侯方域 《壯悔堂記》:“余向為堂,讀書其中,名之曰‘雜庸’。或曰:‘昔 司馬相如 賣酒 成都 市,身自滌器,與庸保雜作。子何為其然?’”
(1).乾什麼,做什麼。用於詢問。《後漢書·齊武王縯傳》:“﹝ 劉稷 ﹞聞 更始 立,怒曰:‘本起兵圖大事者, 伯升 兄弟也,今 更始 何為者邪?’” 唐 韓愈 《汴泗交流贈張僕射》詩:“新秋朝涼未見日,公早結束來何為?” 明 馮夢龍 《智囊補·上智·子產》:“ 子產 立 公孫洩 及 辰止 …… 太叔 曰:‘ 公孫 何為?’ 子產 曰:‘説也。’”
(2).是什麼。《後漢書·何進傳》:“大將軍稱疾不臨喪,不送葬,今欻入省,此意何為?” 唐 徐夤 《人事》詩:“平生生計何為者?三逕蒼苔十畝田。”
所識
相識。亦指相識的人。《禮記·檀弓上》:“有殯……所識,其兄弟不同居者皆弔。”《孟子·告子上》:“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觸緒
觸動心緒。 唐 令狐楚 《為樓煩監楊大夫請朝覲表》:“臣聞心孤者觸緒而悲,意切者發言皆懇。” 清 陳夢雷 《抒哀賦》:“喪紀其一周兮,徒囚首而懷故鄉;觸緒以興愴兮,重閟咽而抑傷。” 清 錢之青 《風阻岳州》詩:“昔賢臨望處,觸緒感懷多。”
今夕
今晚;當晚。 晉 左思 《蜀都賦》:“樂飲今夕,一醉累月。” 唐 韓愈 《玩月喜張十八員外以王六秘書至》詩:“況當今夕圓,又以嘉客隨。” 郭沫若 《落葉》:“風雨瀟瀟著的今夕。”
懭悢
失意悵惘。《楚辭·九辯》:“愴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 洪興祖 補註:“懭悢,不得志。” 漢 劉向 《九嘆·惜賢》:“心懭悢以寃結兮,情舛錯以曼憂。”
有涯
有邊際,有限。《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序志》:“贊曰:生也有涯,無涯惟智。” 前蜀 韋莊 《關山》詩:“危時祗合身無著,白日那堪事有涯。” 周實 《中秋偕棠隱對月》詩:“我生原有涯,竟住窮愁窟。”
漏刻
(1).古計時器。即漏壺。因漏壺的箭上刻符號表時間,故稱。《六韜·分兵》:“明告戰日,漏刻有時。”《漢書·哀帝紀》:“漏刻以百二十為度。” 顏師古 註:“舊漏晝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解·釋道祖》:“山中無漏刻,乃於泉水中立十二葉芙蓉,因流波轉,以定十二時,晷影無差焉。” 宋 彭乘 《墨客揮犀》卷七:“國朝置天文院於禁中,設漏刻、觀天臺、銅渾儀,皆如司天監,與司天監互相檢察。”
(2).頃刻。《漢書·王莽傳中》:“捕斬虜 騶 ,平定東域,虜 知 殄滅,在於漏刻。”《資治通鑑·漢王莽地皇二年》:“ 莽 召問羣臣禽賊方略,皆曰:‘此天囚行屍,命在漏刻。’” 胡三省 註:“言得罪於天,死在須臾。” 清 王應奎 《柳南隨筆》卷一:“丁亥歲三月晦日,忽被急徵鋃鐺拖曳,命在漏刻。”
(3).借指時間。 唐 劉長卿 《喜朱拾遺承恩拜命赴任上都》詩:“ 滄州 離別風煙遠,青瑣幽深漏刻長。”
吟蟲
善鳴的蟲。 南朝 梁簡文帝 《秋閨夜思》詩:“逈月臨窗度,吟蟲繞砌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