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庫家不典更愁人,作么經營米與薪。
自出俸錢權抵當,雪霜時候反如春。
詩詞問答
問:《趙侯保民惠政紀實詩·紀出俸錢權當八》的作者是誰?答:邵君美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邵君美的名句有哪些?答:邵君美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真韻
2. 自註:富家閉庫不開,小民轉見愁慘。趙侯以錢差廳吏就縣前權當,不收其息。又恐楮券無人收兌,就增價收兌,以通有無。縣邑愈為之感悅。
參考注釋
不典
(1).不守常道;不合準則。《書·康誥》:“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終,自作不典,式爾。” 曾運乾 正讀:“典,法也。”《漢書·敘傳下》:“皆陷狂狷,不典不式。” 顏師古 註:“典,經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古三·宋祠祿》:“此蓋 安石 增置之法,非祖宗故事,然終 宋 之世不改,亦不典甚矣。”
(2).不典雅,粗俗。《梁書·馬仙琕傳》:“初, 仙琕 幼名 仙婢 ,及長,以‘婢’名不典,乃以‘玉’代‘女’,因成‘琕’雲。” 金 王若虛 《文辨》:“ 王元之 《待漏院記》文殊不典,人所以喜之者,特取其規諷之意耳。”
愁人
(1).令人發愁。《楚辭·九歌·大司命》:“結桂枝兮延佇,羌愈思兮愁人。愁人兮奈何,願若今兮無虧。”
(2).心懷憂愁的人。 晉 傅玄 《雜詩》:“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長。” 宋 張先 《酒泉子》詞:“亭柳霜凋,一夜愁人窗下睡。” 清 納蘭性德 《滿江紅》詞之三:“甚天公不肯惜愁人,添憔悴。” 郭沫若 《反正前後》第一篇:“酒是只有增長愁人的憤懣。”
作么
怎么;為什麼。 唐 李鹹用 《依韻脩睦上人山居》詩之一:“生身便在亂離間,遇柳逢花作么看。” 宋 楊萬里 《歲之二日欲游翟園以寒風而止》詩:“歲前問尋 翟園 梅,不知作么不肯開?”
經營
(1) 籌劃經管;組織計畫
這屆運動會真是煞費經營
韓魏之經營。—— 唐· 杜牧《阿房宮賦》
畢世而經營。——清· 黃宗羲《原君》
經營商業
(2) 規劃治理
經營天下
(3) 往來
經營原野
自出
(1).自逃在外。《左傳·成公十二年》:“ 周公 出奔 晉 ,凡自 周 無出, 周公 自出故也。”《左傳·昭公二十七年》:“請囚,請亡,於是乎不獲。君又弗克,而自出也。”
(2).猶自首。《漢書·食貨志》:“赦自出者百餘萬人。然不能半自出,天下大氐無慮皆鑄金錢矣。”
(3).出自於。《禮記·大傳》:“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 北魏 李諧 《述身賦》:“信儀鳳之所棲,乃絲文之自出。”
(4).自己制訂;自己創建。《北史·齊紀中論》:“ ﹝神武﹞ 遷 鄴 之後,雖主祭有人,號令所加,政皆自出。” 宋 曾鞏 《進太祖皇帝總敘》:“ 太祖 文武自出,群臣莫及。” 宋 葉適 《台州教授高君墓志銘》:“ 陳君舉 為名師,自出新學,文體一變。”
(5).甥之代稱。《左傳·成公十三年》:“ 康公 ,我之自出。” 杜預 註:“ 晉 外甥。” 唐 王勃 《上從舅侍郎啟》:“虛霑自出之榮,無媿諸甥之列。” 唐 杜甫 李之芳 《夏夜李尚書筵送宇文石首赴縣聯句》:“客居逢自出,為別幾悽然。”
俸錢
官吏所得的薪金。也寫作“奉錢”。《史記·蕭相國世家》:“ 高祖 以吏繇 鹹陽 ,吏皆送奉錢三, 何 獨以五。” 唐 元稹 《遣悲懷》詩之一:“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資治通鑑·後唐明宗天成元年》:“百官俸錢皆折估,而 革 父子獨受實錢。” 魯迅 《華蓋集續篇·記“發薪”》:“翻開我的簡單日記一查,我今年已經收了四回俸錢了。”
抵當
抵押
抵當權
雪霜
(1).雪和霜。《禮記·月令》:“﹝孟冬之月﹞行秋令,則雪霜不時,小兵時起,土地侵削。” 唐 李紳 《發壽陽分司敕到又遇新正感懷書事》詩:“漸喜雪霜消解盡,得隨風水到天津。” 宋 程大昌 《感皇恩》詞:“周遭松竹,任是雪霜長緑。”
(2).比喻一塵不染。 南朝 梁 陶弘景 《授陸敬游十賚文》:“滌盪紛穢,表里雪霜。”
(3).比喻白色。 唐 劉禹錫 《望夫山》詩:“肌膚銷盡雪霜色,羅綺點成苔蘚斑。” 唐 杜牧 《寄李播評事》詩:“春來煙渚上,幾浄雪霜毫。”
(4).借指某些白色事物。(1)白髮。 唐 白居易 《同微之贈別郭虛舟鍊師五十韻》:“雪霜各滿鬢,朱紫徒為衣。” 宋 蘇軾 《次韻子由種杉竹》:“糟麴有神熏不醉,雪霜夸健巧相沾。”(2)蘆花。 唐 黃滔 《題山居逸人》詩:“十畝餘蘆葦,新秋看雪霜。”(3)鹽。 宋 龔鼎臣 《東原錄》:“ 王欽若 三司勾當,來 亳州 散食鹽錢。知州有詩一句云:‘雪霜散處民心悅。’ 欽若 對曰:‘鼎鼐調時眾口知。’”
時候
(1)
(2) 某事發生的時間
在船順著岩石開過去的時候,我們離岩石還不到二十米
(3) 事情、過程或情況經過的時間
寫這篇文章用了多少時候
(4) 季節;節候
時候何蕭索
(5) 天氣,氣候
其時正是仲冬天氣,時候正冷
(6) 時辰
才去不到兩個時候。——《儒林外史》